您当前的位置:文献研究

空间构造与家族变迁 明清闽西 客家聚落中的风水传统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张 侃

来源:

摘要:

空间构造与家族变迁:明清闽西

客家聚落中的风水传统’

 

 

钱穆曾经在《灵魂与心》一书的序中这样表述他幼年时所生活的乡村: “余生乡村间,聚族而居。一村当近百家,皆同姓同族。婚丧喜庆,必相会合,而丧葬尤严重,老幼毕集。岁时祭祀,祠堂坟墓,为人生一大场合。长老传述祖先故事,又有各家非常奇怪之事,夏夜乘凉,冬晨曝阳,述说无衰。遂告鬼世界与人世界,紧密相系,不可相割。”①这虽然是钱穆晚年的回忆,但那种围绕着乡村仪式和历史记忆而展现的日常生活,却仍历历在目。应该说,中国传统农村的乡土性知识是根深蒂固的,它与乡民生活世界和生存状况相匹配,成为日常社会逻辑和乡村精神生活,同时也就是乡土社会的基本文化价值系统。

在这套文化系统中,民间的风水故事与民众的风水活动往往是重要内容之一,它承载着历史记忆,成为乡村仪式的重要体现。究其原因,犹如李亦园认为的,‘’空间和谐的风水观念实在是传统文化最基层的宇宙信念,它不但联结大小传统于其间,也自然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共同特征”。①由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诸多学者对风水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一是文献学的、宏观的,从观念的层面进行风水理论的探讨;二是实证的,从建筑的实物进行景观或环境的考察。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