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雷弯山
来源:
摘要:
区域文化具有两面性
客家文化与舍族文化对比研究
雷弯山
客家,是中华汉族的一个民系;舍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客家文化是汉族文化,舍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然而两种传统文化存在许多共性:
语言很接近。语言是识别民族或民系的标志之一。客家之所以为客家,主要是由于其客家方言,客家方言是客家文化的标志。舍族被确定为单一的少数民族,主要要素之一是因为有自己的语言。然而,客家方言与舍族语言很接近。舍语、客家方言的声母、韵母多数相同,都是6个声调。舍语、客家方言许多词语相同或相近,如:落水(下雨)、泥(泥土)、冷水(凉水)、担竿(扁担)、田膛(田埂)、老鸦(乌鸦)、禾(稻子)、衫(衣服)、牛枯(公牛)、镬(铁锅)、阿鹊(喜鹊)、敖(哭)、撩(玩耍)、淋(浇)、灸火(烤火)、着(穿)、分你钱(给你钱)、分人打(给人打)、几久(多久)、几多(多少)等等。福建罗源舍语100个常用词语中,客家语词占13个。舍语表示亲属称谓的词语和客家话一样,习惯于在前面加词头“阿”;表示动物性别的词一般在后面加“枯”、“么”。正因为如此,有的语言学家认为,舍族所说的是客家话;也有的认为,客家说的是舍族话。服饰是一个民族、民系共同文化心理外在体现的主要形式,民族、民系借以相互区别的第一表现。舍族的服饰,早期是“织绩木皮,染以果实,好五色衣服”;《云霄县志》等记载唐代舍族先民“椎髻卉服”;明清时期,男女椎髻,跳足,衣尚青、蓝色。男子短衫,不巾不帽;妇女高髻垂缨,头戴竹冠蒙布,饰缨路状。舍族妇女,头戴算,衣着花边衫,腰系彩带,足穿花鞋,色彩斑斓,绚丽多彩,在山间小路上迈着飞快的脚步,活像一只只在奔跑的凤凰。客家妇女穿的是侧开襟上衣,衣领、袖口、右襟沿及衫展四周,缀以花边,宽纹一寸,裤头阔大,裤档较深,裤脚口亦缀以花边。着的是布鞋,鞋面由两片色布缝成,鞋端略向上翘,状似小船,上面用五彩绒绣了花。身上还系着围裙子,用银链子系结,裙子状如“凸”字,其上半部也绣有花卉或图案。逢年过节或串亲走戚时脖子上挂着银项圈,手腕上戴着银镯子,打扮起来活像个舍族妇女,与汉族传统服饰“束发冠带”不同。舍族妇女、客家妇女没有缠足习俗,从事田间地头劳动,其吃苦耐劳都胜于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