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傅柒生
来源:
摘要:
论中国土地革命的客家因素
傅柒生
一、引言
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的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也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和建设了广大的革命根据地,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土地革命,成为中国历史上光辉的亮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客家革命精神耀眼的折射。以1931年n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宣告成立为标志,以赣南和闽西两块革命根据地为主要构成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正式形成。毛泽东在1934年1月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指出:“中国苏维埃区域是中国反帝国主义的革命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是全中国反帝国主义的主力军。”“至于中央苏区,这里是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所在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大本营。”①
中国的土地革命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生、发展的一场重大革命运动,它之所以能轰轰烈烈地开展并取得惊天动地的伟大成果,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体现民心向背的必然结果,亦是诸如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历史选择,最根本的原因是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广大党员、战士、人民群众的牺牲。在1929年7月召开的中共闽西一大上,毛泽东指出了巩固和发展闽西革命根据地有六个有利条件:第一,闽西有80万发动起来了的革命群众。第二,各县有共产党组织。第三,各县建立了武装。第四,粮食可以自给。第五,地势险要,便于与敌作战。第六,敌人内部矛盾可以利用。毛泽东还提出了建立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三条基本方针:一是深人进行土地革命;二是彻底消灭民团土匪,发展工农武装,有阵地地波浪式地向外发展;三是发展党,建立政权,肃清反革命。毛泽东的分析无疑是正确而且深刻的,它不仅适合于闽西的土地革命战争,推而广之,也适合于开展中国苏维埃革命运动的一般地区。此外,土地革命最成功的区域还有众多客家因缘的有利于革命的条件。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一支重要民系。客家人从中原革路蓝缕,迁徙南渡,充斥着无奈、艰辛、险恶、苦难,为求生存、图进取,他们就必须拼搏奋斗, 不革命就没有出路,而且客家人本身多是中原衣冠士族,骨髓里流淌着自信自强的气质,环境的改变也不能让他们失魂丧志,造就了客家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革命进取精神。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了改变中国命运的三大运动—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土地革命—其主要领导者和决策者都是客家人,例如洪秀全、孙中山、廖仲恺、叶挺、朱德、叶剑英等,客家人成为影响着中国革命历程的风云人物。日本著名学者山口县造在《客家与中国革命》一书中,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了客家人的革命精神:“翻开数百年之中国历史,没有一次政治变动,是与客家人无关的。……客家的精神,是中国的革命精神。” “没有客家,便没有中国革命”。山口县造的结论未免有夸大之词和偏颇之嫌,并不足以引为全信之据。但是,可以比较肯定客家人确实有很强烈的叛逆思想,换言之,就是具有革命精神。不管从哪种层次的角度来说,不可否认客家因素在中国土地革命战争中不可或缺,特别是朱毛红军和赣闽苏区人民以卓尔不群的客家英雄性格,在中国土地革命斗争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