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
来源:
摘要:
第二章 赣闽粤边的民族源流与
早期区域开发
地理环境对语言(方言)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捉进或限制来实现的 。 故而,环境因素可以用来解释语言(方言)的空间形态和地理分布,但是却无法揭示语言(方言)的发生学机缘。就我们的议题而言,赣闽粤边的山形水势固然可以解释客家方言在这一区域的地理格局,但是却无法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解释客家方言一定会产生于这一区域的种种缘由。
那么,就发生学的角度而言,到底是哪些因素决定或影响着客家方言的生成呢?
众所周知,人是语言(方言)这一文化事物的创造者。因此,人的历史性活动—生产、生活、交往和迁移等,才是我们理解语言(方言)这一文化现象的关键因素。客家方言作为汉语的一个地域性变体,其生成的内在机理,也应该从生活在赣闽粤边的人的活动中求之。
以罗香林为代表的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客家研究传统,正是在这种内在理路的指导下开展起有关客家源流研究的。在《客家研究导论》一书中,罗氏写道:
客家先民其南徙虽肇自东晋,然而形成特殊之系统,则在赵宋以后。宋、明人著作,颇言汀(即汀州—引者)、虔(即今赣南—原注)、南(即南雄—引者)、韶(即韶州—引者)居民语言之近于汉音者,而与南方其他华族及土人不相符合……可知是时华南诸汉族,各自演化,而客家方言,亦已渐成独立之系统。 自元入主中国,华北汉语,变化尤巨,四声之入,以及合口之韵,即于是时消失,而闽北、闽东、赣北、赣西、粤南(指广、肇诸属—原注)、粤东(指潮属福佬居地—原注)诸地汉族,亦以自唐、宋、元以来与土著发生混化作用,即渐渐改变其语言,虽其韵部或声纽与唐音尚无绝大隔异,然其语句气息,已不能与唐声同日而语矣。客家一系,因僻处山地,外缘较少,虽其间亦曾稍受土著之影响,然其语言变化,尚不若华北诸汉族剧烈。故近日中外言隋唐古音之研究者,多于潮语、广语、福州语、浙东语外,而更注意于客家语言。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