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献研究

第三章 隋唐时期的赣闽粤边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

来源:

摘要:

第三章 隋唐时期的赣闽粤边

 

也许有人会说,尽管隋唐以前赣闽粤边的民族成分依然十分复杂,但是,由于赣南和粤东北在汉魏六朝时期的区域开发都已达到相当的程度,行政建置与人口也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因此,客家方言群的源头就应该在六朝时期的赣南或粤东北境内求之。对此,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所谓客家方言群的源头,应该是指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与后来的客家方言群具有清晰可辨的承传关系的那个群体,而不应该是指与后来的客家方言群同处一个区域的那个群体。换句话说,在追溯客家方言群的源头时,语言与文化的继承性才是首要的考量,至于地域的一致性,却并非至关重要。

任何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都是固定不变的,但是,生活在某一个区域内的居民,正像戏剧舞台上的演员一般,你方唱罢我登场。正所谓“八百年江山轮流坐,千年地换八百主”,六朝时期在赣南和粤东北的区域开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那部分人,无论是在血缘上,还是在语言与文化上,都与后来的客家方言群没有太多的关联。先来看看赣南的情况。如前所述,位于赣南中北部的赣和零都两县,都是在西汉初年设置的。后来赣南境内的许多县,都是由这两个县析地新置的。如早期的虔化和后来的兴国,均析自赣县,而宁都、石城、瑞金、会昌和安远则析自零都。然而,据新编《赣县志》记载:

全县现有4316个自然村。据《赣县地名志》载:8个村是唐以前建立的,其余均为宋朝以后所建。县民大部分由福建、广东及赣中等地迁入。①

新编《于都县志》亦云:

据今存的族谱记载和县地名普查资料,居住在县境内各姓的祖先,大都是自唐以来北方南迁的客籍人。南迁的先民中,极少数直接迁居于都,多数是几经周折后,定居于都。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