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献研究

结语 离心式移民的展开与客家方言群的裂变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

来源:

摘要:

结语 离心式移民的展开与

客家方言群的裂变

 

16世纪中后期,在赣闽粤边地域社会与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一个十分显著的变化。原先一直作为移民接纳地的赣闽粤边,从这一时期开始成为人口的输出地。自此而后,直到清代中叶,赣闽粤边的离心式移民,规模越来越大,迁移的距离越来越远。伴随着离心式移民的产生,客家方言群在空间上最终突破了传统的赣闽粤边这一地域格局,纷纷播迁到赣西北、浙南山区、广东中南部地区,甚至远徙至四川和台湾等地。随着客家移民的大量外迁,移民与迁人地土著之间的矛盾也开始由隐而显,并因矛盾的不断聚集而演变为日趋严重的土客冲突。在不同的区域里,由于生存资源、土客力量对比等因素各不相同,所以,客家移民与土著之间的矛盾以及冲突的形式等,也不尽相同。相应地,移民在迁人地的定居落籍过程、权利与义务以及文化适应策略等,也都各各有别。大致而言,在土客关系持续紧张、矛盾与冲突日趋激烈的区域里,移民的定居落籍过程往往一波三折;移民不仅无法享受与土著同等的权利,而且还要承担比土著多得多的义务。由于定居落籍过程的一波三折,以及权利与义务的不成比例,使得移民在文化适应的策略上,往往更倾向于坚守自己原乡的语言、民俗与文化传统,并藉此把分散在区域内的移民凝结成一个整体,以壮大自身的力量。同样,作为矛盾与冲突的另一方,土著往往也会通过自己的语言、民俗与文化传统,来进行有效的社会动员,以便使自己在矛盾与冲突中立于不败之地。年深日久之后,双方的矛盾与冲突,遂由具体的物质利益而不断扩大到语言与文化等各个方面。但是,在那些土客关系相对缓和的区域内,移民的定居落籍过程则往往比较顺利。由于移民在定居之后差不多享有与土著同等的各种权利,所以移民的文化适应,往往也采取“人乡随俗”的策略。正因为如此,同样是来自客家方言群的移民,往往会因迁移区域的差异而造成对原乡语言与文化认同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最终导致了客家方言群的“裂变”—即由统一的语言文化群(cultural grouP)“裂变”为不同的“族群”(ethnic sroup)或“亚族群”(subethnic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