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
来源:
摘要:
闯荡香港
我们沿着当年客家人播迁的路继续往南寻觅,小路上脚印稀少,但心灵的那个需求是那样的热切和纯洁。正是带着这种渴望,我们走过罗湖桥,来到了美丽的香港。
美丽的香港,濒临大海,毗邻大陆, 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荒芜渔村到东方明珠,从南海小渔岛到国际大都会,我们惊喜地发现香港600多万人口中,有120多万客家人,而且建树非凡。
我们来到新界早期的村落,许多老人告诉我们在300多年前香港就有许多客家村落。九龙新界的上水、元朗、沙田等原居民不少是客家人,他们与广府人一起为香港的繁荣富强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贡献。
掀开香港不平凡的历史,客家人成批成群迁人香港,是在300多年前的康熙年间。从清康熙年间到1842年香港开埠,为强迫迁人时期。当时清廷与郑成功对峙,对郑氏实施孤困打击,顺治皇帝令沿海居民内迁30里。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明令复界,招致福建、广东、江西等省客家人,许多由惠州的淡水来到香港九龙的沙鱼涌、盐田、大梅沙、西乡、南头、梅林,远的来到沙头角、大埔溪、沙田、 九龙城、官富城、霄箕湾、荃湾、元朗等地,开拓荒地,繁衍生息。到柴湾一带拓荒垦地的罗、成、陆、蓝等姓氏的客家人还建立了自己客家村庄。他们垦荒置业,发展生产,渐兴文教,成为最早一批迁人香港的客家人。从香港开埠到辛亥革命( 1912年)为谋生迁人时期。港九开埠,新界又租,城市初建,急需大量劳力。这时期涌人香港的客家人很多,尤其是广东五华、兴宁的客家人迁人最具代表性。柴湾的“黄屋”和“曾大屋”这些客家人居住的村落就是当年粤东客家人迁人香港的标志。“曾大屋”的主人曾贯万与兄长曾辉贤于粤东五华跋涉来到九龙谋生。先在一家石厂打工,劳苦数月,过着两人轮穿l条裤子的日子。后转另家打石厂,凭自己丰富的打石经验,成功解决了爆破巨石的技术,稍有积累,自己办起石厂,大量石料供应建筑业。经过20多年的努力,兄弟俩在沙田东0‘了氰奢澎兽舔和部建筑了100多间的客家围屋。如今,曾氏家族的子孙有的仍留在香港,有的已远离家园,到美国、荷兰、新加坡另创新业,但“曾大屋”的一砖一瓦仍记录着曾氏家族的人间沧桑,也记载着背井离乡的客家人“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人生历程。从中华民国初年至新中国成立前(1949年)为接引迁人期。这时期香港的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呈现发展势头,粤东客家人去港谋生者与年俱增。他们学徒谋生,学习打石、织布,经营小百货。抗日战争胜利,又有一批年青人跟随亲友长辈出港。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为受限迁人时期。50年代初,由于香港可自由出人,一批粤东无地少地的客家人和客家知名人士李振球、饶亚怀、罗香林等迁居香港。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又有一批客家人为继承财产,协助父母经商迁居香港,同时一大批归侨也纷纷到香港谋发展。著名客家人士田家炳于1958年从印尼移居香港,曾宪梓于1968年从泰国返回香港创业。客家人迁移香港的历史就是客家儿女走四方、日久他乡即故乡的历史。这也是客家人有志有为,走南闯北,四海为家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