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
来源:
摘要:
百姓餐桌
“民以食为天”,客家人祖祖辈辈辛勤劳作佩 目的就是为了吃饭生存 虽然客家饮食品种繁多,五花八门. 但是在客家百姓的餐桌上,维系客家人生命的一直是以稻米为主食.
客家对“饭”的概念,一般说来包含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是释为“餐”,如“吃早餐、吃中餐、吃晚餐”的意思;一是释为“干饭”,是同 ‘佩粥”相对而言的二这里所谓的“饭”是指后一种, 即专指“干饭” “粥”也有“薄粥”和“厚粥”之分。
大米粥的制作方法最为简单,各地都差不多:大米干饭的制作方法,客家则有所谓筑篓饭、席袋饭、陶钵饭等:
饭、粥之外,以稻米为原料进行加工的饮食多得数不胜数。如黄酒、擂茶(指茗粥)、各种各样的糕、点、饼、包等地方风味小吃,都是脱胎于稻米。
民间有“半年瓜菜半年粮”和“半年薯芋半年粮”的谚语。在客家地区,番薯是仅于稻米的主食,原来作为菜肴原料的不少瓜菜和芋也浩浩荡荡地加入到主食的行列,成了主、副兼用的粮食 昔日水稻产量低,每亩只能收成二、三百斤,而且大多是单季稻,因此百姓三餐的主食,就是靠大量的薯芋来补充。农户们薯芋要大量种植,每户番薯往往收成有数千斤、上万斤,芋也有几百斤。客家人爱吃捞饭,主妇们在烧早餐时,将中餐的米同时下到锅里,待水滚后,米还夹生时就将夹生饭捞起,倒入饭颤内,蒸熟留中餐和晚餐吃。锅内的米汤很浓,往往早餐就是一大钵的米汤配番薯或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