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献研究

第十章 面向未来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

来源:

摘要:

腾飞之基

走过千年,客家人创造过无数的辉煌,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回首当年,闽粤赣客家大本营的祖辈们团结拼搏,不畏艰险,开辟了赣江、汀江、梅江航道。水上航运的发达,使宋代直至中华民国的赣州、汀州、梅州等客家中心城市呈现一派“不减江浙、中州”的经济繁荣。直至上个世纪的30年代,汀州还被誉称为“红色小上海”,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经济中心。

21世纪现代交通的飞速发展,在历史上曾书写水路航运繁忙景象的闽粤赣客家大本营,随着水路运输的日趋萎缩,已经失去了昔日的繁荣。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制约客家地区经济的发展,也成为这一地区经济欠发达的代名词。

于是,这里的客家人在实践中悟出一个道理,重振昔日雄风,就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构建现代立体交通网络,让闽粤赣客家大本营的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构建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发展客家地区经济,凝聚了多少客家先贤的梦想,包含了多少儿女的企盼。历史没有忘记,早在新民主义时期,客家先贤、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就曾设计闽粤赣客家地区建设东方大港,修建铁路。他还把这条规划中的铁路称为赣闽线。这以后,1914年赣闽线首次选线,1935年,1947年科技工作者两次手持标杆、罗盘、经纬仪器,在茫茫赣闽大山中测量,然而,这条铁路的开工,是在百年以后的新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期。

历史没有忘记,闽赣客家大本营近2000万客家人与中国革命息息相关。在上个世纪的30年代,这里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核心版图,是中国革命伟大的前进基地。当年,赣南、闽西的客家儿女积极投人到伟大的革命斗争中,有8万多人参加长征,多数牺牲在长征路上,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有人说,没有赣南,闽西这块土地,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注这一革命老区的经济建设。上个世纪90年代初,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在赣南视察京( 北京)(九龙)铁路的筹建工作。大年初一,他在享有“将军县”美誉的兴国县听取当地党委、政府和老红军代表的汇报,了解到当年兴国人民有12300多人牺牲在长征路上,长征途中每一公里都流淌着一名兴国儿女的鲜血,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时,身为总理的他心情万分震动。根据老红军和兴国人民的呼吁,李鹏总理当即表示,兴国人民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那么大的牺牲,京九铁路必须修改线路,二过赣江,开进兴国,改变原京九铁路不经过兴国的设计方案。以后几年,这条贯穿中国南北的铁路大动脉一一大京九穿越赣南客家大地,被880万赣南客家儿女称之为幸福路、富裕路。

回首闽粤赣客家大本营迎接新的挑战,致富修路,交通先行的不平凡岁月,豁然发现每一年都有一首歌在客家人的记忆深处迸发出来,述说那一年的灿烂时刻。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他们用现代的意识、沿海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抓住历史机遇,构建现代立体交通。如今,经过10年的奋斗,公路,铁路、航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已初步形成,为闽粤赣客家地区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全局一盘棋的共识上,协同作战,同步进行的。他们把经济要发展,交通必先行,打破封闭的山区格局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并付诸一系列实实在在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