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献研究

专论 史探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

来源:

摘要:

试论“客家张化孙现象”

——对一个客家宗族文化典型的剖析

 

钟震东 张如山 钟阳蕃

 

据《张氏族谱》记载,黄帝第五子挥,为张氏得姓始祖。张挥的140世裔张化孙,于南宋嘉泰年间(1204)从宁化移居上杭县白砂将军桥茜洋村,为上杭的开基始祖,其裔孙称为“郸江(汀江旧称)始祖”。客家学研究者提出:张化孙后裔棋布于闽、粤、赣、浙、台等省和东南亚国家,不仅分布于广大客家地区,而且辐射到广府方言区、福佬方言区、闽北方言区等许多地区,充分体现出一种开拓、进取和冒险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客家精神的精髓。认为“这是一种十分奇特的现象”,并把它称之为“客家张化孙现象”。①那么“张化孙现象”的实质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时至全球化的现代社会,它还有没有研究价值?围绕这些问题,我们对这个客家宗族文化的典型试行剖析,提出一些粗浅看法,就正于专家学者。

 

一、“客家张化孙现象”实质是客家宗族社会的典型表现

 

宗族是由许多家庭组成的,而张化孙家族,是在封建制度下宗族社会的一个突出典型。为什么这样说?我们从如下两方面可以看出:

l、张化孙家族起源于上杭,却跨出上杭,跨出福建,而且踌出中国,形成了一个跨越海内外的庞大的家族网。据上杭县太拔乡清道光八年(1828)修的(张氏族谱》载,张化孙生18个儿子,108个孙子。18子中当代即从茜洋村外迁的有16人。迁往地除本县外,有清流、漳州、福州,还有广东梅县、大埔、潮州,第十六子悼云远迁安徽徽州。另据考证,当时留在父母身边未外迁的第四子祥云、第十七子彼云,其第二代也开始外迁。祥云的裔孙,现已分布在广东梅县、大埔、潮州、汕头、广州,江西于都、兴国、吉安、上犹,湖南浏阳,浙江云和,以及台湾屏东等30多个县、市。彼云9个儿子,除第七子迁本县小吴地外,其他迁往本省的漳浦、宁化、漳平永福、漳州竹园、连城、武平和广东蕉岭,江西瑞金等地。如果说,张化孙上祖的迁移,是被迫的;那么张化孙后裔的迁移,是自愿的,是出于发展的需要。如今,张化孙裔孙的足迹,已遍及闽南三角州、珠江三角州、潮汕平原、香港、台湾和东南亚等地,达千万之众,形成一个庞大的家族网。

2、这个家族网,把古人、今人连在一起,把传统和现代连在一起,对家族成员进行着特殊形式的教育。如他们把自己上祖中赫赫有名的人物突显出来,或写入诗中,或嵌入联中,并作为遗训,向后代灌输。这里着重介绍一副奇特的嵌字长联,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等数词,嵌在一副对联中,一字说一个故事,一位或几位张氏上祖名人,联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