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献研究

杭州风情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

来源:

摘要:

品味杭川

 

周显贵

 

“的—确—的”一声声清脆的竹板声从馄钝挑子上传来,划破夜空的死寂。熬夜干活的人掏出五分钱,热热吃上一碗,既填了肚子,又驱了寒气。这馄饨皮儿脆,馅儿鲜,汤热味美,是人们夜宵之首选。

夜阑人静,更夫上路。“卜—卜卜”打破古巷的沉静,我三伯公记得他小时候的事,说那时民风淳厚,武衙里只养着十几名“马快”,用于抓贼。所谓“马快”,就是骑上马跑得快,以便追上小偷。母亲对于爱哭夜的小孩,往往用“再哭,马快抓你来了。”来恐吓,小孩一听,登时止住了哭声。

自从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山城人民进一步贫困化了。为了省下一根火柴,清晨站到家门口,看哪家先举火,好用纸媒或松枝去驳。常常是你等我,我等你,最后一齐到炸油糕的老葛店里驳火,然后家家烧饭了。

街巷是极为干净的,随时都象打扫加清洗过一般。街头巷尾时常有位老者背个竹篓,上书“敬惜字纸”四个大字,一路走去。见有字的纸,就恭恭敬敬捡起,放人竹篓,回家焚化。见到小伙孩童,他口里总是喃喃有声:“字是孔夫圣人的东西,糟蹋不得的。”至于布头线脑,奶奶们早就严把关口,不至于流失到社会上。“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仍不足概括当时的穿衣境况。有的十八岁的大姑娘穿几十年前祖母留下的衣裤,以致遮挡不住本不该暴露的部分。

新年到,孩子们就高兴。生活好些的人家放一小串鞭炮,其他孩子立即一拥而上“捡炮仗”—即拾起没有爆的少数几个,一个个放起来过过瘾。在农村,特别钟情于一种又厚又结实的土布—石口蓝。它一例蓝色,大抵是古书说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那种蓝草染成。我县历史上曾是“蓝靛”生产基地和集散地,还从兹远销外省去。那种“石口蓝”穿着之初,硬梆梆的,走路发生唆噢的响声,小伙伴们就说是“乌山哨”(一种黑色的毒蛇)来了。但它的好处是越洗越好看,越贴身,类似今日之“牛仔服”,可以穿多年不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