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李根水 罗华荣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来源:宁化客家民俗
摘要:宁化客家民俗第113-117页
第七章饮食
“民以食为天”,任何民族,任何时期,“食”,都是人的第一需要。《黄帝内经素问》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客家先民落足宁化后,垦荒拓植,首先要解决的即是温饱问题。他们根据宁化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条件,以及当地社会发展的基础,建立起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同时,通过南北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客家饮食习俗。
一、主食与米制品
米饭
宁化历来以稻谷生产为主导产业。故米饭理所当然地成为当地民众的主食。米饭的制作方法大体上有四种:
一是捞饭。首先将洗净淘好的大米倒入已放好水的锅中,煮至米熟时,用筑篱把饭捞起,倒人饭颤(余下的饭汤和少量饭粒,以文火煮成稀粥。有的人家常在粥中加人姜末、小葱,或单独投入花椒等佐料,认为可以解风寒。有的则用饭汤加上青菜,煮成菜汤,用以作吃干饭或地瓜时的辅助汤饮)。然后将饭颤置于前锅加水漫过饭颤下端一寸左右,用猛火将饭蒸至“跌赐”(俗称大火蒸饭,细火煮粥)。即当锅中水沸,水蒸汽在饭颤盖下沿形成水珠,不时一滴一滴往锅里掉时,即说明饭已蒸熟,可以食用了,这是民间最普遍的煮饭方法。
二是“洒饭”。将米洗净,然后装人用席草编织的“饭串子”(即草编的饭袋子)。用细绳将袋口扎紧,然后放人锅中,加水过面,用大火煮至把“饭串子”提起即干,不掉水滴时,便可食用了。如此煮法,每锅可煮二、三十袋,且饭熟软喷香,口感别有风味。便于携带,出门“打担”、上山砍柴者尤为欢迎。
三是“活饭”。即将大米洗好直接倒人锅中,加水适量,然后先烧几把大火,待饭粒把水份基本吸干,然后停火,用余热把饭炯熟。宁化民间常有人喜欢在米中加上五花猪肉或鸡肉、老鼠干,并佐以大蒜、姜丝、盐巴、茶油、其味道鲜美,香气袭人, 引人垂涎。
四是蒸饭。即用饭醉装米洗好,适量放水,然后置于蒸笼中蒸熟即可。
番薯
亦称甘薯、地瓜。从前,农业生产技术较落后,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低下,每年生产的稻谷除了上租交赋外,所剩不多,根本不能满足广大乡民日常三餐的需要。于是,人们利用山坡旱地,广种甘薯。清《宁化县志土产志》载:“甘薯……来自南夷;闽中万历中始有之。疮土、沙土皆可种,皮紫肌白,生熟皆可食,蒸食尤甘甜。闽中滨海不业耕者,惟种薯,蒸切暴收以充模,名薯粮,亦可作酒。其济人甚溥,即多食不损人脾胃,与芋性殊。根大者重数斤……山乡皆解种之”。”由于甘薯耐旱、易种,且味甘甜,含淀粉高,乡民除了种水稻外,粮食作物的种植就要算番薯了。人们喜欢将它蒸吃或生吃。许多农户挖地窖以长期贮存番薯。同时还用它制成番薯干、番薯片、番薯丝等,故人们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番薯及其加工制品,可以弥补大米主食的不足,成为宁化民间尤其是石壁西乡的重要辅助食粮。故困难年代有民谣云:“火炉当棉袄,番薯当饭饱。”甚至称:脚踏兜子火,手拿番薯释,除了皇帝就算我。”农民把火炉御寒,有番薯充饥当作幸福生活的标志。这一现象反映了客家人艰难曲折的生活历程,同时也折射出人们粗茶淡饭式的小农经济思想的局限性。
为使食物易于保管,并增添食品的品类花色,以调节口味,宁化客家人在千百年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五彩缤纷的饮食文化。
大米制品
大米除了做成日常三餐的米饭之外,通过不同的加工方法,做成粉干、粉头棵、米冻、印盏糕,七层糕、胖糕、糖糕、煎丸、大禾棵及核耙等数十个品类。
糖糕
宁化是水稻产区,民间制作糕点亦以大米为主要原料。如糖糕、香糕、胖糕、兰花根、炒米糖等等,均系用梗米或糯米为主要原料,采用不同的工艺制成。每当春节临近,宁化城乡百姓家家都要磨米粉做糖糕。即用糯米与粳米按一定的比例混合,碾成米粉,然后用红糖熬成的糖水拌匀,不可太湿,亦不可太干,以手握成团、搓之则散为度。然后置于饭甄中,颤置大锅内,烧大火猛蒸,蒸好一层再加一层,逐层蒸熟,然后将饭靓倒扣在竹编的盘栏中,在颤中垫上布帕和稻草,由一小孩站到颤内用力把糕踩实,然后把饭颤脱出来,一笼糖糕即出现在我们面前。在糕的表面还要抹上红搪水,使之呈金黄色。至此,糖糕即告蒸好,接着就要将糖糕放在门边或神祖位前,燃烛点香,放一串鞭炮,请公太婆太各位祖先前来享用。
糍耙
先将糯米洗净浸透,在饭颤中蒸熟,随即倒人石臼,然后由几名精壮汉子,用“春手”或“春持”先沾上水和茶油,再轮番捶打糯饭,待又会粘连时,又重新沾上水、油,继续反复春打,直到糯饭的粒状全部消失,成为一体时,人们即把它挖起,做成一个个如小碗大的核把,并置人盛有豆沙的簸箕内,让其周身沾上豆沙,即增添了香味,又使个与个之间不会相互粘连。食用时,可以蒸热吃,亦可以冷的吃。热吃可以加上茶油并沾上糖,冷吃则不宜加油。农历十月十五日宁化俗称为“核耙节”,时值秋收之后,人畜清闲。上家下屋打核耙,男女老少一片欢乐,主人也乘热给邻里亲朋送去刚打好的核耙,让大家分享。
黄粿
这是具有宁化特色的糕释之一。其制作过程大体与核把相同,只是用料有较大的区别。即选用粘性次于糯米的“大禾米”,预先到山上砍回“棵杂”(一种野生的灌木),连枝带叶烧成灰,待冷却后,装人竹筐淋清水滤去渣,然后用其水浸大禾米成黄色,经蒸熟,春打后即成为黄棵。其形状有的做成饼状,直径约二十公分,有的做成圆筒状,长约一尺,直径约五、六公分。其食用方法,可以切片在沸水中煮软捞起,加茶油拌糖食用。也可
以切片加油盐青菜煮沸食用。
城里人较少做此物,故有山里人,在黄释上贴一小条红纸,然后作送给亲朋的礼物,颇受城里人欢迎。
豆制品方面
大豆是宁化的主要土产之一。最简单的加工制作就是先把干豆浸湿,然后捞起,漏干,再倒人锅中用细砂拌和,加火炒至豆子膨胀爆裂,熟后连砂放到糠筛中把砂筛去,即可食用。用这种方法炒的黄豆、大青豆,粒大、松脆。宁化客家人常以此泡擂茶、配酒待客,有时也作为小孩的零食。此外,黄豆还被人们加工成为豆腐脑、豆腐、豆腐干、煎豆腐、霉豆腐、酱豆子等等。
霉豆腐是宁化民间必备的常年菜。每年冬至前后,家家户户都带着黄豆、柴火到豆腐店里加工豆腐。豆腐做好后,放人大锅中煮沸片刻,然后捞起,沥干水,再将它切成小块,置人垫好稻草的谷箩内,待其发霉、长毛。然后,用盘装辣椒粉拌好盐巴,用筷子把已霉好的豆腐挟至盘中滚动,使每个角度都沾上辣椒粉,然后装人一个个陶制的小坛。有的在坛中加上萝卜干、芋头干等,有的还加上宁化酒娘,然后将小坛密封待用。如此制作的豆腐乳,香气浓烈,令人生津开胃,食欲大增。
煎豆腐也是宁化客家人的常备菜。其制作方法是:豆腐作好后,切成小块,放人油锅中煎至黄色,捞起,用米糠燃烟熏成褐黄色,然后洒上盐巴,有的加上腌制的萝卜干,与煎豆腐一起装人陶缸备用。
二、饮品
擂茶
擂茶的工具极为简单,只有擂琳、擂持。擂醉是口大底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