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张木森 邹文清
来源:定光古佛与客家民间信仰
摘要:定光古佛与客家民间信仰 “南安岩定光佛”文献初步研究
“南安岩定光佛”文献初步研究
张木森邹文清
北宋初卓锡于汀州南安岩(后属汀州武平县)的泉州同安籍高
僧释自严(934一1015年),行踪遍及赣闽粤间,在三省有广泛影响,
被时人当作“定光佛”的转世应身,圆寂后得到朝廷的救封与正式
承认,后世称之为“定光古佛”,成为汀州及周边地区的保护神,由
之形成定光佛信仰,明清客家迁台,又成为台湾客家信奉的神明,
是维系两岸关系的重要纽带。
定光圆寂后,南宋《临汀志》称“名公巨卿,大篇短章,致赞
叹意,无虑数百篇”,这些和其后的文献无疑是研究“南安岩定光佛”
的重要材料,对它们进行文献学、定光史事、定光传说的研究、考
证,有助于人们对“定光信仰”有着更清晰全面的了解(定光史事
详参本文附录)。
一、宋代定光文献学初析
(一)文献的写作情况
据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临汀志??仙佛??定光传》记载,
宋代定光赞诗写作出现过两个高潮:
一是定光圆寂前夕,汀州郡守胡咸秩“解印入飘,历言朝列,
压相王钦若、参政赵安仁、密学刘公师道皆寄诗美赠”。《临汀志.郡
县官题名》载胡咸秩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起任汀州知州,《宋
史??刘师道传》载:刘师道“大中祥符七年六月卒”,说明这些赠诗
出现在定光大中样符八年正月圆寂前夕。
二是定光圆寂后,朝廷对定光的四次追封期间,尤其是崇宁三
年(1 104年)定光被朝廷第二次加封为“定光圆应”,这是朝廷对
其“定光佛转世应身”的正式承认,《临汀志??定光传》所称“名公
巨卿,大篇短章,致赞叹意,无虑数百篇”的情况应主要出现于崇
宁三年。
现将宋代有关定光文献的情况排列如下:
①、约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王钦若(962一1025年)、赵
安仁(958一1018年)、刘师道(961一1014年)的赞诗有待发现,
也可能旧己佚失。
②、熙宁八年(1075年),定光被追赐“定应”封号,这是其
获得救号的开始,沈辽(1032一1085年)的《南安导师赞》应作于
此际,此诗是己知现存最早的定光赞诗。.
③、崇宁三年(1104年),定光被救封为“定光圆应”之际,
应有一股赞诗(文)写作高潮,己知的赞诗(文)主要有:
《临汀志??定光传))中署名苏轼(1036一1101年)的《定光石
佛赞》(应为黄庭坚之作,详参后文小考)和黄庭坚(1045一1105
年)的《定光佛石松赞》。
僧惠洪(1071一1 128年)的《南安岩严和尚传》(载《林间录》
卷下)、《南安岩严尊者传》(载《禅林僧宝纪》卷八)、《南安岩主定
光古佛木刻像赞》、《南安岩主定光生辰五首》,其中前两传是现知最
早的、详实的定光传记,是其后定光传记写作的蓝本之一。
僧宗果(1089一1163年)的《南安岩主赞》。
④、乾道三年(n67年),定光被朝廷累封至八字,据《元一
统志》卷8“风俗形势”门引1198年所修汀州州志《郸江志》(已
佚)佚文“郡有三仙二佛”,及《临汀志。定光传》中“详((行实编》”
,’(郸江集》云”之记载,表明《郸江志》应录有《定光行实编》,
同时所编的《郸江集》也应录有定光褐语,它们成为日后《临汀志.定
光传》的基础。
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约成书于1228一1233年)卷132
《汀州。仙释》载有定光事迹,其文字与其后的《临汀志》有关文
字完全相同,表明其亦源自《郸江志》之记载。
洪迈(1123一1202年)的《夷坚甲志))卷一、《夷坚志补》卷
十四提及了定光。
周必大(1 126一1204年)约1202年写有《新创定光庵记》(详
参后文小考)。
《临汀志》(1 259年修成)录有长达2000余字的《救赐定光圆
应普慈通圣大师》(本文简称《临汀志??定光传》),这是现知最详实
的定光传记。
僧志磐的《佛祖统纪》(成书于1269年)卷第四十四亦提及定
光。
宋末元初吉州籍(今江西吉安市)在汀州作教授的刘将孙(1257
一?年),写有《定光圆应普慈通圣大师事状》及涉及定光的《西峰
宝龙祥符禅寺重修记》、《汀州路南安岩均庆禅寺修造记》(均载刘将
孙《养吾斋集》)。
(二)惠洪与定光传记
惠洪是北宋著名诗僧,他的两篇定光传记尤其是《南安岩严尊
者传》,是现知最早的定光传记,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临汀志。定
光传》有关定光事迹之内容与之如出佩辙。
惠洪生于定光圆寂后57年,他的《禅林僧宝纪》亦成书于北宋
宣和六年(1124年),此时距定光圆寂已有n3年,那么,惠洪是
据何写出定光传记的?
首先,与惠洪的籍贯、僧人身份有关。晚唐以来,禅宗主要在
江南地区发展,惠洪为北宋药州新昌(今江西宜丰县)人,早年出
家,对禅宗高僧事状深有了解,故能写出详述寺院、高僧事迹的《林
间录》和《禅林僧宝纪》。
定光行踪遍及闽赣粤一带,他在庐陵西峰周旋五年、“密契心
法”,刘将孙《西峰宝龙祥符禅寺重修记》称:,’(庐陵)郡士民与四
方皆知事定光”“西岩虽盛于临汀,而灵异尤著于庐陵与仰山等方
寺”,刘是庐陵人,他的描述说明定光在江西亦有很大影响,《临汀
志??定光传》中出现的王钦若、王费、胡咸秩、黄庭坚、周必大等
都是江西人,都很崇拜定光,也资说明这点.惠洪祖籍新昌在吉州
庐陵之北,他对定光事迹应是耳熟能详的。
其次,与惠洪和以僧彦圆为代表的汀籍僧人的交往有关。惠洪
《石门文字禅》卷18《南安岩主定光古佛木刻像赞》一文载:“僧
彦圆自汀州来,出示定光化身木刻像,平生褐语百余首”,由此可知
彦圆所带的百余首定光“平生褐语”及其转述是惠洪了解定光平生
的一个重要渠道,惠洪定光传记中的定光揭语正源于此。
彦圆何许人?《临汀志??道释》载:“僧彦圆,胡姓,长汀县人”,
并载其靖康己酉七月汀州龙潭求雨成功的异事。
靖康己酉(应为建炎三年)即公元1129年,以定光为例,一名
僧人为世认可应在高龄阶段,设若彦圆求雨时60周岁,则其大约生
于1069年,与生于1071年的惠洪年纪相仿。彦圆为入传《临汀志馗
释))的10名高僧之一,求雨一事与定光求雨极其相似,这说明他很
可能就是定光在汀州的嫡传弟子,他在游方过程中与惠洪相识相交,
将定光事迹转告惠洪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又据《临汀志??道释》所载高僧小传,可知汀籍僧人多与江西
关系密切,著名者如庐山罗汉院小南禅师(?一1094年,事亦载惠
洪《林间录》),这些汀籍僧人也可能将定光在汀事迹带入了江西。
其三,可能与惠洪读过定光传记有关。惠洪《南安岩严和尚传》
说:定光“亦自有传,然传不载其得法师名字”,说明定光本人写有
自传,或弟子曾为其作传。惠洪读了这些事状,发现内中未载定光
在江西的“得法师”名字,而这正是惠洪所熟知的,于是在他所写
的定光传记中补写了这些情况。
惠洪圆寂于1 128年,此前定光已被朝廷追救为“定光圆应”,
此为朝廷对定光为“定光佛应身”的重要肯定,这应是惠洪为定光
作传的一个重要原因,并将其与另三位高僧相比后,高度称赞定光:
“至于定应,则全提大用。”
(三)《新创定光庵记》的写作年份
有研究者据《临汀志??定光传》所引周心大《新创定光庵记》
中65字定光“生平”记述,认为: “现存最早的有关记载闽西定光
古佛生平的文献是南宋文人周必大(1126一1204)的《新创定光庵记》”
“周必大对定光古佛的生平的描述虽然比较简略,但寥寥数笔清
晰地勾画出定光古佛生平的基本轮廓,没有任何神话色彩,成为后
世志书撰写定光古佛传记的蓝本。”ll]
通过前文所列,我们知道这些说法不准确,应该说“现存最早
的有关记载闽西定光古佛生平的文献是北宋惠洪的《南安岩严尊者
传》等定光传记”。
事实易辨,但我们还是来考证一下《新创定光庵记》的写作年
份。
先来了解汀州定光庵的创修过程, 《临汀志??寺观》“汀州定光
院”条、《临汀志.定光传》等记载了这么方面的情况:祥符四年(1011
年),郡守赵遂良结庵州后,延请晚年定光往来栖息话次;元裕间,
郡守曾孝总(1091一1092年任)重修;嘉泰间,郡守陈映(1201一
1202年)遂加广辟。
所以说,周必大所谓“新创定光庵”一事,即是指其在世的1201
一1202年间陈映新创定光庵。
除((新创定光庵记》,《临汀志》还提及周必大为汀州作记的事
情,其《坛谴》载:“长汀县社樱坛,在县西一里??嘉泰间(1201
一1205年),宰谢周卿重创,少傅、益国公周必大为之记。”《郡
县官题名??长汀知县题名》又载: “谢周卿,承议郎。嘉泰元年十
二月到任,四年十二月满替??创县治,诚斋杨万里记。创社坛,
益公周必大记。”
谢周卿嘉泰元年至四年(1201一1204年)任长汀知县,有关他
的事迹记载很少,《宋史??本纪第四十一??理宗》中载理宗登基的宝
庆元年(1225年)因帝位之争的所谓“湖州之变”时,谢周卿任湖
州知州。
谢周卿应与杨万里(1127一1206年)、周必大同为吉州人,故
请两人为其创县治、社坛作记。谢周卿嘉泰元年十二月任长汀知县,
当年几乎不可能创县治、社坛,而陈映新创定光庵在嘉泰二年(1202
年),若《新创定光庵记》与《长汀创社坛记》为同年所作,则这
一年应为嘉泰二年。
周必大落籍吉州庐陵,对定光事迹必有了解,又于南宋乾道四
年(1168年)曾知福建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市以南和三明市除西南
部一带), 《临汀志??寺观》“汀州定光院”条载: “嘉熙间??
近南剑人士金饰十八尊者附置阁上”,说明定光在南剑州一带亦有
影响;同时,陈映与其兄陈哗为福建长乐人,都是进士,周必大与
之应有交往。所以,周必大为陈映新创定光院作记,是顺理成章的。
所以说,周必大的《新创定光庵记》最有可能作于其晚年的嘉
泰二年(1202年)。文中的“定光平生简述”不但不是后世定光生
平传记的蓝本,反很可能取材于惠洪等前人之定光传记。
另外, 《新创定光庵记》行文重点应为“创庵”,其所述“定
光生平事状”必然简略。《新创定光庵记》现载周必大的《周益文
忠公集》,笔者无缘读及,估计内容及创作年份应符合笔者推测。
(四) 《定光石佛赞》的作者
《临汀志??定光传》中署名苏轼的长诗《定光石佛赞》,是现存
最长的定光赞诗,这首诗又被冠名《南安岩主定应大师真相赞》收
入黄庭坚《山谷集》。
那么,此诗作者究竟是苏轼还是黄庭坚呢?笔者倾向于认为是
后者。主要是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诗中“定光石佛”的称呼因素。定光生前并无“定光佛”
“定光石佛”之类称呼,《临汀志??定光传》说:“师见在,民呼曰
‘和尚翁’,亲之也;师灭度,民皆曰‘圣翁’,尊之也。”定光除外
出赣南盘古山3年外,近50年生活在南安岩、汀州一带,但他在此
弘法并非一帆风顺,惠燕定光传记及《临汀志??定光传》这方面的
记载很多,甚至到晚年,汀州郡守欧阳程还疑其为左道。定光的荣
耀大多出现于圆寂后,崇宁三年(1 104年)他被朝廷加封为“定光
圆应”,这表明朝廷己正式承认了他为“定光佛应身”。若没有朝廷
的救封是不能随便在诗文中称一个僧人为“定光佛”的,作为士大
夫的苏轼、黄庭坚不会不知道这一规矩。
而《定光石佛赞》开句便说:“定光石佛,不(王)显其光,’,
说明此诗应作于崇宁三年以后。查《宋史。苏轼传》,其载:苏轼“建
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建中靖国元年即1 101??年,而黄庭坚逝世
于崇宁四年(1 105年),从这一点来说,黄庭坚作此诗的可能性大
于苏轼。至于诗尾的“名曰‘定应’”,则应是为了押韵之需而只称
定光的第一个封号,或是对“定光圆应”的简称。
二是黄庭坚的籍贯及与惠洪的交往因素。黄庭坚是洪州分宁(今
江西修水)人,分宁地近吉州庐陵,他对定光的了解显然要大于四
川人苏轼;再者,黄庭坚与惠洪可谓“忘年交”,而惠洪虽然很景仰
苏轼,但据考证与苏轼并无直接交往,〔2,所以,黄庭坚很可能从惠
洪等处详细了解了定光事状,才能写出对定光事迹准确描述和评价
的《定光石佛赞》。
三是黄庭坚与汀籍禅师的交往因素。宋代汀州人多为江西移民,
与江西交往密切,汀籍禅师亦多入江西,如(临汀志。道释))载:
长汀籍庐山罗汉院小南禅师绍圣甲戌(1096年)圆寂后,黄庭坚“为
之伤悼,不食肉者累日,颂以祭之”,“既葬,复为铭以表其塔”,黄
庭坚从汀籍禅师处了解定光并为之写诗的可能性也显然要大于苏
轼。
另外,黄庭坚还作有《赠南安岩主大严禅师》(“赠”字应改为
“题”字更恰当,因黄生于定光圆寂后),诗云:“蒲团木榻付禅翁,
茶鼎重炉与君同。万户参差泻明月,一家寥落共清风”,也可作他心
仪定光的旁证。
二、定光史事析探
(一)定光的生卒年
定光的生卒年为934-10巧年,本不是一个问题,但由于某些
时候研究者掌握文献不足,或者取材不当,造成一些歧说.
《临汀志。定光传》载:定光逝于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
正月初六日,春秋八十有二。古人虚岁纪岁,由此前推则定光生于
五代后唐应顺元年、闽国龙启二年(即934年)。按定光自称他是生
于正月初六,圆寂于正月初六。惠洪的《南安岩严尊者传》虽然年
号有误说定光圆寂于“淳化乙卯”、“阅世八十有二”,北宋淳化年间
只5年,元年(990年)干支为庚寅,下推至乙卯年,正是“大中
祥符八年,’o
歧说主要有两种,一是丘逢甲的“元代说”,二是王增能的“917
年”说。
丘逢甲先生在台抗日失败后,于1895年回祖籍地广东蕉岭县文
福,文福与武平南安岩(狮岩)接壤,丘逢甲曾到上杭祭祖,应也
曾到过南安岩。丘逢甲上杭同宗丘复总纂的民国《武平县志??古迹》
载:丘逢甲据《元至治自严尊者碑》中的“自严尊者,元仁宗时曾
应诏入都”等记载,得出结论说:“今所传宋封定光圆应大德普度古
佛者,当元仁宗而讹”。丘逢甲之说不但定光的封号不尽准确,结论
更显有误。此盖因《临汀志??定光传》曾载宋真宗(998一1022年
在位)诏宴定光一事所致,因宋仁宗正是宋真宗第六子、下一位皇
帝,定光在世之事,由宋真宗而成宋仁宗,由宋仁宗而成元仁宗,
鲁鱼亥家,不能不辨。
而王增能先生则据武平((何氏族谱??序》中的“北宋乾德二年
(964年),郑自严卓锡于南安岩,时年四十八岁”记载推算,认为
“公元917年为定光古佛诞生年,确属明白无误。”[sJ这个结论也经
不起推敲,且不说族谱记载的失实率之高,只按这种生年计,定光
j又十二岁当圆寂于989年,即太宗端拱二年,则惠洪及((临汀志》
所载的定光与郡守欧阳程的冲突、前往南康盘古山开辟从林诸事,
皆成了子虚乌有。族谱较之时人惠洪、((临汀志》等之记载,可信度
孰高,自是不言而喻。
定光卒于南安岩,而研究者将五代浙江西湖法相寺、也称定光
佛转世的长耳和尚(僧行修,?一950年,亦泉州人,俗姓郑),与
之混为一谈,称定光圆寂于杭州法相寺的说法,也是考证不精所致。
乾德二年定光来到南安岩时,曾感叹:“当年我如来佛祖,静坐
沉思以致芦苇丛生淹没过膝,鹊鸟不察在他头顶上筑巢,这样才修
得正果”,考释迎牟尼出家静坐时正值29一35岁,彼时定光31岁,
联想到佛祖成道一事,决心停止云游委身南安岩以度群品,故而抚
然有叹,这或许也可作验证定光生卒年考证的一个联想吧。
(二)定光的信仰
定光是个佛徒,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有研究者据文献记载中
定光的穿着、行事的某些怪异性,质疑他的佛徒事份。〔4]
谢重光先生在《佛教的外衣,道教的内容—福建民俗佛教论
略》一文中,指出定光佛信仰是唐宋时福建的一种民俗佛教,以巫
术和道法作为主要传教手段,具有民俗佛教“佛皮道骨”或“佛道
不分”的宗教性质。
在《闽台定光佛信仰宗教性质辨析》’5」一文中,谢重光先生又
结合唐宋以来密宗在江南流行、禅宗与密宗广泛结合的历史背景,
以及《临汀志》等所记定光佛的所作所为:诸如在庐陵西峰寺向圆
净禅师学习密法、使用具有密教咒语法术性质的褐语、前往盘古山
应验唐代密教僧人波利禅师傲语等等,证明定光佛是禅、密兼修的
云门宗禅僧。
联系禅宗发展史及惠洪定光传记(特别是,《南安岩严尊者传》
有关定光“得法师”之记载:“十七为大僧,游方至庐陵,渴西峰奢
宿云豁。豁者,清凉智明禅师高弟、云门嫡孙也。”)定光的禅宗身
世源流会有更为清晰的脉络。慧能禅宗发展到晚唐,一花五叶,南
岳怀让法系分化出伪仰、临济两派,青原行思法系分化出曹洞、云
「1、法眼三派,称为“五家”;宋代,临济宗又分出黄龙、杨歧二派,
合称“五家七宗”。经梳理,定光的宗派源流谱系如下:
佛教传入中国(两汉之交)—达摩创立禅宗(北魏)—慧
能(638一713年,禅宗六祖,住广东韶州曹溪宝林寺)—青原行
思(?一740年,住吉州今吉安青原山,创禅宗青原系)—石头
希迁—天皇道悟—龙潭崇信—德山宣鉴—雪峰义存(822
一908,泉州南安人)—云门文堰(864一949年,禅宗十三传,
青原六传,往韶州云门山大觉寺,创云门宗)—奉先深、清凉智
明(同为文惬弟子,青原七传,云门二传,深住金陵奉先寺,智明住
金陵清凉寺)—西峰云豁(即圆净大师,奉先深、智明禅师弟子,
青原八传,云门三传,住吉州西峰宝龙寺,)—南安岩严(即定光,
云豁弟子,禅宗十六传,青原九传,云门四传,住汀州武平南安岩)。
云门宗五代南唐末年由文僵的四传弟子自严禅师和省因禅师传
入福建,省因禅师卓锡于泉州南安云台山荐国报忠禅院。云门宗在
福建传了6传,大约于北宋神宗朝(1068一1086年)在福建发展至
全盛,南宋孝宗朝(1 163一1190年)以后衰微。
惠洪定光传记及《临汀志??定光传))有关定光是云门宗禅师的
记载很多(如黄庭坚赞诗称定光“今得云门拄杖”),《临汀志??山川》
“金乳泉”条载南宋绍兴间汀州郡守张宪武为定光开凿于汀州卧龙
山下的金乳泉写诗说:“六祖卓锡,曹溪发源;定光说褐,卧龙涌泉”
也资说明定光是卓锡于韶州曹溪的禅宗六祖慧能的嫡传,朝廷救封
更说明定光是个德高行深的禅僧。
另据谢重光先生《闽台定光佛信仰宗教性质辨析》一文介绍,
近年有研究者将定光当作摩尼教师僧,谢先生经过详赡考证,驳斥
了这种说法。
但是定光与摩尼教的关系,的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据载,
摩尼教在我国三国前后起源于西亚,其基本教义是崇尚光明,因而
有日月崇拜、衣服尚白、摩尼光佛造像有背光等特征,唐宋传入中
国,宋代福建是摩尼教的南方重要传播地。
除定光穿白衣易使人将其与摩尼教相联系外,《临汀志淀光传》
中的“草庵”是探究定光与摩尼教关系很值得重视的一个词语。传
中出现“草庵”两处:“淳化间,(定光)去(南安)岩十里立‘草
庵’牧牛”,“淳化二年,别立‘草庵尹居之”。定光佛是个禅师,本
在南安岩开石窟修行,为什么要离开南安石窟十里别立“草庵”呢?
除了传中所写的“同道俱其大甚”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草庵”
非必是茅草搭成的简易庵庙,很可能是庵名。
耐人寻味的是,今泉州晋江市华表山还有一庵名“草庵”,是全
国仅存的摩尼教遗迹。据载,宋朝摩尼教在南方大港泉州一带盛行,
摩尼教原创时和后来为了发展都吸收了佛教内容。定光正是泉州同
安人,自小受业于泉州,后来又是一名禅、密、道兼容并蓄的僧人,
那他为什么就不能兼蓄摩尼教呢?
(三)定光受封与诏宴
据《临汀志??定光传》载:定光1015年圆寂后至1167年累封
至八字大师,花去了巧O余年,其过程如下:
①、熙宁八年(1075年),定光圆寂一甲子(60年),由其泉州
同籍、汀州郡守许当上表祷雨感应,朝廷诏赐定光为“定应,’o
②、崇宁三年(1104年),朝廷加号为“定光圆应”。
③、绍兴三年(1 133年),嘉“普通”二字;
④、乾道三年( 1167年),又嘉“慈济”二字;
⑤、嘉熙四年(1240年)后,定为“定光圆应普慈通圣”大师。
据载,宋代随着佛教的进一步世俗化,朝廷对高僧(多为禅僧)
多有赐封,一般为追封,一次赐两字,一般僧人能得一赐号已为至
高荣誉,但也有极少数高僧能获得三次甚至四次封号。
定光就是得到四次封号的极少数八字大师之一。而八字之中,
至为重要的是“定光”两字,这是朝廷承认其为“定光佛转世应身”
的标志。其余六字乃是封号的常用之字,一些高僧的封号就广泛使
用了这些字,如《宋会要辑稿》等载有:“法威慈济妙应大师”(卓
锡建宁府崇安县瑞岩禅院)、“灵感通济广惠大师”、“神济妙应圆照
大师”、“正觉慈应普济禅师”、“圆觉慧应慈感普救大师”(卓锡遂宁
府广利禅寺)、“通林真觉慈应慧感大师,,、“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
(卓锡安溪县清水岩)等,还有《临汀志》所载的卓锡长汀平原山
的伏虎禅师也是八字大师:“威济灵应普惠妙显大师”。
据载,定光佛原身是印度人,为佛祖释迩牟尼之师,在信众中
有极高的地位,按佛教轮回之说,可以转世。五代宋代即有多人托
名定光佛转世,除僧自严外,著名者还有五代长耳和尚行修,但《武
林西湖高僧事略》载其崇宁二年赐溢“崇慧大师”,而僧自严在崇宁
三年却成为唯一获得了朝廷正式承认和救封为“定光转世”的高僧。
此前,定光只能按其它高僧“卓锡地+法名”通例,被称为“南安岩
严”、“南安岩严尊者”之类,而后“定光”就成为其无比荣耀的封
号。所以,赣闽粤边和台湾等客家住区的定光佛与其它地方所奉定
光佛,是同源异流之关系。
上文受封之述,指出了定光得从自严转变为“定光古佛”得名
之由,另值一提的是,今人多称定光为“郑自严”,此为误用,是没
有领会“自严”之名是其出家“法名”而非俗名,、是不可与俗姓连
用的,而只能称之为“释自严”或“僧自严”之类的缘故。
《临汀志??定光传》还载有宋真宗(998一1022年在位)诏宴
定光在内的天下高僧一事,在记载中,定光被众高僧奉为“佛祖,’i
而且还能朝辞汀州、万里京汀一日还,这和传说中定光骑竹马腾云
驾雾去苏州赏戏一样,都意在说明定光的广大神通。
宋代支持佛教,一些皇帝与高僧多有交往,惠洪《南安岩严尊
者传》就载有宋太宗诏召定光师父西峰圆净大师馆于北御园舍中一
事,这些可佐证定光在真宗诏宴之列的真实性。
(四)文献中的地名考
①、建兴寺或建兴卧像寺:今泉州市区北南安市洪獭镇有古刹
建兴寺,定光十一岁出家的泉州建兴寺应即此寺,可能因塑有释迎
佛祖右胁卧逝的卧像,故又称“卧像寺,’o
②、西峰:定光十七岁受业的西峰,据宋末元初刘将孙《西峰
宝龙祥符寺重修记》载在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中,其受业之宝龙
(样符)寺应因建于北宋大中祥符间而得名。西峰及宝龙寺在今吉
安市何处,待查。
③、怀仁江与龙洲:《临汀志??定光传》载定光南返渡泰和怀仁
江,投渴祛蛟,水退沙雍成“龙洲”,今江西泰和县有桥头镇龙洲村,
应即此“龙洲”,流经龙洲村的河流为朱砂河,又名牛吼河,发源于
井冈山,为赣江支流,应即怀仁江。
④、乾(干)溪:《临汀志??定光传》载定光南返经梅州黄杨峡
迁其河流,其河名“乾(干)溪”,此溪很可能在今广东梅州平远县
差干镇。差干镇,《临汀志??至到》作“沙干村”,村名可能与“干
溪”有关,乾溪很可能为今石窟河在差干镇的一段河道。梅江支流、
发源于武平的石窟河,也应与定光在南安岩开石窟修行有关。
⑤、南安岩:定光修行的“南安岩”.即今武平岩前镇狮岩。清
杨澜《临汀汇考》等称武平原为两场,因汉初闽越首领、“南武侯”
织的封国在这里,便在“南安”后添“安平”二字为“南安”“武平”,
作为两场之名,定光修行之岩在原南安场之地,故称“南安岩”。
但《临汀志??山川》载,南安岩俗呼“龙穿洞”,颇疑“南安岩”
一词与定光剃度于泉州南安建兴寺更有关系,南安在北宋为泉州属
县,故定光或其它人因此称武平“龙穿洞”为“南安岩”。
如果南安岩在定光卓锡之前确称“南安岩”,不妨推想,当定光
云游至“南安岩”时,想起早年受业的南安建兴寺,想起故乡和亲
人,想起恩师契缘法师,想起佛祖与己同龄之际苦修以普救众生,
于是抚然而叹发下“愿委身此地,以度群品,若不然者,当使损碎
如微尘”的大誓愿,决心在此开石窟弘法。
⑥、盘古山:定光晚年前往弘法的盘古山,在今赣南于都县南
部的盘古山镇。今毗邻盘古山镇的安远县北部有浮搓乡,“浮搓”一
名应与《临汀志??定光传》所载定光在此抚搓桩使之随流浮逝、开
通航道一事有关。今此地有河名龙布河,为赣江上游贡水支流。
三、定光传说之文献映证
(一)“与何仙姑斗法传说”之映证
武平岩前一带流传着定光与何仙姑斗法的故事,武平《何氏族
谱》等载:
何仙姑之父何大郎曾任宁化知县,定居于宁化石壁村,因入征
梅州,后唐天成元年(926年)迁居南安岩,后晋天福二年(937年)
生女何仙姑,何仙姑隐遁南安岩修真成为神仙。宋乾德二年(964
年),郑自严游历武平,选中南安岩为寺院。有人劝何仙姑另找地
方修炼,仙姑不答应,说: “我生于此,长于此,静修于此,岂能
舍岩而他住?”一日,何仙姑外出,郑自严乘机入岩跌坐。仙姑回
岩后,发现有大蟒猛虎盘伏在郑自严周围,十分驯服,将此告诉父
亲。何大郎钦其神异,遂施岩为佛殿,并捐献田地为寺院供养。
有人将南安岩“何仙姑”认定为“八仙”之“何仙姑”,此未必
可信,因人们往往通称女巫为“某某仙姑”。但《临汀志。古迹》载:
“屯营庵,在武平县东五里何屯冈下。旧五代时,统军使何姓口口
部武艺军于此屯驻,筑小城周二里许,故基犹存。”说明五代武平
有何姓军人入驻是可信的。
不论是否真有定光与何仙姑斗法的史实,但定光来南安岩弘法
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矛盾甚至斗争是不争的事实。撇开惠洪及
《临汀志))所记定光与官府的冲突不说,定光与民众、同道之间的
关系也是经历了一番曲折:
惠洪《南安岩严尊者传》说:“公限所说法听者疑信半,因不语
六年”,定光在南安岩一带为百姓宣扬佛法,但人们半信半疑,这
竟使他沉默了六年。《临汀志??定光传》说得更清楚: “同道者惧
其大甚,师曰: ‘只消吾不语耳。’遂不语”,所谓“同道者”,
当然包括同道的僧人,也包括“何仙姑”这样的道教中人甚至是巫
女,因而黄庭坚定光赞诗说: “彼逆我顺,彼顺我逆”,意在说定
光与周围道教、巫教以及不敬佛人群的分歧。
所以,姑且不论武平南安岩是否真有一个“何仙姑”,但把她
当作与定光争夺信众的化身代表是恰当的。
(二)“惩恶传说”之映证
武平还流传“定光梁野山惩罚财主”的传说:定光某日到武平
县梁野山下的萝斗坑一带化缘,某财主不但不理,而且连借锅煮饭
也不给柴火,定光说: “我只好用腿当柴火了。”说罢,竟将双腿
伸入灶膛哗哗啪啪烧了起来。须臾饭熟,餐毕,定光扬长而去。财
主发现定光双腿完好,而家中的饭桌凳脚悉被烧光,遂持打狗棍追
了上来。定光行走如飞,来到水口,背起一块大石头放在梁野山顶,
让其悬空而立,危危欲坠,使为富不仁的财主担心巨石从山上滚下
来而惶惶不可终日。此石即今梁野山上的“古母石”。
作为民间一个“济公式”的高僧,定光惩恶传说无疑寄托了人
们对为富不仁者的谴责与归劝。
与之相映,惠洪定光传记及《临汀志??定光传》都提到这么一
件事情:有一个南海郡(今广州)僧人来南安岩,告知定光惠州河
源县江中有大船搁浅沙中,请定光帮助移动沉船,以便用来运砖造
塔为百姓“生福田”,定光写褐给他帮助移船成功,船顺东江进入广
州,运砖完毕,有一巨商趁机要求借船运载木材牟利,结果船很快
就被恶风飘走,商人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
而关于定光途经梅州黄杨峡求水一事,有关文献记载不尽相同,
惠洪的《南安岩尊者传》说是定光到达黄杨峡时想饮水,恰逢溪水
干涸,定光把锡杖丢入干溪中河水就来了。南宋僧志磐的《佛祖统
记》载为定光“移近于道”,即把河流从远处移到跟前取水喝。但《临
汀志??定光传》对此事的描述却相反,称当地人不给定光水喝,定
光用法术使溪水外迁数里以示惩戒。
扬善与惩恶相辅相成,同为定光弘法的重要途径。
(三)“牧牛凿水传说”之映证
旧汀州大量流传定光童年牧牛凿水的传说,著名者如:
定光幼时为东金(财主)牧牛,常用竹枝画地牢牛,然后和牧
童们一起四处游逛,还能用竹枝搭成竹马骑着腾云驾雾一起去苏州
赏戏。定光也常用竹枝凿穿石壁为农田开导水源。东金为人忠厚,
又发觉定光灵异非凡,就留心善待定光,而东金妻子为人吝音,常
刻薄定光。忽一日,定光说他要成佛离去了,为感激东金也度化他
成佛,东金妻闹着也要成佛,定光便将一盆水倒入“泥羹汁”(水沟)
说:你钻入“泥羹汁”吧,就能成佛。东金妻赶忙踏入水沟却变成
了一条蛇。东金后来成为“蛇王菩萨”(或称“蛇岳灵王菩萨”),手
上就握着一条蛇。
查《临汀志??定光传》有定光“淳化间,去岩十里立‘草庵’
牧牛,,.之记载,说明定光牧牛传说于史有据。至于定光凿水事迹却
是文献大量记及的。
四、定光与宋代客家番族关系略论
定光的活动足迹主要在赣中、赣南、粤东北、闽西,这里是客
家、舍族分布的中心地域。《临汀志??定光传》称“师见在,民呼日
‘和尚翁’,亲之也:师灭度,民皆日‘圣翁’,尊之也”,元刘将孙
《定光圆应普慈通圣大师事状》称“自江以西,由广而南,或刻石
为相,或画像为祠,家有其祀,村有其庵”,清杨澜《临汀汇考》卷
二说:“伏虎、定光,生为汀人,没为汀神”,这些描述说明定光在
客家、舍族中心区域有很大影响。
定光的祖父为唐末官员,父亲是五代泉州同安县令,则定光祖、
父应是唐末五代的中原入闽移民。而定光生活的宋代,正是移民不
断进入赣南、闽西、粤东的重要时期,也是客家形成和舍族发展的
关键阶段,定光在此际弘法于赣闽粤边受到移民和土著的欢迎,又
由于宋代崇佛的时代大背景及官员积极上奏等种种因素互为推动,
于是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定光信仰。
定光与移民、士著的良性互动关系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定光帮助移民、土著解决了生产、生活的实际难题。宋代
是汉移民和部分少数民大量徙入赣闽粤边与闽越遗裔土著共同生
活、开发赣闽粤边的重要阶段,对新移民来说,开基落户、开山辟
田、对开交往需要凿井、引水、导航,以虎蛇为代表的恶劣自然环
境需要战胜,而定光正是为解决这些难题做了大量工作。
二是定光在赣闽粤边宣扬佛教轮回报应之说,促进了族群的和
谐相处。当新移民和土著相遇矛盾大增之际,定光在“异类中住”,
为“无法天尊”, 劝人们“畏业报而息冤想”,号召人们行善,这自
然调和土客矛盾,有利于不种族群消除矛盾、和谐共处。
三是定光圆寂后所谓的“显灵御寇”等等灵异之事,有利于赣
闽粤边社会的稳定。
“生为汀人,没为汀人”,1000年前,一个年仅十一岁的同安
幼童毅然离开官宦之家投身沙门,一个正直而立的青年僧人立于南
安岩前发下“普渡众生”的大誓愿,一个年逾八十的毫奎僧人为了
脚下这片土地的安宁风尘仆仆往返闽赣粤边,这一切表明他不愧
“定光佛转世应身”封号。
以上通过对定光有关文献的分析,希望有利于后人更好了解定
光生平、更好地走进定光的内心,更好地继承定光广造福田的善举。
附录一:定光事迹、受封年表
┌─┬─┬─┐
│帝号纪年│
公元
年龄│ 事迹
│纪年
├┼┼┤
│后唐应顺│ 934年
│
1岁
生子五代闽国泉州同安县令家中。│
│元年
│后晋开运│ 944年
11岁│ 离家到泉州建兴卧像寺,依契缘法│
│元年
师为童子,法名自严。
│后汉乾佑│ 950
17
①、17岁前往豫章(今南昌)、庐陵│
│三年一
963年
30岁│
(今吉安)西峰,依云豁法师(圆
│北宋乾德│
净大师)5年,成为云门宗第四代传│
│元年
人;
│②、过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县)怀
│仁江,投揭为民除蛟害,其地因名│
“龙洲’、
│③、过梅州黄杨峡,以杖得水(或
│迁溪流数里之外),其地因号“乾
(干)溪,’:
│④、前往上杭来苏团(今中都)东
│安岩。
│北宋乾德│ 964年
31
①、到汀州南安岩,发普度众生大│
└┴┴┘
┌─┬─┬─┐
│二年
誓愿,开石窟修行;
│②、伏虎降蛇,百姓以为神人,为
│之建庵。
├┼┼┤
│乾德三年│ 965
│
32
①、因焚化邻寺僧人遗体,官吏为
│淳化年间│ 995
62岁│
之大怒;
│②、60岁前后离开南安岩十里创“草│
│庵”,与一猴相伴牧牛3年,其间书
│褐毙虎,猴死,为之建庵;
│③、因同道者惧其大厉害,沉默6
│年。
│咸平四年│ 1001一│ 68一│ ①、70岁前后,因输纳布匹事件,
│一景德四│ 1007年│ 74岁│ 与郡守欧阳程发生冲突,从此穿白
│年
衣;
│②、受南康郡百姓之邀,乘船前往
│盘古山应500年前波利禅师之徽,
│途中除江中搓桩,在盘古山凿泉、
│创丛林,共3年。
│大中祥符│ 1008年│ 75岁│ 因南海郡(广州)僧人来南安岩请
│元年
助,写揭助其拨动惠州河源县沉船
│运砖造塔南海郡。
│大中祥符│ 1011年│ 78岁│ ①、郡守赵遂良在州后建庵,延请
│四年
定光往来谈话:
│②、在汀州投揭凿“金乳泉”,在龙│
│潭投褐除害;
└┴┴┘
┌─┬─┬─┐
│③、赵遂良上表,朝廷赐“南安均
│庆院”额匾;
│④、赵遂良请下雪,果然下雪。
├┼┼┤
│大中祥符│ 1013一
80一│ ①、宋真宗诏宴定光,前往京都东
│六年一八│ ID15年
82岁│ 京:
│年
②、郡守胡咸秩入京,历言朝列,
│压相王钦若、参政赵安仁、密学刘
│师道寄诗美赠;
│③、82岁圆寂于南安岩。
│熙宁八年│ 1075年
郡守许当上表祷雨感应,诏赐号“定│
│
│应,’o
│崇宁三年│ 1 104年
①、郡守陈粹上表定光真相生白毫,│
│加号“定光圆应气
│②、名公巨卿苏轼、黄庭坚等,大
│篇短章致赞叹意。
│绍兴二年│ 1 113年
显灵助虔化县令刘仅击退“虔寇”
│李敦仁,江西潜司上表,加“普通”│
│二字。
│约宣和六│ 1 124年
诗僧惠洪作《南安岩严尊者传》,是│
│年
为现存第一部定光详实传记。
│乾道三年│ 1 167年
朝廷加号“慈济”,累封至八字大
│师。
│绍定三年│ 1230年
与伏虎大师一起显灵汀州,惊退宁
│化盐商“碟寇,’o
└┴┴┘
136
附录二:定光受业、游历、弘法相关地图
O东京(开封)
┌─┬─┬─┐
│嘉熙四年│1 240年│
│
朝
廷赐"定光院"匾,定为"定光│
│圆应普慈通圣"大师。
└┴┴┘
注释:
【1]林国平: 《定光古佛探索》,载《圆光佛学学报》1999年
第三期。
【幻萧丽华、吴静宜:《苏轼诗禅合一论对惠洪“文字禅”的影
响》2003年4月玄奖大学“佛学与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
【31王增能: 《武平文史资料》第八辑。
[4]蔡相辉: 《台湾的祠祀与宗教》。陈一舟、涂元济: 《福建
摩尼教寺院遗址考》,观点转引自谢重光《闽台定光佛信仰宗教性
质辨析》(载《佛学研究》2006年第15期)。
【5]谢重光:《闽台定光佛信仰宗教性质辨析》,载《佛学研究》
2006年第15期。
主要参考文献:
1、《禅林僧宝纪??南安岩严尊者传》,北宋惠洪撰。
2、开庆《临汀志》,南宋??胡太初修,赵与沐等纂,长汀县地
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作者:
张木森:男,龙岩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主任。
邹文清:男,龙岩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