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张佑周
来源:定光古佛与客家民间信仰
摘要:定光古佛与客家民间信仰 定光佛信仰与闽西客家社会
定光佛信仰与闽西客家社会
张佑周
众所周知,凡民间信仰都具有明显的地域属性。换句话说,地
域性或曰地方性是民间信仰的最大特征,离开特定的地域,某种民
间信仰将失去其发挥作用的舞台而发生变异乃至寿终正寝。这是因
为,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人类精神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而在一定
时间与空间生存的特定人群,对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诸多文化式样
的创造是以一定的地理条件为依托的。世界如此之大,五洲四海地
理条件千差万别,不同的地理空间有不同的地域特点,生活着不同
的人群。因此,不同地域的民间信仰无疑显现出不同的特征和风格。
定光古佛信仰就是闽西客家人创造的信仰,其形成和发展与闽
西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闽西客家社会密切相关。
一、闽西客家人创造的人格神
客家民间信仰是多神信仰,人们所崇拜的神灵五花八门,既有
来自宗教系统的神灵如玉皇、佛祖、观音等,也有来自自然神崇拜
的天公、太阳公、公王(社官、伯公)等,还有来自先贤或先祖鬼
魂崇拜的人格神关公、妈祖和各姓氏祖先等等。一般认为,自然神
崇拜和人格神崇拜早于宗教崇拜,始于初民社会。自然神崇拜源于
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都相当低下的人类童年时期的万物有灵
观念,而人格神崇拜则源于原始初民的灵魂不死观念。无论东方还
是西方,原始初民都普遍认为,人死之后灵魂不灭,不朽的灵魂或
者在冥冥之中继续对人间社会施加影响,或者通过转世、凭附等方
式通过某人在人间社会继续起作用。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解
释其“灵感说”时就认为灵感是不死的灵魂带来的前生回忆,而佛
教、基督教等宗教也有生死轮回、灵魂升天之说。迷信的人们由此
认为,生前伟大或为民造福功德无量的人,死后因灵魂不死而成为
继续降福社于人的神灵是可能的,人格神由此产生。
定光古佛就是生前有功于客家人,死后被尊奉为客家保护神许
多人格神之一。
据史载,定光佛俗姓郑,俗名自严,泉州府同安县人,生于后
唐同光二年(924年),“祖仕唐,为四门斩祈使,父任同安令”。自
严少有佛心,“年十一,恳求出家,依本郡建兴寺契缘法师席下。年
十七,得业游豫章,过庐陵,契悟于西峰圆净大师,??盘旋五载。”①
后告别圆净法师,到闽粤赣各地云游参访、行善布施,历18年苦旅,
终成一介高僧,遂开始择地结庵,自任主持,侍佛传经。“乾德二年
(964年)驻锡武平南安岩。淳化二年(991年),别立草庵居之。
景德初,迁南康郡盘古山。祥符四年(1011年),汀守赵遂良即汀
宅创后庵延师。至八年(1015年)终于旧岩。”⑧享年82岁,僧腊
七十一载。
自严(亦其法号)和尚生前游遍闽西大地,驻锡武平南安岩后
更是大部分时间居留闽西,圆寂亦在南安岩,其生前逝后镇蛟伏虎、
呼风祈雨、御寇除妖、救死扶伤等善行义举及无边佛法在闽西各地
广泛流传,诸如史书“十七游豫章,除蛟患。乾德二年,来汀之武
平南岩。郡城南潭有龙为民害,师投揭,少涌成洲。”。在南安岩,
“数夕后,大蟒前蟠,猛虎旁晚,良久,皆俯伏而去。??淳化间,
去岩十里立草庵牧牛,夜常有虎守卫,后迁牧于冷洋径。师还岩,
一日倏云:‘牛被虎所中.。’日暮有报,果然。师往彼处,削木书褐,
厥明,虎毙于路。”。等等记载以及修破辟路、祈雨疏河、送子救生
等民间传说使定光佛在闽西民众心目中既是佛法无边、神通广大的
神灵,又是大智大勇、功德无量的圣贤。于是,自严和尚圆寂后,
“众收舍利遗骼,塑像岩中。熙宁八年(1075年),守许尝之祷雨
感应,初赐均庆禅院开山和尚,号‘定应大师’。”。其后,经闽赣两
地官员的奏请,有宋一代便得到朝廷的三次封溢:“至崇宁二年,守
陈粹白衣菩萨木雕真相,??至四年而上右边,及后枕再生白毫。
有旨加号‘定光圆应’”,“绍兴三年,以江西转运司奏,虔州南安岩
定光圆应大师于虔之虔化县塔上放五色毫光,惊破剧贼李敦仁,收
复二县,乃赐‘普通’二字。乾道三年,再以福建转运司奏:汀州
祈祷列上实迹,复加赐八字师号为‘定光圆应普通慈济大师’。”。自
严和尚由是实现了由僧人向人格神的转化,其人格魅力和神格力量
越来越大,“定光大师”、“定光古佛”尊称由是在闽赣粤地区广泛流
传,以定光古佛为主祀对象的禅院、寺庵由是在闽赣粤各地大量兴
建。而随着客家人迁徙的足迹,定光古佛亦分灵川、桂、台及海外
客家人聚居地,乃至非客家民系聚居地,成为海内外许多地方僧俗
人士的普遍信仰。
二、闽西客家开山祖的象征
自严和尚在闽西地区活动的年代是客家民系形成的初期。虽然
经过有唐一代汀州设治,黄连县、新罗县等县治也相继设立,中原
王朝已经在这一片“山高皇帝远”的崇山峻岭实现了有效的统治,
北方汉族移民大量进入闽西带来先进的中原文化和先进的农耕技
术,更是对汀州府周围地域进行了积极的开发,“天远地荒,又是妖
怪、臻狂如是,几疑非人所居”。的局面有所改观,但闽西大部分地
区依然是“山重复而险阻??舟车不通,商旅罕至,丝绵罕得,惟
从麻桑为业。西邻赣,南接海眉,山深林密,四境椎埋顽狠之徒,
党与相聚,声势相持,负固保险,动以千百计,号为舍民。”。宋人
刘克庄在《漳州谕舍》中对时属漳州府的龙岩、漳平等地原住民的
记述也是“皆刀耕火种,崖楼谷汲,如揉升鼠伏,有国者以不治治
之,舍民不悦(役),舍田不税,其来久矣。”。从比自严和尚活动年
代迟约两个世纪进入闽西上杭白砂茜洋村卜吉定居的“郸江始祖”
张化孙公及其后进入上杭捻田官田村的李氏闽粤大始祖李火德公等
人肇基创业情况也可以看出,闽西地区在北宋时期依然相对荒僻,
人烟较少,交通闭塞,自然条件相当恶劣。他们的开基地即使到了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仍然交通闭塞,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当落后,
其当年创业的艰难可想而知。这些始祖们为了求生存,图发展,既
要面对险恶的自然环境,又要面对当地土著落后愚昧的人文环境,
即所谓“山重复而险阻”、“山深林密,四境椎埋顽狠之徒,党与相
聚,声势相持”。于是,据说已经转世为定光佛(定光佛原为佛界提
沤揭佛,译锭光佛或燃灯佛)而常常显灵感应的自严和尚自然成了
进入闽西的外来移民崇拜的对象,其降蛟伏虎、开山辟路、祈雨治
水、种田牧牛等种种行状,正是客家民系形成初期始祖们艰苦创业
的真实写照。从这个意义上说,自严和尚其实不窗是客家开山祖的
化身和象征,是后人学习的榜样。后来的人们崇拜自严和尚,并将
其尊奉为定光佛,一方面是因为闽西的山水依然险恶,人们在这片
荒僻之地开发创业,每前进一步,都要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
与虎狼蛇蝎斗,定光佛能帮人们伏虎降龙、祈雨治水,处在封建时
代充满愚昧迷信观念的人们祈求他显灵保佑,是再自然不过的。另
一方面,客家人对于定光古佛的崇拜,其实也有着特别的自信和极
深远的教育意义,既然先祖们都像定光佛那样开天辟地,再大的困
难都能克服,后人岂能无所作为?于是,客家人凝铸成了百折不挠、
一往无前的开拓精神,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义无返顾地开发闽西,
挺进粤东,进而移民琼、桂、川、台乃至海外各地;于是,定光古
佛也如同公王、伯公信仰等客家民系的其他民间信仰一样随着客家
人迁徙的足迹传到粤东、传到琼、桂、川,尤其是传到台湾乃至东
南亚各地;于是,由独特的客家精神和诸如定光佛信仰等独具特色
的客家民间信仰所代表的独特客家文化在海内外客家人聚居地得到
传播和弘扬;于是,世人知道“客家”,惊叹“客家”,辉煌灿烂、
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终于让世人瞩目??
三、闽西客家人心中的佛
民间信仰作为人类精神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人类社会发
展进程中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消极的意义。客家定光古佛崇拜作
为客家民间信仰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也不例外。
作为以历史上的移民运动为肇因而生成的客家民系,其民间信
仰颇具特色,它属于多神抵多元化兼容并蓄的泛化信仰。其中既有
原始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先贤崇拜的成分,也有正统的宗教信
仰如佛教、儒教、道教信仰的成分;有汉族移民从北方中原带来的
传统信仰成分及其辗转迁徙途中吸收的信仰成分,也有新居地土著
顽强地保留的信仰成分。因此,在闽西客家民间信仰中有一个庞大
的神灵队伍。但闽西客家人却没有特别虔敬哪一位神灵,他们有神
则拜,心诚则灵,他们进什么山烧什么香,进什么庙念什么经,从
来也不计较什么神灵所司什么职能,只管一股脑儿向所祭拜的神灵
祈求保佑,求财求子、求婚姻、求功名??不分彼此。定光古佛就
是在客家民间信仰中庞大而富有特色的神灵队伍中的一员,它像如
来佛祖、观音菩萨、公王伯公一样,在客家人心目中就像闽西客家
人聚居地一座座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中一座突兀挺拔的山峰。于是,
闽西客家人自然将其作为万能神抵来祭拜,与佛祖、观音、妈祖、
公王等神抵享受同等的虔诚。
然而,定光古佛作为曾在闽西地区活动并在当地卓锡的自严和
尚的转世佛,作为闽西客家人造神运动的产物,与观音、妈祖等外
来神抵相比较而言,在闽西客家人的心目中又有很大的不同。这是
因为,定光古佛的功德乃至行状,不仅清楚地记载在典籍中,还在
闽西客家人中口碑相传,而观音、妈祖等外来神抵,人们则普遍知
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闽西客家人自然对定光古佛倍感亲切。
于是,闽西地区数十处佛教寺庙都供奉着定光古佛,即便是道教宫
观,也要让定光古佛占据一席之地。如定光圆寂的武平县岩前乡,
人们“塑仙姑神像,金碧庄严,与定光佛同祀,郡邑闻风向慕。”。在
道士赖仙修炼羽化的连城莲峰山,也有“定光道场,号曰:白云洞
天,,。‘,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定光古佛与伏虎禅师(南唐时宁化僧
人,生前善举颇多,且孝名远扬,圆寂后被尊为伏虎禅师,兼佛教
和儒教色彩)一道从闽西客家民间信仰的神灵队伍中脱颖而出,被
塑造成既能施药祛病,救死扶伤,又能抗灾御寇,保境安民的地方
保护神,成为闽西客家人在艰难环境中求生存图发展的巨大精神力
量的源泉。
尽管定光古佛信仰历经千年发展,其影响随着闽西客家人迁徙
的足迹进入闽东南、粤东北、桂、川、台乃至海外,成为客家民系
文化认同的标志之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各地客家人并没有像
有些地方的宗教信仰那样唯定光古佛独尊,从而形成一教独信、一
神独大的局面。恰恰相反,定光古佛依然在客家人信仰的神灵队伍
中与诸神和谐相处,与诸神一起接受人们的祭拜祈求,一起分享人
们的祭品,一起降福社于人们。从这个意义上说,定光古佛其实也
很平凡,甚至平凡得让人们可以伸手触摸,旧时长汀县等地民间“抢
佛子”(佛子即定光佛),四川成都洛带等地的“抢童子”等习俗便
足以证明客家人对定光古佛的敬而不畏。这是为什么?回答这个问
题,要从客家民间信仰的根本特征找原因。原中共福建省委书记、
连城县客家人项南先生曾经给出很好的答案:“在客家地区,人们的
宗教信仰也是十分宽容和亲善的,儒、道、释以及基督等教可以亲
如一家、同居一寺。连刘邦、项羽这对冤家也可合祀一完接受人们
的膜拜。妈祖本来是沿海地区人们航行的保护神,客家人也把她请
到山乡,做为山乡的保护神。客家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文化的精
华,长期的迁移史又养成了兼收并蓄取其长、开拓进取不保守的民
风,使客家民系具有更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2原来,客家民间
信仰的宽容,客家人对待宗教关系的亲善,皆源于长期迁徙史所养
成的“兼收并蓄取其长、开拓进取不保守的民风”。客家人相信,无
论是单路蓝缕的迁徙沿途,还是艰苦卓绝的创业过程,都需要神灵
庇佑,需要众神相助。无论何方神抵,都能给人们降下福社。多一
路神仙保佑,自己就多一份成功,多一份安宁。因此,对于神灵的
崇拜是不分彼此,无所谓孰重孰轻的,无论何进何地,人们总是有
仙即拜,有神则灵,相信心诚则灵。于是,或者为了争取更多的神
灵庇佑,或者为方便祭拜,客家人在有条件建立寺庙宫观的时候,
总是将多方神圣合置一庙,让神们“合署办公”。如著名的永定高阪
主祀妈祖的天后宫,七层塔宫分别供奉妈祖、土地、关帝、财神、
文曲星、魁星、苍颇诸神氏;武平太平山天妃庙,供奉妈祖、观音
和林氏开居祖林奇卿公;永定下洋东洋山甲孔庙,则供奉着孔子先
师和观音菩萨。可见,客家人并没有对某一神抵表现出特别的虔敬,
因为神们总是普降福社于人间的,只要,’,心中有佛”,诚心祈求,无
论你祈求什么,神们都能鼎力相助。因此,定光古佛作为众神的一
员,在客家地区所得到的待遇与诸神是同等的。然而,定光古佛作
为客家地区形成的佛,在客家人心中还是有特殊的感情的,人们认
定他自然特别呵护客家人。因此,无论客家人走到哪里,心中都念
念不忘定光古佛,将其作为心中的佛带往粤东、带往川、桂、琼、
台,带往海内外各地。这也许就是定光古佛信仰在闽西、台湾、四
川等客家人聚居地特别盛行的原因。
注释:
1 [宋1赵与沐, 《临汀志》,164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2 [宋〕赵与沐, 《临汀志》,166一167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3 [清]李级纂: 《汀州府志》,682页,北京:方志出版社,20(阵年。
4 [宋]越与沐: 《临汀志》,164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5刘将孙: 《养吾斋集》,卷28, (定光圆应普慈通圣大量事状》,景印文渊
阁《四库全书》集部一三八,别集类。
6将孙: 《养吾斋集》,卷28, 《定光圆应普慈通圣大量事状》,景印文渊阁
《四库全书》集部一三八,别集类。
7 [清〕杨湘《临汀汇考》卷1, 《建置》。
.元统一志》卷8, 《汀州路??风俗形胜》.
, 〔宋〕刘克庄《后林先生大全集》,卷93.
10孙: 《养吾斋集》,卷28, 《定光圆应普慈通圣大量事状》,景印文渊阁
《四库全书》集部一三八,别集类。
11 [清〕李级篆: 《汀州府志》,682页,北京:方志出版社,2《X片年。
12项南《客家文化丛书》序,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
作者:
张佑周:男,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龙岩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院长,龙岩学
院客家学研究中心主任、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闺西客家联谊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