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 王永昌
来源:定光古佛与客家民间信仰
摘要:定光古佛与客家民间信仰 定光古佛,客家人的守护神
定光古佛,客家人的守护神
王永昌
一、关于定光古佛
在武平工作的这几年,不断有关于定光大师的信息传递到我的
神经中枢,使我逐渐地对这一古老而神秘的话题产生了兴趣,越来
越多的事实表明,作为前后在武平活动了50年,在客家地区有着广
泛影响的定光古佛,特别是随着对台交流的日益密切,如果加以重
视,则对于提高闽西客家祖地的历史品位,促进武平文化事业发展,
促进闽台之间的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凝聚人心,加快海峡西岸经
济区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笔者一直以为定光大师是郑自严和尚专指,后经查阅资料,方
知其来历。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定光”条曰:,’(佛名)梵名提渲
揭佛,DIP助止aJ佩,译言锭光佛或然灯佛。有足曰锭,无足曰灯,作
定非。释迩佛尝称为儒童。此佛出世之时,买五茎之莲奉佛,因而
得未来成佛之别记。”
《大智度论》曰:“如然灯佛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然灯太
子,作佛亦名然灯,旧名锭光佛。”
《瑞应经》卷上载:“锭光佛时,释迎菩萨名儒童,见王家女日
瞿夷者,持七枝表莲灯,以五百金钱买五茎莲奉佛。又见地泥泞,
解皮衣覆地,不足乃解发布地,使佛蹈之而过。佛因授记曰:‘是后
九十一劫,名贤劫,汝当作佛,号释迎文如来’。”
从上述记载可知,定光佛即然(燃)灯佛,因其点化释迩菩萨
而成佛果,当九十一劫时,将转世普渡众生。
佛教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说,三世各有一名佛祖主持普度
众生,称三世佛,通常认为过去世佛是迩叶佛,现世佛为释迎牟尼,
来世佛为弥勒佛。在三世佛中,崇拜过去世佛的人不多,崇拜现世
佛的人最多,而由于来世佛总是能给善男信女以希望,所以崇拜的
人也不少。特别是在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的年代,生
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善男信女对现实生活失去信心,许多人就把希
望寄托在来世佛祖身上,祈求来世佛早日降世,超度他们到西方极
乐世界去。与此同时,各种救度众生的神话传说也随之产生。在民
间,既有人把定光佛当来世佛,也有人当是现世佛,黎明百姓通常
有佛即拜,只求护佑。佛家称郑自严为定光,后又被皇帝封赐为“定
光圆应普慈通圣大师”,定光大师的名字便深深扎根在百姓心中。
二、定光大师生平考证
关于定光大师的生平,现存最早的有关记载闽西定光古佛生平
的文献是南宋文人周必大(1126一1204)的《新创定光庵记》:
定光,泉州人,姓郑名自严。乾德二年(964年),驻锡南安岩,
淳化二年(991年)别立草庵居之,景德初(l00 4年)迁南康郡盘
古山,祥符四年(1011年)汀守赵遂良即州宅扔创后庵延师,至八
年(即祥符八年,1015 年)终于旧岩。
周必大对定光古佛的生平的描述虽然比较简略,但寥寥数笔,
清晰地勾画出定光古佛生平的基本轮廓,没有任何神话色彩,成为
后世志书撰写定光古佛传记的蓝本。由于古代同安县属泉州府管辖,
故文中说定光古佛为"泉州人,'o
《临汀志))载:定光古佛,俗姓郑,法名自严,同安县人.祖
父仕于唐,为四门斩祈使,父任同安令。后唐时期,公元934年,
郑自严出生,n岁时出家,依本郡建兴寺契缘法师席下。17岁时游
历江西豫章、庐陵、拜高僧西峰圆净为师,在那里盘桓五年后,告
别圆净法师,云游天下。乾德二年(964年),来到武平县南安岩,
见这里石壁陡峭,岩穴天成,遂结庵于此。景德初(1004 年),应
邀往江西南康(今于都县)盘古山弘法,住持禅院。三年后返回南
安岩。大中样符四年(1011年),汀州郡太守赵遂良慕名延请郑自
严到汀州府城,建寺庙于州府后供其居住,以便往来请教。大中样
符八年(1015年)正月初六圆寂,享年八十二岁,遗褐共一百十七
首,其中二十二首乃亲笔所书。定光古佛去世后,百姓收集其遗骨
及舍利,"塑为真像",顶礼膜拜。
上述郑自严的出生年是笔者根据其圆寂的时间推算的,有关郑
自严的出生年代,文献记载不尽相同。主张郑自严出生在五代时期
的除《临汀志》的作者外,元代刘将孙、清代的杨澜及康熙年间《武
平县志》、光绪年间的《长汀县志》和民国年间的《福建省志》等的
作者也持此说,但在具体出生年上又有分歧。
元代刘将孙在《养吾斋集》卷二十八<定光圆应普慈通圣大师
事状>中承袭了《临汀志》的郑自严卒于北宋大中祥符八年,享年
j又十二岁说法。
杨澜《临汀汇考》卷二对郑自严的出生年说的比较含糊,但认
为其为五代时人,是很明确的:“南唐保大年间,宁化天华山伏虎禅
师诞生其地,为居民叶千益之子.。生时天为雨花。同时,定光佛亦
来武平,为白衣岩主,汀郡沙门,一时称盛。??伏虎、定光,生
为汀人,没为汀神,救早御兵,至今崇祀。”
民国版《福建通志》、康熙版《武平县志》、清《汀州府志》多
记载定光佛卒于宋淳化八年,如康熙版《武平县志))卷九<人物。方
外志>和光绪版《长汀县志))卷二四<人物仙释>有完全相同的记
载:“淳化八年,师寿八十有二,正月六日申时集众而逝,遗骸塑为
真像。”民国版《福建通志}}卷二百六十三<宋方外>:“自严本姓
郑,泉州同安人,沙门家所称定光佛是也。年十一出家得佛法,振
锡于长汀狮子岩。??乾德二年,隐于武平县南岩。??淳化八年,
坐逝,年八十有二,赐号定应。”
《福建高僧传??宋一》也记载:“郑自严于淳化乙卯正月初六,
集众日:‘吾此日生,今正是时。’遂右肋卧而化,溢曰定光圆应禅
师。」”据福建师范大学林国平教授查证,历史年表宋代淳化年号只
有五年,并不存在上述各志书提到的“淳化八年”之说,也无《福
建高僧传》所说的“淳化乙卯”年。“淳化八年”和“淳化乙卯”很
可能是“大中样符八年(乙卯)’’之误。因此,公元934年为定光古
佛诞生年,公元10巧年圆寂,享年82岁,确属明白无误。
三、定光大师的神迹
定光古佛在民间有许多传说,这些传说可以分为五个类型:
(一)除蛟伏虎,为民除害
如后周显德年间(954一刃59年),定光古佛云游天下,路过大
和县怀仁江时,江水突然暴涨,浊浪翻滚,当地百姓说是蛟龙经常
在江中兴风作浪,危害百姓。定光古佛手写佛褐一首,投入江中,
江水骤退,变成一片沙洲,后来当地人称之为“龙洲”。相传汀州城
南的龙潭中有孽龙危害百姓,定光古佛也投褐潭中,孽龙遂消声匿
迹。又传定光古佛设道场时,“大蟒前蟠,猛虎傍脱,良久,皆俯伏
而去。”淳化间(990一994年),位于今天岩前镇伏虎村的牧场,牛被
老虎伤害,定光古佛闻讯后,直奔牧场,在牛被老虎咬死的地方立
一木牌,写上褐语,第二天天亮,猛虎死于路中。这个村至今仍叫
伏虎村。
(二)疏通航道,寻找泉水
相传景德初(l《兀岭年)定光古佛应邀到江西南康盘古山弘法途
中,经过某一条江河时,江中布满搓桩,船只常常触桩而沉没,定
光古佛用手抚摸着搓桩,说道:“去,去,莫为害!”当天晚上,天
未下雨而江水暴涨,搓桩均被江水冲走。到了盘古山后,发现井水
枯干,禅院缺水,遂用禅杖敲井沿三下,说道:“快出,快出!”到
了晚上,落泉溅崖之声不绝于耳,天明,井水涌出满溢。又传祥符
四年(IOn年),郡守赵遂良结庵州后请定光古佛住持,庵前有一
枯池,定光古佛“投渴而水溢,今名‘金乳”,。.
又传祥符初年(l008年),广东惠州有一艘运载砖瓦的巨船搁
浅于河源县沙州,僧侣来到南安岩请求定光古佛帮忙。定光古佛书
写一首揭语给来僧,来僧持倡到搁浅的船上,船只莫名其妙地拔动,
顺利航行。
(三)祈雨求阳,呵护生灵
祥符四年(IOn年),汀州久雨不晴,郡守赵遂良请定光古佛
搭台祈晴,获应。不久,又发生早灾,郡守胡咸秩遣使到南安岩请
定光古佛祈雨,定光古佛写一褐语给来使带回汀州,刚进入汀州境
内,大雨倾盆,是年喜获丰收。
(四)赐嗣送子,筑破止水
《定光大师来岩事迹》碑记载,“宁化余某,求嗣立应。后夫妇
抱子齐来叩谢,距岩二十里,子忽毙。余夫妇敬心不改,把子暂寄
荒岭,仍亲到岩。致斋毕,乃归,视子坐食馒头,遂尽舍财产入寺。
今其岭犹传‘寄子’云,’o
或谓某地筑酸,奈水流湍急,久而不能合拢;一日,一老抠给
筑破之儿女送饭,巧遇定光古佛于途。定光变作乞儿,向老抠乞食。
老抠不察乞食者即定光佛,爱将筑驶事及家中困苦状实情以告,面
有难色。定光退,老抠见其饥状,忽动侧隐之心,遂唤回定光,将
饭食悉与之。饭罢,定光至水破,语众回避,即脱下草鞋,甩往垅
口, 弹指而水阪成。牢固非常,经久不毁。乡人德之,立庙以祀。
(五)为民请命,神通广大
宋咸平六年(l003年),官府向寺院征收布匹,布匹则由当地
百姓代交,定光古佛于心不忍,写了一封要求免征布匹的信夹在上
交的布匹中。官府发现后,十分恼怒,拘捕定光古佛询问,定光古
佛拒不回答,郡卒张哗愈怒,令人焚烧钠帽,可是火烧尽了钠帽越
烧越白,??只好把他放了,从此定光佛就一直穿白衣。
相传宋真宗时,有一次在京都设宴请全国高僧,在皇帝面前无
人敢就坐。定光古佛姗姗来迟,进殿后就大大方方地坐在皇帝的对
面,宋真宗感到惊讶,问道:"大师从何处来?几时起行?"定光古
佛答道:"今天早上从汀州来。"真宗不相信,又问:"汀州太守是谁?"
答曰:"是胡咸秩。"宴毕,真宗故意叫定光古佛带一些斋饭赐给胡
咸秩。斋饭带到汀州也不变质,胡咸秩惊诧万分,上表谢恩。真宗
接到胡咸秩的表文后,才相信定光古佛非等闲之辈,称之为"现世
佛"。
上述故事传说,曲折地反映了两个历史事实:一是定光古佛在
世时曾为百姓做了一些好事,受到群众的爱戴,故亲切地称之为"和
尚翁";二是定光古佛在世时就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其影响不限于
闽西,在江西和广东等地也有一定的影响,所谓"自江以西,由广
而南,或刻石为相,或画像以祠,家有其祀,村有其庵。"定光古佛
圆寂后,很快被群众奉为神灵,尊称为"圣翁"o
四、定光古佛的救封
定光古佛被朝廷救封为"定光圆应普慈通圣大师",并非易事,
前后历经百年。宋熙宁八年(l075年),郡守许公尝表祷雨感应,
诏放号"定应"。宋崇宁三年(11 04年),郡守陈公粹复表真相荐生
白毫,加号"定光圆应".宋绍兴三年(1133年),虔寇猖撅,虔化
宰刘仅乞灵于师,师于县塔上放五色毫光,示现真相,贼遂溃。江
西潜司以闻,绍兴二年嘉"普通"二字。宋乾道三年(11 67年),
又嘉“慈济”,累封至八字大师。民依赖之,甚于慈父。??宋绍定
庚寅(l23Q年),礁寇挺起,干犯州城,势甚岌岌,师屡现灵。贼驻
金泉寺,值大雨,水不得渡。晨炊,粒米迄不熟,贼众饥困,及战,
师于云表见名旗,皆有草木风鹤之疑,遂惊愕奔溃,祈求乞命。汀
民更生,皆师力也。宋嘉熙四年(l240年),州人列状于郡,乞申
奏救州后庵额,有旨救额曰“定光院”。续又乞八字封号,内易一“圣”
字,仍改软“通圣”,遂称“定光圆应普慈通圣大师”。
民间还流传这样的传说故事:定光佛施行法术,让李太后现身
与宋仁宗见面后,大喜过望,遂给定光封号,连封数次,让他选择,
定光就是默默无语。宋仁宗笑道:“你这个和尚怎么不说话?你呀,
真乃古佛也.”郑自严随即谢恩。据说“定光古佛”之称由此而来。
五、崇奉“定光古佛”的寺观
宋代,定光古佛信仰影响最大的无疑是武平县均庆寺,“若其化
后,香火之盛,栋宇之崇,其威光显赫,不可掸载。(南安)岩介乎
闽广之间,前五里为梅州境,幽草旷野,极目无居人,寇盗之所出
没。然数郡士女,结白衣缘,赴忌日会,肩骄踵接,岩寺屹然,道
不拾遗,无敢犯者。”
其次是江西吉安的西峰宝龙样符寺。《养吾斋集》卷十七<西峰
宝龙样符禅寺重修记>记载:庐陵(江西省吉安一带)城中诸禅现
大神通道场者,西峰第一。西峰之盛,睬定光古佛。古佛之得道,
舞圈净禅师。圈净则西峰之第六世也。今法堂题“古佛参处”以此
然。郡士民与四方皆知事定光,请药药现,五色异彩。祈嗣悉应,
祷雨阳雨阳若。??定光之辞世也,圈净曰:“留福德镇山门”。以
是西岩虽盛于临汀,而灵异尤着于庐陵与仰山等方寺。盛时,每岁
孟春六日,人皆祛服车徒,波腾尘沸,十里争道,环为园林,游娱
炫丽。地主遨头歌衡击壤,耳喧目夺,忽转禅林,乔木如云,高堂
法座,风蟠肃然。虽接迹垒至,入门意消。稽首足尊,生平何行,
未有不俯仰自失也。
位于龙岩市新罗区江山乡九侯山的灵远宫,是闽西著名的宗教
胜地,供奉着一尊神像,当地人称石佛公,其香客之多、’香火之旺,
当属崇奉定光大师寺庙之最!神完两边有联:“定力无比感招有情,
光照社翟庇护百姓”。明朝思宗元年(1634年),乡民张预、林明、
廖宾从南(今石佛公门楼处)、顺小路往现在的灵远宫方向走,三人
同时发现不远处有一和尚走在前面,他们于是加快脚步往前赶。突
然间和尚不见了,却发现一大石头上有“定光古佛”四字。为了纪
念定光古佛,次年春,人们在和尚消失的地方建起了灵远宫,并用
有字的石头雕刻石佛公塑像。江山乡自古以来就是闽客双语交汇地
区,信奉定光古佛更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求嗣者特别是汽车司
机多于正月初六前往。L旧时这天,不少地方还要举行规模盛大的庙
会,此外,也即最重要的,求拜祈祷者之所以多为新婚求子和司机
求安,那是因为传说中定光古佛的神迹中有“赐嗣送子”和“治河
护航”之功,黄山谷就曾赞曰“无男得男,无女得女”。“赐嗣送子”
因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被看得很重,而“治河护航”是指交通安
全,以舟揖航运为主的交通方式在山区虽己一去不复返,但取而代
之的是公路汽车,这便难免会被一些司机重视了。
定光佛在广东的北部也有较大的影响,洪迈《夷坚志》记载这
样的故事:宋叽益谦,少时遇一僧人,相约到梅州见面,绍兴以后,
宋氏到梅州当官,“追忆僧言,至即访之,彼人云:未尝有。或日:
‘此邦祟事定光佛,庵在城外,有签告人,极灵感。’欣然往渴。再
拜,仰瞻貌像,乃一化僧真身,与昔溪上所睹无少异。自是日往焚
香致敬。既而因母老故,恩许自便.作木像僧真,舆以归。到新安,
于宅旁建庵,名曰‘慈报’。”
据笔者初步考证,全国现有崇奉定光大师的寺庙有几百座,除
上述及台湾外,特别要提到的有:广东陆丰定光禅寺,汕尾清云山
定光寺,乐昌古佛岩,梅州的定光古佛玉甲墓;四川广安肖溪的冲
相寺;浙江衡州天宁寺;福建上杭的东安岩,连城的滴水岩,三明
的瑞云古寺,泰宁的丹霞禅院,顺昌的古佛庵,平和的龙归堂,将
乐的古佛堂,同安石鼓山的铜钵岩等较为著名。
六、定光古佛在台湾
定光古佛的信众大多以闽西汀州府所辖八邑的客家地区为主。
在渡海去台移民过程中,依然扮演乡土守护神的角色,同时更利用
其同乡性质及地缘特性,于寺庙建立会馆,作为清代汀州籍移民去
台暂住与联系之用。也由于定光佛庙的建立,定光佛的信仰也随之
传到台湾。
在台湾现今仍保存的定光佛庙有两座较有规模,一是彰化定光
佛庙,另一则是淡水郭山寺。
彰化定光佛庙创于清乾隆廿六年(1761),是由永定县籍的士民
及北路总兵张世英等鸡金公建,初名“定光庵”,又称为“汀州会馆”,
供奉汀州守护神定光,为一“人群庙”。其建筑规模与格局已不清楚。
以后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年间诸次修建,庙貌壮丽,拥有大笔地
产,建筑规模成为“两进两廊左右厢房”的格局,并正名为“定光
佛庙,’o
日据时期,因“市区改正”计划,辟建道路,该庙之三川殿,
左右过廊及庙房等被拆除,原三川殿部份改建为二至三楼的街屋,
成为现在定光佛庙的格局。也因为日本占据台湾之后,闽台居民不
能自由往来,且该庙两边厢房己拆,丧失了会馆功能,成为纯粹的.
寺庙。庙的主神位为定光古佛,从祀佛童,陪祀李老君、城陛爷、
福德爷及妈祖,右侧另设报功祠,祭祀捐建该庙历来有功信士,设
有“汀州八邑倡议捐绅士缘首董事禄位”之长生牌位。
台湾光复以后,历经多次小规模的整修,仅存三开间单进之主
殿,右侧堂及天井。主殿及天井收纳在一组平行的山墙中,在主殿
前步口两侧开有左右圆拱门以接过水廊及右侧堂,金炉则设置在左
过水廊旁。右厢房紧邻右侧堂,目前是供庙祝住宿之用。彰化定光
佛庙在台湾寺庙史上是台湾地区第一座定光佛庙,创建至今己有两
百多年的历史,而且也代表了汀州移民去台开垦的特殊意义,加上,
其建筑本体仍然保存道光年间木构架原貌,于是台湾“内政部”乃
于1985年n月27日公告列为第三级古迹.
位在台北县淡水镇的郸山寺,兴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由张
鸣冈等捐建,并由罗可斌施田以充经费。郸山寺本来是要作为会馆
之用,但其入门大殿却供奉一尊“定光古佛”。郭山寺曾于咸丰八年
(1858) 重修,同治十二年(1873)再度重修。
郸山寺是台湾清代中期寺庙的典型代表,尤其是一种传统客家
古建筑最完善的代表作。郸山寺目前仍然保持170多年前的原貌,
燕尾式屋脊曲线向上飞扬,构成一组丰富的天际线景观,脊上泥塑
及剪戮精美可见。泥塑多为人物,剪私刚多为花草主题,丰富了屋
脊之装饰。
郸山寺格局平整,两殿两廊两护龙,构成四合院式平面,围出
天井的空间,气氛幽雅。柱子主要分布在中央建筑中,并分为三款,
反映不同的尊卑等级。寺中的栋梁,屋架采用“二通三瓜”、“二通
五瓜”、“迭斗”等手法,是台湾传统建筑常见的基本形式,结构简
明而不复杂,并且高度适中,便于观察。较特殊一点是将主神定光
古佛的事迹融入雕塑中,处处显示了工匠的巧手慧心。泥塑的定光
佛软身神像,神态安祥庄严,栩栩如生。定光古佛坐镇在殿中央,
头戴五佛冠,神情庄严肃穆,左右两边分别供奉福德正神及天上圣
母。定光佛庙在日据时代被拆除一大部分,以至今日寺地狭小,仅
剩大殿及左厢。软身神像的作法是以木料做出有关节的骨架,再敷
上灰泥做成。这尊神像据说是自武平县岩前祖师庙中迎回的,十分
珍贵。若干年前武平南安岩重修时,郸山寺的信众还捐了不少善款,
足见他们对祖庙的重视。
日前,在武平南安岩均庆寺门前地下挖掘出土了一块大清雍正
十一年“台湾府信善乐助建造仙佛楼重装菩萨碑”,石碑正反两面共
刻有9印名台湾信男善女为助建仙佛楼捐献银两的姓名和数量。它
进一步证明了闽台悠久的人缘、地缘、血缘、情缘、文缘和佛缘的
关系,也是定光大师在台影响的有力佐证。
郸山寺外观虽然像庙,但事实上不是庙,它主要功能是地方会
馆。因为汀州人来台的时间较晚,怕闽南人欺负,所以汀州人先集
合在这里,演变成一个聚落,由于客家人生性团结,就一起出资盖
了这地方会馆,也就是临时的旅馆‘若后来有汀州人来,他们身无
分文,通常会移居外地的人,以在家乡活不下去或跑路的人居多,
连个住处都没有,可以临时居住在地方会馆,过二三个月以后,他
们可以到外面去找工作,或在地主家当佃农。有了基业,他们就陆
续迁出,所以会馆是循环使用的地方。因为这不是庙宇,所以没有
香火,香火不盛便无钱改建。几年前木头的主结构已经被虫蛀腐蚀,
实在是撑不住了,“内政部”古迹小组就委托台大考古学系,把会馆
围起来重新改建,因此外观看起来还很素朴,内部却很新。郸山寺
的建材大部分都是从大陆运过去的,不过后来有些增建或改建的东
西,则是台湾就地取材的,所以,现在的郸山寺己经是大陆和台湾
的综合体了。
此外,台北板桥的接云寺,也安奉了定光古佛,该寺原称石璧
湖慈云岩,建于清雍正年间,公元1853年因乱废寺,由地方人士推
举林本源家林国芳为首,迁移建寺供奉,并请漳州名建筑师陈应彬
设计,迄今已历经三次重修,庙宇庄严,香火鼎盛,在地方民间信
仰,扮演极重要角色。
七、定光古佛的传说
据文献记载,定光大师足迹遍布东南沿海各省,尤其在福建留
下许多与之有关的胜迹,如清流县溺涌岩,这里飞泉怪石,茂林修
竹,为一方胜境,相传,’l日无水,定光佛至飞锡,凌空七日复返,
始有泉涌。其夜,风雷大作,雨水傍沱,僧惊避迟。明视之,庵推
出谷口,其下飞瀑数丈如珠廉,至今莫寻其源”。
连城县滴水岩,“相传定光佛尝驻锡于此,’o
上杭县东安岩,“宋定光佛常栖于此岩”。
武平县是定光佛信仰的中心,有关胜迹尤多,如禅果院后有龙
泉井,常有龙珠在井中发光,相传为定光佛所凿。离南安岩数十里
处的绿水湖,水色深绿,相传为定光佛创院时,拄锡成湖,建寺院
的杉木从湖中涌出,定光佛取其绿色的湖水为颜料画梁柱。南安岩
前有12座山峰并峙,相传因定光佛的揭语“一峰狮子吼,十二子相
随”而得名。黄公岭上有泉水名圣公泉,相传乃定光佛杖击泉涌,
泉口虽仅杯勺大小,但千人饮之不竭。武平县还有蛟湖,相传亦为
定光佛所凿.武平县的许多地名也由来于定光佛的神话传说,如前
所述“寄子岭”的传说至今仍为当地百姓津津乐道。
相传在宋朝某年的一天,定光古佛化装成一个乞丐离开白云寺,
前往武平县梁野山古母石西北山脚的箩斗坑化缘。中午时分,来到
一个财主家,财主正在吃中饭,大鱼大肉摆了一桌,定光古佛上前
讨食,财主见是一个乞丐,根本不予理睬,竟不肯施舍半口饭菜,
用手一挥,吩咐侍立在一旁的家丁要把古佛赶出门。古佛饥肠辘辘,
忙取出背上袋里原已乞讨到的一点米,央求财主借锅煮口饭吃,财
主又以没有柴草为借口,不予答应,定光古佛说:“那就用我的两只
脚作柴草,可以吗?”财主勉强答应.只见古佛不急不忙,待淘米下
锅后,就把双脚放进灶膛里,僻嚼啪啪烧起熊熊大火。不多久,饭
煮熟了,古佛在厨房里吃完后,也不跟财主打招呼就径自离去。财
主见古佛的两条腿仍是好端端的连个伤痕也没有,而且行走敏捷,
不禁大惊失色,家人又报告说饭桌、凳子全都无影无踪了,他急忙
跑到厨房,只见尚未完全烧尽的桌脚、凳脚残存灶膛。被愚弄的感
觉使财主恼羞成怒,连忙吃喝众家丁手持棍棒追赶。古佛走到村头
水口处,见有块镇水口的大石,忙解下身上的腰带把它捆绑好,用
伞柄背上石头健步如飞朝古母顶疾走,待走到山顶回头一看,财主
率领众家丁仍在半山腰上穷追不舍。古佛就生气地把背上的大石往
地上一放,施展法术,这块石头竟像吹气球似的迅速变大,最后连
十几个人都环抱不过。正在山腰上气喘吁吁追赶的财主一伙,偶一
抬头,猛然看见山顶一块巨石悬空而立,摇摇欲坠,个个胆战心惊,
吓得落荒而逃。从此,巨石屹立在山顶,饱经风霜雨雪,电劈雷击
而不倒。
泰宁县也有定光佛的传说,日:乾德间驻锡于邑之保安寺,跌
坐三月余。夏日偶游叶家案,见儿童饮于溪,因谓曰:“溪水夏则不
净,不宜饮。”遂随手指地,涌泉成井,夏清冬浊。后在汀州武平之
南安岩示寂,邑人塑其像,称曰南安公。
相传定光佛游历沙县时,变成一个老和尚,从溪南腾空而渡,
正好被李纲遇见,李纲知道老和尚非凡人,就上前叩问姓名、住址,
并要拜他为师。定光佛拒收他为徒后,李纲又以前程卜问。定光佛
写一褐语送他,揭语日:“青着立,米去皮,那时节,再光辉。”最
初,李纲不知道褐语的含义,到了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包围
开封时,李纲应诏入朝,出任尚书右压,翌年出任宰相,褐语的预
言(’’青着立”三字寓“靖”字,“米去皮”三字窝“康”字)得以
验证。《沙县志》卷四又载,李纲被贬滴于兴国寺时,看见一个老和
尚渡溪时,足不履桥,离地腾空而行,觉得诧异,尾随和尚到洞天
岩。老和尚在岩石上闭目养神,李纲待老和尚醒来后,前去与他攀
谈,井边走边谈,至溪桥才相别。待李纲回首,发现老和尚驾云腾
雾而去,才知道老和尚是定光佛的化身。
八、定光大师的国寂
武平岩前镇南安岩现存一块清宣统时期的石碑,名曰《定光大
师来岩事迹》,碑文曰:大师姓郑名自严,闽之泉州同安人也。《胡
懦杂记》云:“师名行修,耳长数寸。后梁开平时,吴越王据两浙,
师携瓢适至,永明禅师告之曰:‘此长耳和尚,定光古佛应身也。’
行修盖师别一道号,非异人也。其封号已见于五代之初,其主当必
于五代以上矣。??宗(应是“宋”之误)淳化间,坐化于杭州法
相寺。杭人金其肉身,岩人塑其像以祀。”
碑文说大师圆寂于杭州法相寺,此一讹也!
由于年久代迁,一些文人学者在修志编书时考证不精,以讹传
讹。笔者以为,周必大和《临汀志》的作者离郑自严圆寂的时间较
为接近,他们的学术态度也较为严谨,所以,有关郑自严的生平记
载也较为可信,根据其卒年来推算出生年比较符合历史事实,凡是
与《临汀志》不同的说法均不太可信。
《元至治自严尊者碑》:“自严尊者,元仁宗时曾应诏入都,灵
异卓著。南归杭州,遇山出蛟,以帝赐金钟覆之。入闽,喜此岩有
‘一峰狮子吼,万象尽阪依’语,启道场,救赐藏经。尊者接诏归,
有句云:‘九重天上恩纶赐,拾得昙花满路香’。旋示寂于杭。闽人
塑遗像于寺及岩中。”
清末诗人丘逢甲见到此碑的记载后,不加考证.信以为真.认
定定光佛是元代人,并说:“今所传宋封定光圆应大德普度古佛者,
当元仁宗而讹。”
造成上述文献记载不同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历史上宣称定
光古佛转世的人不止一个,后世把他们混为一谈了。
有关定光佛将转世普渡众生的传说,在五代时期的一些地区流
传。当时有人将定光佛转世普渡众生的传说与朝代的更迭联系起来,
鼓吹宋太祖是定光佛转世,以此来争取民心,为赵宋王朝披上一层
神圣的外衣。宋人朱弃在《曲消旧闻》卷一中说道:五代割据,干
戈相侵,不胜其苦。有一僧,虽佯狂而言多奇中。尝谓人曰:“汝等
望太平甚切,若要太平,须待定光佛出世始得。”至太祖统一天下,
皆以为定光佛后身者,盖用此僧之语也。
两宋之初甚至有人以宋太祖和宋高宗均出生于丁亥年,进而附
会宋高宗也是定光佛转世,《曲消旧闻》卷八又载:予书定光佛事,
友人姓某,见而惊喜曰:“异哉!予之外兄赵,宗王也,丙午春同居
许下,手持数珠日诵定光佛千声。予日:‘世人诵名号多矣,未有诵
此佛者,岂有说乎’。外兄曰:‘吾尝梦梵僧告予曰:世且乱,定光
佛再出世,子有难,能日诵千声可以免矣,吾是以受持’”。予时独
窃笑之。予俘囚十年,外兄不知所在,今观公书此事,则再出世之
语昭然矣,此予所以惊而又悟外兄之梦为可信也。予曰:“定光佛初
出世,今再出世,流虹之瑞,皆在丁亥年,此又一异也,君其识之,
公其并书之,’o
无独有偶,佛门中也有人宣称是定光佛转世。宋朱弃《典消旧
闻》载五代宋初的浙江西湖法相寺的长耳和尚为定光佛转世,曰:
吾浙西湖法相寺,有长耳和尚肉身,相传此僧为定光佛转世。据《十
国春秋》:长耳和尚于乾佑初化去,而宋太祖己生于天成二年矣,未
能附会为一也。
显然,碑文的作者误把杭州的长耳和尚与郑自严视为一人,结
果在许多方面自相矛盾,闹出一些笑话。
哪么,长耳和尚是谁呢? 《十国春秋》卷八十九<列传>中有
关长耳和尚的记载颇为详细:僧行修,泉州人,本陈姓子,生而异
香满室,长耳垂肩。迫七岁,犹不能言。??长游方外,至金陵瓦
棺寺,祝发受具,参雪峰义存。武肃王天宝时,行修至四明山中,
独栖松下说法,天花纷雨。又肤坐龙尾岩,结茅为舍,百鸟衔花飞
绕。宝大元年,来杭之法相院,依石为室,禅定其中。乏水给饮,
卓赐岩际,清泉进出。乾佑初,忠铭王以诞辰饭僧永明寺。行修遍
体疥癫,径上座。王见大不敬,遣之去。斋罢,僧延寿告王曰:“长
耳和尚,定光佛应身也。”王趣驾参礼,行修默然,但云永明饶舌、
俄顷枷跌而化。??后赐号宗慧大师。
又据《涌幢小品》载:定光佛,初为和尚,号法真,耳长九寸,
上过于项,下可结颐,吴越王宾礼之.居定光院,既寂,漆遗蜕,
目翁口微开张,以院为寺,正殿居中,盒蜕居左,覆以楼,殿屡毁,
不及楼。
《武平县志??艺文志》引《湖濡杂记》:佛名行修,耳长数寸。
吴越王于梁开平时,据两浙之地,佛瓢适至。永明禅师告之曰:“此
长耳和尚,定光古佛应身也。”是定光之号,五代时有之,不自宋防
也。而宋因灵异加尊焉。
又载:杭州法相寺,定光佛之金身在焉。瞻礼者蛊手熏香,香
烟一缕,上从七孔而出,弹其腹若空。谓所有郡人于正月六日为佛
诞事,爆竹冲霄,响彻空谷,遥与虎林、秦望诸山相答应,至今传
者谈为盛事。
清代俞椒《茶香室丛钞》引宋代方匀《泊宅编》记载,江西婆
州有一位俗称猪头和尚者,百姓以为他是定光佛转世,曰:婆州有
僧嗜猪头,一唤数枚,俗号猪头和尚。三衙之守,召师食,自腑窥
之,见一鬼从旁食,师无预焉。师寻坐亡,阅师辞世颂,知是定光
佛。
俞褪在抄录《泊宅编》的有关定光佛转世的资料后,颇有感慨
地说:按吴越时,长耳和尚为定光佛转世,事见《十国春秋》,至今
西湖法相寺,其遗蜕存焉。乃此猪头和尚,亦云是定光佛,何定光
佛转世之多耶?
南宋文人周必大说:至八年(即样符八年,1015年)终于旧岩,
当确定无疑!而现存于南安岩的对联:“金身留浙水,宝路镇蛟湖,’,
则实在是以讹传讹了!
九、《南安岩主定应大师真赞》的作者
定光古佛,不显其光,古锥透穿,大千为囊。卧像出家,西峰
参道,亦俗亦真,一体三宝。南安石窟,开甘露门,异类中住,无
天中尊。披逆我顺,彼顺我逆,过即追求,虚空乌集。驱使草木,
教诲蛇虎,愁霖出日,枯早下雨。无男得男,无女得女,法法如是,
谁夺谁予。令若威怒,免我伽梨,既而释之,遂终白衣。寿帽素履,
发鬓蟠蟠,寿八十二,与世同波。穷崖草木,枯腊风雨,七闽香火,
家以为祖。萨捶御天,宋有万姓,乃锡象服,名曰定应。
、这是《南安岩主定应大师真赞》的内容,一种说法这是宋代苏
东坡所作。福建师范大学林国平教授是福建地方神崇拜研究的专家,
他在《定光古佛探索》一文中说:定光古佛去世后,许多文人士大
夫也纷纷撰写诗文,盛赞定光古佛,志称:“名公巨卿,大篇短章,
致赞叹意,无虑数百篇”。其中以大文学家苏东坡的赞词最为有名(即
上面赞词)。林国平教授并注释说:(赞词)转引《临汀志》卷7(仙
佛)。光绪《长汀县志》卷24(人物??仙释》说上述赞词是北宋著
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撰写的。实际上黄庭坚的赞词是:“石出山而
润自丘壑,松不春而骨立冰霜。今得云门拄杖,打破鬼窟灵床。其
石也将能万里出云,其松也欲与三界作阴凉。此似昔人非昔人也,
山中故友任商量。”(见《临汀志》卷7(仙佛)。)
把《南安岩主定应大师真赞》的作者误为苏东坡,此二讹也!
事实上,这两篇赞词都是黄庭坚写的。
黄庭坚,字鲁直,小字绳权。号清风客、山谷道人、山谷老人、
涪翁、涪蟠(潘)、黔安居士、摩围阁老人、八桂老人。还常戏称黄
九,另有一僧号曰无出。官至起居舍人,北宋洪州分宁县高城乡(今
修水杭口乡)双井村人。生宋仁宗庆历五年(l045),卒宋徽宗崇宁
四年(1 105)。段后二十七年加赠龙图阁大学士,恭宗德佑元年(1275)
溢文节。他年少早丧家父,年轻两失妻室,年暮屡遭贬斥,坎坷一
生,却在文学艺术上创造出了辉煌的成就。他与苏轼并称“苏黄,’,
为“苏门四学士”之首,其诗深受陶潜、韩愈等影响,最得法于杜
甫,为后人留下了二千来首诗作,风格衣被后世,开创了“江西诗
派,’,被奉为一代诗宗,其影响一直维持到晚清“同光体”。他的书
法先学周越,后宗颜、杨,得力于《瘫鹤铭》和僧怀素,继往开来,
卓然自成一家,被后人誉为“宋四家”之一。其文赋骨力强法度严,
其词清丽时有雅作,并于绘画也堪为俊赏解人,颇有鉴赏功力。
《临汀志》确实记载了此事,原文如下:“名公矩卿,大篇短章
致赞叹意,无虑数百篇。东坡苏轼云:定光古佛????一”,然而,找遍
苏轼全集,也找不到此诗,而在黄庭坚的《山谷集》中却赫然收录
了以上两首诗作!
黄庭坚号山谷道人,一生写了许多佛家赞词,《临汀志》作者或
许只凭印象,误为苏东坡了,于是林国平教授或因没时间查证,或
因迷信《临汀志))的权威,因此犯了错,倒是光绪(长汀县志》卷
24(人物??仙释》条言之有据。
十、有关定光大师的诗文楹联集锦
(一)台湾郸山寺有数块匾额,兹录如下
1、“西来花雨”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匾
2、“流屿光天”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匾
3、“济汀渡海”乾隆三十八年匾
4、“昙光普照” 嘉庆十八年匾
5、“光被四表”乾隆四十一年匾
6、“智通无碍”光绪十一年乙酉匾
(二)楹联
1、一峰狮子吼,万象尽阪依
2、一峰狮子吼,十二子相随
3、九重天上恩纶赐,拾得昙花满路香
(三)黄山谷
1、南安岩主大严禅师真赞
石出山而韵自丘壑,松不春而骨立冰霜。
今得云门柱杖,打破鬼窟灵床。
其石也,将能万里出云雨。
其松也,欲与三界作阴凉。
此似昔人非昔人也,山中故友任商量。
2、南安岩主定应大师真赞
上述,此不赘。
(四)杨登璐《芷溪竹枝十九首》之五:
首夏青苗发水田,定光伏虎绕横叶。
蘸坛米果如山积,奏鼓冬冬祝有年。
(五)宋思远《定光南安岩诗》
石耸虚岩接太虚,百千年称定光居。
未知天上何方有,应是人间别地无。
香风影里迎新魄,梵叹声中见落晖。
自恨劳生名利役,不能来此共忘机。
路人云山几万层,豁然岩宇势峥嵘。
地从物外嚣尘断,天到壶中日月长。
(六)郑弼
汀梅之间山万重,南安岩窦何玲珑。
青瑶屹立敞四壁,巧匠束手难为工。
(七)郭祥正
天下名山饶洞穴,不似南安最奇绝。
一峰突兀上干天,十二子孙旁就列。
上有虚窗透碧霄,夜分明月归岩腹。
(八)方开之
福抚肇基,斗牛分野。
源分郸派,郡建临汀。
东南界赞潮梅,西北连龄闽越。
卧龙山下,建大府之雄居。
伏虎庵中,隐真儒之妙相。
(九)明万历武平知县成敦睦和巢之梁游览南安岩
题诗七律二首
《成诗》
赞芫岛屿起平芜,映带诸峰作画图。
佛挽溪流成曲水,仙留石榻隐团蒲。
幽岩百折苍龙伏,叠嶂千寻玉柱扶。
美炬昼游游不尽,,分明人世有蓬壶。
《巢诗》
石室原无齐凿痕,何年虎踞共龙蹲。
劈开须状巨灵掌,说法还归大土根。
借片白云封谷口,邀轮明月伴黄昏。
几时绝顶攀梦去,更览通天第一门。
(十)明崇祯巡道顾元镜
石壁玲珑万翠封,天然坠却寻芙蓉。
灵根透出虚空界,玉笋排成十二峰。
藤蔓缘崖窥法座,涛声夹雨入疏钟。
跻攀最有烟霞癖,乘兴还须借短笨。
(十一)明汀州知府唐世涵
佛光何自到尘寰,定后应知废往返。
宝刹旧题唐岁月,岩疆新垒汉河山。
坐移石榻三生梦,悟落风蟠半日闲。
安得结庐从福地,公余长此足跻攀。
(十二)丘逢甲
南岩均庆寺诗(有序)
寺在武平岩前所城中,岩在寺后如卧狮,奇甚。由狮口入洞颇
深豁,前后俱通。中祀自严尊者。据至治元年僧景铱碑:尊者,元
仁宗时,曾应诏入都,灵异卓著。今所传为宋封定光圆应大德普度
古佛者,当仁宗而讹也。碑云:尊者南归,道杭州,遇山出蛟,以
帝所赐金钟覆之,入闽,喜此岩,有“一峰狮子吼、万象尽饭依”
语,因卓锡,启道场。帝闻之,救赐藏经。尊者接诏归,有句云:
“九重天上恩纶锡,拾得昙花满路香”,旋示寂于杭。闽人塑遗像于
寺及岩中。寺旧名均庆,见万历二十五年僧正名碑。吾丘氏自闽迁
粤,在宋、元间。据家乘:四世祖曾祷南岩,而五世祖生,乃以寺
名名之。是为元至正十六年。非万历碑存,无知此寺旧名者矣。岩
后镌“人世蓬壶”四字。父老相传为乾隆亲笔。据万历间武平令成
敦睦诗,碑四字乃成书也。寺所有以至治碑及延佑间所铸钟为最古。
今皆存岩中。寺有何仙姑祠,俗传仙姑与尊者争此岩,指岩巅石上
仙足迹为证。然考诸碑,无此语。知好事者为之也。庚子冬十月此,
赋四诗纪之。
万山围一城,闽粤此钥锁。一岩瞰城立,一佛踞岩坐。
旁立古女仙,遣容何姻娜?传闻昔争墩,此语恐未果。
如何岩巅石,莲印遍磊河。入岩岩转深,岩势侧而椭。
岩居金色身,炉烟袅古火。岩腹蓄乳泉,时作天花堕。
昔值蒙古世,曾有化人师。说法动帝听,天龙护南归。
乃从万石腹,手辟招提基。一狮作佛吼,万象咸佛饭。
竞传古佛身,应化来南维。弹指五百年,时代纷传疑。
问佛佛不言,问僧僧岂知。上有延佑钟,下有至治碑。
入冬万化闭,群山惨淡色。我来逢睡狮,对佛坐叹息。
虎狼方满野,杀气黯西北。岂无干净土,恐化虎狼国。
何时一吼威,竟使群凶路。春雷万蛰动,阳和转东极。
会须起睡狮,诸天奋神力。吾祖昔入粤,五世乃始昌。
当时佛抱送,坠地腾佛光。以寺名厥名,至今留余庆。
我从海上来,五载离闽疆。此行访佛迹,再见闽山苍。
闽山连粤山,遥控东南洋。长蛟率悍类,毒雾遮日光。
安得佛金钟,覆使毋披猖。欲读金字经,贝叶无遗藏。
谁传神山笔,父老思先皇。入寺考故名,剔醉残碑旁。
手携石墨归,满路昙花香。
作者:
王永昌:男.武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武平县客家联谊会副会
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