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宗教信仰>>多神的世界

定光古佛信仰中的中原文化情结字体显示:      创建日期:

主要责任者: 王日棍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

来源:定光古佛与客家民间信仰

摘要:定光古佛与客家民间信仰 定光古佛信仰中的中原文化情结

 

  定光古佛信仰中的中原文化情结

  王日棍

  客家人从何处来,客家有什么生活习俗、信仰习俗和文化价值观,

  这是人们时常追问的问题。通过这些年对福建地方史的学习,我觉得

  闽文化虽然呈现出多元民系,但在明清时期却体现出较强的向附中原

  文化的倾向,这既是中原政权逐渐推进其行政管理的结果,也是福建

  当地人内附于中原文化的结果。是福建文化得以提升的前提和保证。

  客家人主要生活于山区,生活方式以田猎和开发山区资源为主。

  人口的扩张驱动他们从家乡的山区走向沿海和其他内陆地区。长期身

  在山区的他们本来属于最原始的土著人群;或者说与舍相近,也长期

  遭平原区域农业生产方式经营者的歧视。但是他们却致意于自己的文

  化形象的树立,他们将中原文化作为树立自己形象的母本,形成了吃

  苦耐劳、注重文化的民系形象‘。以中华文化的秉持者的身份出现,

  , 李世熊《宁化县志??风俗志》说:“宁化旧志称人物富庶,性气刚俊,仕官不

  渴公门,儒生耻于奔竟,斯亦美矣。??间井边幅自好,矜蹈自充,杯酒贰疑,

  动相谁责。??大约遇事激发,如风横涛涌。”罗香林先生在《客家学研究导论》

  既符合学界所惯常说的“礼失而求诸野”的规律,又便于获得政权力

  量的关注和支持。凭借于此,客家民系获得了壮大发展的精神动力,

  也创造了自我的主流文化形象。

  在中国传统社会,士绅文化与庶民文化交融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各

  级官僚机构以及各级学校,包括乡里的库、序,书院等。在明清时期,

  实现交融的途径显然较过去要多了些。自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到明清

  时成为上至勋戚显贵下及村间穷民们的子弟共同研习儒家学说的指

  挥棒,士绅文化得以更广泛地传播;明清时期小说等文学形式的发展

  发挥了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虽日诵《孝经》、

  《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的作用,成为“六经国史之辅”2。

  它们以“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的情怀,使士绅文化通

  过娱乐形式浸滋民间;明清“以神道设教”的政策亦通过许多传统美

  德的完型人物形象为庶民们树立起正面人物的范式,从而规范着人们

  的行动,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是非观。

  许逊一一李世熊《钱神志》中说到:“许真君为族阳县令,民有

  贫欠租赋者,悉令衙后锄园作工,阴点成金埋园内,民掘得之,悉以

  输纳、然不知其为真君所化也。夫术不轻用,用必济世,又无炫耀之

  中说:“客家人的坚耐,刚馒,负气,任死,的确有点和日本人相似。”(台湾南

  天书局1992年版第32页)徐学先生通过分析黄遵宪、丘逢甲和吴浊流三位客家

  作家认为客家人惯于将刚馒犯难的精神与其忠义思想相结合,便形成一种英雄精

  神。

  1 冯梦龙:《喻世明言??序).

  2冯梦龙:《醒世恒言??序》。

  迹,此造化在手,是为众仙之伯”‘。这里许逊被传说为儒家传统美

  德的一个完型人物。

  在福建邵武的江西会馆流传的关于许仙真君的神话式的传说是

  这样的:说是许仙小时和一位同学下河洗澡,那个同学在河里拣到一

  颗龙珠吞进肚里,以后变成了龙,这条龙说要荡平江西成大海,许仙

  为了拯救江西人免遭毁灭之灾,矢志学求法术,结果得了道。那个同

  学变成龙后,其妻怀孕,结果生了五条小龙,临产时刚好许仙来到,

  当即斩去四条,并斩去第五条的尾巴,这只没尾巴龙长成后竟大肆残

  害江西人,许仙和它斗法,降服了这只草龙,将它囚禁在南昌西山庙

  殿下井中,使江西人避免了一次大灾难,所以江西人都崇奉许仙,称

  他为“江西福主”2。应该说,各地的江西会馆多崇奉许仙真君依据

  了这则传说。据《大清会典》载:“许姓,名逊,晋族阳令,得道术,

  斩蛟除害。旧祠南昌,曰铁柱宫,宋封神功妙济真君”。也有的人说

  他是“晋汝南人,家南昌,字敬之。学道于吴猛。举孝廉,拜涟阳令,

  以晋室葬乱弃官东归,周行江湖诸郡,珍灭毒害,宁康(按:即永

  康、永宁两个年号)初于洪州西山举家四十二口拔宅上升,鸡犬亦随

  逐飞去,年百三十六岁。宋封神功妙济真君,也称‘许真君’”3。铁

  柱宫,亦名“万寿宫”,在南昌广润门内,晋代建,而许逊得道处,

  相传在江西新建县西30里之西山,一名南昌山,建有“万寿宫”,每

  年八月远近士女入山进香者络绎不绪。宫名“铁柱”,据传说是因许

  真君当日斩蛟于铁柱之上而杀之,亦有以“万寿宫”名,大概又是因

  , 李世熊:《钱神志》卷6《庆府第十??济世成道》.

  2 吴钟:《邵武江西会馆概述》,《邵武文史资料》第3辑。

  3 见《中国人名大辞典》。

  4 《江西年鉴》,转见窦季良:《同乡组织之研究》第75页。

  为许仙的年寿甚高而得名。总而言之,许仙是以除暴安良的人物形象

  留在了人们的印象深处。

  许逊的神格大体可归于道教神灵,而定光古佛的神格形象则属于

  佛教的类型,均能在民间赢得广泛的信众。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定

  光”条曰:(佛名)梵名提谊揭佛,Dipalnkara,译言锭光佛或然灯佛。

  有足日锭,无足曰灯,作定非。释迩佛尝称为儒童。此佛出世之时,

  买五茎之莲奉佛,因而得未来成佛之别记。《大智度论》曰:如然灯

  佛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然灯太子,作佛亦名然灯,旧名锭光佛。

  《瑞应经》卷上载:锭光佛时,释迩菩萨名儒童,见王家女曰瞿夷者,

  持七枝表莲灯,以五百金钱买五茎莲奉佛。又见地泥泞,解皮衣理地,

  不足乃解发布地,使佛蹈之而过。佛因授记曰: ‘是后九十一劫,名

  贤劫,汝当作佛,号释迩文如来’。从上述记载可知,定光佛即然(燃)

  灯佛,因其点化释逸菩萨而成佛果,当九十一劫时,将转世普渡众生。

  宋人朱弃在《曲消旧闻》(卷一)中说道:五代割据,干戈相侵,

  不胜其苦。有一僧,虽佯狂而言多奇中.尝谓人曰: “汝等望太平甚

  切,若要太平,须待定光佛出世始得。”至太祖一统天下,皆以为定

  光佛后身者,盖用此僧之语也。

  据南宋文人周必大(1 126一1204)的《新创定光庵记》:定光,泉州

  人,姓郑名自严。宋乾德二年(964),驻锡武平南安岩,淳化二年(991)

  别立草庵居之,景德初(1004)迁南康郡盘古山,祥符四年(1011)汀

  守赵遂良即州宅胁创后庵延师,至八年(即样符八年,1015)终于旧岩。

  宁化黎愧曾《重修梁野山定光禅院题辞》云: “汀之禅院独称定

  光。定光禅院于临安、于泉南、于江右,无弗有,而汀为最著.”又

  云: “按定光古佛,汀州土神最灵者,非淫祠也。” ’邑中有关定光

  古佛之传说甚多。

  或谓某地筑阪,奈水流湍急,久而不能合拢;一日,一老抠给筑

  阪之儿女送饭,巧遇定光古佛于途。定光变作乞儿,向老抠乞食。老

  抠不察乞食者即定光佛,爱将筑破事及家中困苦状实情以告,面有难

  色。定光退孟老抠见其饥状,忽动侧隐之心,遂唤回定光,将饭食悉

  与之。饭罢,定光至水阪,语众回避,即脱下草鞋,甩往垅口,弹指

  而水阪成。牢固非常,经久不毁。乡人德之,立庙以祀。

  又,邑中“寄子岭”之传说,至今尚为邑人津津乐道,且己载人

  《定光大师来岩事迹》碑记之中。碑记云: “宁化余某,求嗣立应。

  后夫妇抱子齐来叩谢,距岩二十里,子忽毙。余夫妇敬心不改,把子

  暂寄荒岭,仍亲到岩。致斋毕,乃归,视子坐食馒头,遂尽舍财产入

  寺。今其岭犹传‘寄子’云。”因其岭山道曲折,状若锯齿,故有人

  称为“锯子岭”,非也。

  又,梁山顶有古母石,大数丈。远远望去,巨石悬空,临风欲动,

  十分险峻。古母顶偏西北山脚是箩斗坑。相传定光古佛某日到箩斗坑

  一带化缘,适某富翁家,主人不理睬。定光原已乞得有米,请借一煮,

  主人又不给柴。定光曰: “吾以腿为柴,可乎?”竟将双腿放到灶

  膛里,辟辟啪啪烧了起来。须央饭熟,餐毕,定光不顾而去,主人大

  惊,一看,家中饭桌、板凳,悉被烧光,而定光两条腿仍是好端端的

  连个伤疤也没有。主人持打狗棍追了出来,而定光行走如飞,至水口,

  定光看到有个镇水口的大石,遂用绳子束缚,竟用伞把背着走了。待

  屋主人追来,定光已将大石背上梁山顶,生气地往地上一放,悬空而

  1杨澜《临汀汇考??山鬼淫祠》

  立,危危欲坠。从此,箩斗坑人时时虞虑巨石会从山上滚将下来而惶

  惶不安。,这是定光古佛对为富不仁者一种恶作剧的惩罚,与前述向老

  抠乞食并助筑水破的传说,恰成鲜明对照。

  这些传说寄托着人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愿望,我们无须

  考其颠末,证其真假。人们既然把定光当作古佛供奉,并编造种种神

  话传说,说明定光生前确实给老百姓做过一些好事。这些好事当中,

  以“除蛟患”最为突出,康熙县志《方外》、乾隆府志《方外》等,

  均有不少关于此事的记载。

  康熙县志《方外》云: “五载度太和,龙州除蛟患。”乾隆府志

  《方外》云:“十七游豫章,除蛟患。”民国县志《古迹志》云:“南

  归道杭州,遇山出蛟,以帝赐金钟覆之。”宣统碑记《定光大师来岩

  事迹》云: “年十一出家,十七游豫章,除蛟患,旋振锡汀州。”不

  止一处,不止一时,定光古佛真是除蛟专家。何谓蛟?一指古代传

  说中的动物,民间相传以为能发洪水。《山海经??中山经》: “(翼

  望之山)既水出焉,东流注于汉,其中少蛟。”注: “似蛇,而四

  脚小,头细,颈有白癣。大者十数围,卵如一二石翁,能吞人。”一

  指毯、鳄之属。《吕氏春秋??季夏》:“令渔师伐蛟。”高诱注:“蛟,

  鱼属,有鳞甲,能害人。” 《晋书??周处传》: “南山白额猛兽,长

  桥下蛟,并子为三(害)矣。”笼,一名笼龙,学称杨子鳄,俗称

  猪婆龙。体长六尺至丈余,四足,背尾鳞甲。力猛能坏堤岸。皮可冒

  鼓。至于定光古佛所除属何种蛟,则史志无明载。无论所除为何种蛟

  患,皆与韩愈驱潮州鳄一样,都是造福于百姓的事,值得歌颂。

  此外,康熙县志《方外》还载云: “有虎伤其牛, (师)削木

  书褐,厥明,虎毙于路。”“泛舟往南康,江有搓桩害船,手抚而去

  之。”“盘古山井无水, (师)以杖三击,泉涌出。”“(汀州)

  庵寺旧有枯池,因遂良请,投褐而水溢,即金乳泉是也。”“城南有

  龙潭为民害,复因遂良请,投褐而沙奎成洲。”凡此种种,都算是定

  光古佛的善举。他的主要技能,似乎除了“投倡”,就是“杖击”,

  或“手抚而去之”,无不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令人难以置信。不过,

  定光古佛的行事大多表现出一种战胜大自然能力,与悲观,消极、颓

  废、无所作为和宣扬轮回报应的封建宿命论,不可同日而语。

  有人考证了定光古佛的原型。定光大师姓郑名自严,泉州同安人,

  年十一出家当和尚,足迹布及闽、浙、赣、粤诸地‘

  定光古佛,简称「定光佛」,或称「定公古佛」,又称「定光大

  师」。是闽西汀州客家人之重要守护神。定光古佛为五代十国末年、

  宋朝初年的高僧,定光古佛虽是闽南人,但其一生大部分都在汀州弘

  法。其在世时,已被闽西、赣南、粤东等地不少信徒视同神明,信徒

  极多,并为之建造殿宇,踊跃供养。其圆寂后佩便成为汀州的重要乡

  土神明。而来台的汀州客家人也奉其为守护神。

  定光古佛,五代时高僧,俗名郑自严,闽南同安人,十一岁时出家,

  十七岁得道,有许多神妙事迹,如以法术除蛟、伏虎等。在宋太宗淳化

  年间圆寂,享寿八十二。宋朝,汀州多次遭到匪寇围攻,定光古佛屡屡

  显灵,帮助守城。公元1240年,朝廷赐庙名为r定光院」,最后并加

  封其为「定光圆应普慈通圣大师」,于是民众尊称其为定光古佛。

  福建著名的民间信仰诸神,有莆田的妈祖、古田的临水夫人、龙

  海的保生大帝、平和的三平祖师、安溪的清水祖师、南安的广泽尊王、

  漳州的开漳圣王、汀州的定光古佛等及其出身、时代、传统功能、信

  仰地等。福建佛教传播很盛,诸如清水祖师、三平祖师、显应祖师、

  扣冰古佛、惭愧祖师、满和尚、月光禅师、定光古佛、伏虎禅师等等

  均受到极大的尊崇。

  由于客家天然缺乏良好的受教育的条件,于是他们的文化建设往

  往借助于宗教仪式,寓于节庆活动之中,通过劳格文先生的《客家传

  统社会》(上下册),我们不难看出信仰的驳杂、民俗的纷繁现象。但

  定光古佛则是超越其他诸神的客家人共同的乡土大神,是流动的客家

  人的精神寄托。

  客家人常说:逢山必有客,逢客必住山。客家民系是在中国长期

  历史中形成的汉民族内一个特别民系。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客家文化

  是中原古文化的延伸和扩展。据客家学奠基人罗香林教授研究,由于

  中原天灾战祸等原因,多次引起中原汉人南迁,历史上汉民族的迁徙

  与客家有关的有五次,第一次自东晋至隋唐,第二次唐末至五代,第三

  次宋元之际,第四次明末清初,第五次清同治年间。其中进入赣南、闽

  西、粤东北山区的中原汉人,与古越族后裔舍、瑶等土著居民杂处,

  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创造出一支与中原文化相通、又具南方特色的

  文化,称为“客家文化”。这些南迁汉人,操一种浓厚中原口音,并

  杂夹江淮官话的语言,称为“客家话”,讲这种话者称“客家人”。

  闽西清流亦在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发挥过中转站的重要作用,成为纯

  客家县,也是客家祖地之一。

  客家先祖为什么能在穷山恶水、毒瘴猛兽的艰苦环境中奇迹般地

  生存下来,并且把原始荒野的崇山峻岭开辟为人类的乐园?这不仅与

  客家人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有关,还与客家人对以定光古佛为主的神

  佛的崇拜有关。与定光古佛的神话传奇在客家就有五种说法:一是除

  蛟伏虎,为民除害;二是疏通航道,寻找泉水;三是祈雨阳;四是为

  民请命;五是神通广大。定光古佛神奇灵验,人人称道。大文学家苏

  东坡赞道‘: “定光古佛,不显其光,古锥透穿,大千为囊。卧像出

  家,西峰参道,亦俗亦真,一体三宝。南安石窟,开甘露门,异类中

  住,无天中尊。彼逆我顺,彼顺我逆,过即追求,虚空鸟集。” 定

  光古佛神通广大,佛法无边,救苦救难,被客家人尊称为是能带来好

  运的吉样神,庇护客家百姓的保护神‘ 定光古佛灯燃宝岛,同根同

  源。明清时期定光古佛的信仰传入台湾省,至今台北、台中还有若干

  座专祀定光古佛的寺庙,最有名的是淡水郸山寺。

  杨彦杰《客家传统社会丛书》(11)《闽西北的民俗宗教与社会》

  有邓光昌、黄瑞仪和张国玉写的《宁化县湖村镇群众信仰定光古佛概

  述》,表明在客家祖居地定光古佛具有祖祠的性质。

  武平岩前均庆寺座落于著名风景区狮岩脚下。均庆寺因定光古佛

  而名扬中外。定光古佛姓郑名自严(917~一目刃99),福建同安人,n

  岁出家,宋太祖乾德二年(964)从梁野山寻胜探迹而来,在狮岩下建

  寺院、设道场,几经重建、扩建,即今均庆寺。均庆寺比武平建县994

  年的历史还早30年。定光古佛先前为民除害,为民保平安,圆寂后人

  们塑其像,香火供奉,终年烛光吐焰,香风四溢,善男信女顶礼膜拜,

  成为一方保护神。岩前镇自清乾隆始,有魏、钟、梁、练等姓人氏入

  垦台湾开基。他们把定光佛的香火带入台湾,建寺供养。如今台湾岛

  内供定光佛的寺院有数百座,已成为海峡两岸佛教文化交流的桥梁和

  开庆《临汀志))卷7《仙佛》。

  纽带。同时也是闽粤赣三省边民及东南亚客家籍人氏供奉的保护神。

  定光古佛“胜迹”还遍布闽西、闽北。据文献记载,定光佛在世

  时,足迹遍布东南沿海各省,尤其在福建留下许多与之有关的“胜

  迹”。如清流县溺涌岩(金莲寺),这里飞泉怪石,茂林修竹,为一

  方胜境。相传,’l日无水,定光佛至,飞锡凌空,七日复返,始有泉涌。

  其夜,风雷大作,雨水谤沱,僧惊避迟。明视之,庵推出谷口,其下

  飞瀑数丈如珠廉,至今莫寻其源”。连城县滴水岩, “相传定光佛尝

  驻锡于此”。上杭县东安岩, “宋定光佛常栖于此岩”。

  清流灵台山位于闽西清流县南端的长校境内,属武夷山脉分支,

  主峰海拔1060米,占地7平方公里。灵台山景致尤美,钟灵毓秀,

  四周群峰错落有致,山下溪涧交流潺潺,空中薄雾轻云环绕,加之茂

  林修竹、蔓蔓古藤、奇花异草点缀其间,其悠然清新之境更为引人入

  胜。山中有圆通寺、翠峰寺、醉峰寺、福源寺四座庙宇构成闽西北最

  大的寺庙群。定光古佛常常云游于此。传说,一日,一老岖往灵台山

  下筑破的儿女送饭,正遇到变化成乞丐的定光古佛向她乞食。老岖将

  筑破事及家中困苦状一五一十地告诉定光古佛,对他的乞食面现难

  色。定光古佛拖着沉重的步履走开了。老抠见他饥饿如此,忽动恻隐

  之心,遂将所有的饭菜施舍于定光古佛。定光古佛膳后,径至水阪,

  叫开众人,将己草鞋脱下,甩往垄口,弹指间水破合拢,且十分牢固,

  经久不毁。.乡人德之,立庙奉祀。此后,当地客家人流传下一句话:

  “进了灵台门,就是客家人!”如今,客家人筹划在闽西圣地一灵台

  山,兴建一座规模宏伟壮观的定光古佛殿,敬塑一尊令天下客家顶礼

  膜拜、高山仰止的定光古佛圣像,打造一座传播布道定光古佛文化的

  神圣殿堂,为天下客家搭建一道联系世界、沟通心灵的神圣之桥。亦

  为天下客家人的进一步整合创造了一个新的平台。

  经过长期的文化塑造,客家精神成为一种大山精神一坚忍、刚

  毅、自立自强,客家精神又是碧水精神一亲和、包容、激情涌动,两

  者刚柔相济便铸就了所向披靡的客家精神。并经过本土的客家人和寓

  居于外的客家人,留给世人一种积极正面的客家形象,这必将转化为

  一种巨大的财富,造福于客家子孙后代。

  客家人奉祀的定光古佛亦为传统文化美德的化身,因而能发挥规

  范人心的作用,赢得统治者的认可。设置者们认为“人无论智愚,未

  有对明神而敢肆厥志者,爱鸿资为祠以宅神,别构楹为之宴所,岁时

  赛祀,集同人其中,秩秩然,老者拱,少者讴,以飨以饮,肃肃然、

  雍雍然,自是善过相规劝,患难疾病相扶持”‘。对于处于流动中的

  客家人来说,会馆神灵实际上是一种有效的整合纽带,在明清社会变

  迁中,它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优秀的文化品德。“以神道设教”是

  过去封建政府弥补行政统治之不足的经常手段,到明清时期亦被引入

  会馆中,利用神灵“以范围尘世人之心,使之震慑而周敢越,故人心

  顺应,即以克享夫天心”,让人们“体此意,而检其身,而慑其心,

  无敢慢,无敢读,无作坏,无作恶”’,从而有效地维持了是社会的

  稳定。清末冯桂芬说:“大抵圣人之施教有常,而神与佛施教不测,

  故愚民敬畏,圣人之心每不如其敬畏神与佛,佛之教广大慈悲,神之

  《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业会馆碑刻资料选编》第14页,《重修正乙祠整伤义园记》。

  《明清佛山碑刻文献经济资料》第128页,《重修天后列圣碑》。

  教威灵显赫,故愚民敬畏诸佛之心每不如敬畏诸神”‘。以神道设教,

  更切近一般民众,也更能从心灵上感化民众,从而收到稳定统治、巩

  固统治的作用。这种民间社会的自我努力适应了中央政府加强社会控

  制的需要,虽然政府不用直接干预,但产生的效果却很好。

  定光古佛作为客家人的保护神,更多地出现在客家人的会馆里,

  或许因为客家信仰太驳杂,客家会馆往往选择祭祀妈祖,或祭祀定光

  古佛。由于客家先民富有流动性,因而客家人的定光古佛信仰便随

  之播向世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客家人可以超越原有的乡土小神而在

  定光古佛的大旗下聚集,在国内它成为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基地,在

  海外,它则代表中华文化,展示给世人中华映映大国的厚重文化。

  在台湾,主祀定光古佛的庙宇最有名的两座分别是二级古迹台北

  县淡水镇娜由寺,与三级古迹彰化市定光佛庙。

  淡水有四座主要的寺庙,分别是福佑宫、清水岩祖师庙、龙山寺、

  娜山寺.娜山寺位于淡水镇邓公里邓公路巧号,建于清道光3年(1823

  年),寺内奉祀定光古佛,为现今台湾唯一保存完整的清时会馆。定

  光古佛神像为软身塑法,神态十分逼真,是郸山寺的特色之一,其它

  如龙柱、摘虎围炉等构图及雕痕严密浑厚的手法,为全台仅见。郸山

  寺的建筑依蛤蟆形设计,传说寺址拥有蛤蟆穴的好风水,庙前水池象

  征蛤蟆嘴部,而庙后两口水井则为眼睛‘过去每逢郸山寺鸣钟,必有

  地方民宅会失火烧毁,后经地理师解释,系寺庙所在地点好风水,运

  气日隆之故。地方民宅人士便在寺庙前竖立一根钓竿,作钓蛤蟆状以

  破坏其风水;果真奏效,不再有民宅失火,而庙后象征眼睛的水井,

  其中一口水质混浊污黑,据说是蛤蟆眼睛被钓竿钓到了。如今二口水

  冯桂芬:《显志堂稿》卷1《关帝觉世真经阐化编序》。

  井都加盖封闭,井水一清一浊则有待考证了。

  彰化定光佛庙创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为福建汀州府

  永定县士民及北路总兵张世英等所倡建,又称为「汀州会馆」,供奉

  汀州守护神定光古佛,为一「人群庙.」。全省除了本庙奉祀定光佛外,

  另有淡水郭山寺一处,故有稀少性及特殊性,弥足珍惜。历代曾多次

  修建,至日据时期因道路拓宽,前殿因而遭到拆除,目前只剩后殿,

  夹杂在闹区之中,较显拥挤。殿内文物保存甚多,有乾隆年间「西来

  花雨」、「派屿光天」、「济汀渡海」、「光被四表」及嘉庆、道光年间之

  古匾,另道光年间之古对联也都富有研究价值。“定然万载感召日

  月; 光焰千秋普渡众生。” 这一副对联寄托了客家人神往定光古佛

  的期盼,也是对定光古佛“慈悲天下,福造客家”的赞誉。定光古

  佛庇护客家渊远流长。

  客家民系走出了一条通过祀神寻求文化发展的道路,这有如处于

  黑暗之中的人们要向外界寻求圣火一样,他们秉持中华文化传承者的

  大旗,赢得了世人的包容,也为自身开辟了广阔的发展通路。客家人

  的这一文化努力亦是闽越文化中原化的一部分,由于客家民系更强烈

  的自我凝聚意识的影响,客家文化作为中原文化传承者的形象更加得

  以彰显。

  作者:

  王日根,男,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文内容请见附件pdf: 定光古佛信仰中的中原文化情结.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