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定光古佛与客家民间信仰
摘要:定光古佛与客家民间信仰 定光古佛与伏虎禅师
定光古佛与伏虎禅师
汪毅夫
汀州客家民间旧有“三仙二佛”之说,《临汀志》谓:“三仙二
佛之名,于汀尚矣。仙事茫不可索,佛应日现著,邦人祟向,日严
以亲,是不可不书”。二佛,即定光古佛和伏虎禅师的合称。
据《临汀志》所记、所录的材料,定光古佛俗姓郑,俗名(一
作法号)自严(又作自岩),福建泉州同安县人。祖父在唐伏曾任“四
门斩祈使”,父任同安令。994年,自严n岁时恳求出家,依本郡
建兴寺契缘法师席下;950年,佩自严17岁时游豫章(今江西南昌),
过庐陵,契悟于西峰园净大师;964年,自严到汀州武平县,驻锡
南安岩;1010年,汀守赵遂良延入郡斋;1015年正月六日申时,自
严示寂,春秋八十有二,僧腊六十有五。
自严生前,人称“和尚翁”,亲之也;灭度,则皆曰“圣翁”
尊之也。1075年,诏赐号“定应”;n04年,加号“定光圆应”;n33
年,嘉“普通”二字;1 167年,又嘉“慈济”;1240年,有旨赐额
曰:“定光院”,又赐八字封号,内易一“圣”字,称“定光圆应普
慈通圣大师,’
定光古佛,祷应如响,名公巨卿有大篇短章致赞叹之意。如,
苏轼有诗赞曰:
定光石佛,不显其光,古推透穿,大千为囊.卧像出家,西峰
参道,亦俗亦真,一体三宝.南安石窟,开甘露门,异类中往,无
天中羊.彼逆我顺,彼顺我逆,过即追求,虚空鸟集。驱使草木,
教海蛇虎,愁霖出日,枯旱下雨.无男得男,无女得女,法法如是,
谁夺谁与?令若威怒,免我伽犁,既而释之,遂终白衣.寿帽素履,
发翼播播,寿八十二,与世同波.穷崖草木,枯腊风雨,七闽香火,
家以为祖.萨睡御天,宋有万性,乃锡扣民,名曰定应。
定光古佛在民间又有“见世佛”(即现世佛,活菩萨也)之誉和
定光佛转世的传说(定光佛梵名提沮揭佛,译言锭光佛或燃汀佛,
锭光又作定光。有足曰锭,无足曰灯。据说此佛出世之日,买五茎
之莲奉佛,因而得未来成佛之记别)。
伏虎禅师,俗姓叶,法名惠宽,福建宁化县人。长得业于本郡
开元寺,遍游诸方,悟旨而返。945年,驻锡于汀,创庵名曰“普
护”。962年九月十三日示寂。1070年,赐庵为“寿圣精舍”,其后
多次赐封,累封到八字,称“威济灵应普惠妙显大师”。
伏虎禅师和定光古佛生前在汀州活动的时间相衔接(伏虎禅师:
945一习62年,定光古佛:934ee一1015年),死后受封时间则相交叉(伏
虎禅师:107任.~门1 184,赐庵名、封号,累封至八字;定光古佛:1075
一124(),赐庙名、封号,累封至八字)。
1 174年,长汀郡守从武平均庆院迎奉定光真相入于州后庵,又
于广福院迎伏虎禅师真相,差肩为宾主,以便祈祷。
在民间传说里,定光古佛和伏虎禅师的主要事迹包括:
一、祷雨救早。《临汀志》记:
( 南唐保大)七年,汀苦早,靡神不宗,郡将闻师道行,结坛
于龙潭侧,延师致祷.师云:“此方旱气烙甚,实众生罪业自速其辜,
今当普为忏悔,七日不雨,愿焚其躯.”及期,旱如故。师延欢坐,
命屠火于薪,众骇愕,火未及然,油烟四起,甘雨倾注,师曰:“未
也,水流束薪乃已”.未几果然,见闻赞叹.
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谓:“这一传说在民间广为流
传,《闽都别记》第54回中的僧义收焚躯祈雨的故事,实际上就是
取材于伏虎大师祈雨的故事。”伏虎禅师积薪危坐的祈雨之术也是其
来有自的,上古汤王曾施此术求雨,事见《淮南子》、《吕氏春秋》
(详见本书《黑白巫术:预制吉凶的秘法》一节)。《临汀志》说:
“绍兴七年救封‘净戒慈应大师’,时在汀者犹未封圣院,乾道三年
改赐‘广福’,师所经从辄成也。至十二年乃赐号于汀,早‘威济’,
乾道三年加号‘灵应’,淳熙十一年复加‘普惠’,皆以救早功”;李
世熊《宁化县志》亦谓:“历绍兴、乾道、淳熙,以救早功,累封威
济灵应普惠禅师”。可见,祈雨救早是伏虎禅师的主要事迹.定光古
佛也有“枯早下雨”之功,如《临汀志》记:“熙宁八年,郡守许公
尝表祷雨感应,诏赐号‘定应’”;又记:“咸秩(按:咸秩即郡守胡
咸秩)阂雨,师以褐付来吏,甫至郡而雨作,岁乃大熟,’o
二、驯服野兽。据《临汀志)},定光古佛初到武平,见南安岩山
势峭峻,抚然叹日:“昔我如来犹芦穿于膝、鹊巢于顶,而后成道。
今我亦愿委身此地,以度群品,若不然者,当使损碎如徽尘”。其后,
大蟒猛虎皆俯伏而去。又曾削木书揭,毙虎于路。伏虎禅师亦因汀
州“州境山谷深窈,虎豺出没为害,师以解脱慈悲,力为之训饰柔
服”而得“伏虎禅师”之号。李世熊《宁化县志》记:
州有白额虎为害,午后路绝行衣.师入山为虎说法,虎俯伏若
受律戒者.州人遂呼为伏虎禅师.时南唐保大三年也.
三、活泉止水。长汀平原山有龟峰狮石之胜,众为之创庵于此,
名“普护”,伏虎禅师居之。庵侧一岭刺天,名“吊军岭”(又作“调
军岭,’),高峻无水,伏虎禅师于石上顿锡三下,泉涌如注,至今不
竭。定光古佛亦有活泉之术。江西南康盘古山有井无水,定光古佛
泛舟而往,至山观井无水,遂以杖三敲云:“快出!快出!,,半夜有
落泉溅崖之声,井水满溢。长汀州后庵有枯池,定光古佛应郡守之
请,投褐池中而水溢。定光古佛并曾在大和县怀仁江、长汀县龙潭
投揭止水,解除洪患。
四、治河护航。相传,定光古佛曾使广东梅州溪流改道,又曾
于汀江河道上施术尽除搓桩。《临汀志》记:定光古佛“经梅州黄场
峡,渴而渴水,人曰:‘微之’,师微笑,以杖遥指,溪流源涸,徙
流于数里外,今号‘干溪”,;又记:“泛舟而往,江有搓桩常害人船,
师手抚之日:‘去,去,莫为害!’当夕无雨,水暴涨,随流而逝,’:
又记:“样符初有僧自南海郡来,告曰:‘今欲造砖塔,将求巨舰载
砖瓦,惠州河源县沙洲有船插沙岸,无能取者,愿师方便’。师曰:
‘此船已属阴府’。僧复致恳,师乃书褐与僧,僧持往船所,船应于
拔,’o
五、赐嗣送子。据《临汀志》记载,武平南安房院是定光古佛
于大中祥符年间亲自创建的。长汀距武平南安岩三百里,往来不便,
元佑年间在长汀县东南三里另创南安庆院为郡人祈镶之所。绍兴年
间,长汀郡守詹尚方有营葺长汀南安庆院之意,忽有乡民叶姓者到
县衙来,说是曾梦见一个和尚携节扣门,告诉他:“郡守有意修葺南
安庞院,如果你能施舍木料,将使你有子嗣。”醒来告诉妻子,梦也
应验了,所以前来施舍木料以为营葺之用。元代刘将孙《汀州路南
安岩均庆禅寺修造记》记录了另一个定光古佛送子的故事:长汀郑
姓农人求子,定光古佛托梦告诉他,明年将举一子,嘱预制一块木
牌,佛将代为命名。农人制就木牌一块,四寸见方。不久,果然得
了一子。定光古佛到来一看,叹息说:“为什么不做一块大木牌呢?
你的子孙将富有,但寿命不长。”农人要求改制,定光古佛说:“这
出于你的本意,不可以改动了。”定光古佛为农人之子命名曰“郑安”。
清代无名氏《定光大师来岩事迹》也记有定光古佛送子的故事:
宁化余某,求嗣立应.后夫妇艳子齐来叩谢.距岩二十里,子
忽毙.余夫妇敬心不改,把子暂寄荒岭,仍亲到岩.致斋毕,乃归,
视子坐食馒头,遂尽舍财产入寺.今其岭扰传“寄子”云.
《闽杂记》还记录了“无子者”抢“佛子”的生动情节:
长汀县向有抢佛子之俗.每年正月初七日,定光寺借以长竹二
竿悬数十小牌于秒,书伏虎佛号,无子者群奉之而行,自辰至酉,
咸以长钓钩之,一坠地纷然夺取,得者用鼓乐迎归供之,以为举子
之兆。
六、避免战祸。《临汀志》于“救赐定光圆应普慈通圣大师”(定
光古佛)条下记:
绍定庚寅,石祭寇挺起,干犯州城,势甚岌岌,师屡现显.城驻
金泉寺,值大雨,水不得渡;晨炊,粒米迄未熟,绒众饥困.及战,
师于云表见名旗,皆有草木风鹤之疑,遂惊愕奔清,祈求乞命.汀
民更生,皆师力也.
又于“救赐威济灵应普惠妙显大师”(伏虎禅师)条下记:
绍定群盗犯城,多方保护,显大威力,师与定光实相叶赞。
李世熊《宁化县志》亦记:“绍定间,碟寇犯郡城,守者每夜见
二僧巡城戒勿懈,疑即师(按,指伏虎禅师)与定光也”.《定光大
佛来岩事迹》则记:
国朝顺治三年,大图章京率兵到百步铺,见二僧云:“城即开,
幸勿伤民!”明日,复从卧龙岭洒水.章京询悉,诣寺揭帐视之,知
即定光与伏虎二佛也,命弄新其字.
此外,民间还有定光古佛、伏虎禅师“法力无边”的种种传说,
如《临汀志》记:
遂良授代以晴请,运使王赞过岩以雪请,皆如答应.真宗朝尝
斋于僧,对御一榻一敢坐者,上命进坐,僧答曰:“佛祖未至”.少
项师到,白衣袖帽,儒展擎拳,即对御就坐.上问:“师从何来?甚
时届道?”答曰:“今早自汀州来”.问:“守为谁?”曰:“屯田胡
咸秋”.斋罢,上故令持伊蒲供踢咸秋,至那尚澳。表谢,上乃谓师
为“见世佛”,御踢周通钱一贯文,至今常如新铸.
在以上传说里,定光古佛能变化气候、片刻间从汀州至于京城,
又有“佛祖”之尊,是法力无边的高僧.
现在来谈谈定光佛崇拜和伏虎禅师崇拜的几个问题.
一、定光古佛出于闽南,在同安县出生和出家,但在闽南地区
却罕有传说、庙宇和信民。这一现象是不能仅仅用“定光古佛生前
主要活动于客家住区”一语来解释的。因为在客家住区以外的某些
山区也有定光古佛的传说、庙宇和信民。如清乾隆版《泰宁县志》
记:
定光古佛,名自岩。泉州人.乾德间驻锡于邑之保安寺.跌坐
三月余.夏日偶游叶家案,见儿童饮于溪,因谓曰:“溪水夏则不净,
不宜饮”.遂随手指地,涌泉成井,夏清冬浊.后在汀州武平之南安
岩示寂,邑人塑其像,称曰南安公.
建欧县铁狮山有定光岩,“深邃奇绝,中祀定光佛”;①顺昌芹山,
“里人以为定光佛第二遗场”②??
应该说,定光古佛是客家人为适应山区农耕社会之种种需求(风
调雨顺、水源充沛、劳力充足、无灾无祸)而创造出来的不僧不俗、
亦僧亦俗、不佛不神、亦佛亦神的崇拜对象,所以定光古佛崇拜盛
于山区、尤其是客家山区.
二、福建沙县洞天岩旧有定光古佛卧像,清代陈芳楷(题洞天
岩睡像》诗云:
定光何处禅,冷卧灵岩上.
阅世情开眼,依稀成睡像.
近年又重雕了长38米、高n米、宽10米的定光古佛卧像。1994
年9月,定光古佛卧像“开光”典礼举行时,笔者适在沙县,躬逢
其盛。沙县有“定光禅院”,始建于唐;又有“仙人迹”,相传是定
光古佛留下的脚印;另有定光古佛与惭愧祖师的传说,略谓:
(渐愧祖师)潘了拳,沙县夏茂洋元粉干曲人,生于唐宪宗元
和十二年(817)三月二十五日.相传,他呱呱坠地时左手艳拳而不
能伸开,三天三夜啼哭不止.父母异之,为其取名“拳”.第四日,
门外来了个化缘和尚,在这婴儿手背上划个“了”字,并口诵揭语:
“不张不了,不了不张,一张即了,一了即张。”言毕,婆儿拳头当
即张开,哭声立止,和尚亦无影无殊.此后,这婴儿遂名“了拳”,
小名“阿了”.据传,那和尚便是“定光佛”的化身。⑧
惭愧祖师在客家住区也有不少庙宇、信民和传说,容在下文补
述。现在应该指出的是,沙县民间信仰里的“定光佛”同客家民间
信仰里的“定光佛”有所不同、又有所关联。按照沙县的民间传说
和史料记载,“定光佛”在唐代已有庙宇和显圣的事迹;根据客家住
区的民间传说和史料记载,则定光佛是宋代僧人,在宋代才有庙宇
和显圣的事迹。两者之间的关联乃在于,民间有定光佛转世的传说,
宋人朱弃《曲消旧闻》谓:
五代刽据,干戈相俊,不胜其苦.有一僧,虽徉狂而言多奇中.
尝谓人曰:“汝等望太平切,若要太平,须待定光佛出世始得”.至
太祖一统天下,皆以为定光佛后身者,盖用此僧之语也叭
沙县的定光佛和客家地区的定光佛,生年不一,这可以用定光
佛的转世(出世、再出世)之说来解释。民国版《武平县志》所记
诸说的出入,如杭州法相寺定光佛肉身与(汀州)“府志乃云邑人塑
其肉身以祀”的矛盾、出于《湖濡杂记》的“定光佛五代时即有之”
的断论同定光佛出自宋代的说法的互异,也可以用转世之说来解释。
三、佛教有“肉身菩萨”之说,佛教徒即身证得菩萨境界,具
足大智慧、大悲心,称之为“肉身菩萨”。《坛经??行由品》记:
六祖慧能初在黄梅弘忍门下作杂役,见上座神秀之揭未见性,
便在廊下复书一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
惹尘埃.”众人见揭惊讶不已,说:“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
时使他肉身菩萨!”
定光古佛和伏虎禅师都属于“肉身菩萨”,在民间有“现世佛”
之誉。在客家民间信仰里,类似的“肉身菩萨”还有惭愧祖师、满
和尚、月光禅师等。
房学嘉《客家源流探奥》记:
灵光寺位于程乡县东约80里,原名圣寿庵,始建于唐链宗咸通
年间(约公元860年),是唐粤东高僧潘了拳用作传布顿教的演法道
场,整个建筑占地0.6万多平方米.潘了拳是福建延平府沙县人.
据传其出生时,左拳曲着不能伸,三日后,适有一老僧过其家门,
其父艳儿见老僧,老僧以笔在孩子手背上写了一个“了”字,曲拳
立伸,张开五指,取名了拳.潘了拳17岁出家,20岁来到阴那山
五指峰下,开山结茅,布施施行.潘了拳为人谦虚,自号渐愧,49
岁坐化以后,人们以植木雕其像,作为纪念,称其为晰愧祖师.传
至第二代弟子时,拆掉茅庵,改用砖瓦建筑,立庵名为“圣寿庵”.
至宋神宗元丰三年(1 080)由御史梅鼎臣捐金扩大重建,并亲书匾
颇为“灵光寺”。渐愧祖师在闲、粤、粉山区颇有影响,不少寺庙都
供奉其像,如兴宁县的宝成寺内,就既有渐愧祖师的供堂,又有六
祖惠能的供堂.
又引宋代梅鼎臣“灵光寺碑记”云:
庚申之岁,予奉天巡守粤东.时七月既望,出巡炜城,舟次程
江蓬辣遇滩水汹涌,舟将复溺,忽然从天而降有一神人身披黄袍,
手挥拂予,登舟救援.甚为骇,巨予即维舟滩头询之乡人,者老告
予曰,此中有一阴那山圣寿庵,此去路隔一十余里,先唐咸通年有
得道渐愧祖师平日常显神通,灵应非常,予遂不惮玻涉急命仆夫就
道相访,及至那山暗渴,师像果与舟中相见者无异.
此外,高僧圆寂后,遗体涂以金、漆,作跌坐状,存于墓塔或
寺庙,亦称肉身或肉身菩萨,佛经上称为“全身舍利”。《湖濡杂记》
所谓“武林仙佛之肉身有二,一丁野鹤,一长耳和尚也。”就是将“长
耳和尚”(定光佛)称为肉身(肉身菩萨)。、李世熊《宁化县志》记:
满和尚,俗性王,法名性满.弘治十年,住持沿口禅关,如痴
如狂,众莫知所为.一日,坐化室中,端凝不倚,体软如常,众始
异之.兰金三年,面色如生.里人赖志亮,乃以金漆胶土固之,称
“肉身菩萨”.今尚存焉。
《宁化县志》所记“月光禅师”,生前并无出家的记录,亦无显
示“法力”的事迹,死后却被供如“肉身菩萨”,并有种种显示“法
力”的事迹.
李世熊《宁化县志》记:
月光禅师,泉下里人,生于元初,家贫奉寡母,以孝闻.数言:
“吾欲西归,奈母恩何!”或嗤之曰:“此汝家也,更何归?”师曰:
“此非香家也.”尝饲鸭雏田间,偶亡其一,虑失母欢,取泥转一雏
补之,归而母遂莫辫.后一日坐化田间,久不返,母趋视之,则异
香绕袭,母抚之曰:“汝真西归那?”点头者再,乡人异之,以金漆
圣其身祀焉.其大德四年也.其后远行者,乞炉烬祀之.偶遇风波,
扬烬空中,即见师隐现云际,汹涛立解.流寇遥乡,有僧叩碱营遮
止之,忽不见,城怪而解去.每岁旱,诸乡争典像以祷,雷雨立至.
时有璐者,另塑一像以乱之,本乡往追,竟不能别,乃密祷于师,
是夕见梦曰:“出案三寸者我也.”翌日二像齐肩,其一忽离案三寸,
众乃欢拥而还,今称月光大德感应禅师。
定光佛和伏虎禅师属于“肉身菩萨”,这是客家住区定光佛信仰
和伏虎禅师信仰的一个特点。
注释:
①《八闽通志》
②《八闽通志》
③引自吴声雅、
年12月17日。
卷五《地理》。
卷十《地理》。
陈世旺《探访淘金山》,载《福建日报》1994
④转引自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摘自汪毅夫著《客家民间信仰》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10
月第一版,1997年6月第2次印刷,第156一166页。
作者:
汪毅夫:男,研究员,系福建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现任台盟
中央常务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