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钟德彪
来源:定光古佛与客家民间信仰
摘要:定光古佛与客家民间信仰 海峡西岸的“双神”景观
海峡西岸的“双神”景观
—从定光古佛与妈祖海神的比较说起
钟德彪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妈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供奉的海神,佑护子民出行
平安,幸福安康,成为许多地方的人们特别是渔民、船民、舟商、
华侨、华人所奉仰,信徒逾两亿之多,其影响可谓广泛而深远。
然而,几乎就在妈祖诞生的同一时代,在闽西山区也有一个为
民除害,嫉恶如仇,普济天下,让世世代代的客家人供奉的山神一
定光古佛,由于定光古佛弘法的时空背景正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
时段,同样是佛法无边,同样是普渡众生,定光古佛虽然在闽粤赣
边客家大本营地区甚至台湾客家庄有重要影响,但相对妈祖信仰的
推介,定光古佛的信众或寺庙都显得黯淡无奇,这不但对定光古佛
这座山神本身的弘扬有失公允,也是热涌几十年的客家学研究的一
个缺失,对此,海内外学者有必要对定光古佛进行认真的梳理研究,
加以修正,还其真实的历史面貌。
加强定光古佛的研究,推演其忠勇的人格意义,与弘扬妈祖精
神一样,同样可以推进人类和谐的文明进程,因此,对定光古佛的
研究、弘扬、推广补上一课不仅很有必要,而且时机越来越成熟。
本文试图从定光古佛与妈祖海神的综合比较入手,对定光古佛
的宣传、弘扬以及对推动社会和谐建设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二、定光古佛研究的简要回顾
要把妈祖和定光古佛进行一番比较,就应该先把近年来有关定
光古佛研究的成果作一番回顾。就笔者接触的有关资料看,史书记
载比较详尽,专家学者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改革开放
以来,客家学专家学者重拾定光古佛研究的信心,形成了一些科学
定位、介述准确、见地独到的观点,为我们揭开定光古佛的神秘面
纱奠定了良好基础。
以史书为例,成书于南宋时期的《临汀志》有明确记载:定光
古佛,俗姓郑,法名自严,同安县人。祖父仕于唐,为四门斩祈使,
父任同安令。后唐时期,公元934年,郑自严出生,n岁时出家,
依本郡建兴寺契缘法师席下。17岁时游历江西豫章、庐陵、拜高僧
西峰圆净为师,在那里盘桓五年后,告别圆净法师,云游天下。乾
德二年(964年),来到武平县南安岩,见这里石壁陡峭,岩穴天成,
遂结庵于此。景德初(l0()4年),应邀往江西南康(今于都县)盘
古山弘法,住持禅院。三年后返回南安岩。大中样符四年(1011年),
汀州郡太守赵遂良慕名延请郑自严到打州府城,建寺庙于州府后供
其居住,以便往来请教。大中样符八年(10巧年)正月初六圆寂,
享年八十二岁,遗褐共一百十七首,其中二十二首乃亲笔所书。定
光古佛去世后,百姓收集其遗骨及舍利,塑为真像,顶礼膜拜。
元代刘将孙、清代的杨澜及康熙《武平县志》、光绪《长汀县志》
和民国《福建省志》等史书,均有记载定光古佛的生平及弘法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客家学研究一浪接一浪,武平学者王增能先生
首开定光古佛研究的先河,此后,大量客家学者或在专著中论及定
光古佛史迹,或有专论研究定光古佛的传扬过程,特别是在闽台客
家之间的广泛传播,研究定光古佛之风渐起,成为学界一景。兹把
笔者接触到的一些研究成果作扼要梳理:
王增能先生的论文《谈定光古佛,—兼谈何仙姑》(载《武平
文史资料》第八辑,1987年),这是改革开放初期闽西客家地区最
早发表的介述定光古佛史迹的文章,较全面地论述了定光古佛生平
及其弘法过程,作者深入武平乡村开展田野调查,采集了许多第一
手资料,观点新颖。可惜,先生英年早逝,对于定光古佛的深入研
究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谢重光博士的专著《客家源流新探》一书(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年),在第四章“客家先民与土著的斗争和融合”之第三节中,
着重强调定光信仰成为客家人的共同信仰的过程;后又在其专著《福
建客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中,再次以,’(客家)意
识形态的整合—定光佛信仰的形成与传播”为题,对定光古佛的
广大神通进行了论述,指出“把定光大师的主要活动地域和活动时
间综合起来考察,不难看出他的活动与客家民系形成的密切关系;
从他十七岁得业游豫章开始,他的活动路线与客家先民的南迁路线
完全相同,他的所作所为与客家先民的艰苦创业息息相关。可以说,
他本身就是客家先民的一员,参与了客家先民来到赣闽粤边新居地
衙的全部创业和族群的整合活动。”
汪毅夫先生的专著《客家民间信仰》一书(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年),在第四章“客家住区的俗神和俗佛”中专辟一节“定光
古佛与伏虎禅师”,记述了民间传说中有关定光古佛这一“肉身菩萨”
救苦救难的主要事迹。
刘大可博士的专著《传统的客家社会与文化》一书(福建教育
出版社,2001年)中,收集了《闽西客家地区的定光古佛信仰》和
《台湾的闽西客家移民与定光古佛信仰》两篇论文,对定光古佛的
生卒年进行了系统的厘清,对闽西客家地区定光古佛信仰的盛况进
行了描述,指出“从寺庙古迹看,闽西客家地区专门祭祀定光古佛
或与定光古佛有关的庙宇、古迹十分众多,以方志为载体,辅以田
野调查和其他文献材料,祭祀定光古佛有出处的庙宇就有50多处,
而且这些庙宇主要集中在长汀、上杭、武平、永定4个客家县。”对
于台湾客家地区的定光古佛信仰及其社会结构、人际关系、工商业
经济的变化等关系一一作了论述,从中让人看到了台湾客家地区的
宗教信仰的端院。
林仁川、黄福才的专著《闽台文化交融史》一书(福建教育出
版社,1997年)中,也在第九章闽台两地“宗教的交融”中谈到了
定光古佛在闽台之间的广泛传播及其影响。
闽西学者张佑周、陈玄章、徐维群编著《客家文化概论》一书
(中国文联出版社,2(X)2年),在“客家的宗教信仰、伦理精神”
一章中,也提到了闽西客家地区的定光古佛信仰及其内在的联系。
闽西学者吴福文先生在其一篇介述性论文《掀起你的盖头来一
一石佛公神灵及其信仰剖析》(发表于闽西日报副刊2001年11月9
日),第一次以丰富的史料论述了位于龙岩新罗区江山乡境内千百年
来被人供奉的石佛公,就是定光古佛,指出神盒两边的对联:“定力
无比感招有情,光照社翟庇护百姓”开头两字“定光”就是最好的
证明;“宫内所祀石佛公有求必应,特别是新婚夫妇到那拜上一拜就
能早得贵子,而许多汽车司机更是把它奉为保护神,每年正月初六
都要前往许愿,以求平安”等正是定光古佛佛法无边的佐证。消息
一出,作为非客家住地的龙岩信众顿时哗然。
以上著作或论文,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宣传定光古佛的
积极作用,但遗憾的是,至今笔者还没有读到一本全面展示定光古
佛研究成果的专著,也没有参加过一场有关定光古佛学术问题的研
讨会,闽西客家联谊会首创定光古佛学术研讨会终于走出了第一步,
研讨会的举行必将在学界与民间活动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让定
光古佛在人类文明进程中闪耀更加夺目的光芒,为促进祖国和平、
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定光古佛与妈祖海神的相同特性
(一)相同的时代背景。
定光古佛原名郑自严,其生卒年,尽管历史上众说纷纭,如五
代说,元代说,公元917年说,但学界考证且比较认同的是生于公
元917年说;对于定光古佛的卒地也有不同说法,有武平说,长汀
说,杭州说,但学界基本认同的是武平说。妈祖原名林默,生于宋
朝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相传她从出生到满
月都不啼不哭,所以取名“默娘”。宋朝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
历九月初九日,林默娘在泥洲岛“羽化生天”,时年二十八岁。人们
尊她为灵女、龙女、神女,但习惯上统称妈祖或娘妈。
(二)籍贯都属闽南。-
郑自严是泉州同安人(今厦门),林默娘是兴化(今莆田)人,
两地均属闽南沿海,自唐以降,两地得风气之先,经济较为发达,
而闽西相对封闭,经济落后。
(三)都是人格神。
据传,林默娘“幼而聪颖,不类诸女。甫八岁,从塾师训读,
悉解文意。十余岁,喜静几焚香,颂经礼佛”。林默娘秉性聪颖,
善观天象,救人济世,降妖除怪,治病救人,拯救海难。传说妈祖
升天后,经常显灵拯救海难,护佑船只,被人们尊为“海神,’o
定光古佛,“11岁时出家,17岁时游历江西豫章、庐陵,拜高
僧西峰圆净为师,云游天下。乾德二年(964年)在武平县南安岩
结庵于此。”在民间,有关定光古佛普救众生的各种神奇传说汗牛充
栋,如除蛟伏虎,为民除害;疏通航道,寻找泉水;祈雨求阳,呵
护生灵;赐嗣送子,筑阪止水;为民请命,神通广大等。这几方面,
正适应了山区士民在农耕时代的“种种需求”。于是,旧时闽西乃至
闽中、闽北及赣南、粤东,特别闽台客家地区,信仰定光古佛盛行。
可见,无论是妈祖海神,还是定光古佛,都是肉身菩萨,都有
真人真事,因此被人誉为人格神。
(四)都得到朝廷的救封。
从妈祖诞生的宋朝起,经元、明、清历代帝王的数十次褒封、如
南宋王朝褒封妈祖尊号就达9次之多,封号有36个,妈祖从“夫
人’,、“天妃”、“天后”,直到“天上圣母”,字数达到64个,并列
入国家祀典。
定光大师也被朝廷救封为“定光圆应普慈通圣大师”,据史料记
载,宋熙宁八年(1075年),郡守许公尝表祷雨感应,诏救号“定
应’,。宋崇宁三年(1 104年),郡守陈公粹复表真相荐生白毫,加号
“定光圆应”。宋绍兴三年(1 133年),虔寇猖撅,虔化宰刘仅乞灵
于师,师于县塔上放五色毫光,示现真相,贼遂溃。江西槽司以闻,
绍兴二年嘉“普通”二字。宋乾道三年(1 167年),又嘉“慈济,’,
累封至八字大师。宋嘉熙四年(l240年),州人列状于郡,乞申奏
救州后庵额,有旨救额曰“定光院”。续又乞八字封号,内易一“圣”
字,仍改救“通圣”,遂称“定光圆应普慈通圣大师”。民间还流传
这样的传说故事:定光佛施行法术,让李太后现身与宋仁宗见面后,
大喜过望,遂给定光封号,连封数次,让他选择,定光就是默默无
语。宋仁宗笑道:“你这个和尚作么不说话?你呀,真乃古佛也。”
郑自严随即谢恩。据说“定光古佛”之称由此而来。
从中可以看出,妈祖在明、清以后不断得到朝廷救封,而定光
古佛在宋朝得到救封后就没有再得到朝廷的救封。
(五)都有广泛的信众
妈祖信仰,为中国、中国台湾、东南亚甚至欧美等很多地方的
人们特别是渔民、船民、舟商、华侨、华人所奉仰,信徒逾两亿之
多。据有关资料显示,如今供奉妈祖的天后宫(妈祖庙)多达50()0
座。
定光古佛也为客家大本营地区和台湾客家庄所信奉,有人为此
作过调查,光长汀、武平、永定三县就有定光古佛寺庙及有关遗址
50余处。在武平山村,定光古佛香火尤盛。清代杨澜在其《临汀汇
考》中说:“定光古佛,汀州士神最灵者,非淫祠也。”至于准确的
信众数量则还无法考证。
四、妈祖海神和定光古佛的不同特性
(一)神力辐射范围、对象和传播途径的差异。
妈祖海神最主要的是慈航济世,因此,神力的辐射范围主要在
沿海或水上,对象主要是从事海上或水上营生的客商开始延伸到平
凡子民,基本上体现了海洋文化特征;定光古佛最主要的是除暴安
良, 因此,神力的辐射范围主要是山地,对象主要是内地的百姓。
表现在传播途径上,妈祖向海洋拓展,但随着南宋以来海外贸易的
兴盛,也有向内地伸展的格局。而定光古佛囿于山区一隅,由于历
史上交通的阻隔,定光古佛传播的范围不但受到限制,受众也有一
定的局限。明清以降,随着客家人迁移台湾,以农耕文明为经济生
活方式的这些迁台移民也把客家地区的定光古佛分灵至台湾供奉,
这一方面是故土难离的感情阪依,另一方面也祈求定光古佛能一如
既往保佑子民风调雨顺。在传播的性质上,妈祖海神的传播始终是
主动递进关系,而定光古佛的传播则有时表现为主动,有时表现为
被动。
(二)传播途径不同的原因分析。
1、妈祖。妈祖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有其根本原因。蔡尔鸿先
生认为,宋朝泉州、莆田航海十分发达,帽洲也曾是一个重要港口,
然因海上航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于是祈求神灵保佑的安全心理,
更成为人们的迫切希望,妈祖信仰因之应运而生,成为海上航行的
保护神。传播最得力的志愿者应是船员、渔民和海商。妈祖既是一
位公认的海神,故凡与海洋或河流有关系的人俩,就必然是妈祖信
仰的虔诚信徒,在科学不甚发达的当时,海上航行对神灵的寄托祈
祷,以满足精神上的需要,是人们的普遍心理。故船员、渔民、海商
足迹所至,就会建造更多的妈祖宫庙,出现更多的妈祖信徒。有清一
代,地处海岛的台湾商人,在取得一定经济实力之后,也认为是海
神保佑的结果,因之捐资兴建天后宫,遂成风气,越建越多,建筑也
越来越壮观。其次,封建王朝的褒封和上层人物的推崇,更是妈祖作
为中国海神得以迅速推广的关键。正如前文所述,妈祖的封号多达
36个,如无封建统治者的这般极力推崇,显然也就难以推广的。再
次,华侨也是妈祖信仰向海外传播的媒介。福建华侨人数众多,他们
远涉重洋到国外经商谋生,均得冒生命危险,才能到达目的地,赞
是祈求神灵保佑,旅途一帆风顺,乃是大家的共同心理,妈祖自然
会成为他们海上航行的保护神,华侨一旦经营发家致富,均认为是
妈祖神助的结果,放是建庙祭祀自不待言,华侨无形中也就成为妈
祖信仰向海外传播的天然使者。
2、定光古佛。定光古佛生活的时代和地域都是客家民系形成的
时间和地域,由于客家先民大量地涌入闽粤赣边区,初来乍到的客
家先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时,希望从自然现象中找到慰藉,
得到精神的解脱,求得心理的平衡,这就需要从意念上找到希望的
寄托,定光古佛的神力无边就有了被人追奉的基础和条件,以至于
南宋年间,即客家民系在汀江流域形成的最要的时段,定光古佛得
到了更多的信众支持,历时100多年朝廷的多次救封就不足为怪了。
古代的交通主要靠陆路,但南宋以后海禁大开,客家地区的经济转
运又靠水路运输为主,这样,民间信仰素来以实用为第一要义的客
家人,自然也把妈祖海神“请”到山上或河边,保佑平安,如闽西
汀江航运的发达,妈祖信仰也在闽西山区盛行,天后宫、妈祖庙众
多就是最好的证明。而定光古佛则作为山里的保护神镇守村寨水口。
从朝廷对定光古佛的救封看,从元代以后几乎定光古佛就再也没有
救封的待遇了。
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近代客家人渡台、播迁东南亚和世界各地,
定光古佛有的被带到了台湾客家庄,但更多的是作为客家山神,静
静地护守着客家这一片祖地。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多元文化的侵入,定光古佛又
被人珍视起来,正如汪毅夫研究员通过考证,把定光古佛的佛法归
纳为六个方面:祷雨救早、驯服野兽、活泉止水、治河护航、赐嗣
送子、避免战祸等,一条条无比实用的佛法似乎都可摸可触,习惯
以实用标准取舍的客家民间或各种群体又重新成为传播定光古佛的
使者。自然灾害来了,人们祈求消灾避难;车辆出行,人们祈求平
安归来;出门打工,人们祈求忠义的定光古佛保佑平安发财等等。
五、弘扬定光古佛的途径和方法
其实,宣传弘扬定光古佛的意义不仅仅在民间的实用层面上,
更重要的是以定光古佛为媒,能促进海峡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人
员往来。台湾有46()多万客家人,福建与台湾有地缘相近、血缘相
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传承关系。如在闽粤赣边民
间有祭祀定光古佛一样,台湾祭祀定光古佛也是香火鼎盛,而台湾
的这一习俗正是从闽西传入的。定光古佛是客家人最实用的“土”
神。如果把定光古佛作为联系闽台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对于促进祖
国和平统一大业,做好台湾同胞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和现实意义。
定光古佛一生云游天下,特别是北宋前期是大量北方流人来到
闽粤赣边开基拓业、建设家园乃至形成客家民系的关键时段,由于
定光古佛神通广大,佛法无边,救苦救难,因而深受闽粤赣边客家
大本本营地区的崇拜,被客家人认为是能带来好运的吉祥神。在历
史推移的进程中,定光古佛随移民被分灵到台湾,又由于定光古佛
弘扬忠义精神,被后人赋予与关帝同样人格的财神。
闽西作为天下客家人的祖籍地和定光古佛的发源地,就有必要
把定光古佛推及到更高的层次,这不仅是客家学专家学者的责任,
也是政府有关部门的责任,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加大
定光古佛的宣传很有必要。为此笔者以为,有关部门要抓住机遇,
把定光古佛作为提升闽西客家祖地在海内外品位的系列工程来抓紧
抓好,如:
(一)举行学术研讨会。厘清“定光古佛与客家祖地”的关系,
并在学术界不断形成共识。
(二)推动民间祭祀活动。成立定光古佛文化研究会,下设理
事会,专事定光古佛祭祀和联络事宜,并由武平当地民间组织出面,
重塑定光古佛金身像,对岩前狮岩进行整修。每年祭祀期间,有关
新闻媒体助阵,在闽粤赣边形成一定的氛围。恳请全国佛界、道界
学会知名人士题词以酝酿底蕴。
(三) 举行世界客属祭祀定光古佛大典。
(四)市里成立开发定光古佛文化资源工作(协调)小组,把
定光古佛作为一个文化项目来抓,促进文化项目落地、生成。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修狮岩定光古佛寺庙。
六、结语
定光古佛是客家人的保护神,也是闽西客家祖地的文化品牌。
要打响这一品牌,就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推介,不但可以增
进海内外对闽西客家祖地的认同,还可以提升闽西客家祖地的知名
度、美誉度,对于落实中央提出的“做好台湾人民工作”的对台工
作方针,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激发闽西人民投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
设,加强与闽南金三角及粤东、赣南等客家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和人员往来都有积极的意义。这样,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通过若
干年的努力,海内外客家乡亲就能够把定光古佛的人格意义推及到
与妈祖一样的品位,形成一山一海,一公一母,映衬在海峡西岸的
双神,从而奏响山海协作的交响。
作者:
钟德彪:男.闽西日报社主任编辑.阂西客联会宣传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