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宗教信仰>>多神的世界

纪念郑定光的由来字体显示:      创建日期:

主要责任者:钟茂富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

来源:定光古佛与客家民间信仰

摘要:定光古佛与客家民间信仰  纪念郑定光的由来

 

  纪念郑定光的由来

  钟茂富

  每年的“七月节”,武平县岩前镇迎来了盛大的民俗风情仪式一

  一打醛。各乡村轮流派出童男玉女,把定光古佛神像抬进村子,当

  地百姓备好供品,点香燃烛,虔诚礼拜,祈求定光古佛带来“平安”。

  而这,只不过是客家地区信奉定光古佛这个保护神的一次小小

  的民俗活动。

  定光在宋代已成客家保护神

  定光古佛,俗名叫郑自严,同安县人。他生于后唐应顺元年(934

  年),n岁时出家为僧,拜本郡建云寺契缘和尚为师。17岁时拜渴

  江西庐陵西峰圆净大师,盘桓五年后,云游天下,遍访名僧。北宋

  乾德二年(964年)结庵于武平南安岩。不久到江西南康盘古山弘法,

  三年后返回南安岩。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正月初六圆寂。定

  光佛去世后,苏东坡、黄庭坚等纷纷撰写诗文赞叹,百姓“收舍利

  遗骸,塑为真像”,顶礼膜拜。

  宋代,定光佛在福建就颇有影响,所谓“七闽香火,家以为祖”。

  在闽西地区影响更大,成为当地守护神。志称:“佛氏之盛,精蓝组

  宇遍海内,而汀之禅院于临安、于泉南、于江右无弗有,而汀为最

  著。”每年正月初六,闽西百姓必举行隆重的庆祝定光佛诞辰祭典,

  翌日,定光寺寺僧拿长竹,悬挂数十块书写伏虎佛号的小牌,久婚

  不育者三五成群,用长钩钩之,木牌一坠地,则纷然抢夺,并用鼓

  乐迎请回家供奉,俗信得到木牌者会喜生贵子,俗称“抢佛子”。闽

  北建甄、顺昌、崇安等地也有定光禅院。

  关于定光佛生平,民间有不同的传说。他曾在武平县除蛟患,

  筑定光阪,造福于民,所以当地百姓于北宋年间建定光寺奉祀他。

  北宋真宗时,封为“均庆院”,南宋绍定三年又赐名“定光院,’o

  定光信仰随移民浪潮至四川

  闽粤赣边区的客家人,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人口大增,耕植

  所获,不足供应,乃思向外发展。适逢清政府于康熙年间发起“移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于是,客家人大量入川。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给巴蜀大地带来了闽粤赣边的客

  家人与客家文化。他们聚居丘陵地带,形成了一个个客家聚落。民

  国以前,每年农历三月三,成都、崇州、邓峡一带,都还保留着一

  个抢童子的习俗。木刻的童子共12个,人们相信抢得童子者可生育。

  值此日,参加抢童子者成百上千,观众数万。先唱川剧《仙姬送子》,

  戏毕抛出童子,台下激烈争夺。抢得童子者便送给事先约定的求嗣

  者。主家迎童供奉,设宴酬谢宾客。

  四川冲相寺摩崖石刻造像,更是四川人信奉定光古佛的一个见

  证。位于肖溪古镇冲相寺后的石崖上,隋开皇八年(588年)流江郡

  守袁君等人刻造定光佛像,唐初赐额“定光古佛道场’佩。摩崖石刻共

  分四层,正中为定光古佛,俗称“太阳菩萨”,高4米,背饰日月佛

  光,呈坐式,双眼平视,庄严凝重。从隋唐至民国时期,增有题刻

  20余幅,1961年被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定光信仰随移民漂洋过海

  清兵进至福建广东时,客家义士多反清,及至义师失败,被迫

  散居各地,其中有一部分随郑成功到了台湾。定光佛信仰也随移民

  传入台湾。

  至今台北、台中尚有两座专祀定光古佛的寺庙。淡水郸山寺是

  保留较为完好的一座。郸山寺得名于郸江,即汀江。由于定光古佛

  在汀州影响很大,因此清代迁往台湾的闽西客家人在台湾建庙供奉。

  建造以后,它一方面作为汀州人的信仰中心,祀奉着他们在原乡最

  重要的神明定光古佛,另一方面也作为汀州人在台湾的“会馆”,接

  待来自大陆的汀州移民。彰化县的定光古佛庙,又名定光庵,在日

  本占据时期被拆除一半。

  2000年,台南县竹镇专门派人到武平均庆寺举行分香仪式,移

  植香火到台湾。不久前在南安岩出土的“台湾府信善乐助建造仙佛

  楼重装菩萨碑”,刻有960名台湾信男善女捐献仙佛楼的银两数量。

  这块石碑,揭开了台湾与定光佛的渊源关系。

  南宋末年以来的700余年间,客家人先后由厦门、汕头等港口

  乘船,冒险到达新加坡、马来西亚、新西兰以及澳大利亚、南北美

  洲等地。无论走到哪里,客家人都有很强的传统阪依感,他们保持

  着共同的生活习俗和信仰,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

  作者:

  钟茂富:男,武平县委报道组。

全文内容请见附件pdf: 纪念郑定光的由来.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