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宗教信仰>>多神的世界

闽台定光佛根源在武平字体显示:      创建日期:

主要责任者:何安庆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

来源:定光古佛与客家民间信仰

摘要:定光古佛与客家民间信仰 闽台定光佛根源在武平

 

  闽台定光佛根源在武平

  -兼谈定光佛与入闽始祖何大郎公

  的亲密关系

  何安庆

  根据《中国名胜词典》记载:"岩前狮岩,古称南安岩。在福建

  武平县岩前。以形似狮子,故名。岩有一洞,状若狮口,可容数十

  人。洞里甫道纵横,乳柱笔立,石笋悬吊,泉露滴滴。相传北宋乾

  德二年(964)泉州僧人郑自严曾在此设道坊,宋真宗时曾封为'均

  庆院'。南宋绍定三年(1230)又踢名'定光院'。岩前有天然泉水

  湖,称蛟湖。湖水清澈,山岩倒映,秀丽如画。"现为文物保护单位。

  福建泉州僧人郑自严,法号"定光",俗称定光大师、定光古佛。

  在狮岩设道场数十年,圆寂后人们塑其像香火供奉。终年烛光吐焰,

  香风四溢,善男信女顶礼膜拜,成为一方保护神。方圆数百里内,

  人们外出"飘番",指到东南亚各国;出洋过海,指到台湾、香港等

  地区,都来狮岩朝拜定光佛,祈求平安,并许下重愿。岩前镇自清

  朝乾隆年间开始,有魏、钟、曾、梁、练、冯姓人氏入垦台湾开基。

  他们把定光佛的香火带入台湾建寺供奉。而今,台湾岛内供奉定光

  佛的寺院有数百座,它成为海峡两岸佛教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为此,台湾信士走上了一条在祖国大陆寻找定光佛根源的道路。

  漫漫寻根路

  定光佛的根在大陆,源头在武平县岩前镇狮岩。然而,台湾省

  定光佛的信徒为寻找自己终生敬仰的定光佛根源,颇费了一番曲折。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海峡两岸人为蕃篱隔绝了同胞的交流交往,

  直到1987年才打破坚冰,开通了海峡的航道。从此,台湾省信奉定

  光佛的善男信女走上了一条漫漫寻根之路。

  1989年,由台北淡水镇郭山寺住持胡俊彦带领信士数人,第一

  次跨越海峡,来到大陆闽南平和等县市,寻找定光佛的根。他们认

  为,定光佛祖籍泉州府同安县,在闽南可以找到他的根。殊不知,

  定光佛却在闽西山区客家地区修成正果。这次寻根之旅无功而返。

  1991 年,胡俊彦又组织了35人的定光佛寻根访祖团再次来到

  大陆。这次他们第一站到了杭州法相寺,参拜了定光佛的金身。后

  与法相寺主持联络,查阅有关资料,把源头追溯到福建省武平县岩

  前镇狮岩。他们大喜过望,不顾旅途疲劳,驱车南下,几经周折,

  找到福建西部边睡武平县。他们一行来到狮岩,在定光佛的佛像前

  行三叩九拜大礼。仔细查阅了《定光大师来岩事迹》石碑记。此石

  碑仍在狮岩内,虽有破损,但所记事实仍清渐可辨。此行,他们实

  现了几代人的寻找定光佛根的梦想。他们游览了狮岸的风景名胜,

  无不被狮岸的湖光山色所吸引;无不折服定光佛选项择了名胜佳境

  作道场,修成正果。他们用虔诚的心,盟洗的手包装了定光佛像前

  燃尽的香灰,带回台湾。尔后,把定光佛的雕像拍成照片,冲冼放

  大,在厦门市找到雕刻佛像的高手,按照片上的定光佛像,花巨资

  雕刻了一尊比原狮岩供奉的大得多的定光佛坐像。

  1992年农历七月初一日,台湾省淡水镇郸山寺主持胡俊彦率领

  16名信徒再次跨越台湾海峡,来到定光佛的故乡。他们先到厦门包

  装好定佛的雕像,一路护送到武平县岩前镇狮岩。这天,岩前狮岩

  管委会组织了500多人的欢迎队伍,在大街上夹道欢迎台湾来的和

  平使者。锣鼓喧天,彩旗飘扬,鞭炮齐鸣,热闹非凡,使岩前镇沉

  浸在节日的气氛中。当定光佛的周像安放在狮岩洞内,揭开盖在佛

  像上的红布时,一尊金碧辉煌,栩栩如生的定光佛像呈现在人们的

  面前,赞叹声不绝于耳。随后进行了开光大典。顿时,鞭炮声大作,

  红烛高照,龙香吐雾,把整个狮岸笼罩在香风烛光中。

  两岸定光佛的信徒举行了友好交流。台北淡水郸山寺定下了一

  条规矩,每隔三年的农历正月初三日,派信徒回到武平县岩前狮岩,

  在定光古佛的像前包装香灰回台湾,由众信徒夹道欢迎,安放在台

  湾的定光佛像前供奉,以示定光佛的灵气永存,庇佑大家平安福扯。

  定光佛与入闽始祖何大郎公

  定光佛,在武平县周边县市俗称“定光古佛”,原名郑自严,祖

  籍福建泉州府同安县。根据杨澜《临汀汇考》记载,郑自严“年十

  一出家”、“十七游豫章”、“乾德二年来南安岩(即武平县岩前狮岩)”。

  关于定光佛的情况,在清朝乾隆版、民国版《武平县志》里的“艺

  文志”、“古迹志”“方外,,等编目中都有记载。然而,他的生年,在

  这些史料中没有记载,经查武平县《何氏族谱》里找到答案。族谱

  载:"( 郑自严)北宋乾德二年甲子(964)时年四十有八,募化来岩,

  曰此宜建禅堂,恳募大郎(入闽始祖何大郎)。仙姑时年二十有八,

  曰是:'我生于斯,长于斯,静修于此,我岂舍岩而他往耶?'一日,

  仙姑出观洪水,(定光)佛辄入岩中跌坐,大蟒猛虎皆盘伏。仙姑语

  大郎。大郎钦其神异,遂施岩为佛殿,地三十三亩八分为均庆寺,

  宅宇为僧房,胶田四千七百八十秤,粮米正耗三十九石三斗八合,

  渔塘四十六亩,永充供养。并纵任子孙各迁它处,以顾恋如许产业。"

  族谱是正史的补充,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宋乾德二年(964)往

  前推48年,即公元917年,为后梁未帝贞明三年。《何氏族谱》记

  载,何仙姑生于后晋天福二年(937),以北宋乾德二年减去后晋天

  福二年,何仙姑刚好为28岁。可见917年为定光佛的出生年。

  "天下名山僧占多"。郑自严、定光佛能在载入《中国名胜词典》

  的名山仙境作道场修成正果,就有必要说明清楚入闽始祖何大郎公

  开基武平,和郑自严忘年之交,以及施舍家产物业为均庆寺的感人

  故事。

  根据《武平县志》记载:"何氏,始祖何大郎,唐进士,居庐江,

  开基岩前,为邑中最旧之族"。据武平县《何氏族谱》记载:入闽始

  祖何大郎公祖籍南京直隶庐江县。生于唐昭宗景福元年壬子岁(892)

  三月十九日辰时。中进士,赐文林郎。后梁龙德元年辛已(921)选

  授福建宁化县尹,为官爱民如子,清正廉洁,造福一方。后唐天成

  元年(926)任满解缓,百姓挽留定居石壁村。927年携眷迁武平县

  "南岩石洞"开创基业??尊称"南岩始祖叮。

  宋淳化五年(994),武平升场置县。何大郎于建县前67年开基

  武平。964年,郑自严到武平县岩前募化。看到何大郎的开基地"南

  岩石洞"四周山青水秀,洞内鬼斧神工,可作道场,求施于何大郎。

  何大郎己经开创了三十七年的家产物业要施舍给郑自严作禅堂,他

  的子孙不同意,连修道的何仙姑也坚决反对。郑自严在离狮岩十华

  里的伏虎村盖一间草寮,晚上诵念佛经,天一亮就步行到狮岩何大

  郎公家找他下棋。据伏虎庵石碑记载,未有"均庆寺"先有"伏虎

  庵"。现在,伏虎庵犹存,就是从郑自严搭造的草寮基础上扩展建造

  的。何大郎时年73岁,与48岁的郑自严接触的时间长了,成了忘

  年之交。郑向何灌输了许多佛教的教义。何大郎公从中进士,在宁

  化做官,到一介农夫,一生漂泊转西东。他的仕途、归宿落到一个

  "空"字上,正是佛教传播的"万物皆空"。此时,何大郎公为了自

  已一生的名节,毅然说服子孙辈捐赠所有家产物业给郑自严作道场。

  何大郎公再次携眷迁到离狮岩十五华里的宁洋村刘坑自然村重新开

  创基业。允许子孙迁居各地,为使子孙不再眷恋自已创下的基业,

  作诗一首告诫子孙后代:"叶落九州盛,根从一处香;若是我儿孙,

  越远越荣昌。"郑自严得到了何大郎施舍的如许产业后,步何大郎原

  诗韵和了一首诗,赠送给何大郎:"菩提随愿转,世世报公祥;根落

  九州地,花开万国香。"并在狮岩勒石碑永志:"唐赐进士勒授文林

  郎、任宁化县事檀越主何大郎禄位",檀越主系梵语,大施主是也。

  现此碑仍在狮岩内。真是应了何大郎公、郑自严的诗言。在岩镇没

  有何姓人居住,迁居闽粤赣湘桂川等省市和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

  亚各国,迁往他乡的何氏人丁发展最多,人才辈出,"越远越荣昌",

  "花开万国香"。

  定光佛其事

  福建宁化县黎愧曾《重修梁野山定光禅院题辞》记载:“汀之禅

  院独称定光。定光禅院于临安、于泉南、于江右,无弗有,而汀为

  最著。”汀为汀州府,辖八县:长汀、上杭、武平、永定、连城、清

  流、宁化、归化。

  据刘登撰写的《重建三宝殿碑记》记载,因供奉定光佛的三宝

  殿年久失修,败瓦颓垣,满目凄凉,“爱集同人,踊跃乐捐,外募十

  方,远及台湾,约共银一千有奇”。武平县民国县志《选举志》载,

  刘登,乾隆元年(1736)选授安徽颖上县知县,调补直隶曲周县知

  县。说明早在清代武平县与台湾省就有了交流交往。

  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供奉定光佛经久不息,香火旺盛?且看定

  光佛为民做的好事,就可以找到答案。

  武平县岩前镇伏虎村,原地名不叫伏虎村。古时这里山林茂密,

  老虎出没且常有吃牲畜和伤人事件发生。郑自严、定光佛在此搭建

  草寮诵经,有天晚上,老虎在窗外转悠,意欲伤郑。郑自严削一把

  木刀,老老虎身上一刮,口中念念有词。从此,这里的老虎不再伤

  人害畜。当地百姓为感谢郑自严降伏了老虎,遂改名为“伏虎村”。

  相传某地,为了筑水阪引水灌溉,且除水患。因水流湍急,无

  法合垅,一筹莫展。有一天,一位老妇人给筑水阪的儿女送饭,在

  路上遇到一个叫化子,向老妇人乞讨饭吃。老妇人把筑水破以及家

  里艰难困苦的情况如实告诉了叫化子,如果把饭菜给叫化子吃了,

  在修筑水阪的儿女要饿肚子,怎能劳动。叫化子悻悻而退。老妇人

  看到他的饥饿样子,忽然动了恻隐之心,叫回叫化子,把全部饭菜

  给他吃了。吃过饭后,叫化子来到筑水酸的地方,他叫大家回避一

  下,他立即脱下草鞋,甩到合垅水口,刹那间水阪合垅截流了。这

  座水阪非常牢固,经久不毁。后来,乡人得知是定光佛作法所为,

  感其恩德,建寺庙以祀之。

  武平县八景之一的梁野山,山上有古母石,又称母子石,是定

  光佛所为。古母石有大小巨石数块数丈之大,巨石悬空,临风欲动,

  岌岌可危。某日,定光佛来到梁山下箩斗坑自然村化缘。到了一户

  富裕人家,主人不理定光佛。这时,定光佛已乞讨得大米,要求借

  富人家的锅煮成米饭充饥。歹心的富人只给锅不给柴火煮饭。定光

  佛说:“吾以腿为柴,可乎?”竟将双腿伸进灶膛里燃烧煮饭,片刻

  饭己煮熟。定光佛悠闲自得地吃着饭。饭罢定光佛不告而别。富人

  一看大.惊,家中饭桌、板凳的腿全部烧得精光。富人操起打狗棍追

  了出来,定光佛健走如飞。走到村子的水口,定光佛看到有个硕大

  的镇水石,于是用绳子绑缚好,用雨伞把背着大石头就走。富人一

  路追来,而定光佛将大石背上梁野山顶,生气地往地上一放,巨石

  悬空,摇摇欲坠。从此,箩斗坑的人们时时刻刻忧虑古母石会从山

  顶滚下来,祖祖辈辈不得安宁。这是定光佛对为富不仁者一种恶作

  剧的惩罚。与前所述向老妇人乞食并助筑水破的传说,恰成鲜明对

  照。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正是佛教传播的宗教宗旨。劝人弃恶

  从善。始祖大郎公得善报,享年101岁,原配黄氏太婆享寿102岁,

  何仙姑享寿‘150岁。

  定光佛为民除害的记载,多见于志书。《康熙武平县志??方外》

  记载:t’(定光佛)五载度泰和,龙州除蛟患”。乾隆版《汀州府志??方

  外》载:“十七游豫章,除蛟患”。民国版《武平县志??古迹志》载:

  “南归道杭州,遇山出蛟,以帝赐金钟覆之”。

  定光佛为民保平安,在志书里也有记载。康熙《武平县志.方

  外》载:"有虎伤其牛,(定光佛)削木书褐,冽明,虎毙于路"。"泛

  舟往南康,江有搓桩害船,手抚而去之"。"盘古山井无水,以杖三

  击,泉涌出"。"(汀州)庵前旧有枯池,因遂良请,投褐而水溢,即

  金乳泉是也"o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定光佛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崇高的。尽管

  在一代又一代的传说中,对定光佛的事迹加进了神秘的色彩,但不

  失定光佛为民除害和为民做好事的可贵精神。由此,产生了千百年

  来善男信女崇拜定光佛的原因。

  定光佛圆寂

  根据康熙版式武平县志??方外》记载:"(定光佛)师寿八十有

  二"。如前所述,定光佛生于后梁贞明三年(917),加上82年,那

  么,定光佛圆寂时应为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压相王钦若、参政

  赵安仁、枢密学士刘师道皆寄诗赠,'o

  定光佛圆寂的地方,经考查应为杭州。武平县岩前狮岸供奉定

  光佛塑像两侧有对联一副"金身留浙水,宝路镇蛟湖"。武平县《何

  氏族谱》记载:"定光菩萨真身在杭州府法相院(即法相寺)"。清朝

  宣统元年(1909)有关定光佛的事迹勒碑记载:"宋淳化间,坐化杭

  州法相寺,杭人全其肉身,岩人(岩前人)塑其像以祀","成道则

  于泉,涅梁则于越,而卓锡于汀,独吾岩为最著,'o

  结束语

  中国佛教是三国两晋时期众印度传到中国。南北朝时最为兴盛:

  隋唐时佛教完成中国化。甲国是道教的发源国家,道教与佛教的排

  斥、兼容、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在武平岩前狮岩有座“仙佛

  楼”,指的是何仙姑修道成仙;郑自严(定光佛)崇拜佛教,卓赐修

  炼成佛,是道、佛两教兼容的写照。

  宗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虽然佛教是消极的因素,但

  对文化的传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何大郎为佛教文化的传播提供

  了必要的条件;郑自严(定光佛)是佛教文化的积极推行者。

  作者:

  何安庆:男,武平县台办原主任。

全文内容请见附件pdf: 闽台定光佛根源在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