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黄马金
来源:定光古佛与客家民间信仰
摘要:定光古佛与客家民间信仰 闽西客家定光古佛的普遍信仰及传播台湾的探究
闽西客家定光古佛的普遍信仰
及传播台湾的探究
黄马金
客家人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4种,
而大多数客家人信仰佛教。
闽西客家对定光古佛的普遍信仰,在闽西客家社会中长期延续。
对定光古佛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探索闽西客家人的民间信仰、思维
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闽西客家社会。
闽西(以古汀州府驻地长汀县为例),佛教传入有千余年历史。
第一座佛寺为开元寺,创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南唐天成四
年(929年)和宋乾德二年(964年)先后有两位高僧伏虎和定光来
汀传教,信仰遍布汀州各县。后传至台湾,今彰化有定光古佛庙、
淡水有郸山寺等,均由汀州移民创建。
南宋开元年间(1259年),长汀县有名的寺、院、庵、堂达47
座。其中宋代兴建的主要有:定光院、护国塔院、文殊院、南安廖
院、广福院等。元代佛教继纯发展,两度赐封定光寺。此时,汀州
己有八大寺。每月塑望日僧众依次到八寺礼佛诵经,一般群众也有
参加者,俗称“走八寺”。
一、闽西客家普遍信仰定光古佛的缘起
清代著名学者杨澜在《临汀汇考》书中载:“定光古佛,汀州土
神最灵者,非淫祠也。”
汀州客家地区定光古佛信仰的兴盛,不是一种偶然的历史现象,
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的。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客家先民在当时的闽西“天远地荒、又多妖怪、臻坯如
是、几疑非人所居”。蛮荒之地的生存、生活,受到自然和社会的双
重压力,于是他们自然而然借助了超自然的力量来消除恐惧,摆脱
困境,实现依靠自身的力量难以实现的目的;
第二,闽西定光古佛信仰为调和土客冲突所必需;
第三,古代官府的倡导和利用是定光古佛信仰发展的又一重要
原因.甚至宋代大文豪苏轼也参加了这一造神运动;
第四,关于定光古佛的故事传说在定光古佛信仰的形成和发展
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定光古佛信仰的故事和传说是闽西客家人
所赋予的。反过来,众多的故事和传说又为定光古佛信仰的发展和
传播推波助澜;
第五,定光古佛出家前姓郑名自严,泉州同安人,生于公元934
年,在同安县出生和出家,卒于公元10巧年武平南安岩均庆禅院(今
武平县岩前镇狮岩)。但在闽南地区却罕有传说、庙宇和信民。应该
说,定光古佛是客家人为适应山区农耕社会之种种需求(风调雨顺、
水源充沛、劳力充足、无灾无祸),而创造出来的不僧不俗、亦僧亦
俗、不佛不神、亦佛亦神的崇拜对象,所以定光古佛崇拜盛行于山
区、尤其是客家山区。
第六、定光古佛信仰是闽西客家人信仰领域中的最高、最普遍
的神灵之一。定光古佛被赋予了众多职能,定光古佛有莫大的法力,
可以征服一切精灵,不仅能够祈雨肠疫病,除早排涝;而且能够教
诲虎蛇,送子保赤,御寇弥盗等。可以说,定光古佛几乎无所不能,
较好的满足了客家先民的心理要求。①
据宋《临汀志??寺观》载:“定光院、在州治(长汀县,汀州治
所笔者注)后正北。大中祥符间,师与郡守赵遂良厚善,结庵为师
往来栖息之所。后师示寂于均庆院。元佑间,郡守曾公孝总重修、
塑像于中。浮熙间,郡守吕会翼之迎奉均庆院定光真身、广福院伏
虎真身于州治后庵,以便祈祷。嘉泰间,郡守陈公谓雨肠之应如
响,是佛与守分治汀民也,液隘不足仰称,遂加广辟。绍定寇叛交
让,岌然孤城能保守者,人力不至于此,士民条显应状,丐郡奏请
于朝,加二师佛号,仍踢“定光院”为额。嘉熙间,郡守戴公挺助
体率众鼎创,从民志也。未几,均庆院烬于劫火,郡迎御书及衣钵
等入州,创阁于院后安奉之。近南剑人士金饰十八羊者像附置阁上。
浮枯间,郡守卢公同父前创拜亭,每岁正月六日乃定光坐化之晨,
四方敬信辐揍,名香宝炬,播盖庄严,难以数计,虽隘巷亦成关市,
可见人心之饭向云。”
在汀州客家地区,专门祭祀定光古佛或与定光古佛有关的庙宇、
古迹众多。如上杭县的回龙庵、东安岩、崇福寺、石破庵等,连城
县的滴水岩,定光庵等,永定县的镇龙塔、永丰堂、上老庵等,长
汀县的定光院、定光堂、广福院、定光寺、定光庙、定光破、狮子
岩等,武平县的南安岩(均庆寺)、上记山寺、定光岩、定光阪、定
堂庵、古佛道场、高云寺、延寿庵、东林寺、昭信庵、龙虎庵、鸡
笼顶寺、田荫寺、天门寺、云华山等。其中,武平的岩前狮岩是定
光古佛信仰和传播的摇篮,又是定光古佛涅梁的奎土。。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闽西客家人在复杂的社会活动中产生了
许多的民间信仰,在长汀县面积3099平方公里的几百个乡村中,几
乎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神庙。地方神主要就是定光,伏虎以及公太
祖师等。长汀县城区乌石山的“三太祖师庙”是合祀观世音菩萨、
定光祖师、伏虎祖师的历史久远的古庙.“三太祖师”长期以来得到
长汀人民的信仰和尊崇,“三太祖师”成为长汀人生活中主要崇拜与
信仰的神明。
二、定光古佛在闽西客家主要的故事、传说
在闽西客家地区,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定光古佛、伏虎祖师的
故事与传说,耳熟能详,且举长汀县的几则为例。
其一,定光.阪
川流不息的汀江水从宁化县赖家山直流而下,奔腾至长汀十里
铺时,突然遇到一座古破拦住去路。江水无论怎样汹涌澎湃,到了
古破前,只好老老实实地缓流而过。
某日,定光从城里沿着汀江一路而上,化缘来到十里铺,只见
这一带田高水低,田里的庄稼,由于得不到水养,都快枯死了。那
里的群众,靠天吃饭,碰到年成好雨水足,倒也能五谷丰登,否则,
有种无收。这时候,一家老小就只好流落异乡。所以,十里铺的村
民越来越少,田园也越来越荒芜。定光原心地善良,目睹此惨状,
一时动了恻隐之心,他要为这里的群众除早造福。于是,他每日敲
着木鱼沿江而行,口中念念有词:“筑阪筑破,堆石一里!”群众不
解,还以为那里来了一个疯和尚。那知定光经过几天的细心观察心
中已经有了主意。
一天夜里,定光悄悄地来到海螺墩,那墩上到处都是巨石。此
时,他施展法力,口中念念有词,说也奇怪,那一块块巨石,立刻
象生了胳膊长了腿似的翻滚起来,而定光手里挥舞着一把佛帚,在
后驱赶着,就象赶着一群野猪一般,从墩上赶往十里铺江边去,拐
过一个山凹,来到一处河面开阔的地方,他收起手上的佛帚,让石
头都停了下来,然后,定光挽起长袖,把一块块巨石,往江里抛去,
一夜功夫,一条石破从斜刺里横卧在江上。阪坝不是平直横江而过,
而是采用三角捺刀口形状。刀形刀尖处为溢水渠道和涵洞,破坝分
三道溢流口,以减轻承受水流正面之冲力.石阪表面观之似乱石堆
积,但己经历千年,任洪流汹涌,狂澜冲刷,至今安然无损。。从此,
十里铺一带农民收成一年比一年好,原来外出逃荒的群众也纷纷回
乡重建家园。人们为了纪念定光为民筑阪造福的功绩,于是将这座
阪命名为“定光阪”!④
其二、伏虎禅师惠宽
汀州开元寺高僧释惠宽,俗姓叶,汀州宁化人,年十四岁来汀
出家。他年少勇武有力,能驯虎,仿虎啸而能驱虎.时汀有虎患为
害,伤害人畜,人人谈虎色变。惠宽禅师发善心,辞别开元方丈,
除虎豹,并不留名,民称为“伏虎”。后在平原山周围驯虎,民以为
其三、和尚圳
传说,有一年天大旱,整整一个冬春都没有下过一场大雨。离
长汀城不远的陈坊哩游行渡一带,无水润田,田里的禾苗都快要晒
死了。当地农民只好组织起来,在羊耳坑开一条圳,想把坑里的水
引出来润田。他们挖呀,挖呀,一直挖到小满都还不曾挖通。原来
是水圳碰到一个叫仙人挂鼓的大石壁,绕又绕不掉,打又打不通。
大家都感到没有办法。此时,云游汀州的定光手拿一把铁柄布伞,
化缘路过这里。见仙人挂鼓旁边坐了很多人,便走到一个老者面前,
询问:“大家在挖什么?”老者便将大家挖圳引水抗早遇到仙人挂鼓
大石壁的事说一遍。定光一听,就安慰大家说:“不要急,不要急!
你们让开,我来试试!’’只见定光在仙人挂鼓大石壁处看了一圈,便
用手中的铁柄布伞,在石壁上来回地捅了几下。不一会,就捅开了
一个碗口般大的石洞。羊耳坑的水通过石洞流出来。大家一见水流
出来,个个都十分高兴。忽然,石洞又没有水出。定光便将脚上的
稻草鞋脱下来,放在圳里给水一冲,冲入石洞。一会儿,草鞋从洞
中推出来,还带出很多垃圾,水又畅通无阻了。定光对大家讲:“如
果以后石洞被泥沙堵塞,没水出,你们只要把草鞋放进圳里去推,
把垃圾推尽,水就会照样流出来。”
羊耳坑的水被引出来润田的消息,象长了翅膀一样飞到村子去
了。顿时,全村男女老少都赶来看。只见坑水通过仙人挂大石壁,
神。他以平原山有龟峰狮石为胜,乃创普护庵,驻锡于此。保泰七
年,长汀大早,迎师祷雨。僧祝天曰:七日不下雨,吾当自焚。七
日果大雨如注。汀州太守奏朝廷,以惠宽禅师驱虎、祷雨救旱,朝
廷族表赐额“广福禅院”。宋建隆三年圆寂,塑真身。
沿着水圳流入禾田,禾苗都返青了,大家都十分欢喜。水流到哪里,
大家就跟到哪里。当人们想起要拜谢和尚时,却不见和尚踪影。心
里都很难受.特别是老者更悔恨当时不曾问师父的姓名大号。当大
家处于茫然之中,突然有人惊喊起来:“和尚,和尚在那里!”老者
顺着大家的手势往山顶上一看。果然,见一和尚,手拿一把铁柄布
伞,沿着麻岚岭走去。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和尚。让子孙后代都记得
这条圳是和尚挖出来的,就把这条圳称作“和尚圳”,把受益的良田
叫“和尚田,’o
其四、紫地湖
离长汀城东十余里路的地方,有一座山形似木鱼,人们称它木
鱼山。山下,原来是财主岳双万的三幢住宅。方圆几里路的田地、
岭岗、鱼塘都是岳家的。
一日,定光云游汀州,化缘来到木鱼山下,当地百姓晓得定光
是个扶弱济贫的得道和尚,便纷纷将岳双万家的3个新碑(儿媳)
如何虐待长工使女的事告诉定光,并恳求定光设法惩罚岳家的3个
新裨,为长工使女出口气。定光听大家讲后,心里感到岳家的3个
新掉如此凶狠,实在可恶。但出家人是以慈悲为怀,还是让我用神
灵感化的办法使她们改恶从善的好。定光主意一定,便双手合十,
念了一句“阿弥陀佛”就走了。
一日,定光扮成一个流落的难民来到岳家,见岳家的3个新裨
都在家里,便请求收留当长工,并表示不要工钱,只要有口饭吃就
可以。岳家的3个新裨,见定光还年轻,身架结实,于是就把他收
留下来。初到三日,定光还不觉得怎样。三日一过,古怪离奇的难
活累活就接二连三而来,一日三餐吃的是旧饭,无油无盐的菜,喝
的是粥汤,好在厨房下有一个叫陈香的使女可怜他,经常暗暗地偷
点油盐给他伴菜,总算还能饱腹。岳家的3个新裨,外表都长得不
错,可心术不正,一个个都像母老虎一般。不管定光做事如何卖力、
爽快,她们总是咒骂不断,稍有不周到的地方,还要挨揍,编巴掌。
因此,定光的头颅就像经堂上的木鱼一般,总被哈经的人敲打不停。
定光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发火,只想用自己的神通来感化她们。
第一次,大新裨拿一把草刀给定光,喊他去上山割鱼草,挑回
来去塘里养鱼,并限定他每日要割十担。于是,他略施法力,把塘
里的鱼,不管大的小的,统统都赶上山去吃草,他到一棵大树底下
睡觉去了。等鱼食饱,才把它们赶回塘里去。村里的人看到定光把
鱼赶上山去吃草,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并将这件事告诉岳家的大
新碑。不料,大新妹不但不省悟,反而怒气冲冲地大骂定光,说他
用妖法遮掩人眼,对定光虐待得更加厉害。
第二次,二新裨见大嫂无法难倒定光,便出了一个难题,叫定
光去洗酒瓮,要瓮里比瓮外洗得干净。定光见酒瓮口太细,连手都
伸不进去,干脆施展法力。把酒瓮翻过来翻过去地洗,就像洗猪肠
子一样,把酒瓮里头外头都洗得十分的干净。二新裨看了也不省悟,
骂定光是走江湖,做把戏,作弄主人,不是好东西。
第三次,三新裨见大嫂、二嫂都奈何不得定光,就乘久雨初晴
的时节,喊定光上山去祈柴,每日三担,都要干柴。定光一边上山
一边想:下了许久的雨哪里有什么干柴?他一连翻几座岭都寻不到
干柴,便索性放下来睡觉,一直睡到太阳快要下山的时节,才空着
两手回家。
三新牌见定光空手回来,便厉声责问:“祈的柴呢?”“岭上的
柴都是湿的,祈没有干柴!’’定光解释说。三新裨一听火冒三丈,大
声吼道:“没祈到干柴,就将你的脚骨伸进去烧!”定光真的把一双
脚骨伸入灶去烧,烧得嚼哩啪啦地作响,却面不改色。三新碑见了
又好气又好笑,拿定光没有办法,嘴里一直骂个不停:“山贼、野种”!
就这样,定光在岳家做了3年长工,大大小小的神通也显了好
几回,无可奈何,岳家的3个新裨却不省悟,对长工使女的苛待反
而变本加厉,连神通广大的定光也被她们逼得有点吃不消。此时,
定光才真正的明白过来,对为富不仁者,用神灵是感化不了的。于
是,他决定为地方铲除一害。
定光的主意打定以后,就向岳家提出,离家久了,要回去看看,
请求辞去长工。岳家对于定光来讲,并有什么东西值得他留恋的,
唯一使他放心不下的,就是厨房下的使女陈香。3年来,陈香是岳
家唯一同情他的人,定光想来想去,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临走时,
定光特地到厨房下和陈香告别。陈香借口去溪里洗衣,跟出门来,
为定光送行.他们一边行一边讲。陈香为定光脱离虎口,有家可归
而高兴;又为自己卖身为奴,有家难回而伤心.定光看出陈香的心
事以后,便对她说:“陈香,我有一句话,你一定要记住,日后自有
好处.”
陈香回答:“有什么话你尽管说,我一定听你的。”
“来年的今朝,你若见到狗咬饭构,就要追去。切记,切记!’’
时间过得很快。定光已离开岳家一年了。这一天的晚上,吃过
晚饭,主人都去睡了,陈香还在厨房下洗洗测测。当她端出一盆热
水出来抹桌的时候,就看到一只狗正爬上饭欲,把甄盖上的饭构一
咬就往大门外跑去。陈香看到此情景突然想起定光的话,连忙放下
水盆就追。刚跑出大门不远的地方,只听得背后发出一声巨响,似
天崩地裂。陈香吓得停下脚步回头一看,主人家接连三栋大屋不见
了, 回去一看,屋址处已变成一个深湖,水往上涌,作孽多端的岳
家老少一个不留,全部葬身湖底。此时,陈香才晓得定光不是一般
凡人。
从此,木鱼山周围的人不再受岳家的盘剥和欺压了。岳家的田
地、鱼塘也全部由老一辈人主持分给各家各户。陈香也分到一份,
回到自己家里和父母团聚,享受天伦之乐。
村里人为纪念定光惩恶扬善的功德,便在木鱼山建了一座庙,
称为:“东禅寺”,祀奉定光塑像。岳家沉灭后形成的这个湖被称作
“紫地湖,’o
其五、其他
(一)、驯服野兽。据《临汀志》载:定光古佛初到武平,见南
安岩山势峭峻,抚然叹曰:“昔我如来犹芦穿于膝、鹊巢于顶,而后
成道.今我亦愿委身此地,以度群品,若不然者,当使损碎如微尘”
其后,大蟒猛虎皆俯伏而去。又曾削木书揭,毙虎于路。伏虎禅师
亦因汀州“州境山谷深窈,虎豺出没为害,师以解脱慈悲,力为之
训饰柔服”而得“伏虎禅师”之号。李世熊《宁化县志》记:
州有白颇虎为害,午后路绝行人。师入山为虎说法,虎俯伏若
受律戒者。州人遂呼为伏虎禅师。时南唐保大三年也。
(二)、活泉止水。长汀平原山有龟峰狮石之胜,众为创庵于此,
名“普护”,伏虎禅师居之。庵侧一岭刺天,名“吊军岭”(又作“调
军岭勺,高竣无水,伏虎禅师于石上顿锡三下,泉涌如注,至今不
竭。定光古佛亦有活泉之术。汀州后庵有枯池,定光古佛应郡守之
请,投褐池中而水溢。定光古佛并在长汀县龙潭投褐止水,解除洪
患。
(三)、赐嗣送子。据《临汀志》载,武平南安房院是定光古佛
于大中祥符年间亲自创建的。长汀距武平南安岩三百里,往来不便,
元枯年间在长汀县东南三里另创南安房院为郡人祈攘之所。绍兴年
间,长汀郡守詹尚方有营葺长汀南安房院之意,忽有乡民叶姓者到
县衙来,说是曾梦见一个和尚携节扣门,告诉他:“郡守有意修葺南
安庞院,如果你能施舍木料,将使你有子嗣。”醒来告诉妻子,梦也
应验了,所以前来施舍木料以为营葺之用。清代无名氏《定光大师
来岩事迹》亦记有定光古佛送子的故事:
宁化余某,求嗣立应。后夫妇艳子齐来叩谢。距岩二十里,子
忽毙。余夫妇敬心不改,把子暂寄荒岭,仍亲到岩。致斋毕,乃归,
视子坐食馒头,遂尽舍财产入寺。今其岭扰传“寄子”云。
《闽杂记》还记录了“无子者”抢“佛子”的生动情节:
长汀县向有抢佛子之俗。每年正月初七日,定光寺僧以长竹二竿
悬数十小牌于秒,书伏虎佛虎,无子者群奉之而行,自辰至酉,咸以
长钩钩之,一坠地纷然夺取,得者用鼓乐迎归供之,以为举子之兆。。
(四)、避免战祸。《临汀志》于“救赐定光圆应普慈通圣大师”
(定光古佛)条下记:
绍定庚寅,石祭挺起,干犯州城,势甚岌岌,师屡现显。绒驻
金泉寺,值大雨,水不得渡;晨欢,拉米迄未熟佩戏众饥困。及战,
师于云表见名旗,皆有草木风鹤之疑,遂惊愕奔口,祈求乞命。汀
民更生,皆师为也。
又于“救赐威济灵应普惠妙显大师”(伏虎禅师)条下记:绍定
群盗犯城,多方保护,显大威力,师与定光实相叶赞。
李世熊《宁代县志》亦记:“绍定间,礁寇犯郡城,守者每夜见
二僧巡城戒勿懈,疑即师(按,指伏虎禅师)与定光也”。
《定光大佛来岩事迹》则记:
国朝顺治三年,大图章京率兵至百步铺,见二僧云:“城即开,
幸勿伤民!”明日,复从卧龙岭洒水。章京询悉,诣寺揭帐视之,知
即定光与伏虎二佛也,命鼎新其宇。
此外,民间还有许多定光古佛、伏虎禅师“法力无边”的种种
传说。
三、定光古佛信仰传播台湾的探究
早期大陆移民登陆台湾,面临的是一片荆棘丛生、虫蛇出没的
土地,同时还常常与土著民族间发生流血冲突,面对天灾人祸的威
胁,感到软弱和无助的先民们,往往祈求神明的庇护。这样,在他
们垦拓所及的地方,寺庙便一座座耸立起来,祭拜的香火也随之燃
遍了全台各地.当我们惊叹台湾寺庙之多,信徒之广时,不应忘记,
在它背后大多隐藏着大陆移民开发台湾的血汗历史。
清代迁居台湾的福建移民,除漳、泉两府人民之外,还有不少
是汀州府人,定光古佛就是汀州人民的地方守护神。在渡海去台移
民过程中,定光古佛就是汀州客家人的守护神。移民利用同乡性质
及地缘性特质,于寺庙建立会馆,作为清代汀州籍移民去台暂住与
联系之用。也由于定光佛庙的建立,定光佛的信仰也随之传到台湾。
“济汀渡海”这四个金字大匾,悬于台湾彰化定光庙大殿上,道出
了台湾定光佛与汀州客家的情缘。庙内保留着四幅古联,其中一幅
的上联曰:“古迹溯郸江,换骨脱身,空色相乎圆光之外”。郭江即
发源于汀州的“汀江”别称,似此,更印证了台湾民众定光古佛信
仰的发源地就是汀州。
清代汀州人渡海入台,为祈福社,将定光佛当家神带入台岛。
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由永定县籍的士民及北路总兵张世
英等鸿金建造彰化定光佛庙,香火日盛。庙内定光佛像尺度之高大,
为台湾各地寺庙宫观少有之列(从前,长汀的木雕定光佛像亦为全
县各种木雕神、佛、道像中最高大之列),现彰化定光庙内仍存清道
光、乾隆年间的巨大木制古匾、古联,均披露出闽台客家人在信仰
文化上的传承关系。淡水澹尾山顶的定光寺,于道光三年(公元1823
年),派人返汀州定光院分香迎定光古佛神灵入寺,高雄等地的定光
寺又多从淡水定光寺分香而立,成了台湾客家人共同信奉的神抵。。
清道光年间,汀州府八县人移民台湾均由海路在淡水港登陆,但在
该地却无住宿的地方。后来,汀州人罗可赋、罗可荣兄弟发起在此
建庙迎定光古佛的倡议,大家鸿金一万余元,从大陆运来建筑材料
建起寺庙,并从永定娜山寺迎来本尊,是为淡水娜山寺.为建这座
寺庙,当时还发生过一场纷争。据说郸山寺所在地是“水蛙穴”,风
水极好,寺后二井为蛙眼,寺前半月形地为蛙口,建寺后十分灵验。
这引起当地草膺尾街居民的强烈反对,认为“水蛙穴”事关草膺尾
街的兴衰,但汀州人还是强行建了寺庙。果然,此后草借尾街灾祸
频繁,居民十分恐惧,他们请来风水先生查看。风水先生告诉他们,
在街中高竖钓竿,每夜于竿头点火为饵,钓诱郸山寺的小蛙,并且
鼓乐齐鸣,频频念咒。结果郸山寺的水井居然泛生白浊,草膺尾街
才平安无事,郸山寺的汀州人心生恐惧,大行祭奠,方才免除灾祸。。
早期台湾社会与大陆不同,以共同祖籍地为基础的地缘结合关
系,在移民群体中占主导地位,而这种关系则往往以对某位神明的
共同祭拜为轴心,漳州人之于开漳圣王、泉州人之于广泽尊王、福
州人之于五福大帝、汀州人之于定光古佛,都是这样。因此,在早
期台湾人社会生活中,祭神建庙,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淡水郸山
寺的建立及其经历,便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今日台湾的民间信仰
之所以有如此多姿多彩,不正因为它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传统吗?
而它的根,就在祖国大陆。
郸山寺的定光古佛据说十分受人尊敬,特别在20年代,灵验昭
著,香火盛极一时。每逢纪念活动,台北市民接踵赶往郸山寺进香,
祈求保佑。
台湾民间信仰,是早期移民社会自然发生、发展并传承下来的
民众信仰型态。台湾民间信仰的历史,与台湾移民史,台湾开发史
是同步发展,平行前进的。移民们开发到了哪里,他们所崇祀的神
明就跟进到哪里,一座座寺庙便散布、扩展开来,善男信女们的香
火也随之滋生缭绕,乱童颠狂的舞步和乡野娱神的戏鼓,就会在你
的眼前展现出一幅色彩缤纷的俗民生活情景。这些在现今人们看来
略带迷信和愚昧的生活方式,在历史上却是台湾移民社会的常态。
其实,倘若我们深入台湾移民社会史的内部,联系当初迁徒、拓垦
的艰辛历程并考虑到封建社会民众思想的局限性的时候,就会对早
期移民中民间信仰的兴盛和畏鬼敬神观念的根深蒂固感到理解。
试想,在数百年前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
民众生活困苦。大陆移民到台湾,首先面临的是浩瀚的海洋,变幻
莫测的风信和潮汐,几十上百人挤在闷暗的船舱里横渡台湾海峡。
上岸之后,极目便是茫茫的荒野、瘴气横溢的森林、猎取人头的膘
悍土著族,这一切都需要勇气去克服,去与自然搏斗,与人搏斗。
在这里,开辟新世界的梦想和现实的残酷,不协调地并存着.希望
与挫折,迷茫与无助,撞击着这群淳朴厚直的移民们,唯一的精神
寄托,便落在冥冥中的神明身上。在大陆的故乡,他们便己崇信这
些神明,时时祭拜祈福。在离开家乡奔向这块陌生的新天地的时候,
他们或携带神像,或怀揣香火袋,飘洋过海,走进丛林,一路祈祷,
信奉不渝,就这样,伴随着一批批移民来到台湾,开发台湾,民间
信仰便在这片新开发的边疆地区发生,发展起来。
如今,台湾岛内供奉定光佛的寺院成为海峡两岸佛教文化交流的
桥梁纽带,台湾信士经常开展回祖国大陆寻根“定光佛”的活动。两
岸定光佛信徒进行友好交流,如台北淡水镇郸山寺定下了一条规矩,
每隔3年的正月初三日,派信徒到武平县岩前狮岩,在定光古佛的佛
像前包装香灰回台湾,由众信徒夹道欢迎,安放在台湾的定光佛像前
供奉,以示定光佛的佛光永存,庇佑大家平安。⑧
注释:
①修晓菊《略论定光古佛信仰的功能性和实用功利性》《客家大
文化》2000年第六期
②张帷、张炳钦、郭义山主编《寻根揽胜闽西缘》海风出版社
1997年10月
③卢建岩主编《阂西风物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④邹子彬《彬庐文选》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8年8月
237
⑤汪毅夫《客家民间信仰》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
⑥丘鹏远《闽台客家定光缘》长汀文史资料第39辑2(x场年1月
⑦陈小冲《台湾民间信仰》鹭江出版社1993年
⑧何安庆《闽台定光佛根源在武平》《阂西文史资料第五辑》
2003年10月
作者:
黄马金:男.长汀县方志办。
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