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宗教信仰>>多神的世界

海神的演变字体显示:      创建日期:

主要责任者:李露露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学院出版社

来源:妈祖的信仰

摘要:妈祖的信仰 海神的演变

 

  海神的演变

  中国把妈祖作为海神,并不是自古就有的事,而是较

  晚出现的,它是从宋代开始的。最初的海神,应该是海本身,

  经过是由动物化和想像化的海神,最后才发展为人格化的海

  神,即使是后者,在中国也有许多人物被奉为海神。

  第一节视海为神

  最初的海神是大海本身,属于自然崇拜的性质。

  金祖望《天妃庙记》:“自有夭地以来,即有此海;有此

  海即有神以司之”。有海就有神,此神即大海。《丘文庄公

  集》卷五:“在宋以前四海之神,各封以王爵,然所祀者海也,

  而未有专神”。说明最初的海神就是海洋,人们“视海为神”。

  海神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大约在旧

  石器时代中晚期开始,人类的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攫取经

  济的范畴不断扩大,人类已到海边采集和渔猎,物质生活水

  平也有相当提高。加上血缘婚的逐渐被排斥,人们的思维也

  有一定发展,开始了一些比较复杂的幻想。特别是对自己身

  体与梦境的歪曲理解,相信有灵魂不死的信仰,从而出现招

  科慈蹄脚

  魂,埋葬等仪式。在我国北京山顶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已

  经发现了有关灵魂不死和安葬风俗。当时人们思维方法突出

  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泛神论或万物有灵论以及主客体不分。

  原始人类的自我中心论,一切认识都从个人感觉出发的,

  感觉着的就是存在的,没感觉的就不存在。看问题是从自身

  出发,往往以自己解释自然界,把自己与自然界混同起来,自

  己有生命,有肉体,自然界的万物也有形体和灵魂,从而产

  生万物有灵论。自己要吃穿,自然物也要吃穿,因此有一套

  祭祀供奉仪式,自己有胆大胆小之时,认为自然物也如此,所

  以对待他们的办法也各有不同,或者进行祈求祷告,或者实

  行驱赶巫术。史前史表明,原始思维是混沌的,野蛮人总是

  与自然界混杂的。因此原始人相信自然物也有意志、能力、捉

  摸不透,既可给人带来幸福,又能带来灾难。从而把自然物

  加以神化,进行崇拜,借以求得保护,使精神得到一定的安

  慰,增强战胜自然的信心。

  应该指出最初的自然神都是自然物本身。如风为风神,雨

  为雨神,雷为雷神,电为电神,山为山神,河为河神,海为

  海神,等等。不过,并不是所有人类都接触海,所以海神是

  岛屿,居民的区域性的自然神。在我国内地的湖居群众,也

  把大湖视为海,俗称海子,如邓海,洱海、青海等。当地群

  众认为“海子”均有神主宰,不是龙王就是海神。其实这些

  海神是湖神。

  海洋辽阔无边,深沉莫测,波涛汹勇,在阳光照耀下,色

  泽变化无常,海水中又有许多鱼类,蚌类和海菜,世界上最

  大的动物鲸鱼就生活在海中,但是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却是矛

  盾的,双重的,一方面海洋给人们以恩惠,靠山吃山,靠海

  吃海,如海洋能提供大量的鱼类、海菜等食物之源,又能在

  海上行舟,沟通各岛及岛屿与大陆的联系,海洋给人以温润、

  凉爽的气候,适于居民生活。因而海洋是沿海和岛屿居民的

  靠山,尤其对渔民来说,没有海洋就不能生存。另一方面,海

  毅佩案嘛拿攀组踌钟鼓镶寒

  洋因气候影响变化无常,加上古代航海工具简陋,技术落后,

  佩’

  无论是航行还是捕鱼都是没把握的,所谓“十网九空”“一网

  成功”,说的就是这种情形,而且经常出现海难。《越绝书》卷

  . 四:“船失不能救,未知命之所维”。.人们对海的上述双重性

  是不理解的,以为有一种神在主宰海洋的意志,赐予海具有

  生命和神性。既然海有神性,因而人们对于海洋也毕恭毕敬,

  百依百顺,海神才能保佑自己,出格的活不能说,违忌的事

  不能做,流行许多海上禁忌,如泉州出洋,必设宴送行,称

  “送顺风”,祝出海者顺风行舟,一路平女。在该宴会上,如

  吃全鱼,鱼上面肉吃毕,再以著剔食下面,至一己对不能翻动,否

  则会翻船,如果说祭海神是对神的祈求,禁忌是消极的格守

  的话,那么也有一种对付海神的巫术,如各地镇海牛、镇海

  楼的设置,就是人工制服海神的反映。

  在这里举一个民间文学的例子。泉州有一个“夏得海移

  檄海神”的故事。传说宋仁宗皇枯年间,太守蔡襄有一个衙

  役,叫做夏得海。有一年,蔡襄要修洛阳桥,以济行人,但

  水深海广,不能奠基。为此蔡襄作了篇檄文,要海神退潮,于

  是召集官吏隶役,问:“谁下得海,能奠基”?夏得海以为主

  人在叫他。应声答道:“小的夏得海!’’蔡襄也误认为他要去,

  十分称赞,设宴敬酒,饭后授以檄文。夏得海接到檄文后,无

  可奈何,不去不行,去了也没把握。回家后饮酒不已,然后

  醉卧在海滩上。当他醒后,手中的檄文换成一张白纸,上有

  一个“醋”字,夏得海并不知其故,遂献给太守,蔡襄惊叹

  不已,说神示我了,计一日酉时退潮”。事后,海水果然退下,

  三天没有涨潮,太守命工匠抓紧奠基,数日内架桥成功,后

  人为了纪念此事,专门修了一座蔡襄祠,内部也供有夏得海

  的偶像。这个民间传说表明,上述海神是人塑造的,同时也

  说明这个海神并不是妈祖,而是体现涨潮的大海。这是比较

  早期的海神形象。

  妈扭孩仰

  第二节动物化海神

  人类创造了海神,也不断塑造着海神。随着人们对海神

  信仰的发展。又结合日益发展的动物崇拜,在视海为神的基

  咄上,又把海神想像为某种动物。这方面有不少历史传说和

  文献记载:

  在《庄子??逍遥游》中把鱼视为海神,“北冥有鱼,其名

  为鳗。鳗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

  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地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羊角

  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释文》引崔撰云:“鳗当

  为鲸”。说明海中动物之王—鲸被人视为海神。((古今注})卷

  中:“鲸鱼者,海鱼也,大者长千里,小者数十丈,一生数万

  子。常以五月六月就岸边生子,至七八月导其子还大海中。鼓

  浪成雷,喷沫成雨,水族惊畏,皆逃匿莫敢当者,其雄曰蜕,

  大者亦长千里,眼明月珠”。这里对鲸鱼的习性作了生动的描

  绘,称其为海中大鱼,“水族惊畏”,人也然。畏惧产生信仰。

  由于鲸鱼“鼓浪成雷,喷沫成雨,’,自然使人们把鲸鱼与雷雨

  大海联系起来,把鲸鱼海神化了。这是我国把海神动物化的

  最早解释之一。

  《史记??秦始皇》:“始皇梦与海神战,若人状。问卜梦,

  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今上祷祠备谨,而

  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入海者资捕区鱼具而

  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海神,

  即若是也,相传秦始皇造石桥欲渡海观日,海神为驱石,始

  皇求神相见。神曰: ‘莫图我形’。始皇从之。及见左右巧者

  描画神形,神怒曰:‘帝负约,可速去’。今庙在文登县”。其

  第五章海神砖演变「.-

  中说的海神“形丑”,当非人,乃是鱼为海神,这是海神动物

  化的普遍说法。

  在民俗学中也保留有妈祖为鸟或蝴蝶的形象。何乔远

  《闽书》;“当大海中风浪危险之时,如号呼救,往往有红灯或

  神鸟飞来,因辄得免”。类似传说也到外国。日本南方岛屿的

  “船尾之曲”唱道:“在船的后方,(在船尾上),白鸟在栖息

  (白鸟正在栖息),那不是白鸟(那不是白鸟),是姊妹的灵魂

  (是姐妹的灵魂)”。从中看出,姊妹灵魂实为海神的变形,可

  以变为白鸟,也可化为蝴蝶。冲绳有首民谣:

  我的妞妹的灵魂,

  保佑着我。

  让她来吧,

  划船的吹喝声,

  妞妞的灵魂,

  变成了美丽的蝴碟,

  变成了珍奇的蝴碟。

  第三节四海龙王

  自唐代以来,在我国兴起了四海龙王之说沂谓四海并

  不是指东西南北诸海,而是泛指,即四周的海洋。后来才具

  有方位性。所谓四海龙王就是周围海洋里居住的龙王。

  龙本是一种想像化的神物,远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出

  现了,如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均发现了龙,但各地不同,有

  的似蛇,有的象晰蝎,有的近于鱼。总之,龙来自图腾,又

  增加了幻想的成分,是人为创造的动物神灵。这种龙可能与

  中国的农业文化有关。龙主雨水,《华严经》:“莫不勤力兴

  云布雨”。龙王最初只活动于江河等水域,并逐渐取代了河伯。

全文内容请见附件pdf: 第五章 海神的演变.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