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宗教信仰>>多神的世界

天妃庙会字体显示:      创建日期:

主要责任者:李露露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学院出版社

来源:妈祖的信仰

摘要:妈祖的信仰 天妃庙会

 

  天妃庙会

  各地对妈祖的信仰,集中体现在祭祀海神的活动上,但

  是祭祀又不限于占卜,祭祀本身还有其他经济和文艺活动,从

  而形成隆重的天妃庙会。

  第一节祭祀妈祖

  祭祀妈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固定的祭祀,即在妈祖三

  月二十三日诞辰和九月九日逝世日两天,有隆重的祭祀活动,

  包括朝香(图45)等内容。一种是不固定的祭祀,即渔民对妈

  祖的祈求,或者是遇到海难、求子、求雨时等临时性的祭祀

  活动。

  定期的祭祀海神是在妈祖庙进行的,过去清朝官吏就有

  举行隆重的祭海神会仪式的许多活动。一般民众则举行仪礼

  繁杂的宗教活动,包括烧香、上供、祈拜、掷问卜、许愿、

  “添油香”等等,供品有鸡、鸭、猪、羊、鱼等。所谓“添油

  香”,是把香火钱投入“赛钱箱”,名曰是占卜求吉,实为向

  妈祖献钱,也是一种祭献的形式。在台湾北港妈祖庙有一种

  绕境活动,是祭祀妈祖的最隆重的活动。当天八点,锣鼓喧

  136 艇祖值仰

  天,鞭炮齐

  鸣。九点左

  右,由十个

  壮汉组成的

  轿班,抬着

  妈祖像,冲

  过鞭炮齐鸣

  的人群,抬

  着神像一上

  一下,幌动

  前进,开始

  绕境,或游

  街活动,在

  图45 天后庙采自《清俗纪闻》

  妈祖神像前,有两位护将—千里眼和顺风耳护卫,神要到

  所有的大街小巷,各户则大开其门,提供品,放鞭炮,欢迎

  海神观临,希望海神带来福音。游街归来后,走到庙门前五

  十米处,抬轿者向庙门冲去,但到门前又急速退回,如此反

  复三、四次,才进入庙内。众人也随着轿子入内,俗称“犁

  轿”。当天白天,在朝天宫前设有各种商行,开展各种文化娱

  乐,有狮阵、宋江阵、锣鼓阵、人家将等。晚上则演布袋戏、

  歌仔戏、子夜进行“犁轿”。

  清张悯等修《崖州志》卷五:“天后庙,在州治南海滨”。

  同书卷八“每岁以春秋仲月上祭日,有司致祭。与文昌庙同。

  祭品由知府捐廉备办。祝文:‘维后配天立极,护国征样。河

  清海晏,物阜民康。保安斯土,福庇无疆。千秋巩固,万载

  灵长。神恩思报,圣泽难忘。虔修祀事,恭荐馨香。士民一

  德,姐豆同堂。仰惟昭路,鉴此蒸尝。尚飨”。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清人画卷《天后宫行会图》,无名

  氏作,纸本设色,每幅纵63,横n3厘米。共一百幅。这是

  清代天津三月二十三日祭祀天祀诞辰时盛会,共绘有几十种

  第十酋幸佩佩关她潇.食137

  佩~一佩一一~一~一佩一一一一一

  民间文娱活动,这些活动是由天津各界组成的花会负责。内

  容有法鼓、高跷、大蟠、中蟠、宝荤、提灯提炉、接香会、打

  殿会、单伞秧歌、双伞秧歌、飞叉、拾不闲、请驾会、五虎

  扛箱、庆寿八仙、鹤龄跷、宝鼎会、莲花落、大狮会、门蟠、

  什锦杂耍、奇技争雄、百花斗艳、爬杆等等。

  祭祀妈祖期间,也有赛龙舟活动。《永州府志》卷五上

  《风俗志??祭祀》:“永明??,八月十五日祭顺济王,屈子庙

  以龙舟竟渡”。在福建漳州地区、龙舟“布置完备后,就去水

  头社请赛爷,南山寺请马九爷,妈祖来供奉舟中”。出发前,

  船中男女老幼都要斋戒,沐浴。请神时必须穿新衣,船头要

  穿长衫,头发缠红纱带,拈香前导,男童捶鼓击锣,把神供

  在船中。其中的妈祖就是天妃。在广州的龙舟赛会上有许多

  龙舟上写有“天妃宫”等字样,写在旗帜上和龙牌上。顺德

  县龙舟划到大门乡时,要拿着龙头去天后宫祭祀。《粤囊》

  “龙舟以吊大夫,风船以奉天后,皆与五日为胜会??,番禺

  石桥村人聚万金制风船”。

  第二节民间文艺

  在香会上所表演的文艺节目,基本都是民间的戏曲,具

  有宗教性,群众性和娱乐性等特点。但是任何一个香会组织,

  都不限于演一种节目,而是把多种民间艺术组合在一起,从

  《天后宫行会图》分析,大体有以下艺术形式:

  秧歌

  秧歌是极流行的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农业劳动,在广

  大农村相当流行。道光《晃州厅志》:“岁,农人连袂步于田

  中,以趾代锄,且行且拔,睦间击鼓为节,疾徐前却,颇以

  为戏。”。一般认为秧歌包括地秧歌和高跷,这两种秧歌在天

  津天后宫过会活动中均有。如“洼洼秧歌圣会,”就以演出秧

  歌见长,驰名津门。

  高跷

  高跷是秧歌的变种和发展,其特点是脚上装有一副高脚,

  因此,古代称为“长脚”、“乔人”,《列子??悦符篇》:“宋有

  兰子者??,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

  七剑送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高跷除且歌且舞外,还演出

  不少杂技,如高跷香会还可以走绳。《天后宫行会图》中就有

  不少高跷香会,如石桥升仙高跷圣会、金山寺高跷会、河东

  大寺高跷会、混元盒高跷盛会等。盛芳进香会的高跷最为闻

  名。《天后宫行会图》十四:“盛芳的高跷会,排演的共三十

  六位,共有十八戏”(图46)。

  太狮会

  太狮会,实为狮子会,《京都风俗志》:“太少狮以一人举

  狮头在前,一人在后为狮尾,上遮绸布,彩色绒线,如狮皮

  毛状,二人套彩裤为狮腿,前直立,后枢楼,舞动如生,有

  滚珠戏水之名目”。《天后宫行会图》上有太狮会,太狮圣会,

  姜家井捷兽会等香会的均以舞狮出名。舞狮基本有三种形式:

  太狮会由两个大狮子表演,太狮少狮会由一大一小狮子表演,

  少狮会由一个人表演。但都要有狮子道具。在狮颈上挂若干

  铜铃,舞狮时叮当作响,起伴舞作用,同时又是狮头与狮尾

  的联络信号。舞狮动作较多,有踢腿、分岔、搔档子、打滚、

  跌落金钱、、龙抢胜、戏水、地陀罗等。

  旱船

  旱船由来已久,唐代已有“山车”、“旱船”之称,五代

  称“彩舟”。《燕京岁时记》:“跑旱船者,乃村童扮成女子,手

  驾布船,口唱但歌,意在学游湖而采莲者??,凡诸杂技,皆

  京南人为之”。因此,在天津天后宫过会期间也有不少旱船表

  演。跑旱船的主要道具是车,车的上部类似太平车,装饰有

  所不同;一是在木架上套以帐子,表演时卸下来,起一定的

  保护作用,二是在楼阁形的木架上糊以绢画,内容是戏曲故

  第十四幸天沁庙会139

  困46 中悟采自《天后官行会图》

  140 妈扭格仰

  事。船的四角各悬一灯,晚上点燃,走起来如流星飞驰,火

  龙耀眼。下部围以船裙,其上绣花。表演时可一只船,也可

  司时表演三只或五只船,内容有“白蛇传”、“梁红玉抗金

  兵”等等。

  中蟠

  中蟠又名大执事,是在五、六米长的竹竿上挂许多布或

  绸蟠,蟠上画各种神像,各会神像不同,一般都绘有海神娘

  娘,有的绘有关公,有的绘有观音,有的绘有十二神,有的

  绘有行业神,有的绘十八罗汉,有的绘八仙庆寿”。《北平俗

  曲??过大会》:“二档儿中蟠逞英豪????一,头一手要发耍一个

  怀中抱,举三举,落三落,托塔转云蟠,楞往脑袋上掉??,

  别的故事全好了,唯有压肩最难学,劲不许大,劲不许小,要

  小碰脑勺,劲儿大,一出溜可能么好,眼睛鼻子全平了”。这

  说明耍佩耀佩佳度大,讲究技巧,受人欢迎。李声振《百戏竹枝

  词》中蟠条:“佛会中戏,幅如四、五丈高,上悬铃铎。建儿

  数辈舞之,指挥甚如意,佐以金鼓声,观者如堵墙焉”。((天

  后宫行会图》中的门蟠老会,院署内庆祝中蟠圣会,乡祠前

  中蟠圣会都以舞中惜善长。

  太平鼓

  太平鼓在唐代已有记载,明清时期普遍流行。了清稗类

  钞》太平鼓又“年鼓者,铁如圈,木为柄,柄系铁环,围冒

  以皮,击之咚咚,名太平鼓。京师睹目有之,儿童之所乐

  也”。该鼓为半米直径的单面鼓,以铁条为架,外蒙以羊皮,

  鼓皮多纹饰。击鼓时,左手持鼓,右手拿竹制的键子,边打

  边抖,鼓点有快有慢,手法多变。由于铁条上载鼓侧系若干

  铁环,鼓声与环声悦耳动人。据说天舀宫过会中的太平鼓有

  斗几种动作,伴以演歌。据有关研究证实,太平鼓原来是萨

  满教的乐器,萨满用其请神.后来传入民间,变成一种敲击

  乐和香会的演出节目。

  挎鼓会

  第十呀拿;一夫龚已扁会141

  挎鼓会又名大鼓会,它是由若干对男子,肩挎大鼓,排

  成两行,边行边击,进行表演,由于它声音宏亮,气势不凡,

  在香会中总是殿后。挎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文挎鼓会,由

  十面大鼓组成,配八面小锣,另一种是武挎鼓会,配以二十

  四付花拨。《天后宫行会图》中的远音挎鼓会,就是以表演挎

  鼓的香会,总位于诸会之后。

  小车会

  小车会又名太平车,云车会,也是北方较为流行的文艺

  形式之一,分布较广,以京津地区最为出名。其主要道具是

  独轮车。车上有一个彩绘的布凉棚,四角镶花边,悬缨络,四

  角还各挂一个大绣球。车轮下周以黄色布慢,两侧各画一个

  车轮,一般由九个人表演,其有推车的老汉,坐车的小姐,拉

  车、扶车的六个’r环。还有一个丑公子,一位丑老枢,一个

  跋脚和尚,一个盲人。每个人手中都有一定的道具或器物,作

  为各自身分的标记。太平车的表演,不限于车子本身,“还有

  丑公子调戏小姐”,“过桥”(在桌子上表演车技),并以锣鼓

  伴奏。

  什不闲

  什不闲又名莲花落,天平会。表演时,在广场中央放一

  个八仙桌,上安置一个天平架子,在架子上悬两个锣,二列

  小钱,一面丹皮。金属打击乐器,由一根绳索连着,由一人

  操纵。另外有一面堂鼓,一副大饶,一副小饶。演员多为八

  人,其中有两个男丑,两个女丑,四个女相,两个演头,两

  个珠头。演出的内容从神活传说到戏曲故事,如“锯大缸”、

  十里长亭等。《后天宫行会图》中的妙显寸跷莲花洛圣会就把

  什不闲作为自己香会的主要节目。

  法鼓会

  法鼓会以敲击大鼓与响器为主,并伴以舞蹈的民间文艺

  形式。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华丽的道具,即执仗事,打

  华事者八十人。另外是打击乐器和跳舞的人二人数也不下二、

  142 妈祖信仰

  三十人。法鼓在天津天后宫香会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如广音

  法鼓老会、善音法鼓圣会、心音法鼓圣会、庆音法鼓会、洪

  音法鼓会、津音法鼓会等等。其表演形式有两种:一种是

  “行会”,即边走边演,一把道具和乐器固定在一定地点,来

  表演的人们就地起舞。这种表演俗称“设摆”。每年二月二十

  三天后宫香会多采用此形式。

  飞叉

  飞叉又名滚钢、耍钢叉、开路。《天后宫行会图》十八,

  河东大寺高跷会中就提到他们是“叉子会”,耍飞叉是该会的

  重要内容。关于飞叉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由打鬼巫

  术来的。有人说是由山东民间铁锹演变来的,有人说是佛道

  打坐久了,手脚麻木时耍耍飞叉解乏。其实,飞叉来源于鱼

  叉或镖枪,本为渔猎工具,后来演变成一种娱乐活动。香会

  的飞叉,人数多少不限,但必有五个“样鬼”或天路鬼,勾

  花脸、戴大额帽,表演时站在后边,并不表演。其他演员梳

  蓬头,穿不同色裙、红彩裤,黑靴子,基本动作是运用飞叉,

  主要有筛糠、背剑、揽尾等三个动作,演变为风摆荷叶,连

  环翅子,单双抱月、转盘、纺线、跨花轮子,朝天蹬等节目。

  平常在地上表演,高手可在桌子上表演高难动作的飞叉。

  石锁

  石锁又名掷子。道具是一个扁平长方型石块,靠头一端

  穿一孔,修成为把手。其形制类似铜锁,故名。表演有两种

  形式:一是单练,由一人表演,有盘肘、吊线、腰串、倒把、

  背剑、掏挡、片马等动作。二是对练,由两人对掷对接,在

  其中表演各种精彩动作。

  佩双石头

  双石头又名举钝子。《都门琐记》:“杂耍有以一木贯两巨

  石,一人仰卧,竖两足擎之,木两端近石,二人踏肩立,中

  复一人,亦以木贯两巨石,举而转之,久乃下,两足所擎近

  干斤。”表演时人在木板凳上,表演腰横玉带,燕子过桥,前

  第十四章天纪庙会143

  后背花,十字坡红等套路。最难的是“十三龙头”,即一人由

  双腿蹬七个级别的石碑子,外加十三人,共二千五百斤之多。

  杠子

  杠子又名盘子会,类似现代的单杠。杠子以木制成,固

  定在马拉大车上,但骡马比较驯服,表演时把骡马卸下来,将

  车辕抬起,二轮“打上眼”,使马车固定。表演有挂肘、片腿、

  凤凰展翅、倒挂紫金冠,最难的动作是在杠子上“倒立”,

  “拿大顶”,其中的“人字鼎”,是在杠子上倒立,双手的大拇

  指,食指叉开,如八字形‘用四个指头支撑身体。其动作十

  分惊险。

  杠箱

  杠箱前为一堂执事,进而为两道锣,一对回避牌,以及

  数副飞虎旗。执行后为师爷,再后为二、四对杠箱,其上画

  有戏剧人物。最后为县太爷。这是“县太爷出巡”,已具有戏

  剧的特点。

  五虎棍

  五虎棍又称开路五虎棍,内分许多类别:一是式架棍,出

  场人物除用棍棒外,也使用刀枪等二十八班武艺,一是少林

  棍,一是腾牌少林棍,必持八个腾牌,一是跟斗棍,类似猴

  戏。

  耍花坛

  耍花坛又称耍坛子,类似现代杂技中的顶花坛。道具有

  瓷坛、瓷缸、重达几十斤。表演有单练和对练两种,后者由

  两人配合,对练出种种花样。《天后宫行会图》中的同寿缸圣

  会就是这种香会。

  以上是主要的民间文艺形式,在《天后宫过会图》中都

  有充分反映,此外还有其他文艺形式,如敬议请驾圣会、宝

  荤按香圣会、小灯华盖会、金钱竹马会、绣球圣会、乐善双

  花鼓圣会、鲜花圣会(图47)音乐会、公献提炉灯会、提灯焚

  香会等等,都是各种民间文艺形式的反映。

  144 妈扭信仰

  图47 鲜花盛会采自《天后宫行会图》

  可、

  第三节妈祖回娘家

  在庙会期间,还有一个活动,即分身妈祖回娘家—循

  州屿。距循州屿遥远的地区,则把妈祖神像送到当地福建或

  广东会馆去,如天津天后宫就把妈祖送到天津闽粤会馆,住

  三夭后,又把妈祖像抬回夭后宫。台湾各地妈祖庙,也到循

  佩扁洲拢祖告成

  州进香渴祖,香客还打着旗,抬着

  神像担着香完(图48),浩浩荡荡

  到调州祖庙。人们还向祖庙赠送

  香炉、蟠帐、献扁额、锦旗,过

  去不能回循州进香,就选择台湾

  最古老的妈祖庙为“祖庙”,现在

  以大甲镇镇澜宫的妈祖回娘家仪

  式为例。据说大甲的妈祖是从福

  建省莆田县调州屿请去的。每年

  三月二十三日大甲镇都组成进香

  团,抬着妈祖神像,回到莆田嵋

  图48 台湾渴祖香金采自《妈

  祖千年祭》

  州屿进香。后因日本占据,时局动乱,无法回嵋州屿祖庙,而

  台湾北港妈祖“分身”较早,又回媚州屿进过香,“合火”过,

  大甲镇就以北港朝天宫为祖庙, 让大甲妈祖回北港朝天宫看

  望父母,事实上朝天宫的确供奉有妈祖父母的神像。

  近些年来,由于两地形势的变化,台湾居民直接到福建

  泥州屿朝香,献旗,使妈祖真正回到了自己的故里。

  庙会期间妈祖为什么要回娘家呢?这是有一定原因的:

  首先,从信仰上说,媚州屿是妈祖的老家,有其父母的

  亡灵,而渭州祖庙供的妈祖才是真妈祖,原妈祖,共同的妈

  , 具有最大的神威,而其他地方的妈祖是分灵妈祖,是二

  、三妈。后者当然要服从前者,朝拜前者,如同其他宗教

  祖妈朝拜自己的圣地一样。

全文内容请见附件pdf: 第十四章 天妃庙会.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