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宗教信仰>>多神的世界

册封琉球字体显示:      创建日期:

主要责任者:李露露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学院出版社

来源:妈祖的信仰

摘要:妈祖的信仰 册封琉球

 
 

  册封琉球

  中日关系一衣带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有许多共同

  的民俗现象,其中的海神信仰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第一节日本的妈祖庙

  妈祖在国外的传播过程中,以东渡日本为最早,所建妈

  祖庙也最多,也就是说,日本是妈祖传播最广泛的国家,而

  且是从册封琉球开始的。试举些例证:

  琉球(今冲绳)是日本最早信奉妈祖的地区。当地有三

  座天妃宫:

  一处是天妃宫,位于那霸天使馆东侧,建于明永乐二十

  二年(1405年)。《琉球国志略》“琉球国王大世主庚寅庆生,

  兹现法王身量大慈愿海而新铸洪钟,以寄舍本州下天妃宫,上

  祝万岁之宝位,下济三界群生。辱命相国安清为其铭,铭曰:

  ‘华钟铸就,挂著珠林,撞破昏梦,诚祷天心。君臣道合,蛮

  夷不侵,彰危氏德,起追蠢吟。万古皇泽,流妙德音’。景泰

  丁丑年月朔旦施。”该宫有不少明清两代册封使立的匾额。

  二是上天妃宫。该宫位于久米村,夏子阳《使琉球录》: 佩

  “此为嘉靖中州使郭给事汝霖所建”。夏子阳,王士祯书:“灵

  应普济神祠”。清人徐葆光书曰:“顺济灵慈之宫”。

  三是姑米岛天后宫,该宫位于姑米岛真谢港,建于清乾

  隆二十一年(1756),由册封使全魁,周煌等建。目前此宫尚

  存;是冲绳岛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当地有关妈祖传说甚多,文

  献记载较详。浙江宁波《甫东天后宫官碑铭》:“(天)后之

  灵昭昭,元人程瑞学之记叙篡备,而若天后志,若闽颂编、若

  球志使录尤详焉”。这种妈祖记载之详,正是琉球虔诚信仰妈

  祖的反映(图36)。

  长崎也是日本信仰妈

  祖的主要地区。当地有三

  座妈祖庙,但都建在佛寺

  中,一是南京寺(兴福

  寺),建于元和六年

  (1612)。《长崎图志寺像》:

  “兴福寺在医王山右,古皆

  吉氏废宅。元和初,欧阳

  市兴为庄(墅)。明江西人

  真圆来贡坐事,因削发为

  僧。元和九年始隐于此。宽

  求(1624)年间,僧默子

  募建,傍尊天妃,以便市

  图36 琉球天使馆采自《使琉球录》

  舶祝祷”。二是漳州寺(福济寺),建于宽永5年(1611)。由

  明漳州商人建。三是福州寺(崇福寺),宽永9年(万历40

  年),由明代商人王、何、林、魏等姓建。

  在神户中华会内有天妃宫,该会创于1892年,由清廷驻

  日公使李廷芳,驻神户大阪领事洪遐昌发起,内设天后宫。

  在九州的五岛,平户也有天妃宫。

  黑田安雄指出:“在日本民族中,信奉妈祖有史可稽的洁

  浦林家妈祖外,尚有北半岛的大间浦,茨城县北部的矶原,同

  县中部的那坷凑,萨摩北的坊津”。川

  此外,在北海道的青森县也有夭妃庙。

  以上事实说明,妈祖庙在日本分布甚广,而且年代较久,

  可知妈祖是日本国家比较重要的民间信仰。怎么解释这种现

  象呢?这是应该深入研究的。

  乍看起来,妈祖庙最初是由华侨和册封使建立的,其实,

  不少妈祖庙并不是华侨建立的,而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有

  自己的文化特点,这一点可以从日本民间文学中找到根据。这

  里先看看流传于日本的妈祖传说:

  有一个传说,叙述有一家人,有姐妹兄弟四人,某一天

  姐姐在家纺捻丝绸,三个弟弟当船夫,在航海中遇难了。这

  时姐姐正在织机上,一边打磕睡,一边织绸。旁边的人看见

  说,要睡觉就睡觉,不睡就织绸。此时她突然“呵”了一声,

  猛醒过来,说:“我梦见三个弟弟沉没海中,救了两个,正在

  救小弟弟上船,由于“呵”叫一声,小弟弟又掉在水中淹死

  了”。

  另一个传说见于伊波普犹《姊妹神之岛》,大意说:“妹

  妹在梦中大叫,进行挣扎,旁边的妈妈抓住女儿的一只手,把

  她叫醒,妹妹说:‘很遗憾,父兄在海上遇难了,我把兄救上

  来了,正在救父亲,但手不能动弹了,没救上来’。过些时候,

  到中国去的兄回来了,说父在海上遇难死了,与妹妹的梦中

  所见一样。事后,妹妹没有出嫁,也不见外人,后来让妹夫

  看见,她移居山洞内,后来被祀为后日神。’利

  如果将日本与中国的妈祖传说及信仰作一个比较,就会

  发现两国的有关信仰既有共性,又有一定差异

  这种共性主要表现在两国都把妈祖奉为司海之神,陪神

  也供奉千里眼和顺风耳,如野间权观社的西宫供奉为妈祖神

  女,左有千里眼、顺风耳神像。日本妈祖的祭祀活动也与中

  国相同,据《琉球国由来记》记载,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和九

  月九日是最大的祭祀日期,另外在每月朔望,正月一、五月

  弟干洲幸:一册教域球

  五、冬至、腊月二十四也要进行供奉,其具体风俗也与莆田

  祭祀妈祖大同小异。清代琉球贡船到中国,其出发前后的祭

  祀也与中国的封舟祭祀妈祖相同。但是,日本的居民对妈祖

  信仰并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结合日本的故有信仰进行

  的,如日本民族是以稻作农业著称的,在神社内必供稻神,而

  有些妈祖就供在稻神社内。日本很早就接受了佛教信仰,普

  遍信仰佛教,但是对于其他外来宗教却极力排斥,他们普遍

  将基督教视为“邪教”,不准在日本传播,基于这种历史背景,

  日本也不专建妈祖庙,而把妈祖供在佛寺中,如长崎的天后

  宫就是在佛寺内建的。有些日本天后宫建在海边山头上,作

  为航海的标志。《长崎夜治草》:“从长崎入港的中国船,每当

  初见此山(野间权观)时,都要烧纸钱,敲金鼓。举行隆重

  的祭典”。《三国名胜图会》:“野间岳似乎是中国航行船的目

  标,每岁中国的商船来到长崎时,一定以此岳为航标,沿其

  航道前进,到达皇国之后,一开始便是开怀畅饮,互祝平

  安”。野间即妈祖之意,取自山上的妈祖庙,这种以山上妈祖

  庙为航标的风俗,对日本航船亦然。

  中日妈祖信仰的异同是不奇怪的,因为妈祖毕竟是来自

  中国,从这种意义上说,两国有基本相同的妈祖信仰,但是,

  任何外来文化必须与日本本土文化相结合,才能生根、发芽、

  开花,否则是不能立足的,这种结合就形成了日本信仰妈祖

  的特殊性和变异性,具有异国的特色。

  第二节妈祖信仰的东渡

  中日两国从很早的古代起就发生了联系,不过,从海上

  往来是相当危险的。我国东南地区与日本的交往,一般从福

  州出发,经过鸣笼山、花瓶屿、彭加屿、钓鱼岛、黄尾屿、赤

  尾屿、姑米岛到达那坝,其间必须经过琉球沟或黑水沟,该

  地水深达2000米,海浪凶险,常致船翻。高澄曾《琉球国志

  略》:,’i巨知琉球之行,若是其险哉:盎西南诸国,行不二、三

  日,即有小港以避风;岂若琉球去闽万里,殊无止宿之地,焉

  能保其行不遇风,风不为害也哉”。因此,凡是这里的海船,

  必须祭拜海神。《使琉球录》引陈侃《天妃灵应记》:“飞航万

  里,风涛巨测;玺书郑重,一行数百人之生,厥系匪轻。爱

  顺与情,用闽人故事,祷于夭妃之神”。

  在中日交往中,为什么妈祖独树一帜,成为“海上福

  星”呢?其中有不少社会原因:

  首先,中国日本航海发展的需要。日本为海上民族,自

  古以来就与海外有一定交往,明代的“楼寇”之患,曾给中

  国沿海带来很大骚扰,但是日本航海业比较落后,先进的船

  舶一直仰仗于中国,直到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造船和航海业

  才在东方崛起。因此,在这之前,中国的造船和航海术一直

  对日本有重大影响,与此相适应,有关海神信仰也深受中国

  影响。据学者研究:‘旧本东京湾在八世纪时也有像妈祖那样

  的类似故事,神化后而传播不远,这是一种奇怪的事”。圈上述

  传说指的女性海神。《长崎夜治草》:“凡死于海中的女尸骸,

  予以裹硷,然后让其向萨摩(鹿而岛)海边漂流,至岸边将

  其捞起而葬之于山。之后不久,便要置其灵位,让来往船只

  对其有所析愿”。这实际是一种人神崇拜,即以亡女为海神,

  然而这种地方性的海神有相当的局限性,没有传播开来,妈

  祖所以走运,是与中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术和外贸的发展分

  不开的,并且对东邻日本有重要影响的结果。

  其次是商人、华侨的传播。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经

  济发展,海事活动频繁,特别是宋元以来海上商业往来发展,

  在亚洲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伴随而来的是移民增多,华侨分

  布很广,王云五等著《南洋华侨》:“海水到处,均有侨民之

  足迹”。中国侨民和商人很早就抵达日本,他们在异国为了自

  卫,航海的安全,也把自己的信仰带去了。《流阳》永乐22年

  (1421年)u昔闽人移居中山者创建庙祠,为国祈福”。象长崎、

  神户的妈祖庙基本是由侨民、商人出资兴建的,琉球有些妈

  祖庙是由侨民建筑的。

  这里应侧重提到闽人三十六姓移民问题。明人谢杰《使

  录》:“洪武二次各遣十八姓,多闽之河口人,合之凡三十六

  姓”。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四洪武三十一年“上赐闽人之

  善操舟者三十六户”。明初移居琉球的华人已不限于以上三十

  六姓,他们是较早移居去的,主要是福建长乐、闽县、福清

  等地的居民,也有一些浙江宁波人,他们不仅带去了先进的

  造船、航海术,也带去了汉族的先进文化,对当地的开发起

  过重要作用。后来三十六姓为了自卫,组成“唐营”,成为传

  播中国文化的中心。在这些移民中,也把妈祖信仰带去了。如

  片浦的林姓,其先祖为林北山,于皇百十代先明夭皇的朝代,

  从中国冒险渡海来此定居,随后归籍日本。当时正值明亡清

  兴,连年战乱,许多沿海居民背井离乡,流亡海外,据说林

  姓迁到片浦后,曾带去妈祖神像七尊,安置于野间岳西宫。在

  明治八年(1875年)林家墓碑上,称林熊助氏“我义翁乃林

  氏八代,戒名台寿盛之表弟,幼称熊天宝,十二年分居,时

  年五十一。溯我家系,为明之娘娘人,林氏名北山,适逢明

  末世乱。不得不避乱离乡,其妻围绕,善缝纫,偕同嫡子一

  官,漂海渡日,遂居是乡,不久,生次男二官,一官之长男

  名左右卫门为家督。以后其嫡子代代称勘左卫门。??男林

  庄之助谨志”。这段碑文说明,琉球确实有不少福建移民,所

  谓“娘娘人”,当指妈祖故乡的同姓人。

全文内容请见附件pdf: 第十一章 册封琉球.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