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宗教信仰>>多神的世界

下西洋字体显示:      创建日期:

主要责任者:李露露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学院出版社

来源:妈祖的信仰

摘要:妈祖的信仰 下西洋

 

  下西洋

  明代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与西非文化交流的壮举,也

  是世界航海史的划时代的大事。翻阅明代史书,都知道郑和

  其功,却不知郑和与天妃还有极密切的关系,其实,天妃是

  郑和下西洋的保护神。

  第一节郑和航海

  关于明朝的下西洋之举,有种种传说,有的说是为了寻

  找建文帝;有的说明成祖为了炫兵异域,有的说为了发展海

  外贸易,有的说为了发展中国与西非的文化联系。这些动机

  可能都是有的,但主要是加强明朝与外国的联系。明成祖御

  制《南京弘仁普济天妃宫碑》称:“恒遣使敷宣教化于海外诸

  番国”。《天妃之神灵应记》也称“若海外诸番,实为遐土良,

  皆捧深执蛰。重译来朝,皇上嘉其忠诚,命和等??资币资

  之”。这些记载应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

  郑和原姓马,元初迁入云南,为晋宁人,回族,世代信

  仰伊斯兰教。明初征云南,被掠入宫,阉而为侍卫。永乐三

  年大学士李至刚撰《故马公墓志铭》:“子男二人,长文铭,次

  妈祖信仰

  和,和自幼有才志,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内宫太监,公勤

  明敏,谦恭谨密,不避劳勤,绮绅咸称誉焉”。永乐三年升为

  官监太监,俗称“三保”,“三宝太监”。郑和信仰多种宗教。

  首先是家传的伊斯兰教,其祖父,父亲都是伊斯兰教信

  徒,朝拜过圣地麦加,郑和本人也虔诚信仰,他们率领船队

  多有伊斯兰教信徒。永乐十一年郑和首赴西安清净寺,请掌

  教哈三下西洋,《万历重修清净寺碑记》:“在海风涛横作,几

  至危险,及哈三吁天,恳恳默祷于教宗马圣人者。已而风恬

  波寂,安妥得济”。郑鹤声等《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永乐十

  五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前夕,曾到泉州灵山墓行香。

  其次,郑和也信仰佛教,他曾受戒为佛教徒,法名福善,

  号称三宝太监,多次施财印造《大藏经》赠给国内佛寺。他

  第一次下西洋到锡兰国时,曾劝其国王饭依佛教。第三次下

  西洋,曾向锡兰佛寺赠送礼物,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此外,由于郑和下西洋必经过大海,因此也特别信仰妈

  祖海神。

  在福建长乐有《天妃灵应之记》石刻,简称《长乐碑》、

  《天妃碑》.这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夕,曾在长乐整装待发

  时留下的碑文,全碑1177个字,具有自传性质。碑文有“命

  和等统率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小凡三十余国,

  涉沦溟十万余里??,诚荷朝廷,威福之致,尤赖天妃之神

  保护佑之往之??。若长乐南山之行宫,余由舟师累驻于斯,

  伺风开洋,乃于永乐十年奏建,以为官军祈报之所??。和

  等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致远夷敬信之厚。是用著神之德于

  石,并记诸蕃往囚之岁月,以胎永久焉”。从文中也看出郑和

  虔诚地信仰妈祖。

  第二节七次下西洋

  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图33)。都祈求天妃保佑,天妃是

  第于幸炭下石谬

  伴随郑和出洋的海神。且

  看七次航行与妈祖的关

  系:

  第一次在明永乐三至

  五年(1404一1407年)《救

  封天后志》卷下:“明永乐

  元(三)年,差太监郑知

  等往退罗国,至广州大星

  洋遭风,舟将复,舟工请

  祷于神。和祝曰:‘和奉命

  出使外邦,忽遭风涛危险,

  身固不足惜,恐无以报天

  子,且数百人之命,悬于

  呼吸,望神妃救之。俄闻

  图33 郑和下西洋采自《三宝太监下西

  洋演义》

  喧然鼓吹一声,一阵香风,飒飒飘来,宛见神立于桅端,风

  恬浪静”。从而转危为安,又传说船队抵三佛齐遇海寇陈祖义,

  也得天妃神助,剿灭海寇,归国后,于永乐五年在南京龙江

  重修天妃宫,遣太常寺少卿朱悼祭告,又修泉州夭妃宫。乾

  隆《泉州府志》卷十六:“从出使西洋太监郑和奏,令福建守

  镇官重新其庙(泉州天妃庙),自是节遣内官及给事中行人等

  官出使琉球,逼罗、爪畦、满刺加等国,以祭告为常”。

  第二次在永乐五年至七年(1407—1409年),往爪哇,

  古里等国。《长乐碑》:“永乐五年,统领舟师往爪畦古里等国,

  王各以珍宝,珍禽异兽贡献,至七年回还”。

  第三次在永乐七年至九年(1409—1411年),郑和率领

  指挥陈庆等在西洋遇劫,加上风向不利,危险万般,陈庆祷

  告天妃,转危为安,又猛追敌寇。《救封天后志》卷下:“贼

  首投水,钩而俘之,余悉就擒,获货物军器无算,内使及陈

  指挥率众叩谢神曰:‘反败为功,转祸为福,再造之德,山高

  水深”。此次下西洋,又遇锡兰国王欲害王师,在天妃帮助下,

  先擒之。

  第四次在永乐十一至十三年(1413—

  答腊、马来西亚、

  助下生擒之。吴都

  伊朗等国。在苏门答腊,

  1415年),往苏门

  伪王为恶,在神

  《文粹续集》卷下二十八:“永乐十二年郑

  和往忽鲁漠斯等国,

  使赴胭,陈诉请救,

  王”。

  其苏门答刺国王苏干寇侵本国,其王遣

  就率官兵剿捕,神功默助,遂生擒伪

  第五次在永乐十五年十七年(1417—1419年),《长乐

  碑》:“永乐十五年,统领舟师往西域。其忽鲁漠斯国进狮子、

  金钱豹、大西马.??(阿丹、木骨斯夷国??卜喇畦国??

  爪畦、古里国),若乃藏山隐海之灵物,泥沙栖陆之伟宝,莫

  不争先贡献。或遣王男,或遣王叔,王弟资捧金叶表文朝

  员”。

  第六次在永乐十九年至二十年(1421—一1422年),永乐

  十九年钦差内使张源径榜葛刺国,《天妃显圣录》行船:“于

  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

  言未毕,忽见狂风旋舞,中有赤族飞扬,须臾霞下,风平浪

  静”。《救封天后志》卷下:“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

  急叩神求佑,言未毕,忽见狂风旋舞,中有赤放飞扬,众疑

  其不祥,须臾霞下。风息浪平,舟人踊跃惊吓,皆曰:“须赤

  旗飞扬,实神灵返咫之力,及自外国还,特制袍蟠诣庙拜

  谢。(图34)

  第七次在宣德六年(1430—1433年),永乐死后,下西

  洋遭到反对,令郑和守备南京在至宣德五年反对派失势,郑

  和才准备第七次下西洋。出发前修刘家港天妃宫,立碑刻。此

  次有钦差太监相洪同行,有三十多艘船只。去阿丹,逼罗、爪

  畦、满刺加、苏门答刺、木骨都东卜喇哇、竹步八国。《救封

  天后志》卷下:“一日舟至中流,天日清霏,远望大屿横峙海

  中,上多怪石,错生海物,众曰:“舟中沉郁已久,盒登岸少

  舒,各夺蹬而上,又见旁有小矶,一女子携筐踩螺屋,竞赴

  矶迫视之,洪恐其肆慢,

  趋前呵止。女子忽不见,

  回首大屿已没,方知前

  所登屿,即巨鳌浮现,其

  姜女乃天妃现身,救此

  数十人也”。各叩首谢,

  归奏上,奉旨资香致祭。

  从以上七次下西洋

  看出,每次出发前都要

  祭祀天妃,在行船中也

  供奉天妃,尤其遇海难,

  遇海盗时,必求天妃保

  佑,归国后也祭祀天妃,

  (图35)。

  图34 救郑和采自《天后志》

  修庙宇,皇帝还对天妃进行加封

  郑和下西洋,为什么如此重视对天妃的信仰呢?这可从

  两方面解释:

  一方面,当时航海,主要靠当时先进的船舶,航海术以

  及明朝的强大军事,经济势力。我国自宋代以来,就有发达

  的造船术,指南针、特别是明代的郑和宝船,是当时世界上

  最先进的海上交通工具,这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同时,当时航海知识,技术也相当进步,已掌握不少海上航

  线,据统计有四十二条航线,重要出航地点二十多处,在海

  船上不仅有大量技术人才,也有雄厚的武装部队,这是七次

  下西洋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另一方面,当时尽管在造船、航海方面已达到相当高的

  水平,可以七下西洋,但是在海上航行还是极危险的,经常

  有海难、匪盗发生,也会遇到异国土人的抵抗,对此人们还

  不能完全理解,也不能用人为的方法克服,于是幻想有一种

  神灵会保护自己,解决人间不能解决的灾难。而民间盛行的

  妈祖信仰正迎合了上述心理需要。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

  人的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

  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

  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

  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

  式。妈祖就是人们在危难中

  幻想的神灵,正如《娄东刘

  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

  碑》所述,郑和船只一旦遇

  难时,“一称神号,感应如响,

  即有神灯烛于帆椅,灵光一

  临,则变险为夷,舟师恬然,

  咸保元虔”。不难看出,天妃

  信仰,是郑和等航海家的重

  要精神支柱,也是顺从广大

  水手、士兵宗教心理的重要

  手段。总之,天妃保佑郑和

  下西洋,虽然是一种古老的

  图35 三宝祭海神采自《三宝太监下

  西洋演义》

  宗教信仰,但是却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海上航行所

  不可缺少的条件。

  郑和下西洋有重大的历史意义,首先,沟通了中国与东

  南亚、印度洋、阿拉伯诸国及非洲的政治联系,在七次下西

  洋过程中,加强了中外诸国的经济贸易关系。在下西洋过程

  中,必然有一些士兵、水手或居民留在异国,成为最早的华

  侨,如随郑和下西洋的福建人留居婆罗(文莱),成为最早华

  侨,其后裔在明万历时为文莱国王,拥有明王朝赐的金印。并

  还把中国的先进科学文化带到了异国他乡,同时,也把外国

  的文化科学传到中国,这对人类是一个重大贡献。特别是对

  于比较后进的国家的开发有重大影响,因此,这些国家对郑

  和感激至深。马来西亚的三宝城,泰国的三宝塘、印尼的三

  宝垄、爪畦的三宝洞等等,都是以地名来表达对郑和的怀念,

  这些闪耀着历史光辉的名字,成了中国与西非人民友谊的象

  征,此外郑和下西洋也进一步传播了天妃信仰。

  郑和下西洋信仰天妃一事,是统治阶级利用天妃为自己

  政治服务的突出表现,而这种利用本身又通过祭祀、褒封等

  手段,进一步扩大了天妃信仰,使天妃在国内外得到了更广

  泛的传播,其中华侨带去了妈祖信仰。《东西洋考》卷九:

  “国朝永乐间,内官郑和有西洋之役,各上灵迹,命修祠宇。

  已丑加封弘仁普济护国庇民明著天妃,自是遗官致祭,岁以

  为常。册使奉命岛外,亦明禅惟谨”。

  

全文内容请见附件pdf: 第十章 下西洋.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