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泉州天后宫
泉州天后宫位于泉州市区南门天后路一号 ,地处城南晋江之滨,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是现存没怎么中规模最大、年代最久远的一座;也是众多天后宫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花隆《泉州府志》卷十六《隆庆泉州府志》载:
庆元二年, 泉州语浦海潮庵僧觉全. 梦神命作宫,乃推里人徐世昌倡建 寮当笋江奖水二流之汇 番拍客航聚集之地时罗城尚在镇南桥内,而是宫适临语浦之上,...... 历代遣官斋香诣庙致祭。
该庙初建时即命名顺济庙,此名源于宣和五年宋徽宗所赐匾额“顺济”,取其“济以顺风”之意。
元代,朝廷大力发展海洋事业,不仅在国内开通了大规模的海上潜达(主要用来满足元大都对南方粮食与物资的需求),而且还积极鼓励和倡导海外贸易,泉州因此而成为海内外著名的贸易大港。“佑护船舶,其功甚大”的妈祖也因此备受朝廷重视。元政权出于几保护潜运的经济需要及海外商贸的安全,于至元十五(1278年),下诏“救封泉州神女号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从此妈祖的封号由“妃”而升格为“天妃”。册封“夭妃”,在妈祖传播史上是个 重大屹跃,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新轮妈祖泉州天后’宫妈祖像 信仰的传播热潮拉开厂序幕。而这个序幕就发生在“泉州神女”深受,这恰恰反映出泉州对妈祖信仰的确立与传播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明永乐五年(1407年),三宝太祈祷。监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归来后,“奏令福建镇守官重修其庙,二宫宇益崇”。是时,泉州被朝廷指定为使节的出入口岸,凡朝廷出使琉球、暹罗、爪哇、满刺加等国的使臣,都要到顺济庙祭告祈祷。永乐十三年(1415年),少监张谦出使渤泥,从泉州浯江启航,“实仗神麻”。出使归来,奏请朝廷将宫庙修葺一新,并更名“天妃宫”。清康熙年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因受妈祖“护航助战”,率水师顺利跨海平台,统一了中国。施将军奏闻朝廷,康熙皇帝遂册封妈祖为“天后”,于是天妃宫又称“天后宫”。乾隆以后历代多有重修。至今,天后宫建筑群中还保存有宋代构件和明清时期的木构建筑,是海内外同类建筑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年代最早而著称于世的名胜古迹。
泉州天后宫坐北朝南,规模宏大,由山门、戏台、大殿、寝殿、东西廊、东西轩、凉亭、斋馆以及东西阔和梳妆楼等建筑组 成。其中正殿、寝殿和凉亭等为明清遗物,富有厚的闽南建筑风格。
山门面阔五间,牌楼式造型。雕花漆绘木构斗拱,青石龙柱,门前有一对石雕麒麟,两侧是媲虎窗。屋顶为重檐四坡面,屋脊反翘瓷雕八龙二鳄,角脊做成凤尾伸展而卷曲,线条柔美,制作精细,整体结构华丽壮观。戏台连接于山门后檐,坐南朝北,屋顶饰有木构藻井,并施以雕饰彩绘,华丽无比。
紧接山门两侧是东西两阔,为二层楼阁。阔楼高耸,相对而立。正所谓“秦宫汉阔”,彰显天后宫至尊的气派。楼上分别安置 一钟一鼓,楼下分别塑有千里眼、顺风耳二尊神像,威武凛然。
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建筑在高出地面l米的台基座上。须弥座采用花岗岩石砌筑,束腰处浮雕“鲤鱼化龙”、“八骏云火”、“宝盖莲花”、“鹤舞云中”等主题图案,间以葫芦、古琴、凉伞、宝盖、拂尘、文房四宝等仙家法器和吉祥物为陪衬,整组石刻线条古朴流畅,造型生动,刀法娴熟,栩栩如生。既烘托了妈祖的神圣,又使整座宫殿显得庄严典雅。
殿顶为九脊重檐四面落水歇山式,燕尾式屋脊高翘欲飞,上有装饰,造型精美,构思巧妙。正脊两端各有一彩色瓷片雕砌的 五彩虬龙,正中为一宝珠,呈二龙戏珠之状;四岔脊头置凤凰造型,上下呼应,寓龙凤呈祥之意。在垂脊、战脊以及重檐之间,作人物故事,配以龙凤、麒麟、玄武、双虎等各种走兽飞禽,象征吉祥如意,延年益寿。殿前有一对青石雕龙柱,二龙飞腾,凌云驾雾,巧夺天工。门前还侧立着两尊石狮,威武勇猛。
大殿正中帷笼之内,供奉天后木雕神像。天后头戴冕旎,身 着霞被,神态安详。正殿内,木梁骨架立于圆形花岗岩石柱之上,整座木架梁柱、斗拱通施以朱红色为主的漆绘,显示出大殿的庄严肃穆。门窗多有雕花,纹饰丰富多彩。既有鸟兽人物,又有花卉水族,还有几何图案,雕工细腻,形态逼真。殿内柱础呈圆、八角、花瓣等形状,上面的浮雕更是琳琅满目:八骏、八宝、鱼龙,珍禽异鸟,奇花异草,不一而足。呈现出一派鱼龙戏浪,百花争艳的吉祥、喜庆景象。殿中高悬雍正皇帝御笔“神昭海表”的金匾。神像前摆放着清式变驾陈设,在祥和的气氛中透着几许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