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妈祖庙宇概述
台湾的妈祖信仰十分普遍,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台湾民众信仰妈祖,全台湾有1000多所妈祖庙,遍及城乡,无论在沿海港口或山区平原,大小村镇,到处都有妈祖庙。官庙称为天后宫,俗称妈祖宫,其他名称就很多了,如朝天宫、奉天宫、安澜宫、镇澜宫、奠安宫、福安宫、 庆安宫等等。从全台湾妈祖庙分布来看,就可以明显看出,在台湾有一条妈祖信仰的中心线,呈由南向北延伸的局面,其中心点分别是台南市的天后宫、云林县的北港朝天宫、彰化市的南瑶宫、台中县大甲镇澜宫。
1. 台有妈祖庙的分灵来源
台湾的民间宗教大部分是从我国东南沿海,特别是福建一带传去的,如 关帝圣君、观音菩萨、清水祖师、保生大帝、妈祖娘娘等,其中妈祖的影响最深。海峡两岸人民血肉相连、语 言相通,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相似。妈祖是台湾民间信仰中最受人们敬奉的主神,移民渡海来台之初,曾被奉 为渔民们的守护神。清朝末叶以后,妈祖渐从守护神的角色转化为一般民众信奉的主神,后又因北港、澎湖、鹿港、关渡等地的妈祖“显灵”传说,使得愈多的信徒虔诚敬奉妈祖。
台湾地区最早的妈祖庙当推澎湖天后宫,它建于元朝至元十八年(1281年)。戚继光剿灭海上楼寇后,曾将该庙扩大,万历十二年(1584年)再度扩大。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澎湖后,曾遭焚毁。天启四年(1624年)明朝政府驱逐荷兰殖民主义者后又重建。明末清初,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后,随着台湾的开拓发展,沿海民众移民台湾,往往捧着妈祖神像出航,平安抵达台湾后,感念妈祖 护佑,就地建庙拜祀。台湾许多地方妈祖庙名字中的“开台”、“开基”等犷是创珍于明朝的古庙与口字,就是这么来的。早期的妈祖庙,也大多建在海港处,如台南鹿耳门、云 林北港、台北关渡等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进攻澎湖,据说妈祖 显圣助战,又增修妈祖庙,康熙皇帝赐封“天上圣母”,颁布“神昭海表”匾额一方。
台湾香火最盛的妈祖庙是北港的朝天宫,它与莆田调洲岛上的妈祖庙、天津的天后宫,并称为我国 天后宫的三大庙、它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神像是从循洲祖庙请来的,是台湾妈祖庙的总庙。
台湾规模最大的妈祖庙是鹿港妈祖庙。据说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东征鹿耳门港时,妈祖显灵助战,因而兴建。
台湾的妈祖庙数量众多,名义上都来自福建的"分香" 或"分身",也就是说,他们认为,泥洲妈祖庙是台湾所有妈祖庙的总祖庙。台湾每座庙中的妈祖,都是福建祖庙妈祖的分身。其中主要的分灵地点,分别是分灵自泥公底耳门妈祖圣像洲屿朝天阁的"泥洲妈,';分灵自同安地区的"同安妈";分灵自泉州地区的 "温陵妈";分灵自长汀地区的"汀州妈";分灵自兴化地区的"兴化妈"等。 来台多年的妈祖早已成为地方的保护神,更有在地化的特殊称谓,如北港妈、大甲妈、干豆妈、鹿港妈、新港妈、旱溪妈、南屯妈、笨港妈、内妈祖、外妈祖等称谓。实质上,并不是台湾所有的妈祖庙均分灵自泥洲祖庙。因为1895年日本侵占台湾后,两岸交通受阻,台湾新建的妈祖庙无法去泥洲祖庙 "分香',或"分身",则前往本岛历史较悠久的妈祖庙迎请分身供奉,其中分灵最多的当属北港朝天宫;其次为鹿港天后宫、笨港港口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