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台湾四面环海,汉人移殖过程中均须面对海洋的挑战, 故早期移民会信仰海神玄天上帝或妈祖。妈祖信仰在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即已传入澎湖,康照19年(1680) 因清军运用妈祖信仰影响力逼郑经势力退出福建,清廷首次 诰封妈祖,至康熙22年(1683)施琅攻台,更大肆宣扬妈 祖助战鼓舞士气,终於澎湖之战後迫使郑克垧降清,清廷因 於次年诰封妈祖为天后。因妈祖庇佑清军开疆辟土及册封琉 球使节,清廷乃於雍正8年(1 730)将其列为政府祀典,通令沿江、沿海各省建庙,官员春秋致祭。
清代台湾妈祖信仰得以蓬勃发展,与历次军事活动有 关,如康熙60年(1721)的朱一贵事件,乾隆52年(1787) 的林爽文事件,嘉庆年间(1800~1810)的蔡牵事件,清军出兵皆会散播妈祖助军之说,事後也会予以致祭、赐匾,妈 祖信仰因而快速发展,成为民间最重要的祀神。
台湾地区奉祀妈祖之庙宇,民国7年台湾总督府统计有 320所,民国48年台湾省政府统计有382所,民国91年内 政部统计则有802所,’如加上不符寺庙登记规则未向政府 登记之神坛,有千座之多,可见妈祖信仰在台湾地区仍快速增长中,为存续性的宗教团体。本文以明清二朝为断代,而不及於日据以後,乃因妈祖信仰於其时已臻成熟、定型,且数量太多,无法一一加以叙及。至於日据时期以後的妈祖信仰状况则另以个案:〈台南大天后宫与北港朝天宫的分合>、〈日据时期的北港朝天宫〉、〈大甲妈祖进香〉为题另文发表。
二、明郑时代
明朝末年妈祖信仰即传入澎湖,明天启年问(1621~1627) , 董应举致南居益书,即提及澎湖有天妃宫,云:湖,港形如葫放,上有天妃宫,此沈将军有容折韦麻郎处也。韦麻郎伪荷兰东印度公司督办,其入侵澎湖为明朝万历32年(1604)事,今澎湖马公天后宫尚存有「都司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等」石碑,即至迟在万历年问,马公即有天妃宫存在,为台湾地区最早的妈祖信仰。
天启2年(1 622),荷启人再度入侵澎湖,名为求与中国互市,却大肆焚掠,致洋贩不通,海运梗塞,漳、泉诸郡坐困。天启3年(1623),福建巡抚南居益亲督副将俞咨皋专任剿夷之责。11月,焚荷人巨舰一艘,生擒其舰长高文律等52名。’天启4年(1624)5月,俞咨皋协同参将刘应宠率舟师围政澎湖娘妈宫,几八阅月,荷人食尽计穷,乃乞降,拆城,遁踞台湾。4澎湖娘妈宫似毁於其时,至清朝领有台湾後始由水师重建之,至民国8年(1919),澎湖重建天后宫,「都司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等」石碑始重见天日。
明永历15年(辛丑,清顺治18年,1661)郑成功江南败师後,取台湾为反清复明根据地。次年,成功薨,长子经嗣立,致力台湾之开发建设,传至其孙克垧止,前後共23年。高拱乾《台湾府志》谓其「兴市区、构庙宇,招纳流民,渐近中国风土。」’可知古人视庙宇伪代表中国风味之一要素,而明郑时代台湾官方已建有甚多庙宇。
有关明郑时代台湾之文献,多己被清人销毁,当时台湾各种祠祀之情形,仅能由清初所编方志窥之。康熙25年(1686)福建巡抚金铉修《福建通志》,台湾府之下共录有天妃宫三座。台湾府、凤山县、澎湖各一所。台湾府(天妃宫〉条云:在府治镇北坊,赤嵌城南。康熙二十三年台湾底定靖海侯施琅以神有效顺功倡建。
凤山县天妃宫条云:
在县治安平镇渡口。
澎湖天妃宫条云:
在东、西衙澳,澳前有案山。其澳安澜,可舶百馀艇。
其中台湾府镇北坊之庙,明言系施琅倡建。(图9一l)另二座庙未书创建年代,尚无法判断是否明郑时代所建庙宇。其後,康熙34年(1695)高拱乾,康照49年(1710)周元文所修两部《台湾府志》,於同庙宇之下,亦未提及创建年代。康照59年(1 720)陈文达等人所修之《台湾县志》,始对台湾府、县各庙宇有详细记载。书中系年,分为四类,对荷据时期所建庙宇,系以「红毛时建」四字,对明郑时代所建庙宇,皆书「伪时建」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