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 民俗Sacrifice
当前位置: 首页>祭祀民俗>祭祀活动
台湾妈祖祭祀与妈祖文化/台湾妈祖的祭祀活动 更新时间:2015-01-07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一位名叫树壁的和尚从泥洲岛祖庙,请了一尊妈祖神像到台湾云林县的北港镇,当地漳州、泉州 居民筹资兴建"北港朝天宫"祭拜这尊神像。因为这座妈祖庙规模大、建庙时期早,又是直接从祖庙请来的,所以在岛内地位很高,被称为"开基庙"。后来,岛内每有新庙建立,都要回朝天宫"分香"。所谓"分香",就是新庙到老庙的香炉里分一些香灰出来,放在新庙的香炉里;同时从老庙里请一尊妈祖神像,供奉在新庙里。台湾民众相信,只有经过了分香的仪式,新庙里的妈祖才具有法力。相对于"开基庙"来说,新庙被称为"分灵庙",经由莆田祖庙-台湾开基庙-台湾分灵庙的分香渠道,妈祖信仰成为岛内最为盛行的民间信仰。 

  在台湾,每年还有特殊的祭祀活动。每年3月间,妈祖的信男信女陪伴台湾各地的妈祖神像步行到北港探亲。因为农历三月间,北港的妈祖常把远在大陆的“父母兄弟”接到北港来小住,因此位于台中县大甲镇澜宫的妈祖就会回到北港探亲。每逢此时,来自台湾各地的数十万信徒,则赶来大甲镇汇合,陪伴妈祖神像步行前往北港探亲,探亲结束后还要护驾返回大甲镇。来回有300里,历经30多个村镇,参拜沿途数不清的庙宇。在这为时数天、信徒队伍长达数十里的活动中,秩序井井有条,气氛极为隆重、虔诚。这种由民间组织、自发参加、并且成为各界要人所看重的活动,能够年复一年的坚持下来,并且规模颇有发展趋势,可见妈祖在台湾的吸引力之大。大甲镇澜宫的活动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了,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 

1.“迎妈祖”与“妈祖进香” 

  迎妈祖 

  台湾岛上,妈祖信仰十分普遍。祭拜妈祖的活动内容与大陆的基本相同。但是台湾民众在“迎妈祖”仪式中所表现的那种虔诚,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

  妈祖在台湾人民的心目中不仅是开辟台湾宝岛的“开台妈”,也不仅仅是渔民、船民心目中的海上保护神,而且还是故乡的老妈妈、姑奶奶、外祖母。所以台湾人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前后举行的“迎妈祖”盛典中,表现得极为虔诚。在这种仪式中,主要是境内的妈祖不够,需要从外地去迎一尊本 地居民普遍信仰或有渊源的妈祖神像来充当客神,与主神一起共同参与巡境的活动。这就是所谓的“请妈祖”或“迎妈祖”。特别是原本一些没有祭祀妈祖的村庄,也常在“妈祖生日”时从外地请一尊妈祖来进行绕境活动。台湾的迎妈祖与大陆有所不同,大陆迎妈祖或送妈祖“回娘家”要么用车,要么用木荤抬;而台湾人的迎妈祖是用轿抬,800多座妈祖庙无一例外。另外,台湾人民迎妈祖时不仅把 本地妈祖庙内的妈祖神像“请”出来游街,还要将北港以及其他地方祖庙 的妈祖像迎请出来,分乘于各自的轿内一起游街。台湾北港朝天宫,为了 满足各地迎请本地妈祖的要求,还特意准备了10多尊妈祖神像。除了“镇 殿妈”必须留下来“镇殿”之外,二妈、副二妈、三妈、副三妈和正副四妈、五妈、 “塔郊妈”、 “太平妈” 等等,可供各地香客恭请。从这些省去“祖”字,直接呼其“妈”的名称中我们不难体味到,炎黄子孙们“百义孝当先”这一传统美德,在远离大陆久别故园的台湾人民中,仍然得到 良好的保存和发扬。

  在“迎妈祖”活动中,不管自己村里或是共同举行迎妈祖的区域是否已有一尊“在庄妈”或“在地妈”,都可能会往外地去迎妈祖。通常是往地域层级高一点的地方去迎妈祖。例如,台中县雾峰、乌日与大里地区有一个“东保十八庄”迎妈祖的活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共有十八个村庄参与。这十八个村庄并没有共有的庙,但却有一尊共有的妈祖称为“十八庄妈”。每年三月初一开始把附近的早溪妈祖、南屯妈祖、台中妈祖、彰化妈祖通通请来,参与绕境,队伍当中, “十八庄妈”在前领路,各庄依一定的顺序,逐日在庄内迎神绕境并请客。因此,妈祖的祭典会形成十三庄、十八庄、二十四庄、三十六庄、五十三庄或七十二庄这样的联庄组织。为了妈祖祭典的需要,各庄就要准备各式各样的热闹阵头,以便在迎神赛会时得以代表村庄参与别庄的热闹活动。妈祖的祭典也由此带动了各项民俗曲艺与武艺的发展,众多的曲馆与武馆之所以在台湾中部特别盛行,也是因为台湾中部有很多妈祖的大型区域性祭典组织,使台中地区成为祭祀妈祖的圣地。 

Copyright © 2007-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省图书馆 闽ICP备07002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