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族群,共同生命体所表现的气质,殷商尚鬼,文化上的呈现,乃是一个繁复狰狞的世界;周民族尚理,故有井田制度和礼乐之仪;至若秦汉的狂讽,唐的丰硕、宋的率意都表现出某个时空、某些族氏的、又化特质。
台湾的开发,明郑军民的登陆,陈永华的生训,是为台湾文化的基型。入清之後,虽然接受满人异族统治,但是当年的泉、漳人文化,仍然在台湾延存、滋长。日据时代,岛民又由雉发再换装和服,浪费在改朝换代的文化习性;忍辱学习新到的规范,台湾文化的承继,彷徨无舵,实有何处是岸的浩叹!台湾光复後,台湾人在政府的经济挂帅上拼死拼命工作,台湾人开始丰衣足食起来;么口湾人开始吃喝享乐,开始冶游跨富,而不知文化是何物?么口湾遂变成贵婪之岛、文化的沙漠:........。
鹿耳门天后宫是开台的血缘、地缘基点,么口湾文化的根。不知是台湾人的觉醒,还是妈祖的神灵有赫,或者是台湾人福至心灵,八十二年年底的【发现鹿耳门】系列活动,却办得有生有色,誉满三台,老一辈的人,当他们参加开幕式的封印大典后,他们感动流泪;他们互相庆贺著今朝有生之年,能够参加此盛典。年轻的,当他们看到模拟郑成功登陆的现场,他们没有欢呼,他们没有赞叹,他们似乎穿越时光隧道,清楚地看见洪荒世界的真貌,文化脐带的牵引,突然间,一股文化的使命感,从眉睫间降落心头,他们从此【发现鹿耳门】,发现台湾也发现了自己。
大型的活动不容易办,由政府(文建会)办都感觉吃力,何况是民问。妈祖宫庄是个小小的古老渔村,能够办这样大型的文化活动,若没有大魄力,没有文化体认,不能群策群力,不能输钱输劳的话,相信这个活动必然办不好,甚至办不起来。
我身为民意代表,平时深受妈祖呵护以及父老兄姐栽培,我愿意以一颗感恩的心,来支持我们北汕尾天后宫的宗教信仰文化活动。此次闻悉天后宫管理委员会暨鹿耳门天后宫文教公益基金会,即将文化、祭祀活动内容汇编成书,永传宗教信仰文化资产,我乐观其成,并聊述感言数语是为序。
古早,先民秉持敬畏的心、虔诚的情,迎请保佑著海上奋斗、挣扎的人们的妈祖,由唐山过台湾,扎根在这婆娑之岛,一幌已过了三百多年。
在这段不算短的岁月裹,祖先历代传承,妈祖已是台湾各阶层人们信仰的主流,也造就出人们心目中无限的感恩,与生命融汇成无所不在的泉源,鼓舞著我们往前迈进。
我们曾径在苦难的岁月中度过;我们曾经在希望的年代中走过;一直是我们精神寄托的是妈祖,她不曾离弃我们,伴著我们从贫穷走向富裕,引导著我们走向光明。
过去,先民们在妈祖的庇荫中生活著,妈祖的一切成为生活的重心,一年一年的过著,一代一代的传著,生活彷佛依赖著宗教的根源在成长,文化也像饥饿的孩儿大力的吸吮著宗教的养份而茁壮,成荫成林蔚为普遍存在于人心与生活的习惯和思想。
宗教是文化之母;人们总是依存著宗教的规范在生存,不同的神明凝塑出不同的心灵和不同的习惯,在多神的社会中,包容力变成文化的一项优点;迎向神明的孺慕之心,更让文化扬溢著感恩和详和;在宗教的凝聚下,众人变成信仰洪流中的一小点,无我无私也成为文化中的团结心,各种文化的优点使台湾进步,让世界引为奇迹,事实上正是宗教的奇迹。
只是,目前环境变迁,功利横行,短视弥漫,往昔的文化优势渐渐迷失在声色犬马的享乐中,存在人心中的宗教也渐行渐远,焉不能感概万分;没有宗教就没有信仰,没有信仰那来力量!
有幸,社会上各层级的有心人士感念宗教振奋人心、扬善去恶的力量甚巨,进而大力鼓吹、发扬;甚盼,本宫能在众人凝聚心力之下,奋力为宗教的推展贡献全力,重新塑造出新的文化,让台湾更进步、更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