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专题库>海上丝绸之路>古代海丝>海丝科技>手工业技术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来源: 福建非遗网

  武夷岩茶(大红袍)是福建武夷山的一大特色,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部授予的全国惟一“中 国茶艺艺术之乡”等称号,是岩茶(乌龙茶)的故乡。2006年5月20日,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来源:福建非遗网

  武夷山岩茶的制作可追溯至汉代,元代当地正式制作贡茶,制作技艺至清初始臻完善,是我国红茶、乌龙茶创制工艺的发源地。武夷山岩茶工艺流程共10道, 环环相扣,其中 “复式萎调” 、“做青”、 “双炒双揉”、“炖火”等为高超的手工绝活。同时随制作工艺产生祭祀茶神、喊山、斗茶赛等习俗和有27道程 序的武夷茶艺 。

  武夷山悬崖绝壁,深坑巨谷,茶农利用岩凹、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岸,构筑“盆栽式”茶园,俗称“石座作法”。“岩岩有茶,非岩不茶”,岩茶因而得 名。 武夷岩茶是产于闽北祟安县武夷山岩上乌龙茶类的总称。武夷岩茶条形壮结、匀整,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茶汤呈深橙黄色,清澈艳丽;叶底软亮,叶缘朱红,叶心 淡绿带黄;兼有红茶的甘醇、绿茶的清香;茶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泡饮时常用小壶小杯,因其香味浓郁,冲泡五六次后余韵犹存。主要品 种有武夷水仙、武夷奇种、大红袍等,多随茶树产地、生态、形状或色香味特征取名。其中,大红袍最为名贵,品质最优。

  

  图片来源:福建非遗网

  在制造过程中即精选适制的茶树品种,严格采摘标准,又运用精湛细致的焙制技术。岩茶焙制的工序为: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烘焙。岩茶的做青,摇青与 做手交替进行。将晒青后的茶青置于水筛或摇青机中,不断回旋和翻动,使叶缘磨擦,摇青次数从少到多,力量从轻到重,间歇时间从短到长,周而复始,反复 5~7次,后期摇青不足辅以双手轻拍做手。全程8~12小时。因茶树品种,气候,晒青程度等不同,做青次数,程度也不同,既“看青做青”、“轻萎凋重 摇”、“重萎凋轻摇”。

  岩茶的烘焙特点是,高温水焙和文火慢烤,形成特有的火功。武夷岩茶的泡饮,别具一格。“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噱咽,先嗅其 香,再试其香,徐徐咀嚼而体贴之”(《随园食单》)。开汤第二泡香才显露。茶汤的香气自口入,从咽喉经鼻孔呼出,连续三次,所谓“三口气”,即可鉴别岩茶 的上品的香气。更有上者“七泡有余香”。大红袍为千年古树,稀世之珍。后九龙窠陡峭绝壁上仅存4株,系植于山腰石筑的坝栏内,有岩缝沁出的泉水滋润,不施 肥料,生长茂盛。于每年5月13日~15日高架云梯采之,产量稀少,被视为稀世之珍,从元明以后为历代皇室贡品。

  武夷大红袍,属于单枞加工、品质特优的“名枞”,各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操作,以精湛的工作特制而成。成品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有明显"岩韵"特征,饮后齿颊留香,经久不退,冲泡9次犹存原茶的桂花香真味。被誉为“武夷茶王”。

  (参考:福建非遗网 百度百科)

  相关链接:

  1.第二批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申报启动:http://news.china.com.cn/2014-07/08/content_32888162.htm

  2.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今年将申报世界非遗:http://zz.fjsen.com/2014-08/25/content_14753466.htm

附件下载

主管:福建省文化厅 主办:福建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福建省图书馆 闽ICP备11002611-2
设计制作:福州力行互动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