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海上丝绸之路 > 现代海丝 > 民俗
保生大帝(大道公)信俗来源:福建文化记忆网

申报者:青礁慈济宫管理委员会负责人:王尚中
类别:民俗代码:14
属地:福建省厦门市批次:第一批
项目名称:保生大帝(大道公)信俗
  分页区域:福建西南部(厦门市、泉州市、漳州市、龙岩市)、台湾地区、广东东部及东南亚各国华人地区。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青礁慈济宫是播传于闽粤台广大地域的保生大帝(大道公)信仰 民俗的发源地,它位于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海沧镇青礁村院前自然村附近的崎山山麓,九龙江北岸,东南距海沧镇政府3.9公里。崎山海拔218.3米,植有树 木,盛产百草。其东麓龙湫坑为北宋名医吴本(羽化后被神化为保生大帝)修炼处。海沧镇面积85平方公里,人口近6万人,汉族,通闽南方言,辖有海沧居委会 和海沧、后井、青礁等15村委会。今海沧镇辖域古属龙溪县三都,明隆庆元年(1567)归海澄县管辖,民国年间为海沧区,1958年划归厦门市,为海沧公 社,1984年改为乡,1986年改为镇,地理环境,三面临海,中部为海拔200米左右的山,地势平坦,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20.9℃, 年降雨量1187.4毫米,耕地面积25373亩,农渔并举。现大部分土地辟为台商投资区,厦门~漳州公路横贯镇区,村社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方便。
  历史渊源:
保生大帝,俗称大道公,生前姓吴名本(一说名本,从大从十,音滔),北宋泉州府同安县人,宋太平兴国四年三月十五日(979年4月14日)生于同安县 积善里白礁村(现属龙海市)。自幼颖悟,立志学医,以普济众生为己任,乃访求名师,精心钻研,故精通医术及“三五飞步”之法,不受室,不茹荤,并结庐于白 礁村东1公里路远的青礁崎山东鸣岭下龙湫坑畔,凿井取泉,采药炼丹,为民治病莫不妙手回春。他以全活人为心,为人治病,上至官员,下及庶民,不分贵贱,按 病投药,不受奖赏,不索酬谢。遇漳、泉二州瘟疫,则偕门徒深入疫区,活人无数。其医术高明,医德高尚,遐尔闻名,人称其为真人,尊为“神医”。宋景祐三年 五月初二日(1036年5月29日),因上山采药,坠崖谢世。
吴真人谢世后,民间谥为“医灵真人”,于龙湫坑畔建龙湫庵作为神仙供奉。南宋绍兴年间,由乡绅吏部尚书颜师鲁向朝廷奏请获准立庙,即今青礁慈济宫。由 于吴真人神灵显赫,得到累朝褒封,宋天圣三年(1025)封御史太医妙道真人;乾道七年(1171)赐庙额“慈济”, 谥曰“大道真人”(今俗称大道公);淳熙元年(1174)敕凡立宫处,皆书“慈济”悬挂之;庆元二年(1196)封为忠显侯;开禧二年(1206)改封英 惠侯;宝庆三年(1227)增封康佑侯;端平二年(1235)封灵护侯;嘉熙三年(1239)封正佑公;嘉熙四年(1240)改封冲应真人;淳祐元年 (1241)诏改庙为宫;淳祐五年(1245)封孚惠真君;德祐元年(1275)封孚惠妙道普佑真君;明洪武五年(1372)封昊天御史医灵真君;永乐十 七年(1419)封为“恩主昊天金阙御史、慈济医灵妙道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以下称保生大帝)。有关保生大帝的历史文献,除《同安县志》、《海澄县 志》、《泉州府志》外,还有南宋嘉定二年(1209)乡进士杨志所撰《慈济宫碑》、元蒲寿晟《龙湫青礁宫》词、明胡宗华《游青礁东宫》诗、清杨浚《四神志 略》等。
当时慈济宫有二座,另一座在吴本的出生地白礁,两座慈济宫都奉祀保生大帝。这两座慈济宫以其历史悠久,具有古建筑文物价值,1996年11月20日, 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两地毗邻,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名称合名为“青礁、白礁慈济宫”,因青礁慈济宫位置在东边,白礁慈济宫方位在西部, 人们分别简称为东宫、西宫。青礁慈济宫始建于南宋绍兴廿一年(1151),历代均有修葺,现存清代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宫殿式建筑,宫内遗存的古代的石雕、 木雕、彩绘等弥足珍贵。
立庙塑像供奉保生大帝为民间信仰。保生大帝由人衍变为神后,在缺医少药的时代,疾病,尤其是瘟疫夺去了许多人的人民群众的宝贵生命,人们用他的药方, 且以抽签问卜的方式增加神秘的色彩,在病家的心中产生心理作用,造成神效,使吴真人的神像在群众心中愈来愈变得崇高伟大,他的功能范围也愈来愈扩大,成了 一方的医神和保护神,不仅仅是求医问药,凡祈福禳灾之事皆求之。由于它的灵感,致影响深远,为供奉方便,自宋代以来,闽西南、粤东广大地域的信众纷纷从慈 济宫分炉到其所居住地处建新的保生大帝庙。明末清初,移民到台湾的漳、泉地区百姓,他们携带保生大帝的神像同往,既保佑他们平安渡过波涛汹涌的台湾海峡, 又保佑他们在披荆斩棘的创业道路上,能战胜疾病瘟疫水旱虫蛇等自然灾害。所以,各地的保生大帝庙都信众甚多,香火旺盛。 青、白礁慈济宫一直被分炉于闽、粤、台广大地域数以百计的、不同名称的保生大帝宫庙奉为祖庙。据初步统计,福建省厦、漳、泉三市祀奉保生大帝的庙宇皆有上 百座。在台湾的400余座保生大帝庙, 其中分别认青、白礁慈济宫为祖庙都是自明末清初以来分炉过台湾的。青礁慈济宫于上世纪末前后得到台中市元保宫捐资重修,已废的龙湫庵也由屏东县海埔万寿宫 捐款重建。祀奉信仰保生大帝,被海峡两岸信徒称为“慈济精神”,据称台湾信仰保生大帝者数以千万计,神缘广泛,影响深远,被视为两岸宗教文化交流,联系乡 亲情意的金桥和纽带。近十余年来,台湾到青礁慈济祖宫谒祖进香的团队,据不完全统计有如下记录:
年 份   团队数   人 数
1988   7     320
1989   18    550
1990   22    750
1991   25    900
1992   28    1000
1993   29    1150
1994   31    1250
1995   33    1350
1996   34    1400
1997   34    1450
1998   33    1350
1999   70    1813
2001   39    1076
2002   44    1358
2003   20    779
2004   19    1136
当年令人崇敬的民间医生吴本及其医术医德事迹迄今近千年,他逝世后被民间升华为神,经日转星移,长期嬗变,逐渐在民间流传许多神话,用以歌颂赞美其品 德和超人法力。诸如:昆仑学道、丹砂济世、神方化骨、江张从道、米船赈灾、祛疠斩蛟、施术医虎、得道飞升的生前故事和羽化后的除贼治水、神幡救驾、鄱阳助 顺、丝线过脉等神话,这些神话故事都十分绘声绘色。加上尊为医神和地方保护神,使保生大帝(大道公)被世代众多信众虔敬信奉。在漫长的保生大帝信仰长河 中,逐渐形成了民间约定俗成的信仰习俗。这些信仰习俗主要是祈求药签、问事签,保生大帝的请神、乞火、忌日、巡游祭祀活动等。青礁慈济宫是保生大帝信仰的 发源地,它本身就有其独特的保生大帝祭祀活动,称米龙升天;异地众多同祀保生大帝的庙宇对祖庙的尊崇,都有定期赴祖庙进香朝拜,这样又有了进香仪式。这些 在道教崇拜熏染下的保生大帝信仰习俗,经久流传,最后被广大信众所接受和遵守,并一直沿袭至民国年间。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因破除迷信,使保生大帝信仰习俗受到限制,到20世纪60年代几乎消亡。80年代,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祈求药签、问事签习俗恢 复,尔后进香祭拜也允许了,而保生大帝的升天祭祀、巡游等活动,直至近年在个别庙宇出现。现在,虽然保生大帝的信俗已得到恢复,但其内含是否原汁原味,有 待进一步发掘,而尽量达到保持原生态面貌。
基本内容:
流行于闽、粤、台和东南亚各国华人地区的保生大帝(大道公)信仰习俗,因千百年积淀,内容十分丰富。
从类别上看,分为两大类:
(一)祭祀类
世界上所有宗教都有祭祀活动,信仰保生大帝的祭祀活动与青礁慈济宫有关的主要有:请神、进香乞火、米龙升天(忌日)、巡境等。
(1)请神(分炉)  为满足异地信仰保生大帝信众的要求,各地首次建造保生大帝庙宇时,都要到祖庙或其附近已立的保生大帝庙迎请保生大帝神明(一般是求取香火,即香灰),这叫请神,或称分炉。
请神有较严格的祭祀程序。到祖庙的请神方事先要备好保生大帝神像、辇轿、旗幡、锣鼓、香炉、香火、大米和敬物(三牲五果)。在选定的日子(一般在农历 的1~3月),道士带上数量不等的信众到祖庙祭拜。慈济东宫这座祖庙沿袭至今的请神祭祀仪式先后顺序如下:1,将带来的新神像置于祖庙神像旁;2,信众在 神案上献摆大米、三牲、五果等敬物,然后进香;3,信众跪拜,三跪九叩首;4,道士主祭,念祷文,内容请神、祈求平安;5,请火,将祖庙香炉中的部分香灰 置入带来的香炉中;6,烧香纸,鸣鞭炮;7,向祖庙交添油款和捐款;8,祖庙送有关神明资料和灵符给请神方;9,分炉的神明乘着辇轿在旗幡的掩拥下和锣鼓 声中回境巡游并祭拜,所经敬奉该神明的村庄沿途巡游,祭拜仪式与祖庙大致相同。
  (2)乞火(谒祖进香)  已分炉于各地的保生大帝庙定期或不定期要组织信众到各自 祖庙举行谒祖进香活动,其意是到祖庙求得神火回乡供奉,以示不忘神缘关系。附近乡镇每年举办,路途遥远的3~5年举办一次。举办时间在保生大帝的诞辰日 前,即农历1~3月。乞火活动时,所备之物和祭拜程序与请火(分炉)相同,祗是在回境前增加耍龙、弄狮等娱乐表演。
(3)巡境  分炉于各地的保生大帝庙所在村庄,许多地方在元宵节前后还抬着乘坐辇 轿的保生大帝神像在所在村庄辖域内巡境。他们把保生大帝奉为境主、保护神,请出庙外巡境,以示驱邪逐疫,以求地方上的安乐。巡境前,家家户户大扫除。巡境 时,旗幡、锣鼓在前,乐队、表演队跟随,神轿垫后,信众在神轿前后护拥,一路上锣鼓喧天,鞭炮轰鸣,不时杂有铳声。到主请的自然村时,神明安放在预先搭好 的神台上,信众们纷纷带上香火、敬物前来祭拜。在祭拜的仪式时,少不了道士的祭文和颂词。在巡境期间,所在自然村白天和夜晚都有戏班在演戏。
(4)跳火盆  厦门地区除了东宫祖庙外,一些保生大帝庙还有跳火盆的习俗。它的缘 由是,相传吴真人在世时,某日出诊回青礁住处的路上,突遇老虎挡道。他止步观看,觉得老虎似无伤害歹意而有所相求。于是,吴真人近前观察,发现老虎口流唾 液,合不拢口,仔细查看,是虎喉哽着一块骨头,悉知老虎是找他救治。出于怜悯之心,吴真人取出一段戒尺,顶着虎口,伸手从卡在虎喉的骨头拔出,教了猛虎一 命。于是,猛虎感悟,遂追随吴真人护法,成了正果。所以,闽南所有保生大帝宫庙都塑造虎神供奉,尊为虎爷。
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供奉虎爷的宫庙举行跳火盆的祭祀活动。前一、二日,宫中执事和一帮青年用小辇抬着虎爷向宫的周围店铺、民居乞讨柴火,积累到数百 斤。到元宵节那晚,将柴火堆放在宫庙前,少则一堆,多则二、三堆,此时,由道士念咒祝福,祈求平安,并点燃成篝火。然后,数以十计的青年,竞相飞速轮番从 篝火跳过,群众围观喝采,场面热闹,此种活动俗称“跳火盆。”
抗战前,厦门岛保生大帝宫庙如南寿宫、前园宫、二舍庙每年都举行“跳火盆”活动。现在此活动已见消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发掘保护。
(5)米龙升天祭拜(忌日)  早在明清时期,每逢保生大帝谢世日(农历五月初二 日),青礁慈济宫这座祖庙都举行隆重的祭祀庆典,到民国时代已发展到较为定型的祭拜仪式,称米龙祭拜。米龙代表保生大帝乘龙腾飞,即象征保生大帝升天为 神,保境安民。上世纪50年代作为封建迷信被禁止,直至2004年才恢复。
这是青礁慈济宫这座祖庙特有的保生大帝忌日祭祀活动,因是为纪念保生大帝升天,祭拜仪式十分隆重,祭拜过程时达二小时,场面非常神秘壮观,整个活动时 间多达三天。其祭拜仪式过程如下:1,祖庙理事购3000斤大米在庙前广场制作米龙。制作米龙前,用木板在地上钉制12米长的龙形图案,将所有大米净铺置 于木模龙形图中,制成长12米,高约20~30厘米的盘旋状米龙。米龙一端安上用事先做好的彩札龙头,再在米龙周围铺红绸布;2,忌日那天,米龙前置香 案,上放信众的敬物;3,道士手持白鸡作煞施符念咒后,用笔点鸡血指引理事们分别在米龙的龙头、龙身、龙尾处点一下,象征米龙逐渐神化;4,请祖庙主神的 神灵到米龙处,道士作煞改用白鸭血在龙的身上点化; 4,到另一间保生大帝神像前,道士念祷文咒符的同时,理事们跪拜(三跪九叩首)再在神明头上画龙点睛;5,信众一起烧金银纸(冥纸),鸣鞭炮,象征保生大 帝游云升天去了;6,三天拜祭完毕后,附近村庄的广大众信赴米龙现场分龙米(称平安米)。分平安米象征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信众将此米带回家后煮成饭 (或粥)全家尽行吃掉,绝不能出现剩饭倒掉的现象发生,否则即意味着浪费天物和不虔敬。另外,在整个活动期间,广场上都有民间文娱表演,白天耍龙弄狮,夜 晚演戏,观看者人山人海,热闹非常。
  (6)请戏谢神  信众在求签问卜“应验”时,要感谢保生大帝的神灵,其主要形式就 是请戏谢神。各村庄选定固定的日期在保生大帝庙前,由信众们或以集体、或以个人的名义请戏班演戏,在谢神的同时供人们观看。戏剧演出前要谢神祭拜,在摆满 敬物的神案前,信众跪拜的同时,在道士的指引下行“祭五营”、“送孩儿”的活动仪式。请戏谢神活动的时间,少则三天,多则十余天不等,视谢神的信众多少而 定。
(二)卜签类
卜签属于占卜范畴,青礁慈济宫的卜签分二款,即药签和问事签。卜签的程序是:信众有事进庙卜签(俗称求签)者,先点燃香火在保生大帝神像前跪拜,跪拜 时从自己的口中微声(或默默无声)向神明祷求自己的心愿;进香后到签筒处用手摇动签条并抽出其中一根号签;号签置于神案上,再双手捧着筊子(为两块互为弧 面、平面表示正反的小木头)向神像站拜,后双手散开筊子掷落地上,当筊子两片出现正反两面,此时就意味着得到神明的首肯了,未得到神明首肯(筊子的两片出 现两正或两反)时,问病者将药签放回签筒取另一支药签再掷筊子,如此反复直到取出的药签被首肯方止;问事签要求一事一问,掷筊子原则上只能一次,没得到神 明首肯,就意味神明拒绝,请您下一次再来;多事卜签会遭神明的拒绝,经庙宇工作人员的指点后,可再问事卜签;拿着号签到领签条处交给庙宇的工作人员,工作 人员按签号给卜签者签纸;工作人员了解卜签者的意愿后向卜签者解读签纸内容。
一般求签问事的人,领取签诗后,自己依诗句猜测理解。而向宫庙人员求解者,则据“签诗解”加以解释,并作相应的劝导。
  (1)中药签
“道通桔井春林外,人在礁山化雨中”,这是青礁慈济宫石刻楹联歌颂保生大帝的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写照。他生前是神医,升化后为“医神”。据说吴本著 有《本草》,虽日久难得全书,但其部分处方极大可能保存于该宫的药签中。信众本人或亲属逢身有不适,到保生大帝庙卜药签后,按药签处方到药店取药治病。青 礁慈济宫现存的中药签分内科(处方120首)、外科(处方24首)和儿科(处方36首),多属偏方。各科每首处方少则1~2味,多则8~9味。纵观药签处 方多为普通的中草药,对常见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今青礁慈济宫的药签已播布闽台同祀宫庙,诸如台中元保宫 、平和县境内各保生大帝庙宇中。
  (2)问事签诗
青礁慈济宫的问事签共66首。每首为七言四句。由信徒在签筒抽出一签,并掷筊得神明肯定后,按编号领取签诗(印在有色的小纸条上),可请宫庙司掌者解 释签诗内容,对应问事作解释,宫庙印有“签诗解”。例如第一首:“真金轻火炼千回,此物原来七宝魁;更有良工成大器,万古流传不沉灰”。解曰:“杨戬送师 炼剑。六甲,男;秋好夏差;必有良师;婚姻成。”又第二十四首:“根已枯焦再长芽,磨成琢玉已无暇;诚心自有诚心报,莫待当前酒价赊。”解曰:“女娲娘娘 炼石补天:六甲,女:春天好,冬天差;求才差,婚姻差。”又第六十六首:“令行到手莫要辞,自斟自酌自徘徊;鸡狗相向消息近,姻缘夙世不须谋。”解曰: “月英郭华买胭脂:六甲,男;事事好;栽种,按季节应种。”
凡供奉保生大帝的宫庙都有问事签的卜占,青礁慈济宫的问事签肇于何时,何人作诗无从考究。所有问事诗中,都引导人们行善积德,勤奋上进,敬上爱下等我 国传统美德,寓有辩证法,所以信众说其“灵验。”上世纪50~70年代,把求签问事作为封建迷信对待,给予批判并取缔,80年代开始复苏,问事签诗的“灵 验”是否带有偶然性,其中的奥妙有待深究。
  制品及作品等相关器具:
  祭祀类  保生大帝神像(木雕)、辇轿、旗幡、锣鼓、敬物、大米、香烛、鞭炮等;
  卜签类  签筒、竹签条(上书号码)、筊子(材料一般为竹头)、签书(药方名称或签诗)
  传承谱系:
1,北宋,民间自发祭祀;2,南宋皇帝赐庙号以来,祭祀仪式和卜签过程逐渐形成,闽、粤各地纷纷分炉立庙,同时带去祭祀仪式和卜签习俗;3,明末清 初,保生大帝信仰及习俗传入台湾各地;4,清代以来,移民到东南亚各国的华人,将保生大帝信仰及习俗带往居住地。
  濒危状况:保生大帝信俗历史久远,播布广泛,一直延续流传。但上世纪50年代因“破 除迷信”受到限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被取缔禁止,遂使这具有传统文化的信俗逐渐淡化,以致濒于消失。改革开放后,虽已复苏,但信俗活动从形式到内容 是否有遗缺或变异,值得商榷。从下面的情况说明保生大帝信俗还需发掘抢救,以真正恢复原生态面貌。 1,药签可能有遗漏、失传。经调查,异地同祀保生大帝宫庙的药签,还分别出现过骨伤科、妇科、眼科、针炙科等情况,故现任青礁慈济宫的理事们,有的怀疑青 礁慈济宫的药签科目可能有失传;即使现有的内、外、儿三科;与白礁慈济宫对比,其处方首数不同,药方也稍有出入,这些都待今后进一步发掘寻觅。 2,问事签诗可能有遗漏。青礁慈济宫的只有66首,而有的宫庙多达百余首,应当继续访求完整的问事签诗原本。 3,祭祀活动项目有的已失传,祭祀仪式及过程可能有变异。

 

厦门青礁慈济东宫保生大帝信仰
关键词:风俗习惯;信仰;保生大帝;保生大帝信仰;厦门市 作者:吴广宇

 

 

厦门青礁慈济东宫保生大帝信仰65
关键词:风俗习惯;信仰;保生大帝;保生大帝信仰;厦门市 作者:吴广宇

 

 

厦门青礁慈济东宫保生大帝信仰21
关键词:风俗习惯;信仰;保生大帝;保生大帝信仰;厦门市 作者:吴广宇

 

厦门青礁慈济东宫保生大帝信仰10
关键词:风俗习惯;信仰;保生大帝;保生大帝信仰;厦门市 作者:吴广宇

主管:福建省文化厅 主办:福建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福建省图书馆 闽ICP备11002611-2
设计制作:福州力行互动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