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湄洲岛位于台湾海峡西岸中部的湄洲湾口,北纬25.10,东径118.590,隶属 福建省莆田市。全岛面积14.35平方公里,人口3.8万。这里距台湾台中港72海里,离莆田文甲码头1.8海里,自古就是闽台民间交往的桥头堡。湄洲岛 气候宜人,风光秀丽。全岛平均海拔10米,年平均气温21度,年降水量1300毫米。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使岛上冬暖夏凉,四季如春,这里盛产五谷和 鱼类,物产丰富。全岛海岸线长达30.4公里,分布着13处优质沙滩,5公里海蚀地貌和1万多亩森林,拥有湄屿潮音、黄金沙滩、鹅尾山、日纹坑等天然胜景 30多处。 湄洲岛是四海共仰的海上女神妈祖的故乡,是妈祖文化的发源地。独具特色的妈祖文化对海内外中华儿女,尤其是台湾同胞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目前世界上 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30个省市500多个县、市建有5000多座颇具规模的妈祖分灵庙宇,妈祖信众近2亿人。每年前往湄洲妈祖祖庙朝圣的海内外香客 游人超过100万人次,湄洲岛因之被誉为“东方麦加”。 湄洲岛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成为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1992年10月,被国务院辟为国家旅游度假区。十多年来,岛上已投入资金10亿多元人民 币,兴建了湄洲大道、环岛路、进出岛轮渡码头、3000吨对台客运码头和跨海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以及酒店、娱乐中心、海滨浴场等旅游服务设施。湄 洲岛现在已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福建省五大旅游品牌之一和东南沿海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
历史渊源:
妈祖信仰起源于北宋初期,至今已跨越1000多年的历史。妈祖姓林名默,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生于莆田湄洲岛,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因救助海难而逝。因她生前行善济世,人们对其感恩戴德,死后不久,民间自发在湄洲岛上立祠祭祀,肇称妈祖,尊为神女。
宋代以降,我国航海业迅速发展,中华民族的目光投向了海洋,这位地方性的民间神祇很快地受到宋代朝廷的重视。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朝廷赐予 “顺济”庙额,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又先后赐予“灵惠夫人”、“惠灵妃”封号,从而开始确立 了妈祖海神的地位。此后,元代、明代、清代,历朝帝王对妈祖一再褒扬诰封,封号从妃到天妃,直至天后、天上圣母,徽名懿号愈加显赫,规格不断提升。据史料 记载,在历代对妈祖的褒封中,宋代14次,元代5次,明代2次,清代15次,共达36次。
妈祖由人入神,从一个海边女子到四海之神,从民间信仰到朝廷钦定的历程,显示出妈祖女神的特有魅力。特别是民间对妈祖女神的大祭日期选在每年农历三月 廿三的妈祖诞辰和九月初九的妈祖升天之日,这与历代朝廷御定的春秋二祭不谋而合,异曲同工。宋代著名诗人刘克庄在《白湖庙》诗中写道:“灵妃一女子,辨香 起湄洲,巨浸虽稽天,旗盖俨中流。驾风樯浪舶,翻筋斗千秋。既而大神通,血食羊万头。封爵遂綦贵,青圭蔽朱旒。轮奂拟宫省,舆荐皆公侯。始盛自全闽,俄遍 于齐州……”民间的祭祀一呼万应,普遍而热烈;官方的祭祀重于礼制,庄严而肃穆。二者互为推动,互为影响。但朝廷御定的祭礼以儒家的礼制作为文化定位,具 有较高的标准和规范的礼仪。《礼记?祭法》云:“夫圣王之制祭礼也,法施于民则祀之; 以死勤事则祀之; 以劳定国则祀之; 能御大灾则祀之; 能捍大患则祀之。”以妈祖护国庇民的神迹与功德,祭法中所列五可祀者,妈祖至少占其三。曾子认为祭祀的意义在于“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焉。”说明了儒家的祭 祀功能在于教化,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
据《天妃显圣录》等文献记载,我国御祭妈祖最早的当推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宋高宗在临安郊祭后敕封妈祖为灵惠夫人。以后,历代帝王又 加以继承和发展。如《元史?祭祀志》载:“岁遣使 香遍祭,金幡一合,银一锭……用柔毛、酒醴,便服行事。祭文曰:维年月日,皇帝特遣某官等致祭于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元代天历三年,元帝御祭妈 祖,特遣大臣至莆田虔修祈事,其祭文曰:“天开皇元,以海为漕。降神于莆,实司运道。显相王家,弘济兆民。盛烈庥光,终古不灭。”《明史?礼志》载:“永 乐七年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以正月十五日、三月二十三日,南京太常寺官祭……诸庙皆少牢(猪一、羊一)”。明代郑和、王景弘七下西洋时,朝廷 对妈祖的御祭就达14次之多。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诏准福建总督郝提请,凡各省、府、县地方建有的妈祖庙,照例春秋致祭,并行三跪九叩之礼。 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妈祖被列为春秋谕祭之神,编入国家祀典。在清代祀典中,能享此殊荣的仅有三位圣人:宣圣孔子,武圣关帝,女圣妈祖。足 见妈祖地位之尊荣。也说明了妈祖祭典与孔子、关帝是相同的规格。至乾隆年间,各府县官祭妈祖的礼仪基本统一,有的还载入地方志。如《长乐县志》载:“每岁 春秋日及三月二十三日诞辰致祭,设帛一(白色)、爵三、铏一、簠一、簋一、笾四、豆四、羊一、豕一……正祭日五鼓,正印宫诣庙,朝服行礼,前后三跪九叩, 三献饮醴,受胙仪与关帝同。”
据宋代廖鹏飞写的《圣墩祖庙重建庙记》和其他宋代文献资料分析,宋代的妈祖祭典已经形成了迎神、初献、亚献、终献、送神的祭祈程式,而且,当时就以 《迎》、《送》二章使乡人歌而祀之:“神之来兮何方?戴玄冠兮出琳房。玉鸾珮兮云锦裳,俨若存兮热幽香。鼓坎坎兮罗杯觞,奠桂酿兮与椒浆。岁岁祀兮民乐 康,居正位兮福无疆。”(右迎神)。“神之住兮何所?飘葳蕤兮步容与。礼终献兮彻其俎,鹤驾骧兮云旗举。灵恍惚兮非一处,江之墩兮湄之屿。旗摇摇兮睇莫 睹,稽首送兮拜而俯”(右送神)。
元代的祭典沿袭宋制。据《诚意伯刘先生文集》(明原利本藏台湾中央图书馆)载:刘伯温于元至正年间在《台州路重建天妃碑》中记述,“复作迎亨、送神之 章,俾歌以祀神。”其词曰:洁珍兮羞肥,芳椒兰兮菲菲。盼灵舟兮驻云旗,神不来兮渺予。思轻霞兮长烟,风飕飗兮漪涟。神之来兮翳九玄,伐鼓兮铿钟。吹羽笙 兮舞宽幢, 回旋兮留六龙。乐具奏兮斋肃雍,鸿熙洽兮釐祝从。江安流兮海恬波,伏蛟蛇兮偃鼋鼍。蔚桑庥兮穟麦禾,有寿考兮无夭瘥。穆幽譖兮动天和,于神功兮世不磨。” 歌中描述了妈祖祭典的盛大场景:“伐钟鼓”,“吹羽笙”、“舞宽幢”、“斋肃雍”……
明代人赖聚在《重修天妃庙记》中记述:敬系以迎神、送神之辞曰:“神苞坤兮宣扬,昭灵和兮越裳。出显入幽兮神无方,扬云旗兮海若藏。神之来兮紫霞軿,运化机兮鞭雷霆,宣鳀壑兮靖沧溟。神之去兮陟天庭,寰瀛顺轨兮水波不兴,神恩汪 兮天地清宁。
清代人祁顺也在《天妃庙记》中记述:复作迎亨、送神之词,俾邦人歌以祀之。其词曰:荪壁兮药房,辛夷楣兮兰桂梁。杂芬菲兮成堂,神之奠兮海旁。吉日兮 将事,女巫兮蕙芳。清蒸兮芳醴,衣彩兮传葩,吹参差兮舞婆娑。神不来兮奈何?轻风飕兮水扬波。神之来兮容与,载云旗兮驾风驭……
民国时期,妈祖的官祭仪式依然如同清例,但因兵乱之由,时断时续。新中国成立之后,传统的民间妈祖祭典和官方祭典曾被长期禁止。改革开放之后,妈祖文 化迅速升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湄洲岛开始了妈祖祖庙重修的浩大工程,1985年起逐步恢复了民间祭祀活动。1987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祖庙举行了 “妈祖千年祭”盛大祭典活动,赢得了中外游客和有关专家的高度赞誉。1994年,福建省旅游局与莆田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94妈祖文化旅游节’,把举行湄 洲祖庙祭典的大型活动作为旅游节的重点内容之一。这次祭典活动经过认真筹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由一批历史学家、文物专家、民俗学专家共同研究,恢复完 善《湄洲祖庙祭典仪注》和《祭典仪程明细表》等,并搜集整理和复制了祭典所需的道具器物,反复排练,分别于1994年4月27日和5月7日在湄洲祖庙预演 和正式举祭,应邀观看祭典表演的领导、专家和学者一致认为:“湄洲妈祖祖庙祭典气势磅礡,恢宏壮观,是一种更为系统化、规范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得更紧 密的祭典模式。”
1997年5月,湄洲祖庙举行妈祖1010年祭大典。2000年5月,又隆重举行了千年禧妈祖祖庙祭典,这次活动以空前的规模和精密的安排,具有强烈 的震撼力。特别是乐舞和音乐的艺术氛围渲染,使祭典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达到了一种人神交融的境界。此后,湄洲妈祖祖庙祭典的程式和内容基本定型,并每年 依例举行春秋二祭,还应邀到香港、澳门、台湾、金门等地进行示范祭仪活动,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
基本内容:
妈祖祖庙祭典的行祭地点在湄洲祖庙广场或新殿天后广场,祭典全程时间约45分钟。根据场所、规格或祭期的不同,祭典规模可分为大、中、小三种。无论采 用何种规模,祭典仪程基本相同,依序为:1、擂鼓鸣炮。2、仪仗、仪卫队就位。乐生、舞生就位。3、主祭人、陪祭人就位。4、迎神上香。5、奠帛。6、诵 读祝文。7、跪拜叩首。8、行初献之礼(献寿酒)、奏《和平之乐》。9、行亚献之礼(献寿面)、奏《海平之乐》。10、行终献之礼(献寿桃)、奏《咸平之 乐》。11、焚祝文、焚帛。12、三跪九叩。13、送神、礼成(退场)。
祭典行祭人数的多寡作为规模的区分。大型行祭队伍人数308人,各类执事人数为:1、九节黄伞1人。2、日月扇2人。3、提灯6人。4、提炉6人。 5、司礼生16人。6、八仙女8人。7、铳手12人。8、舞生64人。9、乐生52人。10、歌生38人。11、清逻旗2人。12、大锣4人。13、警跸 牌2人。14、敇封牌2人。15、四大旗幡4人。16、封号旗16人。17、魔节生2人。18、仪仗队60人。19、大吹4人。20、大号4人。21、通 赞1人。22、钟鼓手2人。
中型行祭队伍人数168人,各类执事人数为:1、九节黄伞1人。2、日月扇2人。3、提灯6人。4、提炉6人。5、司礼生16人。6、舞生64人。 7、清逻旗2人。8、大锣4人。9、警跸牌2人。10、敇封牌2人。11、四大旗幡4人。12、封号旗12人。13、仪仗队40人。14、通赞1人。 15、钟鼓手2人。16、铳手4人。
小型行祭队伍人数72人,各类执事人数为:1、九节黄伞1人。2、日月扇2人。3、提灯2人。4、提炉2人。5、司礼生4人。6、舞生16人。7、清 逻旗2人。8、大锣4人。9、警跸牌2人。10、敇封牌2人。11、四大旗幡4人。12、封号旗6人。13、仪仗队20人。14、通赞1人。15、铳手2 人。16、钟鼓手2人。
祭典所需的器物主要有祭筵、祭器、祭品、仪仗、服饰、乐器、道具等。动态的项目主要有诵读祝文、歌舞表演等。
(一)祭筵:在正殿前的平台上搭盖一座拜亭式祭坛,坛上设祭筳。从祭筵前延伸至圣旨门内为祭典行仪区,在行仪区的中轴线和乐池、舞池上铺设红地毯。祭 筵内安置妈祖神座和香案(包括重案和龙案),香案前为献位和读祝位。祭筵前为主祭人和陪祭人拜位,右旁设盥洗位。广场前方两边设乐座,中部正中为舞池,后 部至圣旨门为仪卫区。
(二)祭器:用仿古祭器和莆田民间传统祭器两部分结合。仿古祭器除笾、豆为竹木制品外,其他如铏、簠、簋、爵以及盥洗用的洗、 等均为铜器。这些铜器件均沿袭古代形制。民间传统祭器则包括香炉、花斗和木雕龙烛、桌灯、果盒、馔盒。木雕工艺均为立体透雕,俗称“三重透”。以上祭器分 别摆列在重案和龙案上。
(三)祭品:按传统礼制用“少牢”祭(即全猪、全羊卸去内脏,用木俎架架在供案前方左右两案)。其他祭器上置干鲜五果。“三献”分别以爵、果、馔敬献。
(四)神像:妈祖神像按传统工艺为软身木雕像,头戴冕旒银冠,身着霞披朱红龙袍服,拱手执圭端坐于金龙椅座上。妈祖所戴银冠上饰九龙八凤,全用 0.15毫米的超微型银丝编织而成,银光闪闪,形象逼真,是代表莆田传统银饰的精湛工艺。银冠上还饰以珍珠、宝石、翠羽等。神像后面的屏风为木质金龙透 雕。
(五)仪仗:主要以古代宫廷卣簿和莆田民间传统的妈祖出游仪仗、执事两者结合,次第为:起马牌、清道旗、开道大锣、警跸牌、衔牌、升龙幡、号角、金 瓜、金 、朝天镫、幡龙棍、月牙铲、方天戟、大刀、抓印、抓笔、日月牌、凸凹杖、封号旗、提灯、提炉、日月扇、九曲黄伞以及仪卫所执的戈、戟。
(六)服饰:参加祭典着装人员近300人,服装分5个类型:1、主祭和陪祭人员着民国初期改良的汉装; 2、司礼生(10人全部女性)着唐宋宫廷女官服装; 3歌生(20人)和乐生(56人)着唐宋宫廷乐工服饰; 4、舞生因其献演的羽舞为汉以前的舞蹈,所以着装亦用汉代服饰; 5、仪仗服饰视不同执事分工而定,如卤簿队伍着盔甲,一般仪仗和仪卫人员着普通武士服,提灯、炉及执雉扇的女子着宫廷女官服。服装整体色彩以黄、红、灰和 海蓝为主色调,设计效果力求达到主次分明而又协调和谐,古朴大方而又多彩多姿。
(六)乐器:按大晟乐规定,祭典乐器分别用金、石、丝、竹、土、匏、革、木8种不同物质制成,才合乎金声玉振、八音和鸣的要求。而这些乐器大都沿袭宋 明时代形制,所用乐器达28种,计60件,其中除少数几种是莆田民间乐器外,其余大多数为古代宫廷乐器,按其物质属性分:木属的有柷(斗形,敲柷为音乐开 始)、敔(虎形,刷敔结束),金属的锣、云锣、钹、编钟、博钟,石属的编磬、特磬,丝弦属的琴(古琴和莆田大小八角琴)、伬胡、四胡、瑟、阮(大、中 阮)、琵琶、古筝,竹属的筑、篪、笛、管、筚篥、排箫,革属的大鼓、应鼓,匏属的笙、竽,土属的埙等。
(七)道具:主要有九节黄伞、日月扇,提灯、提炉、清逻旗、警跸牌、敕封牌、封号旗、仿古各式兵器等。道具选料精细,制作考究,古朴典雅,突出地方传统工艺的特色。
(八)祝文:在祖庙祭典的仪式中,诵读祝文是活动的高潮之一。祝文一般随着祭典祈神的需要而定内容,由主祭人或主持人祷告诵读,文曰:“天上圣母,赫 濯厥灵。奉天承命,总司沧溟。慈悲博爱,赐福兆民。扶危济弱,显应昭明。风雨调适,阴阳平行。经济发展,财物丰盈。国家昌盛,社会安宁,干戈偃息,世界和 平。伏维,尚飨!”
(九)乐舞:祭典的乐舞沿袭古代宫悬之乐、八佾之舞,但又有革新变化。因为妈祖是海上女神,舞生故用男女各36人,舞蹈语汇要求表达妈祖舍身济难,慈 海护航的内涵。艺术上也相应进行革新,即在保持古朴典雅风格的前提下,不拘泥于机械表演程序,着重追求少女阿娜多姿的美感和海上踏波起舞的动感的有机结 合。道具上摒弃龠管,改为纯粹的羽舞,把它插在丫形的木柄上,可合可分。舞生一手执羽,另一手可以把雉翚拨弄成丰富多彩的舞蹈语汇。羽舞不但舞姿娴雅优 美,而且被古人视为高贵的文舞。《吕律精义》:“雉其身有文章,其性又耿介,故先王贵之者……是故,羽舞谓之文舞,取其耿介而有文章,类乎士之德也。”在 表演动作上体现妈祖故乡的传统舞蹈特色。巧妙而自然地把莆仙戏的许多科介融化入舞,如转身势的上转、下转、外转、内转、半转、周转等,手式上的拱手、下盘 手、后半手、逍遥手、边侧手等,步法上的云步、叠步、侧步、圆场步等。在队形和构图上则讲求美化和适当的变化。如“初献”之舞主要运用雕塑造型的艺术表现 手法,使之与稀声音乐的古朴无华风格相协调。“亚献”之舞队形变化幅度较大,着重表现四面八方前来朝拜妈祖的踊跃情景。整个舞蹈基本达到动静有致,节奏鲜 明,古朴典雅,娴熟生动的要求,与庄严隆重的祭典礼仪紧密结合。
祭典的音乐体现妈祖祖庙祭典的特点和莆田民间音乐特色,既能渲染庄重肃穆的祭祀气氛,又含有鲜明的莆田地方特色。
(十)音乐:祭典音乐的核心部分是五首乐歌,分别是《迎神》、《送神》、《和平》、《海平》、《咸平》。其歌词高古典雅,蕴意悠长。从而组成完整的祭典乐章。其歌词的内容是:
其一:《迎神之曲》
神之来兮,驾龙螭兮,神故乡兮,水之湄兮。
告洁虔兮,奉盥 兮。神其怡兮,民受禧兮。
其二:初献《和平之曲》
维天无极,维海不测。神曰天后,立海之则。
海天清晏,卿云五色。八海既宁,万方归德。
其三:亚献《海平之曲》
皇哉女神,呼吸风雷。洪波立靖,造福弭灾。
泽施四海,庆谧九垓。南风薰兮,阜我民财。
其四:终献《咸平之曲》
海天来航,湄庙无疆。春秋祀典,血食万羊。
鼓钟歌舞,俎豆馨香。女神降止,赐我百祥。
其五:《送神之曲》
礼既成兮,神其行兮。举驾旌兮,升玉京兮。
海宇清兮,岛屿明兮。邀祥祯兮,永和平兮。
祭典伊始的《导引曲》用莆仙调《水清龙》曲牌改编,以渲染祖庙之所在地的海滨特征。《迎神》和《送神》同用一曲调,音乐带有神秘、悠扬的韵味,表现神 之来去缥缈无迹的意境。初献的《和平之曲》基本用稀声音乐以便使祭祀引入庄严肃穆的氛围,也体现对古代释奠乐歌的继承。亚献的《海平之曲》改用一板三眼的 节拍形式,每句的最后一字用小拖腔,使旋律趋向一定规律,曲调也更为优美流畅。终献的《咸平之曲》则由以上两种调式的结合,特别是最后的“女神降止”两小 节引用莆仙名曲《驻云飞》的头两小节音符,又在“止”字上突然出现一个休止符,使旋律有所变化,又紧扣歌词的内容,还与开头的莆仙音乐曲牌首尾呼应。祭典 乐歌由20名歌生(男女各10名)演唱,采用领唱、合唱、二重唱等表现手法,伴奏以齐奏为主,以体现“简而无傲”的风格。
传承谱系:
濒危状况:
由于历史的原因,湄洲妈祖祖庙祭典时断时续,从廿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才逐步得以恢复。但发掘、抢救、保护、继承和弘扬工作尚存在许多困难。尽管当地党 委、政府和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作出巨大努力,因限于财力、物力和人力,这一项目的状况还是令人担忧。主要问题是:
(一)祭典是非营利性活动,而且规模大,耗资多,每年依例举行难以得到经费保障。
(二)参加祭典的执事、艺术人员随着年岁增大,难以长久保持下去,甚至濒临断代的危险。
(三)祭典所需的古代服饰、祭器、乐器更换增添需投入大笔资金。
(四)为推广示范祭典,产生示范效应必须培训相关人员而产生经费困难。
(五)在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祭典艺术方面还有大量工作尚未完成。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