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海上丝绸之路 > 现代海丝 > 遗迹 > 碑刻石刻石像
九日山:“海上丝绸之路”从这里起航来源:南安商报
  

  

  乾隆年间福建提督马负书所书“九日山”。

   

 

 

 

 

 

 

 

 

 

  

  去年10月29日,南安丰州九日山景区正式晋升为国家5A级景区。“山中无石不刻字”、记载着“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九日山,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满山的石刻记载着九日山千年的海丝之路,而新建并且越来越完善的设施,则让这座名山以更新的姿态迎接未来。本期,我们将带您探访九日山,走近山中埋藏的故事。

  十三方祈风石刻 记录千年海丝路

  “先有丰州,后有泉州。”九日山文管所所长胡家其骄傲地告诉记者。他说,丰州开八闽之先,始于三国时期,早期是闽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九日山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这一段历史恰为山中的石刻所铭刻,方得流传至今。

  “山中现存祈风石刻十三方,是九日山摩崖石刻的珍品,海丝文化的瑰宝。”九日山文管所工作人员黄炳林告诉记者,山中的十三方祈风石刻有力地证明了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者,这十三方石刻记载了自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至南宋咸淳二年(公元1266年)162年间,泉州府尹和市船舶司等地方官员为“番舶”举办的11次祈风典礼、3次有关市船舶司官员的登临。

  祈风石刻缘何出现于九日山?胡家其向记者介绍,宋元时,出入泉州港的许多番舶船队,夏季御西南风而来,冬季乘东北风而去,一年两度,熙熙攘攘。由于当时的远洋航行全靠信风驱动,故每逢海舶往返季节,就由泉州郡守或提举市舶等主管官员率领有关僚属,到九日山下延福寺侧的通远王祠(后改称昭惠庙),举行祈求海舶顺风的典礼。祈风典礼一次在阴历夏四月间,为回舶祈风;一次在冬十月、十一月,为遣舶祈风。典礼完成后,参与者饮宴于延福寺,并乘兴登游九日山,后将诸事简略镌刻于山中岩壁间。这就是九日山上祈风石刻的由来。

  “祈风仪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九日山是海丝之路的起点,因为起始点才会举行祈风仪式。”胡家其表示。

  此外,胡家其认为,当时泉州地区拥有丰富的物质资源,如德化的陶瓷、安溪的茶叶、泉州的丝绸等,在东南亚都深受欢迎。物资的丰厚使九日山作为海丝起点成为可能。

  而在南朝(公元520-527年)年间,天竺(印度)高僧拘那罗陀来到泉州,住在九日山延福寺翻译《金刚经》,这是迄今已知泉州最早的海交史料记载,也成为九日山曾是海丝起点的一大佐证。

  武状元擅“大字”“九日山”成绝笔

  九日山有“山中无石不刻字”的美誉,全山最大的字为“九日山”三个字,其背后还有一段故事。找了个荫凉的地方歇息,黄炳林向记者讲述起这大字的来历。

  原来,这大字的来历可不一般,是乾隆年间福建提督马负书所写。“用现在的话说,他可是少将级别,属于大官。”黄炳林笑着说,马负书是武状元出身,但并非一介武夫,在泉州任内于军务上颇有建树。军务之余,他还喜欢作诗习字,最擅长写“大字”。

  这“大字”又称榜书、署书、魁书、擘窠大字,气势恢弘,大的有数米见方,与普通尺幅的书法作品相比,在选笔、运笔、用墨、用纸等方面有许多独特的规律,也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擅书大字的马负书在泉州14年,遍游名胜古迹,留下了摩崖石刻、碑记和匾额等诸多墨宝。那么,缘何他会在山中写下“九日山”三个字?

  黄炳林解释道,其实早在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经两次游九日山,并题“九日山”三字,后因年代久远湮灭不存。乾隆三十二年,马负书游历九日山,感到叹惜,萌发了重书“九日山”三字的念头,并即书刻于西峰东坡峭壁。

  马负书所书“九日山”三字为楷书,单字字径0.86米。他正好病逝于重书“九日山”这一年,这三个大字正是他的绝笔。现今,人们依然能从九日山石刻中,感受马负书字里行间的沉着痛快、气势磅礴。

  九日山存有泉州最早石佛

  九日山景点众多,星罗棋布,或天然生成,或人工雕琢。在西峰的一座石佛岩,是黄炳林眼中最为特别的景观之一,也是九日山三十六景之一。

  “这石佛可是用一整块天然石头雕刻而成的,最精细的是他的头发,丝丝缕缕清晰可辨。”黄炳林说。

  佛像包括须弥座全高7.5公尺,肩宽1.86公尺。石佛面目慈祥,双手叠放,静坐在石室之内,颇有远离尘世之感。

  黄炳林为记者介绍,这石佛岩最初始建于五代末。当时,九日山西峰峰顶有巨石耸立,漳泉节度使陈洪进便命工匠镌刻巨石为雕像,尊阿弥陀佛像。直到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才算建成,可见工匠对这座佛像的用心。

  陈洪进为何在九日山建石佛?

  相传,当时南安一带易发生火灾。民间相传这石头克火,若用石头雕刻成阿弥陀佛,一来能以石克火,二来也可以保佑百姓。于是,作为当时节度使的陈洪进便造佛像以禳压火灾。

  “不过这外面的石室并不是五代末建的,它是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兴建的。”黄炳林说,此前一直是用木屋遮挡石佛,但由于自然等不可抗拒因素,木屋经常被损毁。为此,当时的南安知县李延基特意重建了一座石室为石佛遮风挡雨。建成以后,李知县在石室正门题匾“洞天别现”。

  据《泉州府志》载:“五代陈洪进镌佛像于此,后盖一石室,名为石佛亭,用以保护石佛。据查泉州一带古代的石佛造像,大抵多造于宋代,九日山这座石佛算是闽南最古的石佛造像。”

主管:福建省文化厅 主办:福建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福建省图书馆 闽ICP备11002611-2
设计制作:福州力行互动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