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海上丝绸之路 > 现代海丝 > 遗迹 > 其他
小渔村遍布海丝史迹 “藏宝图”带您水关寻踪来源:泉州网-泉州晚报

   

   

  染丝井见证了当地盛极一时的“海丝”贸易。

 

   

  水关门被称为崇武古城“第五城门”。

 

   

  显公祠建于明代,几经毁修

 

  在惠安崇武古城内的西南角,有个看似不起眼的小渔村叫潮乐村。走在村庄水关内古老而沧桑的土地上,俯拾皆是“海丝”史迹:古濠旧家、显公祠、黄吾野故居、林广记、染丝井……它们见证着璀璨的东亚文化交流史,也都蕴藏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现在,请带上“藏宝图”,跟随记者的脚步,开始奇妙的水关寻踪。 记者 吴志明 文/图

  第一站

  水关门

  从崇武古城风景区大门往北走100多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号称崇武古城“第五城门”的水关门。它高2.1米,宽1.3米,扼交通隘口,是我国现存七座古城中最小的一个城门。崇武古城的制高点在城中的莲花峰,而最低点正是水关。关外是澳口,天文大潮时,海水从城根下的涵洞涌入。如果遇上台风暴雨,没了水关排泄,“水关渔家”就会成“水里人家”。

  站在水关口的“水关井”边,还得说说这关门外不远处另一口姐妹井“试酒井”的故事。传说清代康熙年间,这里有个心性善良的年轻媳妇非常孝顺公公,天天好酒伺奉。后来公公猝然去世,媳妇却被谣传用毒酒害死公公。她愤而投井,冤魂不肯散去,夜里经常倚伫井沿,捧着一碗井水,请过路人试“酒”。从此夜里再没人敢独自走这条路。后来一艘外来商船的船老大赴宴后醉酒经过井边,喝了碗“酒”后大赞是好酒,媳妇冤魂从此销声匿迹。人们便把这口水井称为“试酒井”,以怀念那位蒙冤的妇人。

  潮乐水关游览图

  第二站

  古濠旧家

  继续水关寻踪。从水关门沿着石板路往东走,100米后可看见一个石楹门,这就是古濠旧家。

  古濠旧家是明朝经千户府邸遗址。经姓堂号“勋旧”,其先人于明朝洪武年间,自安徽临淮赴任崇武所百户。后人于明朝隆庆年间在大岞擒斩倭寇立功,升为副千户。传至崇祯年间,后人又被授为正千户,建了千户府。清初迁界时,府邸被焚毁,幸好还保留着左侧石楹门及石埕三层,让人窥见当年千户府邸规制之大。临淮别名濠州,所以石楹门上题“古濠旧家”四字,以纪念先祖来历。

  古濠旧家见证了古泉州的东亚外交史。据《崇武志》记载,经百户曾遵皇朝之命把一艘战船送给琉球国中山王。对于航海技术还处在“缚竹为筏,不驾舟楫”阶段的琉球人而言,此举在当时是“送上高科技”。20世纪80年代,泉州与日本浦添市结为友好城市,数百年前的这段赠船史实作为佳话一直被双方所追叙。

  如今,古濠旧家就像一位时间老人,向人们诉说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和一个家族的兴盛历史。

  第三站

  显公祠

  顺着路往前走,拐过几个弯,我们到了第三站—当地人俗称“水头祠堂”的显公祠。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人在崇武渔猎生息。堂号鉴湖的水头张姓,南宋乾道元年自湖中(今属晋江陈埭)迁来,算是迁入的最早人家,人称水头张。显公祠建于明代,清初迁界毁坏;复界后近三百年间,毁修四次,也是够顽强的。20世纪末,族人倡修,祠堂大门匾额“鉴湖张氏宗祠”六字,是解放军空军原司令员张廷发将军所题。

  这显公祠是很有故事的。《泉州人物》记载,崇武鉴湖先人张公显因反秦桧奸党被贬戍。后来他改名张显,在崇武以丝绸印染为业,为泉州丝绸出口做出贡献。他开凿了用于丝绸印染的下湖井,该井被称为“崇武第一井”。如此说来,崇武还没有建城前,已经有丝绸印染产业。这里是丝绸的重要加工经营地,是泉州作为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又一重要佐证。

  而宗祠门前的一对对旗杆石,则说明这个地方人才辈出。它们是崇武文风鼎盛的凭证,是古代科举制度的活档案,更是解读水关人文现象的表征。

  第四站

  黄吾野故居

  来到第四站,我们便“邂逅” 明代有名的布衣诗人黄吾野,他的故居坐落于此。黄吾野少小读书即出语惊人,长大后,好古文辞及诸子百家学说,造诣日益加深。他仿效司马迁,游遍祖国名山大川,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著有《金陵稿》《匡庐集》《北游草》《蓟州吟》等,其诗文“情自景生,语必自铸,气完而神定,色浑而味永”。

  据载,黄吾野51岁时进京,诗书画轰动京城而受当朝皇帝召见。然而他坚不受官,一生布衣不仕。黄吾野有诗70卷存1400多首,不乏爱国忧民佳作。其《送琉球生还国》,是我国古代东亚外交史上的重要诗作。他还擅长书法和绘画,作品被视为“神品”,世称“诗书画三绝”。

  黄吾野故居虽多修损,但仍保持清晰原貌,是崇武城内至今遗存的少有保留明代军营房规制的建筑物。今天我们站在这故居前,感受黄吾野传奇的一生。

  第五站

  林广记

  从黄吾野故居往前走,沿路经过涂去病故居、乾隆井、翰圃馆等人文遗迹,就到了“海丝”史迹林广记。

  林广记属侯伯林祖厝群落,堪称清代崇武古建筑经典之作。其规制虽然不大,但内外十分精巧,对研究崇武明清两代古建筑技艺很有价值。林广记的名气,还在于它是清代中期当地闻名的三大商铺之一,为主经营销售丝绸、布匹,并以下庵染丝井为中心设有相当规模的印染作坊。

  林广记经营着出口海外业务。其时,崇武西城门内南侧有近百米长店铺。“广记布,穿不破”的广告用语,至今崇武人仍耳熟能详。林广记见证了泉州的“海丝”文化。

  第六站

  下庵井又叫染丝井,被当地人称为崇武“第一福井”。这是我们“水关寻踪”的第六站,也是最后一站。

  崇武古井很多,潮乐水关区就有形态乃至特质不同的古水井25口。有人说,崇武古城的每一口水井都有一个故事,下庵井就是其中一个。过井边再走不远就可以出水关了。

  下庵井凿于宋代,外沿呈四角形,井内则为六角形,井深3米,常年出水量大,历代称它为“不枯井”。清代中期,林广记经营丝绸、布匹,就是汲取这井水漂染丝布,成品从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出口海外。所以,下庵井也有染丝井的雅称。

  岁月悠悠,下庵井依旧清澈如初,为水关人家所爱所用。人们从下庵井汲水,下庵井却是从古城中央的莲花石泉汲水,真所谓绵绵世代之“福井”,当地民谣说“汲下庵、福绵长”。

  今天的“水关寻踪”就要结束了,不过这只是潮乐水关文化之旅的一小部分。除了这些,还有海潮庵、分饮井、旧泉春、城隍庙、北佳楼、魏大厝、林蚶伯故居、饲虎埔、涌泉井、詹大厝群、秀山楼、吕滨溪后裔居地、侯伯林、三教祠遗址等景点。每个景点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蕴含着一段深厚的历史。它们静静地驻守在小渔村角落,等待您更从容、更深入地来寻踪探秘,共享这“海丝古地、文化潮乐”的古色古香、多姿多彩。

主管:福建省文化厅 主办:福建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福建省图书馆 闽ICP备11002611-2
设计制作:福州力行互动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