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区域:
鲤城区、丰泽区,即当年泉州的老城区为主要分布区。晋江市、惠安县、南安市、永春县为辐射区。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南面与厦门市、漳州市接壤,构成闽南“金三角”;北接莆田市、福州市;西邻三明市、龙岩市;东边是台湾海峡,海岸线长达421公里,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晋江是泉州的母亲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德化县、永春县、安溪县、南安市、晋江市、鲤城区、丰泽区注入泉州湾,汇进东海。全市土地总面积11015平方公里,人口752万,所辖11个县(市、区),其中七个分布在海岸线上,是个商贸港口城市,著名侨乡,也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泉州在唐代已是我国重要的对外商贸港口城市,宋、元时期是古泉州的鼎盛时期,当时泉州的 刺桐港已是东方第一大港,出现了“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港口。海上交通的发达和经济的繁荣吸引大批外国人前来泉州,他们除了带来当地的商品,同时带来了外域的宗教、文化,十几种宗教在泉州同时并存,被称为世界宗教博物馆。理学家朱熹曾这样描写泉州:“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泉州成了多元文化之城。由此可见当时泉州的人文景观。宗教的兴盛和人们祈求海上行船的安全,这块土地上便诞生出众多习俗祭祀活动和丰富多采的民俗文化表现形式。
历史渊源:
泉州的元宵节有着特殊的民俗内容--睇灯。这一天,家家户户门口店前都张挂着精心制作的一盏盏花灯。一到晚上,花灯点亮,整条街成了灯河。男女老少盛妆打扮,倾巢而出,走上街头,争相欣赏品评这千姿百态、五彩斑斓的花灯,人人沐浴在祥和瑞气之中,祈望新年行好运。泉州的元宵节摧生出泉州花灯,泉州花灯红火了泉州的元宵夜。
泉州花灯制作起于唐代,盛于宋、元,延续至今。据南安丰州傅姓、黄姓族谱记载:唐僖宗年间,傅实以尚书 左仆射衔带兵入闽,驻于武荣(泉州府前身),在桃源建唐王宫,按长安结灯的礼仪祝圣天子万年,于是有了桃源点灯的开始。宋代梁克家《三山志》载有“泉州花灯品种色色俱全,莲花灯、百花灯、琉璃灯……”已见当时泉州花灯品种之丰富。明代谢肇淛所著《五祖俎》中写道“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这里所说的“闽中”即是泉州,这足以让人领略当时泉州元宵夜的花灯盛况。还有明代张岱著的《陶庵梦记》曾记载杭州抚台委托泉州府尹和南安(泉州下辖县)知县顾人精制花灯,并夸其灯“穷工极巧,造灯十架,凡两年成”“十年不得坏”。可见当时泉州花灯质量之上乘,工艺之精湛已闻名遐迩。
古时的花灯大多是用搓好的纸捻,将劈好的竹篾绑扎成各种形状的灯骨架,粘糊上色纸,描上山水、人物、花鸟,写上吉祥的字句,贴上花边,装上丝穗,内放蜡烛或小油灯,有的还放上了檀香,便成花灯。此工艺称之彩扎工艺,此灯称作彩扎灯。明代《温陵旧事》中曾这样描述“四周纱屏,画山水人物,皆名笔也。灯火三层、爇沉檀其上、香闻数里。”彩扎艺人为了展示自己的手艺,每年都会别出心裁,推出自己精巧新颖的力作,打出自家字号,相互竞赛。而每个家族或商店都会挑选善作手艺的人学其工艺,模仿着绑扎各式花灯,所以古时花灯制作基本上属于大家动手的社会习传,而不是完全出淤专职花灯师傅之手。但民间彩扎艺人(当地人称糊纸师)起着引领款式新潮流和工艺创新的示范作用,他们在泉州花灯发展史上功不可抹。
到了明清,玻璃制造业发展起来后,工匠们把玻璃抽成丝,泉州人叫这种玻璃丝为“料丝”。一些彩扎艺人把“料丝”用到糊纸屋(冥厝)上,使其金碧交辉。随之“料丝”也被用到花灯制作工艺中,清代陈葆堂的《温陵岁时记》提到“或以五色纸、或以料丝、或以通草,作人物鱼虫,燃以宝炬。”“恒于府治西畔双门前作灯市”。这里明确提到了用料丝作花灯原材料,于是泉州料丝灯便面世了。
清朝末年,泉州刻纸大师李尧宝(1892—1983),承继其父李九史的油彩画技艺和其兄李琦的刻纸工艺,吸收古典图案纹样,独创了李尧宝刻纸图案,并把这种精湛的刻纸技艺应用到料丝灯的造型图案上来,用165个纸制等边三角形组合成灯,镶上玻璃丝,创作出精美绝伦的刻纸料丝灯,此灯光彩夺目,高贵典雅,使泉州花灯的制作工艺和视觉效果都产生重大飞跃,极大地提高了泉州花灯的艺术含量。
花灯在“文革”期间也遭封杀。改革开放后,当地政府为了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于一九七八年举办了“文革”后首届花灯大展,极大鼓舞花灯艺人的制作热情,艺人蔡炳汉创作首盏针刺无骨灯,这种灯不用骨架,而是用制图纸裁成几何图形,用针在这几何图形上刺出精美的图案,拼合成灯,涂上颜料,一旦灯亮,针孔图案便透出亮光,显得光彩夺目,玲珑剔透,有着极高的观赏价值和装饰价值。
刻纸料丝灯和针刺无骨灯成为泉州花灯的突出代表,是全国独有的花灯品种,她与传统彩扎花灯共同组成泉州花灯系列,曾先后在菲律宾、新加坡、加拿大、美国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举办过大型花灯展,广受欢迎,深得好评。特别是一些华人居住国,每年都有华侨商家订制泉州花灯,以庆祝其元宵节或中秋节。
基本内容:
泉州花灯的制作工艺主要分为三类:
一、 彩扎灯
彩扎灯,又称纸扎灯,主要原材料是竹篾、纸捻、色纸、绸布、花边、丝穗等。主要工具是篾刀、割纸刀。制作师先构思好花灯的形状,根据形状特点,用篾刀把竹子劈成各种形号的竹篾,再用纸捻把竹篾绑扎成灯的骨架,并在骨架上抹上浆糊,然后用裁剪好的色纸或绸布粘贴在骨架上,描画上人物、花鸟、山水或动物,按形状所需装上丝穗,便成了彩扎花灯。
制作彩扎花灯可分四道工序,其一为扎骨:绑扎造形骨架。其二为剪贴:剪裁花灯所需的装饰纹样。其三为框线:将色纸糊成立体管状,有圆形、方形、多角形的立体框条,用作花灯圆柱、支架、屋瓦等。其四为笔画:用于描画着色山水、人物、花鸟等。
彩扎花灯的式样丰富,颜色艳丽,是一种最常见的花灯,也是历史最悠久的花灯。走马灯是彩扎灯中最具科学价值的一种灯,它利用灯亮后空气受热上升产生的推力,把放在转轴上的圆形叶片轮盘转动,轮盘吊挂的圆纸筒上画有各种图案,如游鱼、飞鸟、奔马等皆跟着转动,透出的影子映在花灯外屏上,栩栩如生,不但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还蕴含着科学价值。
一、 刻纸灯
刻纸灯的主要原材料是纸板和粘胶。主要工具是刻刀、蜡盘、剪刀和画尺。制作者把构思好的灯形科学地分解成若干几何块面图形,用画尺把这些图形勾划在纸板上,剪裁后,将图案纹样描绘在纸板上,置入蜡盘中,用刻刀精心雕刻镂空,留下图案纹样。这里特别强调刀功是关键,所以下刀极为考究,细微之处,尤如毛发。当所有几何板块的图案刻完后,便用粘胶拼装成灯,待着色上油挂上丝穗,便成刻纸灯。如果在镂空后的纸板块上并排镶上玻璃丝,便成为料丝灯。因并排的玻璃丝会产生光折射,观众所看到灯内的光源已不是圆形的灯泡,而是一条长形灯管、并辉映出光的色谱,使花灯变得华丽高贵并带几分神秘感。料丝灯的主要工艺是镶玻璃丝,这是很细致的活儿,玻璃丝极细又脆,稍不小心,便折断成废品。后来,工艺师们又用光纤代替玻璃丝,解决了易折的难题,但因光纤是软线,固很难并排整齐固定。所以制作料丝灯是很费工的活儿。
不管是刻纸灯或料丝灯,均属刻纸类工艺,对其雕刻技艺均有很高要求,艺人非经较长时间的专门训练,工艺必粗糙,难于成才。
一、 针刺无骨灯
针刺无骨灯的制作原料主要是较厚的制图纸,颜料、粘胶、丝穗。主要制作用具是钢针、垫板、磨石、裁刀、剪刀、画尺等。制作方法与刻纸灯有些相似。制作师在构思好灯形后,分解成几个组合块面,用剪刀或裁刀把制图纸剪裁成这些组合块面,尔后描上选好的图案,再用钢针把图案刺出密密麻麻的针孔,最后,才把这些针孔图案纸块面按灯的形状粘拼而成,涂上选好的颜料。这种灯没有骨架,又是用针刺出图案,所以叫针刺无骨灯。一旦点亮光源,灯光即从无数针孔中透出,显得玲珑剔透,璀灿夺目,叫人爱不释手。
泉州花灯论其装饰功能,可分为四种灯:
一、座灯:这种灯是安放在地上或是特制的大形灯架上,灯的体积庞大、气势宏伟、灯光明亮、设机关走马活动景、近年来则往往集光、声、电动于一身,远观近看皆宜。鳌灯、山水花草灯和亭台楼阁灯均属这种灯。
二、挂灯:即挂在雕梁画栋之下,也挂于树木之间。这种灯体积较小,做工十分精细、色彩鲜艳、图案优美、形态多姿,刻纸料丝灯和针刺无骨灯多属挂灯。
三、水灯:这种灯是安放在池塘沟河的水面上,制作时采用防水材料或做好后喷上防水剂,这种灯突出明亮的光源和美观的造型,使其倒映水中,泛起波光粼粼、光彩流漓。代表性灯种当属《海龙灯》、《鲤鱼跃龙门灯》、《荷花灯》等。
四、提灯:元宵夜小孩子上街提着的孩儿灯,大多是些模仿十二生肖小动物的形象,如《玉兔灯》、《公鸡灯》、《小马灯》等小巧玲珑、星星点点、妙趣横生。
李尧宝刻纸
(子项目)
李尧宝把他独创的李尧宝刻纸技艺和图案应用到料丝花灯的造形制作中,首创了泉州的刻纸料丝花灯,使泉州花灯的制作工艺、视觉效果和科学含量均产生了重大飞跃。这种花灯在北京展出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看了很感兴趣,并在花灯前与李尧宝合影留念,后来李尧宝的刻纸料丝花灯成了国家馈赠外宾的礼品。李尧宝的刻纸图案被泉州花灯工艺师广泛采用,李尧宝的名字与刻纸料丝灯紧紧连在一起,在泉州花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在保护泉州花灯的同时,也必需保护李尧宝刻纸这一民族艺术瑰宝。
李尧宝,泉州人氏,1892年出生于手工艺人家庭。其父李九史以油漆彩画为生,擅作民间传统图案,雅善用色有名。李尧宝自幼跟父学油漆画,很快便掌握了这门技艺。后又跟其兄李琦学习笺纸手艺(早年的刻纸工艺),善作交枝缠草图案。李尧宝只读过几年私塾,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天资聪颖、勤学苦练,又善钻研,他除了从父兄那里学到的本领,还虚心吸纳远近同行艺人们的长处,深入细致观察生活,累积了世间万物之形象,揉合进我国古典图案之精髓,独创了李尧宝刻纸图案。在这之前,八闽大地传统的刻纸仅限于供应春节及喜庆用的“红笺”、“福符”,历来的刻纸师能刻不能画,善画者不善刻,木刻工不善纸刻,由于缺一不能成事,固而图案一般都较为单调、呆板。是李尧宝刻纸图案的问世,才从根本上开创了泉州刻纸的新局面。曾于1957年被省文化局、省轻工业厅联衔授予刻纸艺人称号;1978年经省二轻厅评为刻纸工艺师李尧宝最负盛名的是交枝缠草图案,繁而不乱,伸展自如,盘绕灵活,线条流畅;他的博古图案阴阳刻功兼用,刀锋挺拨、造型古朴,立意深远;他的龙凤狮虎形神兼备,活龙活现,栩栩如生。董必武参观后题词:“丰富多彩、意匠新生,能见其大,能得其神。”郭沫若观后赋诗称赞:“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对李尧宝刻纸给予极高的评价。北国剪纸,南方刻纸成了中华民族传统工艺姐妹花。
李尧宝的刻纸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人们喜闻乐见的飞禽走兽、花卉、人物;有象征吉祥如意的博古、交枝曲已、瓜果鱼虫等,1955年福建人民出版社为其出版了《李尧宝刻纸集》。他的作品由北京工艺服务部及国际书店向国外发行,销售到苏联、意大利、捷克、匈牙利、日本和东南亚十多个国家及香港、台湾等地区,深受欢迎和好评。文革期间,他被打成“黑帮”,大量作品被焚毁。近年来,他的女儿把仅存的一些作品编汇出版了《李尧宝刻纸选集》。
李尧宝刻纸艺术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他精湛的刻纸技艺让无数同行折服,纷纷仿效;他的对称与不对称的造型结构蕴含着几何原理,丰富了建筑美学;他的交枝曲己、花鸟鱼虫等图案被广泛应用到庙宇漆画、装修行业、服装戏装、家具木雕、船舶彩绘等领域,增强了艺术含量,提升了审美价值。
制品及作品等相关器具:
1、彩扎花灯的主要制作工具:①篾刀:此刀一斤多重,作用是破竹成篾、削篾。②割纸刀:此刀成曲尺形,刀锋为内侧,刃极利,用于裁各种纸张。③剪刀:用于裁剪各种图形,以装饰花灯。
2、刻纸花灯的主要制作用具:①刻刀:早年的刻刀是请铁匠挑好钢锻打出来,刀长一般为15厘米、宽为1—1.5厘米、厚度为1 —1.5毫米、尖角为20度—45度不等、斜角为刀刃。为了手握方便、刀柄上都用小竹片或小木片梱绑。到上世纪初,也有人采用进口时钟的发条打造而成,现在很多刻纸艺人用好的钢锯条磨制成刀。②蜡盘:由盘座和蜡组成。盘座一般采用硬质木头做成,长20—30厘米、宽15—20厘米、厚为4厘米。在盘座上方正中处,挖出一个直径12—15厘米、深1.5厘米的圆洞。用蜂蜡、粘香、牛油等原料组成,加热搅匀后,适当加点花生油(以调硬度),倒入盘座圆洞中,冷却后便成蜡盘,其配方视被刻的纸厚簿而定、纸簿则蜡硬,纸硬则蜡软。③磨石:磨石的硬度要求高,石质要求细,磨刀时磨石不起粉,这样才能保证磨出的刻刀十分锋利。④削刀:形状与削菜刀的削刀相似,是用硬度板高的好钢锻造而成。当刻刀用了磨,磨了用,久而久之刀刃会变厚、变钝,需用削刀把刀刃部位削簿,再磨时才能锋利。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见工具锋利之重要。
3、针刺无骨灯的主要制作工具:除了剪刀、割纸刀、画尺外,主要工具是钢针,钢针分大、中、小几种型号,针的粗细根据花灯工艺的需要而定。还有一样重要工具是垫板,前些年是用蜡盘做垫板,因蜡中含有油脂,容易沾污纸板的针孔,所以现在大多采用硬质塑料泡沫板。
传承谱系:
古时,泉州花灯的制作主要是靠各家各户各店自己动手制作,挂在自家门前,供人欣赏品评,属于家庭工艺制作,社会习传。但是工艺精湛、造型美观、色调和谐的花灯,大多出自彩扎艺人(糊纸师)之手,他们虽不是花灯制作的主要力量,但却是骨干力量,他们起了引领款式潮流和新工艺示范作用。因此,这群人应当单独划为传承人。 千百年来,彩扎艺人的地位很低,又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对传承谱系几乎无文字记载,现只能从现存的彩扎艺人中做些调查,从中选出有代表性,现今还有后代从事此业的三个家族的传承谱系:
一、“金传胪”彩扎店传承谱系
“金传胪”是泉州彩扎老招牌,清朝同治年间开业,最早为“锦茂糊纸店”,后因附近有座“传胪”石牌坊,故改名为“金传胪”。
二、李尧宝刻纸传承谱系
李尧宝承继父兄技艺,独创李尧宝刻纸,他早年丧偶,与独生女李珠琴相依为命,把刻纸手艺传给她,李珠琴成家后,养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李婵娟,小女儿黄丽凤从小跟爷爷、妈妈学会刻纸手艺,现母女三人均从事刻纸料丝花灯制作。李尧宝先后带过20多位徒弟、现大多已改行,仍从事刻纸和花灯制作者不多。
一、陈昌土家族传承谱系
陈昌土继承父业,从事彩扎工艺,擅长制作彩扎花灯,是现仍在从事花灯制作的名老艺人,他制作的花灯色彩调和,造型精巧,布局合理,而且擅长人物制作,他的作品多次在参展中获奖,现将手艺传给三个女儿。
濒危状况:
一、花灯制作分布区域明显缩小,以前除了鲤城区(原古城区)外,晋江、惠安、南安、永春、泉港等县(市、区)也有人从事此业,而现在基本上只剩下鲤城区和丰泽区,从业人员也锐减,虽然全市目前尚有六十人左右仍从事花灯制作,但真正有影响、技艺较高的老师傅不过十人左右,而且大多年事已高。
二、泉州花灯是与元宵节紧密连在一起的,是一种岁时节令性很强的工艺,艺人只能靠元宵节期间卖些花灯,平时便无经济收入,因此,年轻人大多不愿学习这门“穷手艺”,就是那些老师傅的后代,大多也不继承这一行业,导至后继乏人。三、古时花灯制作的传承方式是靠大家动手,社会习传,各家相互比赛,民众积极性高。而现在市场经济冲击,花灯均由专职艺人制作,靠市场推销,容易产生短期行为,只抢时间,忽略质量,使工艺打了折扣,也使形态较相近,损伤花灯自身的生命力。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