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海上丝绸之路 > 现代海丝 > 艺术 > 绘画
漳州民间木版年画来源:福建文化记忆网

  分布区域: 

  漳州民间木版年画作坊,原主要分布于漳州市城区,即现在的芗城区。其产品不仅在闽南、省内各地和广东岭南一带销售,还远销台湾、香港和华侨聚居的东南亚诸国,如新加坡、泰国、缅甸等。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漳州位于福建省的最南部。它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沿海较早开放的城市之一,为闽南三角地区重要的一角。漳州是福建省的直辖市,下辖龙海、(县级市)、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平和、南靖、华安、长泰、及芗城、龙文(区)等8县一市二区。全市总面积12607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450万多人。

漳州西北多山,东南滨海,地理位置优越。它东连厦门,西靠龙岩,南临汕头,北接泉州,与台湾隔海相望,是两个经济特区的重要腹地。主要水系九龙江,全长1900多公里,是福建省第二大江。九龙江下游的漳州平原,面积560多平方公里,是福建省最大的冲积平原。鹰厦铁路穿境而过,公路水运四通八达。海岸线长680多公里,有不少天然良港可开发。以东山港为起点,东去高雄143海里,南下香港210海里。

  漳州位于北纬23.6度至25度之间,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21度,雨量1500毫米左右,年平均日照2000小时以上,无霜期达330天左右。稻麦一年三熟,除粮食作为高产外,还盛产水果、花卉和各种江海水产品。

  历史渊源:  

   漳州历史悠久,文物丰富。近年漳州的旧石器考古发现,证明了四至八万年以前已有人类在这里生活。漳州战国时属越,晋设县,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正式建州、置郡,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据史料记载:早在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河南人陈政将军及其儿子元光将军奉诏入闽开发漳州时,就带来了大量的中原文化。那时,江南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北方一遇灾荒,灾民就流入江南。唐代府兵出镇潮、泉之间的漳州后,采取 “四夷降户”充实宽乡的措施,使北方南移漳州的人口逐增。由于北民南移之后,封建王朝实行了“徙民落籍”、“和集百越”的民族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民族隔阂,促进了民族融合,使此地少数民族在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中接受了汉族较先进的技术和文化,而逐渐“汉化”。于是,唐以后漳州文化的发展,即与全国同步。一千三百多年来,漳州一直是闽南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之一。因此,属于汉文化的民间木版年画艺术在九龙江两岸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得到了扎根、繁衍和发展的条件。漳州民间木版年画艺术的丰硕成果,是璀璨夺目的我国汉民族民间艺术宝库中一个熠熠发光的组成部分。

  木版年画的生存、发展的土壤是人民大众的社会生活。由于它能紧紧地与实用和民俗相配合,能深深地扎根于劳动人民生活的沃土之中,因而得到劳动人民的厚爱。千百年来显示出其非凡的生命力。同时,年画的实用性又与人们的精神境界、宗教信仰、民俗风情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所以,它又可能随之出现兴衰现象。

  其次,明清两代农业、手工业生产力的发展,使我国小农经济得到繁荣,从而带动了民间美术包括木版年画的发展。在对外贸易方面,著名的明代三宝太监下西洋,开辟了海外贸易的航线,也增进了年画的销售。明中叶,漳州的海澄月港已成为福建省最大的对外通商港口(那时泉州港已为月港所取代)。月港的兴起,给年画的外销,带来了有利的条件。到了清代,厦门港兴起,遂又超过月港,成为新的对外通商口岸,漳州年画的外销以及对台湾、香港的销售就改从厦门出口,新加坡、泰国、缅甸等国的年画销入量很大,其原因是东南亚各国均有很多华人旅居。而台湾,自宋以来漳州人赴台移居日益增多。据考台湾人口中的82%是闽籍,其中35.2%是漳籍,台湾民间风俗习惯与漳州完全一样。因此,其年画销入量最大。每次台商来漳州购买年画,都以数百“刀”计算成交(若是门画则以数“千”对计算成交)。漳州年画业从明代万历至清代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甚至到民国初,一直呈现繁荣的势头。唯在抗战期间国内经济衰退,又因与台湾和东南亚失去了贸易联系,生意则比较萧条。抗日胜利后,又得复苏,一直到解放前后,漳州也仍有大小八、九家年画店,分布于香港路、台湾路、联子街一带。漳州的“联子街”就是在民国初年因开年画店多而得名。漳州民间木版年画,与全国各地年画一样,也经历了发展、兴盛乃至衰微的过程。它自宋代开始,至今历时千年。在明、清两季最为兴盛,至民国初年,也还维持了一段短暂的繁荣。此后,由于先进的西方印刷术和其他科学生产技术的传入,以及战争等原因,年画的销售受到了影响,年画业开始走向衰落。尽管直至本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漳州仍有年画业的存在,但境况已大不如前。

 

 

 

  基本内容: 

  漳州民间木版年画的品种很多。从形式上分,有民间用于辟邪消灾、祈求吉祥如意的各种门画、门顶画、中堂画,有欣赏用的独幅画、连环画等。门画如:《天官赐福》、《加官进禄》、《簪花晋爵》、《神茶郁垒》、《秦琼敬德》、《添丁进财》等等;门顶画如:《八卦》、《狮衔剑》、《五虎抱钱》;中堂画如:《福禄寿喜春》、《和合仙》、《三仙姑》、《招财王石宗》、《春招财子》、《连招贵子》、《百子千孙》等;布置居室的独幅画、连环画如《郭子仪拜寿》、《孟姜女前后本》等。门画又有粗幼神、文武神之别。“粗神”指的是以大红或朱红纸为底加以印制的门画;“幼神”是直接以本色纸印制,其人物背景的淡红色,亦是木版年画艺人自己调制套印而成,无须预先送染纸房染过。而不论是粗神或幼神,只要门画画面上的人物没有骑马或插旗的,则又称其为“文神”;反之即“武神”。如《秦琼敬德》、《骑马天仙送子》、《连招财子》等,其文、武类别各异。此外,各种年画又有开本大小之分,如大割、二割、三割、四割、六割等数种不同规格。

  从题材上分,除上述门画、门顶画、中堂画所表现的神像、神童、仙女、瑞兽和各种吉祥之物外,还有喻世劝善的各种历史戏文图,如《荔枝记》、《断机教子图》、《董永皇都市》、《双凤奇缘》、《说唐前后本》、《孟姜女》等等;还有神话故事图,如《齐天大圣》、《魁星图》、《老鼠娶亲》、《南极仙翁对弈图》等等;有表现民俗活动的《龙船图》、《九流图》;有革命历史故事《武昌起义》;还有配合季节时令表的《春牛图》及各种花卉、风景、动物图;有娱乐用的葫芦迷图和各种装饰花边图案等。盛期的漳州民间木版年画品种多达200余种,

  现存明、清两代的雕版60余种,大多为4—5色套版。少数为单线版。

  漳州民间木版年画,反映了人民祈福禳灾,祈求吉祥如意的心愿,反映了人民对正义的敬意,对美好的追求,抒发了劳动人民淳朴的生活情感、理想和希望。同时,年画艺术又与民间习俗形式相互依存。我国各种民间习俗形式繁多。单说过去的漳州,民间在一年十二个月份之中,几乎月月有张灯结彩的风俗。其所用的灯具尤以纸灯为多。如:正月元宵灯、狮子灯;二月鸡母寿灯、凤凰灯;三月麒麟灯;四月四屏图灯(文王拖车的故事图解);五月水花灯等;六月荔枝灯;七月鹊桥灯;八月福寿灯;九月纸影灯;十月走马灯;十一月平安灯;十二月龙虎窗灯、郭子仪拜寿灯等等。以上五花八门纸灯,都用年画或花边图案装饰,家家户户按时节、月份在门前或农田周围、村头社尾张挂着。此外还有:新年贴门画、狮头、八卦;新婚时贴添丁进财图;作寿时贴寿春图;五月端阳节贴龙船图;八月中秋节贴八仙图;平时贴各种历史故事戏文图,作为室内装饰。繁多的民俗活动为木版年画的销售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出路。可以说,传统的民间习俗活动,使民间年画应运而生,并使其得到发展。    随着社会政治的变革、社会的进步、旧传统意识的破除,人们的思想境界、精神境界、宗教信仰均产生了变化,这也导致了民俗活动的变化。旧时民间木版年画的应用场所和范围大大缩小。现在,农村民俗逢年过节时,已很少贴上八卦图、狮头等门顶画;少数农家的厅堂还贴上“山西夫子”和“福禄寿”的中堂画。其他品种的木版年画则很少在城乡中被张贴应用。但由于其实际的艺术价值,近年来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校,以及艺术收藏界,却有一些的需求。

  制品及作品等相关器具:  

  一、    相关器具

  1、          锯子、刨刀(制板用)

  2、          墨鱼草(磨薄粉本用)

  3、          纸、笔、墨等(绘制粉本用)

  4、          各种雕刀(镌刻用)

  5、          纱布球、棕束(蘸色上雕版用)

  6、          各种棕刷、装颜料的陶钵(印刷用)

  7、          平板桌及竹椅(搭印刷台架用)

  8、          木、竹夹板、砖头等(夹压纸张用)

   二、相关制品

  1、画稿:按要求在纸上绘好各种题材的稿子(粉本),使近于白描作品。然后反贴于已制成待刻的平版上,待干,以墨鱼草磨薄画稿,使之更透明清晰,便于镌刻。

  2、雕版:雕版的用材(多以梨木、相思木、红柯木、石榴木等为材,而梨木为最多用),先水浸一个月,然后晾干三个月,刨平,以备复稿。雕版分阳版和阴版两种。线版属阳版;色版中有阳版和阴版两种。印制“幼神”人物背景色(红)的版,即为阴版。这种阴版的刻法和用法,为全国各地所没有。镌刻时要严格按“粉本”的要求。一般以人物脸部为先,接着是手——脚——身。其他部分是先刻面积大的,后刻面积小的,直至完成。雕版上所有的线条和色块的边缘,都是向外倾斜的,这便于印制时调节水分。印过一段时间后,版面线条会被磨损,须用刀稍加修整、修细。如果雕刻后出现精密度不够,或因破损,则须补版。补版须先按原位戳洞,涂胶塞进新木块,开线之后又须经水浸,才能使其牢固粘合。

  3、纸张:根据不同品种的年画,选用纸本色、大红、朱红、黑等不同颜色的纸张。除本色纸不必预先制作外,大红、朱红、黑色纸均须由民间染纸作坊用闽西本色纸预先染制。而“幼神”上,淡红色的人物背景是由木版年画艺人自己雕刻阴版,并调配红颜色在本色纸上套印而成。

  4、颜料:(1)在酸性染料或粉质颜料中调入土白粉和牛皮胶液,并按绿、黄、红、蓝等色分别装入陶钵中;(2)人物脸部的色则用本地白土粉(垩白)或铅粉、米浆调入适量的金黄色(酸性染料)而成;(3)黑烟色、白土色分别单独调胶作备用。漳州产的垩白土粉或铅粉使用时须先经水漂,加胶时又须很好地控制胶水的温度。与他色掺合,则必须加胶又加矾。

  5、印制:(1)印完每一色晾干后,印第二色。(2)各色版印后,最后才印“黑线”版。未上黑线版的,皆属未成品。印制时,还须根据各类纸张的质地随时掌握调整每种颜色的含胶量。加胶时胶须煮沸溶解。纸质结实者用胶少;反之则多。一般薄纸用胶多,厚纸用胶少。胶过少者,色易脱落,且现水晕;胶过多者,色易龟裂。

  三、相关作品(现存年画雕版数目)

 

 

 

  传承谱系:

  (一)  漳州民间木版年画作坊的沿革  

  漳州木版年画作坊,有“红房”和“黑房”之分,“黑房”是专指印制文字书籍的作坊。像《四书五经》、《古文观止》、《水浒传》、《石头记》、《镜花缘》、《凤娇李旦》、《居家宝要》、《昔时贤文》、《千家诗》、《千字文》、《三字经》、《山海经》、《国风大小雅》、《声律启蒙》、《闽南十五音》、等等不能一一而足。其中《四书五经》、《古文观止》这一类经典书籍的印制,是供福州、厦门、漳州、泉州及其他各地考生作科举应试所用;“红房”是指专门印制年画的作坊。一类是逢喜事和逢年过节以及平时家中欣赏所用的年画,另一类是冥事活动所用的“忏料”(如糊“纸厝”及“做功德”的用品之类)。作坊老板一般是创作画稿和刻板兼能,或二者居一。作坊雇用一些工人,分别安排于刻、画、印、调制颜料、裁纸、销售、采买材料等各种活儿。大的作坊,雇工可达数十人,小的作坊3—5人不等。作坊的面积,大的达数百平方米,如颜氏家族的作坊就曾达到680平方米之大;小的作坊才数十平方米。大的作坊,有的是带有整个家族合股的性质,年终按“房头”的排行顺序分红分利。小的作坊则是小本经营,或家庭式的。大的作坊的产品以批发外销为多。据考明代漳州城镇内有大小十几家作坊,清代至民国初,漳州木版年画作坊曾发展到二十几家。比较大的有香港路的“裕太”作坊,老板林妞,另一家是“丰盛”号作坊,老板郑氏三人合股,再一家是单生产年画的“汝南”号作坊;还有东门街的“联大”号作坊,老板蔡厚皮;另一家是“同盛”号作坊,老板吴东仔;在厦门路有“游文元” 号作坊;在台湾路(府口)一带有年画作坊“彩文楼”、“洛阳楼”,有雕版书籍店“崇文”、“育文”、“同文”三家;在联仔街有“锦文”年画店。以上每个年画作坊的雇工都有十几人以上,不带作坊的书籍年画店雇工也有3-5人之数。而座落在香港路至振成巷一带的颜氏家族作坊是漳州一家最大的年画作坊。其雇工达数十人,经营着“红”、“黑”房两种业务。从清代道光到光绪年间,由于颜氏世代作坊主的惨淡经营,使其产业逐渐扩大,遂以赎买形式并吞了一些小作坊,确立了其垄断地位。颜氏家族作坊也就成了漳州年画业的佼佼者,就象一片灌木丛中耸立起的一株大树一样。颜氏家族在兼并小作坊过程中聚集了一批批前代旧版和同代版,各种版本比较齐全,可以说,颜氏作坊的年画是集了漳州年画之大成。研究颜氏木版年画作坊成为研究漳州木版年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  颜氏家族的木版年画业  

  据清光绪年间刊印的《颜氏族谱》记载:明永乐十二年(即公元1414年),颜氏家族第十六世祖颜  ,从鲁(山东)南迁漳州,而后其子孙分衍于永春,又从永春分派到青焦、平和(两地均属漳州府辖)。从永乐到道光,其家势比较显赫,代有族人任“总兵”、“路教授”和县太爷的。至清道光年间,25世祖颜廷贯从大田知县任上弃官返漳,与其胞弟颜神福开始合营木版年画作坊。廷贯善画,神福善刻。由于经营日渐扩大,遂在全城二十几家作坊中渐露头角,并开始赎买并吞城中的年画作坊“胡庆堂”和“文华堂”,并赎用“文华堂”为颜氏作坊的店号。至光绪年间,26世祖颜腾蛟又继续赎买兼并书籍作坊 “多文斋”、“多艺斋”、年画作坊“恒记”,除继续以买来的店号经营外,又成立了以文字版为主要印制业务的“余珍亭社”,至此,颜氏家族的年画业达到鼎盛时期的规模。那时颜腾蛟经营的年画作坊店号为“颜锦华”。其年画产品远销台湾、香港、新加坡、泰国、近销福建本地和广东岭南一带。从清代中叶起,外销的年画便由月港改从厦门出口。出口业务长期与厦门“洪通成纸店”挂钩经营。每次成交量每一品种都在数百“刀”或数“千”对以上。清宣统年间,27世祖颜永在、颜永贤兄弟继承家业,永在善画与刻,永贤善刻。其画作坊作品所署的笔名为“俊记”,兄弟两人合营的店号以“颜锦源”为店号经营祖业。其时雇工达60余人之多。民国初年,28世的颜镜明七兄弟继续以“颜锦源”为店号经营祖业。颜镜明为颜永贤所生,排行第六,善印,并主掌年画营业事务。他与其兄弟镜清、镜光、镜亮、颜谋等人以刻、印、售分工合营。到后来,尤其是到抗日战争期间,由于业务量较少,则以每年按兄弟排行顺序轮流的方式执掌经营。颜镜明执掌经营的时间最长,一直延续至解放后。在1945年间,镜明把原店号“颜锦源“留给侄儿颜玉成,自己另迁店址,另起店号为“颜三成”。1957年公私合营时,颜镜明将其作坊和店产全部向政府投资,自己改业行医。颜氏木版年画业的经营至此便告结束。颜镜明于1901年生,卒于1975年,他有两个儿子:长子颜得意早逝;次子颜文华,现年75岁,初中文化,早年辍学随父经营木版年画,并掌握了较为熟练的印制技术。年画停业后,文华随父学医,现为民间医生。文华的堂兄文庆及堂侄数人均能刻与画,且尚在世。

  (三)颜氏家族木版年画业传承谱系  

 

 

 

 

  注:颜文华及其下辈今健在

  濒危状况:  

  (一)纵观漳州木版年画的兴衰,遂使我们联想到一个问题: 即民间木版年画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看来,先进科学技术的传入与发展虽是其中一个因素,但其最主要原因更在于:社会政治的变革,以及随着社会的进步,旧传统意识的破除,使人们在思想境界、精神境界、宗教信仰等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新的一代对旧习俗已不感兴趣,这就导致了民俗活动的变化,于是内外销情况也每况愈下。虽然解放后政府从重视民间艺术的角度,对民间木版年画的创作,也一直给予鼓励和推荐,但由于木版年画原有的使用价值已经改变,实用机制已被欣赏机制所代替,这样,旧年画业的日益阑珊、日益萧条便成为一种趋势。

  在十年浩劫中,漳州民间木版年画不但不敢抛头露面,而是四处藏身,一时间变得更加黯然失色。所幸的是漳州木版年画数百块雕版和数千块字版,在颜氏家族后人的悉心保护之下幸存下来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间木版年画艺术又如枯木逢春,再度得到重视,政府文化部门对民间木版年画的抢救工作竭尽全力,克服了重重困难,使局面有所改观。这是我们所有目共睹的。然而,民间木版年画这一源远流长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如果由于我们的某种疏忽,则可能导致失传和灭迹。    

  (二)目前,幸存下来的数百块年画雕版没有一个安全存放场所(所有雕版一直集中存放在颜文华家中)。因颜文华先生的房屋早年被国家“经租”,至今未能归还,加上其家庭人口多,住宿面积小,只好暂把雕版堆放在房屋中简易的木搁板上。这样,既不通风,又难以防潮防蛀。传承人颜文华称:在前些年已有20余件单线雕版被虫蚀毁。据倘若有朝一日白蚂蚁再度“光顾”,后果不堪设想。

  (三)漳州木版年画嫡传艺人颜文华,虽有很熟练的印制技术,但其年事已高(75岁),其侄儿及儿子之年画技术均因业务十分萧条致使技艺尚欠熟练。因其经济效益少,也导致后继者寥寥。

  (四)如今漳州木版年画除了作为外交礼品或作为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校的收藏品外,其他销售门路较少,经济效益也谈不上,这是导致濒危的一条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必须着力开拓新的销售渠道。

主管:福建省文化厅 主办:福建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福建省图书馆 闽ICP备11002611-2
设计制作:福州力行互动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