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海上丝绸之路 > 现代海丝 > 艺术 > 戏剧
南乐来源:福建文化记忆网

  分布区域: 

  发源于晋江,流行于台湾省和福建厦门、泉州、漳州 、晋江等闽南语系地区,以及东南亚华侨华裔聚居地。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南乐]亦名“南曲”、“弦管”、“南管”、“南音”,流行于福建泉州、厦门、漳州及香港、澳门、台湾、东南亚闽南华侨华裔聚居地。上世纪六十年代,泉州将“南乐”改名为“南音”,也沿用至今。厦门市位于东经118°04'04″、北纬24°26′46″,地处我国东南沿海—— 福建省东南部的九龙江入海处,北部与泉州市接壤,西与西南部与漳州市接壤,东南隔厦门东海域即金门岛,东与台湾、澎湖列岛隔海峡相望。厦门市包括思明、湖里、同安、翔安、集美和海沧六个行政区。(1)自然地理环境:由大陆和海岛组成。地势由西北、北部向南、东南部倾斜,作平原、台地、丘陵和山地的梯状分布,将厦门岛形成众星拱月之势。目前有三座大桥将厦门与大陆连接起来。厦门岛东与东南部多山丘,北部多丘陵台地,西南部地势平坦,是厦门港口所在的老城区。厦门地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暖热湿润。年平均温度20.9°C,年降雨量1187.4毫米。(2)人文环境:早年称嘉禾屿,别称鹭岛,隶属泉州府同安县。明初在岛上建有守御千户所城——厦门城。1650年郑成功驻兵于此,1655年改称思明州。1912年称思明县,1933年改设市。新中国成立后,为福建省省辖市,至1980年设立厦门经济特区,1994年被定为副省级市。厦门所辖同安区原为同安县,别称银城,1939年升大同场为同安县。厦门所辖海沧区有一部分原属海澄县(今龙海市由原龙溪县和海澄县合并而成),龙溪县设于1540年,1567年由龙溪、漳浦两县析出部分设立海澄县,其“三都”部分(即海沧)今归厦门市。宋元时期泉州为著名的东方商港。明中期以后九龙江下游的月港(以今龙海市的海澄为主,包括厦门海沧等处的“厦门湾”区)和厦门邻近的安海(古称安平)港,都是当时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近代鸦片战争后,厦门被辟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逐步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闽南经济、文化的中心和华侨出入国的港口。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与漳州的石码(龙海)、泉州的安海着两个卫星港口形成闽南对外贸易的金三角。

  历史渊源:  

  [南乐]为我国“四大古老乐种”之一,其起源年代,至今未见历史文献的证明,因而众说不一。但就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认为:南乐蕴藏于唐,形成于宋元,发展至明清两代已是非常繁荣。

  [南乐]是以“指”、“谱”、“曲”三大部分组成的。

  [指]即“指套”,是一种有词、有谱、有指法的套曲,共约48套,每套都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既可作演唱曲,也可作器乐演奏曲。[谱]则是器乐曲,附有琵琶指法,没有词,专供乐器演奏用,共有16套。[曲]也称“散曲”、“草曲”,这是南曲中数量最多,流传最广的部分,其数量约有千首以上。“南乐”曲词大体分为抒情、写景、叙事三大类,而“谱”则重于写景、抒情。

  南乐器主要有琵琶、洞箫、二弦、三弦、品(曲笛)、南嗳(中音唢呐)、拍板、响盏、四宝、狗叫、木鱼、双铃等,此外,笙、古筝及扁鼓、云锣、铜钟、小钹及二胡、扬琴、革胡(或用大提)等也常有应用。“南乐”的琵琶有四相十品位,在演奏或伴奏中起指挥作用,这点与唐代宫庭音乐极其相似(故有学者认为南乐是由宫廷流传到民间的)。  [南乐]的洞箫也称南箫,规格是“十目九节,尺八六孔”,与唐代传入日本的“尺八”(唐箫)也有相似之处。南曲有四个管门,即:“五空管(G调)、五空四X(C调)、四空管(F调)、倍思管(D调),如以“品”演奏,则称“品管”,定调提升一个小三度,以此类推。“南乐”的记谱方法也是以琵琶弹奏指法为主,其节拍分为“散板”、“七寮”(8/2)、“宽三寮”(4/2)、“紧三寮”(4/4)、“迭拍” (2/4)、“紧迭拍”(1/4)六种。“南乐”的曲牌相当丰富,总计在120个以上。

  由于南乐的曲调清新幽雅、婉转柔和,因而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千百年来,繁盛不衰。厦门[南乐]是明末清初由晋江地区传入的。由于厦门是对外通商口岸,文化比较发达,受到现代音乐的影响也比较大,这对厦门[南乐]的发展无疑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比如在唱词文字的整理订正方面,对音准、强弱、快慢对比的应用以及演唱员对乐曲感情的理解、分析、处理、表达等等,较之传统的平铺直叙的格调更细腻、更和谐、更动听,逐渐形成厦门独特的风格。

  在近代厦门[南乐]史上可谓人材倍出,其中首推对厦门南乐有巨大贡献的林霁秋先生。林霁秋先生1912年出版的,《泉南指重编》及1943年编著的《南曲精选》13集两部巨作,填补了中国南乐史上重要的一页。又林祥玉先生(1914年)所著《南乐指谱》四本,“有古本讹传新翻校正”,一直为后人所延用。再如由纪经亩、吴深根、吴萍水、洪金水、薛金枝、万舍、黄蕴山等乐坛高手于20世纪30年代为英国“兴登堡”等公司所灌录的 30多片唱片,也是我国早期的唱片资料。

  解放初期,政府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应予保护的思路,将原“金凤茶座”的南乐演唱艺人进行组合,收为国有,成立了“厦门市南乐团”。

  厦门市南乐团成立于1954年,其前身是厦门金凤南乐团。南乐团首任团长纪经畝先生,造诣高深,被国内外南乐界推誉为“一代宗师”、“南乐泰斗”。厦门南乐团得益于纪先生及白厚、任清水、白丽华、林玉燕等名师的指导。即恪遵前法,又勇于创新。经四十余年的努力,已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厦门南乐团在器乐演奏方面,特别注重各乐师之间的默契配合,巧于工细、脉胳醒豁、节奏疏密有致、气韵饱满、音律精确、蕴涵丰富。尤其箫弦的洞天福地奏技法,在南乐界倍受推崇。数十年来一直为国内外南乐界所称誉。

  在唱腔方面,讲究“字重韵轻”、“字正腔圆”、寓刚毅于婀娜,发音清丽秀雅。演员多经严格正规的艺术教育,能弹能唱,多才多艺。

  厦门南乐团非常重视传统的继承与改革创新。已故的纪老先生生前整理出传统南乐曲目五百多首,并创作了许多新曲目。其中与音乐界同仁共同创作的器乐曲《闽海渔歌》被誉为南乐第十四套大谱,《沁园春.雪》、《迎龙小唱》等曲目赴京参加会演,受到奖励和赞赏。

  80年代创作的洞箫独奏《千里共婵娟》、表演唱《潯阳江头》等曲目在连续几届的福建省艺术大赛中获奖;90年代创作的大型舞剧《南音魂》获福建省第十八届戏剧节“优秀演出奖”等八项奖;南乐说唱《临江楼会》在1993年参加福建省曲艺调演中获得演出“一等奖”等五项奖;1995 年创作的南乐表演唱《厦门金门门对门》参加中国第二届曲艺节,获创作、作曲、导演、演出及伴奏五项“牡丹奖”;2002年3月,我团在马来西亚“首届国际华乐节”中,吴世安创作并演奏的洞箫独奏《听见杜鹃》,参加公开组的比赛,荣获金牌;王秀怡、吴世安、洪金龙、郑步清四人器乐合奏《梅花操》也荣获金奖;近期,以我厦门市南乐团为主排演的大型南音乐舞《长恨歌》荣获国家文化部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吴世安获文华音乐“创作”“文华表演(演奏)奖。

  厦门市南乐团曾代表福建省参加“华东区民间音乐舞蹈节会演”(1953);“全国第一届音乐周”(1957);“全国曲艺调演”(1958);“首届中国艺术节”(1987)、“中国首届曲艺节”(1991)和“中国第二届曲艺节”(1995)的演出。在1957年我团参加 “全国第一届音乐周”时,还被获选进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进行演出,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

  我团多次组团赴香港、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澳门、日本、法国、捷克、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艺术交流,受到了很高的评价。

  1990年我团到菲律宾进行艺术交流期间,南乐表演唱《刑罚》被选进总统府,为阿基诺总统演唱。

  2004年2月赴法国巴黎,参加了中国“古乐精华”开幕式的演出和伊西市“中国文化年”演出月的活动。同年9月,南音乐舞《长恨歌》剧组应捷克“布拉格之秋”国际音乐会组委会的邀请,参加了第14届欧洲最著名的音乐节之一“布拉格之秋”的演出,是中国大型乐舞首次在捷克最高级别的剧院进行公演。通过这国际舞台让欧洲人了解了中国古老音乐的价值和魅力,积极推动了厦门今后与欧洲各国的文化交流。

  厦门市南乐团多次为来自美国、英国、比利时、埃塞俄比亚、日本、加蓬等国家的贵宾演出,均获好评。1999年4月,我团为来厦访问的荷兰王国贝娅特丽克斯.威敏娜.阿姆哈尔德女王和克劳斯亲王举行南乐演唱专场,得到女王及亲王的高度赞赏。

 

 

厦门南乐团《情归何处》

 

  基本内容:  

  1、传统剧目:

  常演出传统曲目主要有:

  (二字曲目)

  01、睇灯    02、出奔 03、留伞  04、磨镜  05、刑罚

  (三字曲目)

  01、特来报  02、三更豉  03、山险峻  04、画堂彩

  05、绣停  06、听门楼  07、高楼上  08、望明月

  09、兵车行  10、长恨歌 11、重台别  12、奏明君

  13、尔听查  14、满空飞  15、长相思 16、念月英

  17、班头爷  18、掠古乐  19、听伊说  20、告大人

  21、花娇报  22、夏来人  23、孤栖闷  24、出画堂

  25、出汉关  26、我为汝  27、蝴蝶飞  28、恨冤家

  29、三更人  30、精神顿  31、暗想君  32、轻轻行

  33、冬天寒  34、杜糜架  35、小将军  36、到只处

  37、见只书  38、恳明台  39、看满江  40、愁人怨

  41、我一心  42、只冤苦

  (四字曲目)

  01、鼓返五更  02、不良心意  03、因送哥嫂  04、绣成孤鸾

  05、婢随官人  06、感谢公主  07、远看长亭  08、昭君出塞

  09、遥望情君  10、听见杜鹃  11、为伊割吊  12、.新仇旧恨

  13、辗转三思  14、思量不甘  15、岭路崎岖  16、掩泪出关

  17、玉箫声和  18、来到阴山  19、因赶白兔  20、风落梧桐

  21、遥望情君  22、冷落琴弦  23、元霄十五  24、月照芙蓉

  25、杯酒劝君  26、当初贫寒  27、思想情人  28、拙时恹恹

  29、朱郎卜返  30、行到凉亭  31、拜告将军  32、无处栖止

  33、记得睢阳  34、焚香祝礼  35、举起金杯

  (其他字曲目)

  01、看伊人容仪  02、辗转乱方寸  03、忽听见枝上

  04、听见雁声悲

  新时期创作曲剧目主要有:

  01:我是台湾小女孩   02:贺菲华国风郎君社

  03:临江楼会         04:厦门风景赞

  05:医生与巫婆       06:共有南音

  07:鹭岛的传说       08:颂民族英雄郑成功

  09:欢庆香港回归祖国 10:计划生育好

  11:厦门金门门对门

  大型创作南音乐舞:

  01:南音魂              02:长恨歌

  注:[曲]也称“散曲”、“草曲”,这是南乐中数量最多,流传最广的部分,其数量约有千首以上。

  2、音乐

  [南乐]是以“指”、“谱”、“曲”三大部分组成的。

  [指]即“指套”,是一种有词、有谱、有指法的套曲,共有50套,每套都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既可作演唱曲,也可作器乐演奏曲。如指:

  01、对菱花     02、忍得下     03、南海观音赞  04、汝因势

  05、弟子坛     06、出汉关     07、爹妈听   08、春今卜返

  09、金井梧桐   10、手抱琵琶   11、妾身受禁    12、一路行

  13、为人情     14、亏伊历山   15、叹想玉郎  16、绣阁罗帷

  17、五更段     18、一阵狂风   19、亲人去      20、想君去

  21、飒飒西风    22、搬奏龙颜   23、自来生长    24、父母望

  25、我只心      26、罗帷坐卧   27、记相逢      28、小姐听

  29、所见可浅    30、听见杜鹃   31、惰梳妆      32、轻轻行

  33、我一身      34、良缘未遂   35、共君断约    36、清早起

  37、照见恹恹    38、为君去时   39、花园外     40、因为欢喜

  41、玉箫声和    42、心肝跋悴   43、孤栖闷     44、见你来

  45、绣帷愁闷    46、拙时无意   47、一纸相思   48、趁赏花灯

  49、普庵咒  50、锁寒窗

  [谱]则是器乐曲,附有琵琶指法,没有词,专供乐器演奏用,常用14套。

  谱:

  01起手板  02四时景  03梅花操  04八骏马  05百鸟归巢

  06四边静  07三台令  08五湖游  09八展舞  10孔雀屏

  11三不和  12四不应  13阳关曲  14闽海渔歌

  3、表演

  南乐的演唱形式多为弹唱及清唱,弹唱形式为:演唱者手执琵琶(斜抱45度)自弹自唱、或唱者手执琵琶中坐弹唱,持二弦、洞箫者各分左右两旁坐奏为其伴奏;清唱形式为:唱者(演唱)居中坐执拍板击拍,持琵琶、三弦、洞箫、二弦者则分左右两旁坐奏并为其伴奏。这一形式一直沿续至今。

  时至今日,厦门南乐又有了新的发展,增加了新的内容,如:表演唱《出画堂》、《刑罚》、《厦门金门门对门》,音乐保留着南乐的传统曲牌和韵味,其表演却加进了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加强可看性;如90年代的大型乐舞剧《南音魂》已发展为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道白,以南乐为音乐基调的南乐乐舞剧,其以南乐祖师爷孟昶为人物主人公,描述其热爱南乐,为乐舍弃爱情,抛弃生命的动人故事,其时正是港台流行音乐、劲歌艳舞冲击大陆民间艺术最猛烈的时候,此剧演出后,引起很大的轰动;如:南音乐舞《长恨歌》,则是“以乐起舞,以舞和乐,情景交融,意境合一”的汉唐乐舞形式来表现。故事讲述的是唐明皇与扬贵妃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整剧中无一句道白,完全以南乐和古典舞蹈来完成,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以上三个阶段所有创作的南乐表演、乐舞剧都获得省级以上大奖,特别是《长恨歌》获得“文化新剧目”奖。

  4、乐器

  南乐的乐器有:琵琶,二弦,三弦,洞箫,拍板,嗳仔,品箫,笙,云锣,小铜钹,响盏,四块(又名四宝),扁鼓,狗叫(又叫“小叫”)、铎,碰铃、铜钟等。

  制品及作品等相关器具: 

  主要乐器介绍:

  1、琵琶

  南乐的琵琶又称南琶,是曲项琵琶的一种,有别于“北琶”。南琶形制与现今通常所见的琵琶,即北琶有较大差异。它保存着双开凤眼,颈窄腹扁,以及复手大、山口高的唐代规格。南琶有十三柱(四相九品)后加至十四柱(四相十品)以适应品管演奏需要,用手指弹奏。

南琶属弹拨乐器,定弦比北琶高一个纯四度,固定为D、G、A、D1。低音区音色淳厚、沉抑,中音区柔和、明亮,高 音区清脆、坚实。横抱弹奏,与三弦同奏乐曲的骨干音,是南乐演奏、伴奏的主要乐器,并负有指挥整个乐队的责任。

  2、三弦

  三弦据传是由秦代弦“鼗”演变而成的,他又名弦子,始于元代。三弦这一名称始于元代。据记载明初福建有三十六姓迁徙琉球,多携三弦而行,自此冲绳就有了三弦,琉球称其为沙弥弦,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沙弥弦从琉球传入日本沿海市境。后又流行至大阪和京都,最初人们称它为 “蛇皮线”,后来共鸣箱改蒙猫皮,狗皮,起名为三味线,即“三弦”。同时,三弦于明初流行于我国南方,尤其是江、浙、闽最盛行。

  三弦弹奏的指法,无论是点、挑,还是甲、捻,均与南琶相同。三弦属弹拨乐器,由于南乐有“洞管”、“品管”之分,所以南乐三弦也有两种定弦法。洞管是以洞箫为旋律乐器的,三弦的定弦是A、D、A。品管是以横笛为旋律乐器的,横笛在闽南称为品箫,所以这种乐器编制称为品管,其音高比洞管高小三度,三弦的定弦是C、F、C1。三弦的音高比琵琶低一个八度,在四管乐器中属音区最低的乐器,南乐三弦在演奏时担任辅助琵琶的角色,其音色深厚沉稳,两者并奏时可使音质更为厚实。三弦在乐队中均起稳定和谐的作用,为此,三弦与琵琶的八度结合使音响更厚实动听。

  1、洞箫

  洞箫是一种继承了古尺八,宋尺八的精华,又具有独特构造和演奏风格的竹管乐器,专称“尺八”。结构上,南乐洞箫保留了唐代六空尺八的规制,其音域宽广,由小字组的D到小字二组的B2,拥有两个八度音,和一个五度音,能吹奏C、D、F、G四个调;造型上,它又吸收了宋尺八的特长,取竹之根部为材,以竹的十目(节)九节(段)和一目两孔为标准,下部无底,上端V形吹口,比古尺八粗,上端直径3.5厘米,下端直径 4.5厘米;长度上,南乐洞箫在57.5至 58厘米之间,恰好与明、清两代宫造尺的一尺八相当。因此,尺八是唐代根据当时竖的长度而定名。宋代之后尺八在中国其他乐种中早已绝迹,唯南乐尚保留至今,是一种十分珍贵和罕见的乐器,是盛唐乐制、乐府和宫廷舞乐中的重要乐器。

  南乐洞箫属吹管乐器,由于其管身比较粗、短,因此声音圆润优美,音域宽广深厚,音色圆润、柔美。低音区深沉、淳厚,中音区柔和、典雅,高音区响亮、有力。它可以用于独奏、合奏和伴奏。南乐音乐的管门(调性)之所以称为[五空管][四空管]与洞箫的按孔有关。[五空管]指的是只开前面第五孔,吹得[&六]音而得名。[四空管]指的是只开前面第四孔,吹得[*六]音而得名。

  4、二弦

  南乐二弦与古代奚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奚琴又名嵇琴,唐时嵇琴流行于我国北方,是我国古代被统称为胡的一支部族——奚人在马上弹奏的乐器,也是今天二胡、京胡等拉弦乐器的前身。根据陈旸《乐书》记载,许多专家认为二弦是宋代由北方传入福建泉州,至今仍保留其原貌,它已成为“我国古代的部分弹拨乐器,向弓擦拉弦乐器演变过渡阶段的证明”。

  二弦属弓弦乐器。洞管定弦一般固定在内弦G1外弦D2的绝对音高上,品管定弦为F1、C2音高。二弦的音色柔和、甜美与其它乐器相辅相成,烘托唱腔,时常掀起感情的波澜。因此,在南乐弦友中有一句薪传不息的古训:“二弦入箫,箫入唱。”

  在南乐中琵琶、三弦是演奏骨干音的,而洞箫、二弦及唱腔则是在骨干音的基础上多有润腔,使音乐更具旋律感。这样,琵琶、三弦的演奏就象一付骨架,而洞箫、二弦及唱腔的奏、唱就如贴着骨架长出来的血与肉。

  传承谱系:

  在近代厦门[南乐]史上可谓人才辈出,其中首推对厦门南乐有巨大贡献的林霁秋先生。林霁秋先生1912年出版的,《泉南指重编》及1943年编著的《南曲精选》13集两部巨作,填补了中国南乐史上重要的一页。又林祥玉先生(1914年)所著《南乐指谱》四本,“有古本讹传新翻校正”,一直为后人所延用。由纪经畝、吴深根、吴萍水、洪金水、薛金枝、万舍、黄蕴山等乐坛高手于20世纪30年代为英国“兴登堡”等公司所灌录的30多片唱片,也是我国早期的唱片资料。

  因南乐流传久远,起源至今竟无从考证,故传承谱系也只能做已知的排列。

  厦门地区已知传承谱系(从清朝末期排列):

  第一代:林霁秋、林详玉等;

  第二代:许启章、黄蕴山等;

  第三代:纪经畝、吴深根、吴萍水、洪金水、万舍、白厚、吴在田等;

  第四代:黄清标、叶成基、薛金枝、林利、吴道长、陈美谷、白丽华、林玉燕、江来好、万红玉、林文宣、沈笑山等;

  第五代:吴世安、谢国义、洪金龙、谢树雄、王小珠、王秀怡、林加来、洪明艾、胡铭炮、陈永升等;

  第六代:黄秀珠、欧丽华、黄锦华、陈美瑜、王安娜、庄雪云、郑步清、杨坤圆、连方红、许英英、杨一红等;

  第七代:王小菲、陈慧雅、林德钦、陈明红、林凌娜、吴丹娜等。

  濒危状况:[南乐]自解放初期就已呈现出其危机,当时厦门市政府就是看到了危机,才将[南乐]这一“古乐”进行必要的保护,成立了厦门市南乐团。时至今日,大陆公办南乐团只有两个(另一个在泉州市),闽南民间的南乐社、馆、阁、协会倒有一些,但活动极少,后继乏人。就现在的经济社会而言,南乐不可能象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可以用商业性演出来养活自己,靠的是政府的支持,如:台湾“汉唐乐府”和新加坡的“湘灵音乐社”等,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南乐]的传承与发展也将难以实现。[南乐]是一种地方曲艺,多年来,由于语言的流失,越来越多的人听不懂南乐,听众越来越少;与其他戏曲剧种一样,同样受到了现代艺术的无情冲击;[南乐]本身没有造血功能;时至今日,厦门市南乐团每年演出八十多场,总收入就不到两万元,演一场亏一场,更有甚者,在团部演出厅演出时,出现过观众只有三、五人的情况。财政拨发给演职员的工资只有80%,职工的三金没有着落,没有办公费用,剧团极不稳定,难于发展。

主管:福建省文化厅 主办:福建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福建省图书馆 闽ICP备11002611-2
设计制作:福州力行互动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