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区域:
南平市区及闽北各县市及周边将乐、沙县等县市。
南平南词曲艺代表性传承人卢丽萍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南平位于福建省北部,武夷山脉东南侧,东经117度12分至119度12分,北纬26度14分至28度02分之间,2.63万平方公里,占福建省总面积五分之一的闽北土地上,生活着以汉族为主,还有畲、回、满、壮、高山、蒙古、布依族等20多个民族300万人民,由南平市领辖延平一区、4个县级市、5个县。
南平属中亚热带海洋性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摄氏17℃—19度。以丘陵地为主的山区地貌,主要山脉大致为东北、西南走向,其中杉岭山脉的黄岗山主峰海拔2158米,是福建,也是东南大陆的最高山峰。南平自然资源丰富,是中国的竹乡,南方的林区,福建的粮仓,森林面积179万公顷,覆盖率 68.3%,绿化程度达83.7,林木蓄积量1.15亿立方米,占全省的三分之一,被誉为“绿色金库”,粮食年产180万吨,年向国家提供50万以上商品粮,水能资源巨大,河流176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水能蕴藏量达387万千瓦,居全省之首。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地903处,其中钽铌矿储量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闽北是福建沿海通往内地的交通枢纽,以铁路、公路、水路、航空为骨干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有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武夷山、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亚热带 “天然植物园”——建瓯万木林。闽北文化源远流长,历史名人 辈出,集理学之大成者朱熹、民族英雄李纲、《沧浪诗话》作者严羽、宋“婉约派”词宗柳永、“程门立雪”者游酢和杨时,“道南第二人”罗从彦,等等。
历史渊源:
清唱体的南词自产生始,不仅对其产生地的苏州有着极大的影响,而且迅速地向外传播,它的足迹遍及江左、江右的各个省份,如: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广西、广东、贵州、云南、湖南、湖北各省,还北传至北京及清宫廷之中。乾隆间流寓北京的蒋士铨《京师乐府词?唱南词》一诗中描绘了当时北京唱南词的情景。乾隆六十年的俗曲总集《霓裳续谱》里收有乾隆五十四年所备用的乾隆寿曲《桑农献瑞》一套中,已选用了“滩簧调”,还收有“弹簧调” 和“南词弹簧调”共三种。这两则资料表明南词于乾隆年间就已经传至北京。南词在浙江、江西、福建三省的流传尤为普及。
南平南词说唱,流行于南平地区,清乾隆、嘉庆年间(1730—1820)滩簧小调从苏州以坐唱、清唱形式传入南平。据南平传统南词音乐最重要的传承人之一的邱德民先生(1897—1969)于1959年10月16日手稿说:自明末,经魏良辅、梁伯龙手,又改北曲为南词,同时有臧晋叔移就吴境,于是昆曲、南词代兴于苏,弋阳并起,旗鼓中原,孜孜不倦,溯自明季迄清乾隆年间,垂三百载吴越争鸣于斯,流入我南平之南词由兹得之矣。
在乾隆四十五年,有苏州人李国有来延平府(南平)任府学教谕,管理读书人,他的叔叔李某擅唱南词,又会昆曲,随着李国有一起来南平居住。当时的文人每月要至衙门中会文(系考试 性质),而与李叔相识,继而由他教唱南词、昆曲,逐渐在南平流传开来。还组建了南平第一个南词组织“静逸轩”。清道光年间(1821—1850)成立有 “以成社”;清同治十年(1871年)南平天主教徒组织“三德堂”;清光绪年间(1875—1908)立有“同乐轩”;民国5—35年(1916— 1946年)又有“鹤鸣社”、“庚韵琴社”等班社组织。
新中国成立后,南词得到进一步发展,1953年,成立第一个业余剧团,1960年2月南平市创办了南词艺术学校,挖掘、整理、编写了《南词音乐》,为规范南词音乐与南平说唱传承、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1964年成立了南平南词实验剧团,“文革期间”解散;1981年5月重新恢复直至今日。从第一个业余剧团始至专业艺术学校至专业表演团体,南词说唱始终作为南平南词的重要表现形态,源不断地传承老一辈艺人的传统说唱艺术,又坚持不懈地为适应各时期的文化活动编创新节目,为闽北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
基本内容:
南词自清乾隆、嘉庆年间传入南平及周边各乡镇、县府。当时都是以坐唱、清唱形式演出,参加者多是知识界人士、商人、衙役、官吏及有钱人家子弟。南词坐唱班被东家邀请去唱,从不肯收受酬金,以示与职业艺人区别,东家要待其如宾客,盛宴款待,不能有丝毫怠慢,乐器箱从不自己携带,要东家派人运送,以示他们身份高贵。
南平南词常聚居厅堂演唱,他们有自己的演唱班社。唱南词的同道们,相互邀请到其中一成员家里聚会演唱,以体现南平南词的高雅。演唱时,演唱者七至十余人不等,围坐于方桌四围,每人手持一件乐器,边奏边唱,以唱为主,间以道白,操鼓者常为主要演员,不用道具,没有化妆。南平南词坐唱分文武场,以八字型排开两边,文场在左边,是一些拉弦、弹拨乐器,另一边 是武场,即锣鼓类,演唱者身着长袍,一人唱一角色,唱的多是代言体小戏,行当明确,分生、旦、丑、未(大花脸)、副(副丑)、正、贴旦,都用假嗓唱,从未有过女子参与演唱,都是以男子的小嗓代替女声,老生、老旦、丑、未、副用本嗓(阳嗓)。
南平南词时也参加当地士绅或亲友家的喜庆寿诞宴会,以及当地迎神赛会、菩萨寿诞庙会以及一些宗教仪式。南平南词说唱形式不同于其他说唱鼓书、弹词等表演的单一或二人说唱或乐队伴奏员帮唱的形式,已有角色之分,更多地包含着戏剧的表现形态,在这种演唱中要根据参加各娄宴会、庙会、寿诞等的要求演唱符合其内容的祝词、戏文,这从南平南词留存的手抄本中 可以得到佐证如:《大天官》、《三星天官》、《九子升官》、《一见才郎》等。
南平南词虽传于苏、昆,也融进了本地民歌小调及江南丝竹等民间音乐,这大多用于演唱正本前与换戏的间奏及结束。南平南词在演唱正式曲目外,还经常演唱一些杂词、小调,作为余兴节目,或作为曲目之间的过渡。杂韵数量较少,如:《秋江调》、《鸳鸯歌》、《竹枝词》、《四合如意》等,小调较多,都是江南一带的民歌小调,主要有《过前川》、《点绛唇》、《赶船歌》、《朝歌》、《云韵》、《翠花阳》、《塞外风光》、《一支红》、《金印记》、《女告诉》、《鲜花调》、《小鲤鱼》、《呱呱调》等。
南平南词在演出开始前或间歇时间,总要演奏一些器乐曲以静场,器乐演奏曲俗称“十番”。这种演唱前加奏音乐,中间插入伴奏及结尾又由乐队的音乐冲向高潮至完全结束的方式,形成 了南词说唱不同于一般的说唱表演。
南平南词分声乐与器乐二大类:
声腔:
用一种被称为“中州韵”的土官话演唱和道白,“正韵”亦 称“八韵”是南平南词主体唱腔。南词唱腔优美委婉,学南平南词者必学“正韵”,声腔带昆曲唱法不同角色在演唱时可以润腔,如大花、丑角等可用苏白式阳嗓。近代多用普通话演唱加韵白。
除正韵外,还有由正韵不同板式变化派生出的清韵、峰韵、旭韵、云韵、霞韵、武马韵、凡韵、乙韵等。
正韵的快节奏板式变化称为“弦索”,有“单玄”、“双玄”、“混合玄”三种曲调,弦索亦有快板之称。另有别韵类,包括别调和别玄。
器乐:南平南词器乐分文武场:
文场乐器:胡琴、高胡、二胡、壳胡(比板胡大)、杨琴、琵琶、三弦、竹笛、唢呐、笙。多以高胡、扬琴为主腔伴奏,也加入低音大胡、中胡等。
武场(打击乐):擅板、板鼓、松鼓、词钹(又称丝钹)、手锣(比小锣小,是传统乐器),以及紧鼓、大锣、钹等。
器乐曲:这多用于开场乐或演出行进中情绪剧情的烘托或单独做为民间喜庆演奏,有[七牌十番]、[朝天子]、[普天乐]、[哭皇天]、[满园春]等。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南平南词老艺人邱德民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组织了“庚韵琴社”成为后来在福建影响久远的南词班社。
新中国成立后南词受到政府的重视和扶持,1952年成立了南平业余演唱组参加省会演, 1953年成立了中山二街、文宣街文工队,扩大了原有的南词组,成立了“南平业余南词剧团”,1960年南平市创建了南词艺校,培养了第一批专业南词艺人,并于1964年组建了南平市南词实验剧团。与此同时,原坐唱形 式仍在民间(南平地区县市)流行,南平樟湖青蛙节,南平溪源 菩萨节(器乐曲牌演奏),建阳邹墩伏虎庙和尚及乡间庆寿喜宴仍完整地演唱南词,以正韵为主唱。
制品及作品等相关器具:
南词说唱的乐器:鼓为主唱角色在说唱时指挥乐队,起节奏、情感变化时敲击之用。这种鼓与国内的鼓书说唱之鼓大有不同,它小于戏剧板鼓,它以圆形硬木削制,双面蒙皮,中间5-7公分突起,敲击发出笃笃声,鼓键也是长而软,类现代扬琴键,用竹削成,约30公分长,键头稍厚1-1.2 公分,中薄,手执部分渐厚。
南平南词的曲目经过历年的曲折遭遇,多数老艺人已经谢世,加之有些曲目因历史的缘故大多遗失,现留有的曲目大部分存于福建省艺术研究所,曲目名称分别是《一见才郎》、《十八板》、《九子升官》、《三更天》、《女告状》、《三星》、《三星天官》、《子燕盗令》、《小鲤鱼》、《下海投夫》、《大天官》、《六月飞霜》、《孔子游街/杏元起程/骂鸡/重台分别/破窑泼粥/朱砂痣》、《太宗赐子》、《王允赐环》、《必正听琴》、《四季花/剪剪花》、《水涌金山 /丢包教子》、《水涌金山》、《安安送米》、《争 风》、《宋江杀室》、《花魁雪塘独占》、《花鼓/杜宝劝农(牡丹亭)》、《芦林相会》、《张生游寺》、《牡丹对药》、《势 僧》、《和 番》、《学堂教读》(牡丹亭)、《卖草垫》、《拜 月》、《思凡/花魁赠银》、《荣 归》、《送 子》、《洞宾戏牡丹》、《祠 会》、《秋江别/南词八韵》、《疯僧骂秦》、《活捉三郎》、《皇甫谒师》、《借衣劝友》、《袖 吐》、《渔樵耕读/花亭会》、《教 歌》、《谒 师》、《断桥相会》、《偷 诗》、《琵琶记》(广才扫墓)、《琵琶词》、《僧尼相会》、《僧尼下山》、《瞎子观灯》、《瞽目观灯》、《藏 舟》、《刘高相会》、《见母出猎》、《产子磨房》、《曹操议剑》、《父子店会》、《美貌娇客》;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创作的作品有:《当代七品官》、《颂王杰》、《长青指路》、《罢宴》、《血洗金色宝库》、《人民保护神》、《白衣天使》、《春歌》、《红颜包公》、《激情燃烧的税务》、《咱村来了科特派》、《生命之水》、《我们的好市长》、《南山北水》、《桂金的故事》、《山洞避雨记》、《甘为扶梯人》等等。
传承谱系:
南平南词自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由苏州人李国有其叔李某传入南平,经过第一个南词组织“静逸轩”之后有“同乐轩”、“三德堂”、“鹤鸣社”、“庚韵琴社”,传承关系因历史之故已难以考证。现今留有资料的是南平南词正宗传人邱德民这一支:
李叔传至——彭清芳(生辰年月不详,南平第一代南词传人),传至陈谷人(1842年左右出生,系邱德民外祖父),传至张团弟(生辰不详),传至邱德民(1897—1969)再传至郑淑英(1924—)、吕德民(音乐)、范志云(男旦)……
郑淑英1962年任南平艺校南词教师,教传学员数十人,历届南词班都有十余人接受南词专业学习。
濒危状况: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