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海上丝绸之路 > 现代海丝 > 艺术 > 音乐
土楼客家山歌来源:福建文化记忆网

  分布区域: 

  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上坂村田螺坑自然村及周边地区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田螺坑是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上坂村的一个自然村,是闽西南交界处的一个山区村。村距书洋镇政府所在地12公里,距南靖县城60公里。面积4.95公顷,人口556人,汉族,客家语系。

  田螺坑自然村在海拔1090米的湖岽山半坡上。地处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地段,年均气温20.1°C,日照2024.6小时,降雨量1609.9毫米,无霜期305天左右。四周木、竹等植被资源丰富。

  由于田螺坑自然村处在南靖县的山区腹地,1990年前只有一条山间小道通往镇区,交通闭塞,因此此前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少,土楼客家山歌保留了比较“纯正”的韵律。

  历史渊源:  

  山歌,是民歌之一种。据史料记载,约始于先秦三代(夏商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中《十五国风》,便是民歌,但当时尚无“山歌”之称谓。至唐代始见其名。客家先民自两晋由中原大量南迁,其先祖居住地均在陕西、甘肃、河南、河北、山西等地。正是“十五国风”流行的黄河、长江流域一带。“客家山歌”的修辞手法,正是上承诗经之“十五国风”。客家山歌以情歌为主,就是一个见证。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长期与当地土著相处,也吸收各民族、民系民歌的优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如,采用“双关”语手法,就与古代江南“吴歌”有相似之处。在山歌活动形式方面,也受南方少数民族对歌、斗歌形式的影响。

  地处闽西南山区腹地的南靖县,是客家先民的主要聚居地,现有“客家人”近6万人。南靖随着客家人的到来、土楼的建造,土楼客家山歌也就流传了下来,至今已有千百年的历史。因此成为南靖土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田螺坑自然村的客家山歌,自600多年前黄氏先民到此开基后就延续下来,清朝末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是土楼客家山歌的兴盛期,“文革”期间是土楼客家山歌的冷落、沉寂期,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后,随着南靖土楼旅游热的兴起,土楼客家山歌又重新在田螺坑村传唱开来,特别是 2000年,田螺坑土楼群被列入“福建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点后,南靖县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对田螺坑自然村的客家山歌进行发掘、整理,使之得到进一步继承和发展。

 

 

 

  基本内容:  

  土楼客家山歌内容丰富,以抒情的情歌居多,约占80%;还有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仪式歌、谜语歌和猜调、小调、竹板歌等。其艺术特点,一是歌词结构严谨;二是押韵要求较严格;三是歌词注意形象化;四是运用客家口语化;五是修辞手法多样化,常用赋、比、兴,重章叠句,尤以双关见长。它的文学形式一般是七言四句和七言五句,也有在七言五句基础上发展的长短句叙事山歌。

  田螺坑自然村的客家山歌有120多首,代表曲目有《十二月飘》、《守寡歌》、《十劝郎》、《十有情》、《卖花线》、《十月怀胎》、《妇女可怜歌》等;她的曲调丰富,主要有号子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客家山歌旋律优美,几乎所有曲调中都有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因而使旋律变得回环曲折、委婉动听。

  制品及作品等相关器具:  

  相关器具:二胡、树叶、竹叶。

  (一)二胡:材料有木料(优质上等的乌木、红木、紫檀木)、蟒皮。1、琴筒是二胡的共鸣箱,形状有六角、八角、圆形三类。选用经数年风干、纹路清晰的木质;筒子板料、筒子与琴杆料质的搭配均衡合理为好。2、蟒皮是二胡发声的重要部分,它的厚薄、松紧对发音有直接影响。要选择色泽鲜亮、花纹均匀、皮面光滑、鳞格大小适中为好。3、琴弓主要由竹杆和马尾组成。弓杆长81厘米或82厘米。构造:由琴筒(包括琴皮与音窗)、琴杆、弦轴、琴弦、干斤、弓子、琴托等部件组成。

  (二)树叶、竹叶山上或野外随意采摘即可。

传承谱系:

 

 

 

 

  濒危状况:  

  土楼客家山歌虽经南靖县文化体育局的发掘、整理,并进行抢救保护,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

  (一)田螺坑自然村处在南靖的山区腹地,现在许多年轻人都到外地打工去了,熟稔掌握这种山歌演唱技巧的老人均年事已高,有的相继辞世,传唱者日稀,而歌唱这一艺术形式是要靠活体承载的,如果没有年轻一代的传承,土楼客家山歌终有一天会成绝响。

  (二)随着各种现代文化的渗透,人们对土楼客家山歌的兴趣越来越淡漠;特别是随着土楼山区农事活动的减少,山歌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与空间。因此,它正一步一步走向灭绝。

 

 

主管:福建省文化厅 主办:福建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福建省图书馆 闽ICP备11002611-2
设计制作:福州力行互动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