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区域:
分布于龙岩市所属的长汀、永定、连城、上杭、武平五县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龙岩市位于福建西部,通称闽西,辖新罗区、漳平市和永定、上杭、武平、长汀、连城等七县(市、区)。人口 280多万,面积1.91万平方公里。地理环境有如下特点:
(1)是闽粤赣三省边区结合带:西接江西赣州市,南邻广东梅州市,东与本省漳州、泉州市,北与本省三明市接壤,处武夷山脉丘陵地区,平均海拨460米,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暖夏凉、四季长青。矿产、水力、森林及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汀江贯穿全境,流入广东韩江入海,成为旧时主要交通动脉;而旧时陆路交通,公路里程仅百余公里,主要靠肩挑和独轮车运输。由于交通较为闭塞,所以在丰富的资源为文化生态提供了良好土壤的同时,也为积淀深厚的地域文化保持较好的原生态提供了条件。
(2)是中原古文化与闽西土著文化的结合带:这里居民主体是讲客家话的客家人。他们的先民是自晋永嘉以来中原仕族为避天灾战祸几次南迁而来,故带来大量中原古文化,并与闽西原有的土著文化相互吸收融汇;鸦片战争后,闽西又兴起与江、浙、赣、粤及武汉一带的通商,外地文化进一步流入,逐步形成南北古今兼融,传统积淀异常深厚的闽西文化。
(3)是山区向平原的过渡带:闽西的山地丘陵,占全市总面积的94.8%,区内山峦连绵起伏。但往东百余公里便是漳厦平原,往西南二百余公里为潮汕平原,交往频繁,故逐步形成以山区为主,兼具山区和平原特色的闽西文化。
(4)是客家地区向河洛地区的过渡带:闽西七县(市、区),五个县是客家地区,二个是杂有客家村落并有大量客家居民的河洛地区,而邻近的漳厦平原便是一片纯河洛地区了,故形成同具客家文化、河洛文化或二者交融的独特闽西文化。(5)是老区、侨区、贫困地区的结合带:闽西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著名革命老区。太平天国革命、辛亥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革命队伍大量进入闽西或闽西人民外出参加革命,带来大量革命文化;闽西又是侨区,海外文化不断有所流入;同时,它又是贫困地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平均相对滞后,不论人们观念上还是物质生活上,都使闽西文化具备简朴特性。
历史渊源:
据有关史料记载,“十番”在闽西历史悠久,据《永定县志》记载,明末清初,“十番”已在当地在当地流行。长汀87岁的老艺人李时周述其21代宗师“玉我公”1746年生,按20年一带,应往前溯400年,以此为据,“十番”至少有600多年历史。
基本内容:
十番音乐又称“十班”、“五对”等,用丝、竹、革、木、金制作的十件乐器而得名。客家十番音乐是历代客家民间艺人创作、不断加工的民间器乐曲。其乐曲主题多为描绘大自然,如碧水山涯、湖光柳色、好花圆月、梅兰菊竹、莺歌燕舞及客家人生活习俗情趣等。此外还吸收了历代戏曲中的曲段、唱段,或曲艺作品。
(一)曲目:十番音乐分器乐曲、小调和南词,用工尺谱记录。
1、十番专用曲调,如《高山流水》《山下乐》《八板头》《刮耳风》等;
2、民间小调,如《三十六哭》《小小鱼儿》《大小争风》《北词》〈鲜花调〉〈十杯酒〉等;
3、闽西汉剧丝弦串调,如〈柳叶金〉〈寒鸭戏水〉〈昭君怨〉〈玉连环〉〈琵琶词〉。其中,相传传统曲牌500多首。
(二)、乐队建制:十番乐队无论乐手的人数还是使用的乐器都没有严格的规定,一支十番乐队一般少则5-7人,多则十到几十人不等。最基本的乐器有:曲笛、芦管、琵琶、三弦、二胡、小胖壶、大胖壶、夹板。以笛子为领奏乐器。此外,还有吊规、月琴、六角琴、焦叶琴、鼓子琴、云锣、手磬等。乐器分文场和武场:文场为丝竹乐器,用二胡、冇胡、笛子、三弦、琵琶、扬琴等丝竹乐器;武场为打击乐器,用板鼓、拍板、小堂鼓、狮锣(或乳锣)、碗锣、中钹(轻型)等打击乐器。演奏者中有士、农、工、商各阶层。
(三)十班的演奏形式,分座奏和行奏两种,掌板者为指挥,笛子引路(主导),文场和武场间隔进行。行奏时不用杨琴,掌板者的打击乐器(片鼓、小堂鼓)放置在盖有帷幔的“八仙桌”上,桌子由两人扛着行进。每逢佳节胜会游行演奏,全体成员长衫礼帽衣冠一色,每件乐器系上一对丝穗。悠扬的国乐,清雅的装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十番乐队按习俗不参与白事活动,但一般都要配合大型民俗活动,如游龙游灯、走古事等。大多婚喜事也请十番乐队,造成悠扬、和谐、喜庆的热闹气氛,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四)演奏活动:
十番是利用业余时间自娱自乐,活动没有明显的季节性或时间性,既可在春节期间到各家各户拜年,也可在公共场所演奏娱乐;既可单独以器乐合奏的形式演奏,也可为“船灯”“马灯”等民间歌舞作伴奏。新中国建立后,一些乡村曾有用十番乐队取代职业的鼓吹乐用于迎亲仪式。演奏活动的场所一般在祠堂、厅堂、河岸、溪边、桥上、空坪、谷架等地方。演奏活动不以获取酬金为目的,主要是自娱。但有时也接受社会团体或个人馈赠礼金。
(五)客家十番音乐能得以代代相传,主要是用工尺谱记录与口头传授相结合。当时,客家先人的工尺谱记录基本上只有高低音、板眼标示,其乐曲结构风格等标示还不完善,故学者需得师傅口传心授操琴赐教。
制品及作品等相关器具:
“板眼”是十番音乐的指挥核心。掌握板眼的人首先要熟悉曲调的节拍,掌握速度,即慢板、中板、快板。大板眼用硬木制成,长约 20公分,宽8公分,厚5公分,挖空内腹,正面留一条约一公分的小缝,敲出来声音尖而清脆;小板眼也同样用硬木制成;长约10公分,宽2公分,厚3公分,挖空内腹,正面留约半公分小缝,敲出来的声音滴滴清声。大板眼、小板眼相互配合,再结合曲调性能,确定单板、双板,然后起板演奏。这样演奏出来的曲调有板有眼,节拍和谐,快慢协调,优美动听。
头弦(又称吊规)是十番音乐的主旋律,是十番音乐中一种特具特色的乐器,用坚硬的红木、梨木或松树芯制成。琴杆长60厘米,琴筒圆形,头细尾粗,直径6厘米,长12厘米,简壁厚2厘米,弓长70厘米。头弦原用丝线弦,60年代后用钢丝弦,发音高尖、清脆。90年代后,也可用钢管按上述规格制作,也可同样得到高尖、清脆的效果。
喇叭(即哨呐、笛)也同样是十番音乐中的主旋律,大小长短不一,发音清脆宏亮。奏乐时,中音G调用大喇叭,长约60厘米;高音 D调用小喇叭,声音高尖而嘹亮;低音C调用长管喇叭,音量低沉而柔扬。喇叭吹奏可根据乐曲定调来改变指法,发出不同的声音与其它乐器协调一致。
代表作:<得胜令><正金钱><花鼓调.<南词><北调><喇叭戏><<公嬷吹><卖花线>及仿汉调.
传承谱系:
以上为连城一社传承为例
长汀部分传承体系:
1、21代 刘玉我 乾隆丙寅年生 ------31代 刘润生 1969年生 家传
2、22代 罗观妹 1855年生----------26代 罗勇贵 1972年生 家传
濒危状况:
1、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发生重大变革,与其相依存的民俗活动不断被替代。
2、老艺人年事已高,有的相继逝。而年轻人不愿再从事此活动。
3、十番音乐曲目及乐器流失严重。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