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海上丝绸之路 > 现代海丝 > 艺术 > 音乐
闽东畲族歌言来源:福建文化记忆网
  

  分布区域: 

  闽东畲族歌言,分布在宁德市所辖的七县二市,和福州市的连江、罗源二县共17万多人口中。由于畲族迁徙、地理环境以及文化、经济等诸多原因,这一片区域客观上自成一个既具共同特色又呈不同特点,如:

  福宁调区:包括福安市、蕉城区(除南部飞鸾、南山等地以外),柘荣县西片和周宁、寿宁两县的畲族乡村。

  罗连调区:包括罗源、连江两县及蕉城区南部的飞鸾、南山等地畲族乡村,还有福州市的北峰等。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宁德建制沿革:  

  先秦时期,闽东为闽越驻地,周为七闽地,秦属闽中郡,汉初属闽越国,后属会稽郡,汉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属冶县。三国时期属吴国建安郡建安县。晋太康三年(282年)以“温麻船屯”地分设温麻县,是闽东最早建立的县一级政区。唐开成年间(836-840)析出长溪县宁川和古田县东北地设成德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成德场为宁德县。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长溪县升为福宁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宁州升为福宁府。1949年成立福建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改称福安专区专员公署。1978年成立宁德地区行政公署,1999年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宁德市辖蕉城区、霞浦县、古田县、寿宁县、屏南县、周宁县、柘荣县、代管福安市,福鼎市,共有124个乡镇,总人口321.85万人。历史上,闽东还辖管过的县、市有,罗源县连江县,(现属福州市),松溪县、政和县(现属南平市)等。

  畲族的迁徙和分布区域  

  畲族,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个主要少数民族,原来生活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带,因受到历代统治阶级的压迫和为险恶环境艰难生计所逼,不断迁徙,畲族在历史上的迁移活动有前后两期,前期为隋唐和宋元两个阶段,后期为明清两个阶段,隋唐时期,为抵抗唐王朝的镇压,畲民起义,畲民从漳、汀地区少部分迁到闽东罗源等地;明代时期畲族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相对比较稳定,迁徙特点“刀耕火种, 去瘠就腴,食尽一山则他徙”,迁移方向总趋势由南而北,福建畲民多迁自广东,浙江畲民多迁自福建。明代闽西南还有一批以种菁为业的畲民,大量迁到闽东地区栽菁为活。明清时期,是畲族人民频繁迁徙至各地、并形成今天这个“大分散,小聚居” 的分布格局的关键时期,福建、浙江是畲族主要的分布省份,以闽东、浙南为最多。截自1996年止,被确认有畲族的省份有福建、浙江、江西、贵州、广东、湖南、安徽等省,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有畲族人口630378人,其中福建349052人,浙江 173250人。闽东畲族人口约17万,占全省畲族人口的一半,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分布于全区的114个乡镇,2014个自然村,有8个畲族乡。

  宁德的地理环境  

  宁德市通称闽东,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我国大陆黄金海岸线的中段,介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台湾宝岛这三大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心地带,陆地部分地理坐标在东位118°32′—120°43′,北纬26°18′—27°40′之间。东面濒临浩瀚的东海与台湾省隔海相望,南面与福州市交界,西面与南平市毗邻,北面与浙江省温州市和丽水地区接壤,东西长约204.5公里,南北宽约155.3公里,陆地总面积13452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1.13%。海域面积4.4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878公里,大小岛屿344个,素有“天然鱼仓”之称,三都澳港被孙中山先生视为“世界罕见,中国仅有”的天然良港。

  闽东陆地以山地为主,山地占总面积63.6%,地势呈西北至东南阶梯状降落,西北高峻,中部隆起东南平缓,地表土壤多分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风化成不同类型的成土母质,山地面积大,土壤类型多样。境内水分发达,水力资源丰富。

  闽东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具有山地气候,盆谷地气候等多种气候特点,春夏雨热同期,秋冬光温互利,光能充足,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海洋性季风气候显著,沿海与内陆温差悬殊,气候类型呈多样性。年平均气温在13.4℃-20.2℃之间,年度降雨量 1400-2100毫米。

主管:福建省文化厅 主办:福建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福建省图书馆 闽ICP备11002611-2
设计制作:福州力行互动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