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区域:
主要流传于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和泉州市安溪县交界地区。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莲花镇位于厦门市同安区西北部山区地带,南接集美区,西连长泰县,北邻安溪县,处于多县区交界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距同安城区9公里。莲花镇地面东西宽约15公里,南北长约21.8公里,土地总面积196.4平方公里。全镇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面属中低山地带,东南部属低丘台地和河谷平原,耕地多分布在河谷两岸,最高峰是小坪的状元尖山,海拔1072米。莲花镇自然与生态资源十分丰富和优越。
莲花镇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光热资源丰富,莲花镇是典型的山区镇,生态和旅游资源丰富。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0%以上,有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55%以上,境内污染少,空气清新,生态环境极为优越,又有万亩果园、茶园和竹林,是厦门市最理想的休闲农业开发区。莲花镇境内有享有 “天然森林公园”之美誉的莲花山景区,原始次森林“金光湖”。
莲花镇水源丰富,村落傍山而建,梯田层迭,茶园簇簇,水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村民都以种茶,制茶为主业。当地的村民们都说:有茶的地方就有山歌。山区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中,与自然界斗争中养成了诚实乐观,勤劳好客的性格,山歌成为他们生活的亲密伴侣,劳动的有力助手,茶余饭后的话题,劳动生产知识的传授工具。山歌虽然名不见经传,在民间百姓中承传,但“珍珠和鲜花虽小,却反映了世间的五光十色”。
历史渊源:
山歌的起源,有史料记载:闽南自唐以来就有“土音”、“俚歌声漫”。闽南人历来喜唱“歌仔”即普通话“歌儿”的俗称。“歌仔”泛指闽南方言歌曲、歌谣。它包含民歌、民谣、山歌、褒歌、小曲等。
“有茶园的地方就有山歌”。据洪氏族谱记载莲花小坪道地村洪姓村民原驻同安县城一带,明代因倭寇作乱,避难往莲花小坪道地村择河谷溪水而居,学习垦植种茶制茶,距今已有四、五百年历史。同安种茶历史悠久。据宋蔡襄《茶录》记载:宋时,泉州七县皆有种茶(同安时属泉州地),茶园主要在与安溪大坪接壤的小坪一带。同安人不但种茶,而且制茶工艺水平高。光绪七年(1881年),同安茶商源隆号店主吴福元曾到台湾始制“色种茶”。在植茶、制茶,农事耕作之中,人们也承传了唱山歌,对歌,褒歌的习俗。
安溪县以产“铁观音”闻名,被誉为“名茶之乡”、“茶歌之乡”。由于地域文化的影响,安溪大坪与同安莲花小坪一带有茶园的地方,留有对歌、褒歌的习惯。每到新茶采摘或耕作相邻,上山砍柴,男女以歌为绳,拦路对歌。“茶歌即兴而编,脱口而出,语言通俗,音调简单”(新编《安溪县志》)。
1938年,小坪道地村的洪柯钦把当地杜川保保长洪树样带领保丁往水洋村追逼田赋壮丁税被乡民打死之事写成长篇叙事山歌诗,当时广为传唱(手抄本已遗失)。现在,上了年纪的道地村民还记得歌的第一段:“我今唱出一歌诗,民国反乱的时期,夭寿日本不好死,侵犯中原无延迟……”。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小坪道地村民洪参议(43岁)用了整整十几年时间将小坪山歌传统歌词整理成册,近800余首。村民洪国(61岁)还针对社会不良现象编写了《父母养儿歌》、《戒赌歌》等十几篇山歌词。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文化观念的改变,山歌逐渐销声匿迹,无人问津。2007年,随着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的展开,厦门市文化局、同安区文体局在莲花小坪茶园举办山歌团体比赛,共有8支代表队参赛(其中3支来自邻近的安溪县)。原汁原味,场面热烈动人,使沉寂了二十多年的莲花山歌重焕风彩。
基本内容:
莲花小坪山歌用闽南方言演唱,闽南方言丰富多彩,活泼多样;特别是俗语俚语和谚语都讲究押韵,这一切都被山歌所包涵。山歌的演唱形式多为对唱,在山野、田间、茶园,男起女对,女起男对,每首歌四句至八句,句句押韵。歌词内容丰富,包括天文地理、农耕生产知识,自然景物,男女情爱等。如《手提茶卡三角尖》这首歌唱到:“采摘茶叶着惜枝,专心摘采心会平。趁着南风好天气,好茶出卖整家私”。就提到了采茶技术和晒茶的气候条件,“心”为茶的芽叶。象《莲花褒歌》中唱到:“永春够去是德化,湖头落来是安溪,娘你恰大我恰小,亲象簸箕盖加犁”。第一、二句是说明闽南的某地理位置,第三、四句则表示女方年纪偏大不事适,加上第一、二句的衬托,变成差得千里之远之意。又如《松柏砍倒头原在》第二段唱到:“一支雨伞圆辚辚,遮高遮低遮哥身,阮娘无遮不要紧,我哥无遮头壳晕”。利用雨伞的动态来描述情人之间的绵绵情意,加上第一段的第一句:松柏砍倒头原在,就显示了对爱情坚贞不屈的理喻。
山歌也有单人演唱的形式,主要是长篇叙事故事诗。1938年,小坪道地村洪柯钦就把邻村水洋为抗丁抗税打死保长、乡丁的事编成山歌来演唱。其内容包括民国时政和抗日战争大背景。可惜,手抄本现予遗失。当地民间流传的长篇叙事山歌还有《十送郎君过番平》、《水锦开花白猜猜》、《阿哥唱歌东北岭》、《正月里来是新春》、《过路歌》等;其中《过路歌》长达五百七十句,通过问路、问厝、问名姓、问花名、问家世、沏茶,品貌等细节,盘问对答,表现男女间的欢悦情爱。
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传统的山歌段子逐渐被人遗忘。小坪道地村热心村民洪参议感到痛心,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把它挖掘出来,整理成册,达1000余首。该村的洪国老人看到一些社会不良现象,遂编写了山歌《父母养子歌》、《戒赌歌》等在群众中传唱,使群众受到教育。
山歌的调子比较简单,计有七、八种,多6/8拍子,偶而也有自由拍子,为表现情绪而需要。有的调子旋律相同,但歌手根据闽南方言音节重音的强调,切分节奏,突出了闽南方言语言的声腔和歌腔的自然和谐。女歌手在演唱时拖腔带有上滑音,富有特色,一般都是大小三度上滑,表现了村姑们俏皮靓丽的本质。
长篇叙事山歌在演唱时为了情节的表达和听众情绪的需要,也引用闽南的一些民间小调,形成了类似“歌仔”的表演形式。
2007年,厦门市文化局和同安区文体局主办了莲花小坪褒歌(山歌)比赛,包括邻县安溪也有三个代表队参加,共八个自然村代表队参赛,场面热烈动人,充满原生态的自然风采。沉寂了二十几年的莲花山歌又响彻了莲花山麓、茶园田庄。
制品及作品等相关器具:
莲花山歌是闽南语的口传艺术,闽南自唐以来“土音”、“俚歌声漫”。莲花小坪的村民都自豪地说:有茶的地方就有山歌。民国前无可考,仅从民国期间开始。
作品:
《水洋抗丁歌诗》洪柯钦 (1938年编)
《思娘歌》陈大引唱(现80岁)
《劝善歌》陈大引唱
《过路歌》陈大引唱
《十送郎君过番平》高玉花唱(现37岁)
《水锦开花白猜猜》高美凤、高秀锻唱
《阿哥唱歌东北岭》杨明钦(男、现35岁)与高玉花对唱
《正月里来是新春》高玉花唱
《独盆牡丹占花头》高秀治唱(现38岁)
《日头出来红荷荷》高玉花唱
《身背茶卡采茶叶》叶美油唱(现66岁)
《莲花褒歌》李西河唱(现78岁)
《松柏砍倒头原在》陈惠英唱(现32岁)
《阮是种茶专业户》陈惠英唱
《山里茶农爱风骚》高良成唱(现70岁)
《手提茶卡三角尖》杨秀里唱(现36岁)
洪参议收集整理的作品:
《四季山歌》48节 《情歌》(五)48节
《茶乡迎客歌》48节 《风流若剩半条命》48节
《元宵山歌》48节 (以上每节为四句,男女对唱)
《中秋情歌》48节 洪国新编作品:
《采茶山歌》48节 《父母养囝歌》
《情歌》(一)48节 《戒赌歌》
《情歌》(二)48节
《情歌》(三)48节
《情歌》(四)48节
传承谱系:
群众集体自然传承。
濒危状况:
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农村建设向城市化的推进,人们文化理念的多样性;山歌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逐渐无人传唱,濒临灭绝。其原因主要有:
1.改革开放后,厦门外来人口激增,人们为了交流的方便使用普通话,闽南方言、民间俗语、俚语的使用频率式微,甚至被青少年淡漠,不甚理解。
2.生活方式改变,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人们不愿传承和接受山歌这一“下里巴人”的乡间口头传统艺术,特别是农村推进城市化建设以来。
3.没有专门组织,属松散型传承。
4.山歌沉寂了二十几年,现仅剩上了年纪的山村老人会唱,许多传统的有研究价值的段子大都失传。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