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船文化,是海洋文明的见证和缩影,也与海丝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明代,郑和下西洋时的宝船,大多就在闽东修建。“当前国家推行‘一带一路’战略,我们进一步传承好水密隔舱技艺,不仅具有文化传承保护的意义,更有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更高层面的意义。 福船是中国古代海船中的一种船型,是中国“四大古船”之一,为中国古代著名海船船型。福船是福建、浙江一......
陈兴烺,台江雁塔村人,生于1908年,14岁入行当学徒。他聪明、好学,善于思考,边学边琢磨,终于在他23岁时也就是1930年创造出脱胎漆器装饰新技法——印锦脱胎工艺品制作技艺。如今,福州印锦脱胎工艺品制作技艺已经入选福州市政府公布的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中国漆器装饰类似印锦叫雕漆,这个雕漆用了很多漆,还漆了很多遍。然后用刀雕......
连江县畲族织染业畲族苎布织染缝纫技艺主要是纺织苎麻布、腰带(蚕丝彩带)和其他饰物,以连江县畲族织染业最为著名。其手工艺品随着丝路传播周边各国。织染苎麻布从拧线、圈线、纺线、游线到织布、染布、游布共七个过程,工艺流程多,工序复杂;织腰带等则以自养桑蚕抽成丝线做“经”,购各种颜色的棉线做纬,相对启动生产容易,可随需即织。随着社会发展,畲民生活条......
闽侯传统竹编工艺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出现了竹编生活器具。随着历史的发展,竹编工艺日趋精湛,而且表现题材越来越广泛。闽侯竹编以麻竹、毛竹、慈竹等各类竹为原料,根据产品的不同需求选用不同的原料,然后配上串丝、插花、雕花、配件等不同装饰制成不同种类的工艺品。其工序繁杂,品种丰富,造型生动,色彩鲜艳,富有弹性,耐热耐压,经久耐用,广泛应用......
裱褙是中国字画的一种特有的装饰技艺,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清同治年间(1865年)“米家船”创始人林金师在南后街29号(现为32号)开创裱褙店,至今有140多年的历史,因其工艺精湛,成为南后街众多裱褙店中的佼佼者。清末著名书法家何振岱为其店提名为“米家船”,从此,“米家船”名闻遐尔,代代相袭。该技艺的产品跟着中国古代名品字画随着丝路传入其他国家 “米......
寿山石雕,汉族民间雕刻艺术之一。寿山石雕技法丰富多样,精湛圆熟,又在发展过程中广纳博采,融合了中国画和各种民间工艺的雕刻技艺与艺术精华。其技法主要包括圆雕、印钮雕、薄意雕、镂空雕、浅浮雕、高浮雕、镶嵌雕、链雕、篆刻和微雕等。寿山石雕作品题材广泛,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品类。 福州的寿山石雕,与福州的脱胎漆器、软木画合称“榕城三绝”。......
“佛跳墙"是福州市独具地方特色的一道名肴,堪称闽菜中的精典,是福州海丝周边饮食文化的主要代表作之一。聚春园创始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是福建省现存年代最悠久的历史名店,而"佛跳墙"则是该店的传统名肴。据传"佛跳墙"因当时一位秀才品尝此菜即兴赋诗曰"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而得名。"佛跳墙"选料精细,一般要有三十来种原料和配料,制作工艺复杂......
福州漆箸制作技艺自2200多年前闽王无诸在福州建冶始逐渐形成这一区域特有的制箸手工技艺,如今福州漆箸已成为中国漆器工艺美术一朵奇葩,其工艺手法及工艺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各国。福州箸产品制作精美种类繁多,有日用的漆箸以及观赏性极强的工艺艺术箸。其制作技艺精巧绝伦,运用脱胎漆的髹蚀技法,以锡箔纹饰刻缕、髹漆、打磨、点缀结合,采用印花、贴花、琢花、......
福州金箔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原始制作金箔,即是纯手工制作,制作工艺复杂,工序繁多,从熔炼黄金至成品金箔,前后十几道工序,其中打箔是最为关键。在一个石墩上,呈上下两人对峙,各持8斤重锤,轮番锤打置于石墩上的“乌金纸”,一推一护,配合默契,将“乌金纸”有规律地沿“套路”返复旋转移动。如此这般地挥锤近三万次,使置于乌金纸中的金叶长大均匀地长成金......
同利肉燕是福建福州一带的地方传统名吃,属于闽菜系。同理肉燕是海丝美食文化的组成之一,同利肉燕魅力在于它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肉燕还是思乡菜,福州人不管走到哪里只要能吃到肉燕就仿佛回到了故乡。 它是选用精瘦肉和淀粉等辅料制作成的薄片,形似飞燕,晶莹洁白,一煮即熟,久煮不烂,具有很好的韧性,味道滑韧细腻,特别鲜美。用肉燕皮烹 制的......
鱼丸是福州地方小吃,民谣:“鱼丸肉燕,百吃不厌”。三坊七巷的塔巷永和鱼丸以其洁白、松软、清香、味美最为特色。鱼丸店创建于1934年,创始人刘必松在台湾的永和镇学得手艺,如今传至第三代刘景舒,原料由鳗鱼改为鲨鱼,受到顾客欢迎。永和鱼丸获得“中华老字号”、“福建老字号”的荣誉。 永和鱼丸是福建一带的汉族风味名菜,属于闽菜系,是海丝文化的组成之一。......
福州肉松制作即是将猪肉煮熟卤好,把肉汤烧干,使卤猪肉变成金黄色,松散绒毛的样子,福建名特产“鼎鼎油酥肉松”是福州城源本正宗的产品,创始人林鼎鼎首创了肉松,林鼎鼎被称为中国肉松第一人,其产品一问世,即备受世人喜好而轰动全国。林鼎鼎后人不敢忘却祖传技艺,遂以“鼎鼎”命名重操先祖之业。鼎鼎肉松的制作工艺流传在福州各地,肉松产品也流传至全国各地,成......
池园陶瓷历史悠久,清乾隆元年以后,池园陶瓷以德化和广东制瓷工艺的有机结合,景德镇制瓷技术的引进,陶瓷制作技艺不断创新提高,陶瓷生产一直处于鼎盛发展时期,其传统陶瓷制作技艺,特别是制作特型及碗类产品,技艺精湛,独具一帜,传统陶瓷生产和技术的坚实基础,促进和推动闽清电瓷、建材瓷、高频瓷、工艺瓷的不断发展。池园传统陶瓷制作技艺依靠长期熟练操作和实......
福州罗源角梳手工技艺历史悠久,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福州角梳手工技艺可分为:日用梳和彩梳,主要由牛角、羊角制成,梳的品质可分为低中高等档次。在选料时绝不用杂角、死牛角、大黄角,唯选质地坚实,不易弯裂,不伤皮肤的水牛角、大绵羊角、选蹄也只取生性温顺的水牛蹄。用金粉调生漆,写上本号的招牌、型号等字样。根据不同形状的梳,画上相应的图案和颜色。......
福州象园木雕始于明末清初的建筑装饰和佛像,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而形成的,它有一套独特完备的雕刻技法。福州象园木雕、根雕技艺精湛,人才荟萃,它与全国各地的木雕、根雕血脉相连,互为影响。象园流派(俗称柯派),人物动态逼真,讲求面部神韵,衣纹柔软,有风吹水面波纹之感。动物类品种丰富,人物面具更是独家所有。象园派后起一代,能大胆吸收现代雕塑艺术的精华......
泥橇据传是明代名将,戚继光仿照大禹四载之制而创作的。但是元明之际,连江沿海居民多以讨小海为生,疑此前已有类似工具,应是戚继光采纳儒士陈第的建议,对原有此类工具加以改制而成的。泥橇是一种原始的生产工具,它的发明是沿海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不须借助机械动力,便可在泥泞的滩涂上行驶,古人既用它作为作战工具又用它作为生产工具,现代人还用它作为体育器......
唐氏标本制作技艺包括动物剥制标本、浸制标本、动物内部解剖标本、骨骼标本等技术,集欧式技法与其他流派精髓于一体,其中动物剥制标本制作技艺最具特色,采用独特的化学工艺处理毛皮,以棉花、木屑等作为填充物,方法省时简便,更好的适应野外工作的需要和南方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制作的生态标本形象逼真、保存时间长,能够还原动物生活时的自然生态。 唐氏标本......
“苏苏酱鸭”的创始人刘克辉,别名“苏苏”,故为店名。刘克辉的祖辈都靠卖汤鸭(宰杀后退毛、取出内脏、洗净的鸭子)为生,他和胞弟克茂在继承祖业的同时,就潜心研究精加工酱鸭,并不断总结经验,终于成为福州烹制酱鸭的高手。开始时,他将酱鸭挑到市场摆摊叫卖,渐成名气后,用手推车送至鼓楼前繁华闹市销售,由于色香味俱全,常常供不应求。于是,在筹足资金之后,刘......
“洪塘篦梳”出自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洪塘村,是以麻竹等为原料,经破竹、破篦、刮青、制梳、烘焙篦等工序制作而成,因能够篦发去垢而不伤发,故称为“篦梳”。明代以来该村居民就以从事篦梳制造为主,至今仍为当地居民的家庭副业之一。 “洪塘篦梳”首创于明景泰六年(1455年),至今有551年的历史。其创始者是明代洪塘郭厝里的郭界三,他制作的篦梳都放在洪塘妙峰山......
鱼露,福建称为虾油(厦门话:he6-iu2,福州话:hà-iù),是闽菜、潮州菜和东南亚料理中常用的调味料之一。虾油原产自福建和广东潮汕等地,由早期侨民传到越南以及其他东亚国家,如今21世纪欧洲也逐渐流行。 福州民天虾油是福州船文化的重要资源,也是福州海洋特色鲜明非物质文化遗产,虾油的发展随着海丝延伸至周边国家,影响着周边国家的美食技艺。 鱼露,福......
请输入搜索关键字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