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象园木雕工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 图片 视频

  福州象园木雕始于明末清初的建筑装饰和佛像,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而形成的,它有一套独特完备的雕刻技法。福州象园木雕、根雕技艺精湛,人才荟萃,它与全国各地的木雕、根雕血脉相连,互为影响。象园流派(俗称柯派),人物动态逼真,讲求面部神韵,衣纹柔软,有风吹水面波纹之感。动物类品种丰富,人物面具更是独家所有。象园派后起一代,能大胆吸收现代雕塑艺术的精华,讲求人体结构比例,构思巧妙,手法清新,衣纹洗练。

  

  象园派木雕的形成福州木雕源于唐宋时期的神像雕刻和寺庙建筑。明末,福州木雕从建筑雕刻、佛像、家具分支而出,民国起演变成为室内陈列欣赏艺术品。

  清,福州木雕的艺术流派以艺人聚集的村庄为名,象园、大坂、雁塔三大流派。形成三支艺术风格不同的流派。其较为代表性的是象园派木雕。

  早期象园流派艺人陈天赐等人发现龙眼木性能优越材源充足,取用龙眼木雕刻,众人效仿,形成龙眼木雕。

  解放前,省立实验工读小学,设雕刻教学,聘象园流派的柯经煊为教师,其学员形成了1936年到1980年期间福州象园派木雕的主要中坚力量。

  福州象园木雕始于明末清初的建筑装饰和佛像,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而形成的,它有一套独特完备的雕刻技法。利用龙眼木、黄杨木为材料,经雕刻艺人制作而成。作品多为人物和动物,俗称“古董”。龙眼木雕作品古朴大方、粗犷别致、人物造型准确生动。黄杨木雕风格细腻逼真,传神洗练。象园木雕的作品的外貌特征,在于它保留木质的原有色泽和纹理,由于精细打磨,更显得圆滑细腻、精美光润。其木雕技艺之精湛,产品之典雅、精美,驰名中外,木雕在表现的题材方面也已十分广泛,有人物、山水、飞禽、走兽、花卉、鱼虫等。根雕看上去“粗”,看上去“自然”是一种返凿归真的艺术。而从事根雕的艺术必须经过“法、非法、非非法”这样艰苦卓绝的学习和实践,而一件艺术品须经过腹稿、图纸粗雕细琢、绑枝、塑形等繁琐的工艺程序才能完成。

  

  象园流派(俗称柯派),人物动态逼真,讲求面部神韵,衣纹柔软,有风吹水面波纹之感。动物类品种丰富,人物面具更是独家所有。象园派后起一代,能大胆吸收现代雕塑艺术的精华,讲求人体结构比例,构思巧妙,手法清新,衣纹简练。大坂流派(源于象园木雕俗称陈派)以人物雕刻为主,作品神形兼备,善于刻划人物内心世界,陈派仕女脸部古典、圆润高雅、温柔多姿。仙佛表情丰富,衣纹飘动有力。武将富有气魄,盔甲花饰变化无穷。雁塔流派(属于象园木雕俗称漆器派)以与漆器结合的花饰雕刻为主,擅透雕、薄雕及镶嵌,讲求布局和透视,立体感强。刀法灵利,雕镂玲珑剔透。人物雕刻刀路浅薄,衣纹平顺,面部圆润,表情丰富。

  20世纪50年代之前,福州象园木雕曾有不少名家移居香港、台湾、上海等地发展及传授技艺,其中有陈宗柽、陈河河、柯经煊、陈祖铿等二、三十名,他们都为香港、台湾、上海等地木雕艺术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50年代初,由省手工业管理局组织莆田等地区艺人来福州学习技艺。60年代长春也派20余人来榕学习木雕技术,以发展地方产业。1957年著名艺人柯依斌受命派往莆田木雕工艺一厂传授技艺。1959年又被派往厦门工艺美术厂传授技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亨云也曾于1960年和1966年两度受聘于省工艺美术学校任教,将木雕技术传授给下一代。老艺人徐炳钦于1960年派往长春市工艺美术学校教授福州根雕技艺。著名木雕艺人阮文光于1962年应聘为福州市工艺美术学校为木雕教员。木雕老艺人陈隆湘、张坤官及刘善宾(女)也于60年代聘教于福州市工艺美术学院。象园地区的老艺人们在为福州木雕艺术的传承、发展、普及与传播作出杰出贡献的同时,也奠定了福州象园木雕艺术之乡的地位。

  

  

请输入搜索关键字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