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苏酱鸭”的创始人刘克辉,别名“苏苏”,故为店名。刘克辉的祖辈都靠卖汤鸭(宰杀后退毛、取出内脏、洗净的鸭子)为生,他和胞弟克茂在继承祖业的同时,就潜心研究精加工酱鸭,并不断总结经验,终于成为福州烹制酱鸭的高手。开始时,他将酱鸭挑到市场摆摊叫卖,渐成名气后,用手推车送至鼓楼前繁华闹市销售,由于色香味俱全,常常供不应求。于是,在筹足资金之后,刘克辉就买下了鼓楼前商业黄金地段的一个店面,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正式开张。刘克辉去世后,由其三子刘守和继承父业,因刘守和脸上略有麻点,且排行第三,人称“麻三”。“麻三”在店里四扇一米多高的玻璃橱窗上,用大红漆写上“苏苏卤鸭,传男麻三”8个醒目的正楷大字.生意日益兴隆。前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特好“苏苏酱鸭”,海军将领萨镇冰、陈绍宽也常光临。李厚基督军福建时,每天都要购买百来只“苏苏酱鸭”,这在手工作坊年代,仅福州地区的销售数量,可谓达到极限。为此,刘守和自办了鸭场,饲养优质肉鸭,并专设作坊,生产优质“伏酱”和精酿的福州老酒,以应市场对货源和配料的需求。‘解放后,“苏苏酱鸭”更是深得广大群众喜爱,每天傍晚,“苏苏酱鸭”面市,香气四滋,人称“香满鼓楼”。从1956年起,刘守和还应省交际处(西湖宾馆前身)之聘,为国家和省内外领导,以及海内外友人制作酱鸭。然而,就在“苏苏酱鸭”即将获得进一步发展之时,“文化大革命”摧“枯”拉‘.朽”,“苏苏酱鸭”被迫停产,百年传统饮食工艺毁于顷刻之间,刘守和也于1979年去世。改革开放后活跃的市场形势大大地鼓舞了他的母亲,即.‘麻三”的妻子陈依宝,特别是1983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王展在中国民主建国会和全国工商联召开的传统食品咨询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让他母子深受激励。王震提出要重视抓好传统食品的恢复和发展工作,要闯出一条具有我国特点的、以传统食品为主的食品工业的路子。王艇还要求各省、市、自治区组织各方面力量,拟定恢复发展传统食品生产的计划,恢复和发展名厂、名店、名特产品,对我国传统和名特食品的制作技术要加以科学的整理、总结、提高。同年夏天,刘依富74岁高龄的老母亲当即申请领照开业,重嫩灶火恢复生产。因为她参与生产“苏苏昔鸭”已达四五十年之久,深得丈夫“麻三”的真传,完全掌握了这宗名产的制作工艺.刘依富自幼就跟随其父学艺,深得家传密法,所以自8月旧开业以来,劫后重生的“苏苏酱鸭”倾刻间就轰动了市场。对此,老刘深有感触地说:“谈起这段经历,真是感慨万千!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苏苏酱鸭’的今天。
中国烹制酱鸭的历史十分悠久,有北京烤鸭、杭州酱鸭、广州酱鸭,各有千秋,其中福州酱鸭的制作方式甚为独特,苏苏酱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福州的苏苏酱鸭不用茴香、陈皮或桂皮等配料添香,也不放白糖、冰糖或红糖求甜,而是用福州老酒加上自制的伏酱和福州地方鲜活的“半番鸭”,经过几道烹制工序而制成,其色香味俱全,既保存鸭子的原汁原味,又具有独特的香味,细嚼细品便觉得满口奇香,味道鲜美,深受福州人的喜爱。
酱鸭的主要制作工序有:选用福州地方鲜活“半番鸭”;将鸭毛去净,剖腹挖去内脏,洗净;放到清水锅中氽一下捞出,再放清水中洗净血秽;将鸭放入调配好的优酱汁的锅中用大火煮1个小时,煮时用钢针刺穿鸭身,让酱汁入味后捞起;重新调配酱汁的味道和浓度后,再把鸭子放入锅中微火煮2-3小时,此时鸭子插满竹签,酱汁进一步渗透到鸭子的全身,并在煮中不断翻动鸭子,使其入味均匀;煮后捞起。
请输入搜索关键字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