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清池园陶瓷制作工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 图片 视频

  池园陶瓷历史悠久,清乾隆元年以后,池园陶瓷以德化和广东制瓷工艺的有机结合,景德镇制瓷技术的引进,陶瓷制作技艺不断创新提高,陶瓷生产一直处于鼎盛发展时期,其传统陶瓷制作技艺,特别是制作特型及碗类产品,技艺精湛,独具一帜,传统陶瓷生产和技术的坚实基础,促进和推动闽清电瓷、建材瓷、高频瓷、工艺瓷的不断发展。池园传统陶瓷制作技艺依靠长期熟练操作和实践经验掌握技能,为现代陶瓷工艺技术和设备的革新打下基础。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世界各个国。

  闽清县池园群山连绵,地质结构复杂,风化的长石类岩石与地质作用而生成的高岭土遍布全境,造就了池园生产陶瓷的有利条件。

  池园陶瓷历史悠久,相传明正德年间(1506-1532年),规模宏大的东桥义窑制瓷作坊因瓷土资源枯竭而衰败,多有制瓷艺人迁徙至池园建窑烧制日用粗瓷,开池园陶瓷生产之先河。公元1666年(清康熙5年),广东潮州制瓷师傅阮思潮来到池园建窑烧瓷,他精通瓷艺,乐于施教,从此池园陶瓷制作技艺以师徒传承的方式代代相传。

  清乾隆元年以后,池园陶瓷以德化和广东制瓷工艺的有机结合,景德镇制瓷技术的引进,让池园陶瓷制作技艺不断创新提高,陶瓷生产一直处于鼎盛发展时期,对闽清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池园的瓷器在清朝以后开通芝溪航道,经芝溪流经梅溪汇入闽江,先人用鼠船装载瓷器至溪口,转平水船和米船运至福州、南平等地出售,并销往台湾和南洋。此外以前池园还有六条古道,可通往邻县尤溪、永泰以及周边的乡镇。水陆交通的便利,使碗瓷销路无后顾之忧。

  

  1970年以后,随着陶瓷技术的发展,传统制瓷工艺被机械所替代,日用粗瓷向日用细瓷转轨,传统陶瓷手工拉坯工艺难以为继,面临濒危状态,抢救和保护传统陶瓷制作技艺迫在眉睫。

  池园传统陶瓷制作技艺,特别是制作大型以上碗类产品,技艺精湛,独具一帜,为本省所独有。

  池园这种传统陶瓷制作技艺依靠长期熟练操作和实践经验掌握技能,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技术基因,为现代陶瓷工艺技术和设备的革新打下基础。

  曾经的闽清国营第二陶瓷厂副厂长卢琦增告诉记者,日用瓷的生产历史经历了手拉坯成型工艺,然后到陶车刀压成型工艺,现在发展到机械液压成型。卢琦增说,传统的日用瓷生产要经过瓷土开采、轳运、水碓加工瓷土以及淘洗形成原料土然后炼泥、拉坯、修坯、画花、上釉、修脚、装窑、烧窑、看火色、选瓷、包装、上市等大大小小20多道工序。其中2007年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的主要是传统手垃坯陶瓷制作工艺。

  

  这个工艺最核心的两道工序是师徒传承的手拉坯成型工艺和手工修坯工艺。手拉坯成型工艺操作过程如下:

  (1)手工炼泥:把含水百分之二十二到二十四之间的泥料搅拌均匀,排出泥料中的空气,放在辘轳车头上,双手拍打泥料结实。

  (2)手工拉坯:双手拍打泥料结实后,然后拨动车盘,利用车盘旋转的惯性,双手向上扶泥,把泥料揉练,除去内部应力,借助泥料的可塑性,把泥料拉成花瓶口时,用锼壳、篾弓等工具将泥料向上、向外展开,拉成各种规格形状的毛坯。

  (3)碗坯定型:用草叶把瓷坯边沿修平整,然后用篾弓轻按坯内展开,按照产品口径大小规格拉成碗坯,最后用割具取下碗坯,平放在碗板上。这样,传统陶瓷工艺手工拉坯成型完成。

  传统手工修坯工艺操作如下:

  (1)取半干燥的碗坯倒放在车盘垱头上,拨动车盘旋转,敲正碗坯。

  (2)用大坯刀修去碗坯底部余泥,然后按照产品造型,用小坯刀修去碗脚和碗边的余泥。

  (3)用浸水布轻擦碗坯外向,使之光洁,不沾土粒。

  (4)双手取出碗坯,平放在碗板上,待碗坯干燥后,就可以进行画花、画人物、鸟兽等,然后上釉,烧成瓷品。

  目前传承人有黄陶声、尹邦坤两位老师傅。伊邦坤在2016年带了80后学徒黄弼盛传承手拉坯工艺。目前黄弼盛已经能初步掌握手拉坯工艺。但年轻的传承人还是远远不足。如果想要改善传承人多是“耄耋老人”的情况,目前来说还有很多困难。

  

  手工制作工艺保护协会的会长刘义煌忧心忡忡地说,目前健在的老艺人还有20多位,但年龄都偏大,很多都80多岁了。年轻人又不大愿意学,目前初步能制作的就两个人,太少。他说,要是这5年之内没有传承成功,这项技艺可以说就失传了。作为协会会长,他说他下一步重点是安排培养工艺传承人,然后集大家的智慧研发新产品,同时做好展示宣传工作。他希望通过老艺人以及协会和县、镇各部门的不懈努力,让手拉坯陶瓷制作工艺能够重新焕发新的生命力!

请输入搜索关键字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