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椽板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 图片 视频

  “海丝”文化是福建人解不开的情结,各类舞蹈文化遗产都是福建人与世界交流融合的见证。福建民间舞蹈承袭了闽越文化和华夏中原文化的优秀传统。由于福建独特的地域环境,当地的民间舞蹈历经流变,逐渐涌现出丰富的形式。中西音乐文化交流除了可以共享多方资源,与世界各地的文明对话,还能将现代中国故事传播得更远。永泰椽板龙即是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它起源于民间,在交流传播中发扬光大。

  椽板龙,始于清康熙年间,原由一条条板凳连接而成,舞动时消耗体能太大,且动作笨拙不美观,后改用椽板制作,这样摆起来显然轻便自如许多。游龙开始时,前有一队大灯笼引路,接着鸣锣开道,再下面是彩旗队,然后是一个高举龙珠的引龙人。舞龙人员的衣裤以黄色为主,镶红边,着白鞋。4条龙头尾相接,长达400多米,龙身蜿蜒盘旋,400多盏灯笼红光闪闪,十分壮观。

  

 

  椽板龙在乾隆时期达到鼎盛。1970年代被迫中止,后来才恢复。椽板龙究竟长啥样?在林氏祠堂,记者看到,一条正在收尾制作的龙长60多米,由29根椽板拼接组成,每根板长约2米,还有龙头和龙尾,全由制作师傅林在桐和林在达两兄弟完成。林在桐说,今年是他第一次制作“椽板龙”,每年由谁负责制作须经家族投票决定,要求“勤快、大公无私”。他的手艺是跟78岁的师傅林善杏学的。

  

  林善杏做了30多年“椽板龙”,他说:“椽板龙以前是用板凳做的,又叫板凳龙,但是板凳有脚而且重,几经改良找了椽板,在椽板上装上蜡烛、纸糊灯笼,可是纸灯笼被烧就不吉利,于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又换上了电灯,现在年轻人们又装上LED灯,后面推着一个发电机供电。外面套黄色布,裹成圆筒,一个龙就完成了。”

  

  改良后的椽板龙已经找不到最原始的感觉了,记者带着些许失落,穿过鹅卵石铺成的古老而弯曲的巷子,走进黄家祠堂,大家不约而同叫道:“哦,这才是真正的椽板龙。”

  

  这条椽板龙由32根椽板组成,每根长4米,另加龙头和龙尾。每根椽板上装有4个节能灯,外套小红灯笼,椽板、灯笼都可见,虽然看起来有些粗陋,但是有隆重和庄严之感。这条龙是4条龙中最长的,有130米之多,需要七八十人才能共舞。黄氏宗祠理事会会长黄春义说:“我们这条龙每次使用后都完整保存,尤其是椽板和灯笼很重要,所以至今还有古老的味道。”

  

请输入搜索关键字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