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千年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商业贸易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在漫长的交往中,中国人民与沿线各国人民文化交流频繁,对彼此生产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福建在千百年的对外交往中,形成了诸多独特的习俗文化。畲族三月三乌饭即是其中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代表之一。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畲家男女照例都要出门“踏青”, 采集乌稔叶,制作“乌米饭”。尽管星移斗转、沧海桑田,但畲族这种风俗没有改变,以致衍传至今。
乌米饭是采集畲山上的一种野生植物乌稔树(又称南烛树)的叶子,放到石臼里锤捣后,贮到布袋里。连袋放到铁镬里,加适量的水熬汤,让它释出紫黑色的汤汁来。而后,去袋和叶渣,将精选的糯米倒进汤汁里泡上浸泡半天,捞起放到木甑里蒸熟。畲家人说:“一家蒸饭十家香。”乌米饭在木甑里蒸的过程,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很远都能闻得到香味。蒸熟的乌饭,具有“黑、亮、晶、香”特色,是一种爽口的蒸品佳肴。
关于“三月三,染乌饭”的来历,民间传说不一。有人说这一天是米谷生日,要给米谷穿衣服——加上一层颜料;有人说这一天吃了乌饭,上山下地不怕虫蚁咬。其中流传最广的有两个版本:一是传说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的目连,送饭给地狱的母亲,可是饭菜都被牢房的恶鬼抢吃了。为了拯救母亲,目连尝遍人间百草,终于寻到一种汁液乌黑而对人体无害的树叶,然后捣汁染米,煮成乌饭送进监狱,恶鬼惜命不敢吃那黑饭,终于使母亲得以饱腹。民间年年吃乌饭,寓意纪念目连这位孝子;一是相传唐朝时,畲族英雄雷万兴在领导畲军反抗官府时,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大山里。这时,钱绝粮断,完全失去外援,雷万兴便吩咐畲军在大山里寻找食物。当时,正是大寒天,山里各种植物都已经脱叶落果,唯有一种名叫乌稔的野生植物落叶以后,枝条上还挂着串串像珍珠一样的甜果。畲军采了一把,带回营中给雷万兴尝了尝,他立刻感到满嘴流蜜,十分香甜,便马上传令大量采集这种野果充饥。军粮解决了,雷万兴于三月初三这天,率领畲军杀下山去,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畲族人为了纪念雷万兴,每年“三月三” 蒸乌饭供祭祖先、馈赠亲友。
乌米饭,古时叫青精饭。早在上古时代已为养生者所食,至唐代更为追求长生的道家辟谷服食的方剂。本草纲目》载:“……,成乌色之饭,久服能轻身明目,黑发驻颜,益气力而延年不衰”。宋代梁克家《淳熙三山志》记载:“南烛木冬夏常青,取其叶,捣碎,渍米为饭,染成绀青之色,日进一合,可以延年……今上巳青饭……闽俗效之。”福建省农科院实验室的研究表明,乌米饭的重要原料乌稔树叶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且药食同源,具有健脾益肾、抗衰老、营养保健、防癌等多种功能。由于乌稔能起开脾、防腐作用。故将乌米饭放在通风或阴凉处,数日不腐。食用时,以猪油炒热,或加入芝麻、花生、蜜枣等蒸熟,或拌上白糖,黑白分明,吃起来口感香甜糯软,别有风味。食用乌米饭还具有准备春耕,迎接丰收的象征意义。
请输入搜索关键字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