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清张圣君、连江文武太平王民俗、福州田公元帅信仰民俗、福清石竹山梦文化民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 图片 视频

  闽清游田了民俗入选福州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圣君是八闽儿女的保护神,金沙地区民众用游田了民俗文化赞颂张圣君,怀念张圣君。历史上,张圣君真有其人。   

  宋绍兴九年(1139),张圣君出生在永泰澎口月洲村:宋淳熙十年(1183),坐化于闽清金沙九龙潭。16岁时,投闽清十七都白云寺修头陀。后到金沙广锋村严家为佣工。清乾隆版《县志·方外传》中记载:张圣君系农家子也,以采薪翻锄柄为生。时人名为张锄柄,形貌丑怪,口能容拳。一日入山,遇仙人对弈,投之以桃,苦不可食.张心知为仙,冀有所遇,忍苦数咽,且及半…忽忽若狂,绝粒,食草木实,时言未来事。素不读书,忽奋笔作字……因度为僧人,号“张圣者”。后使化去,庙祀方壶岩,祈祷甚应。  

  《福建通志》和《闽清县志》等也有此记载,其中还说到张圣君为僧人后,“口占颂倡,立成如宿辉,传闻四敬,士夫多往赴之”,还说他“游邑中,募缘造高盖石桥,富室挥金相先”等等作大功德的事迹。而在民间,百姓则记得张圣君在宋代是农民,一生为平民做了许多善事:修桥铺路、开山凿渠、斩蛇除妖、助佑农耕、救危解困等.张圣君45岁那年在九龙潭为民祈雨殉职后,老百姓感恩戴德,用他肉身塑像入祀金沙堂,在历年口口相传的怀念、崇敬中把张圣君推上了神坛,尊他为佑护农村、农业、农民的保护神,祈求他继续庇护凡间平 民百姓丰衣足食,劳作丰收。阂清金沙堂一炉香火,由此经年间传向万家,又因佑护往往灵验,名声逐渐传到闽南、台湾和海外。民间也由此颂赞张圣君“千处祷祈千处显,万家拜请万家灵”。 

   

  从官方记载和民间流传中可以看出,张圣君是一个充满平民味的神抵,和民间信仰的妈祖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张圣君在重农抑商的封建社会,以自己的技艺,组织金沙农民制锄柄、犁杖,编织生活用品,倡导“无工不富”精神,由此,他也成了中国神抵长廊中唯一一尊集农神、商神、财神为一身的神抵,为福建、台湾乃至全球“妈祖、张圣君、陈靖姑”三大民间信仰之一。这种信仰,强调群体利益,合境平安,和谐发展,表达的是平民的心声和愿望。因此,广受赞誉,且贴近民意与现实,而更显具人间烟火味。 

  事实上,张圣君一生传道布德,云游八闽大地,最终挚意“化身金沙”,这也是一个机缘.更有人说,盖因历史选择了这个特殊的地域,而张圣君便选择了金沙。不过,金沙是中国版图上很难寻找到的地方,但你来到此地,却不难发现,这个位于福州西部的金沙,独独吸聚了戴云山脉的山川灵秀,风景殊佳.张圣君18岁时就转在这里传道布德,与金沙父老乡亲情同手足,他的得道、积普、化吉以及在金沙坐化,为民间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和故事,如著名的“午时种茄”、“放生泥鳅”、“石壁梨”、“泥土变金”等等,早己家喻户晓,还留存成了至今让人津津乐道的农事内容,这与古代神话中后被教民稼猪, 

  把人类带入农耕文明也有几分相似之处。但是,金沙张圣君祖殿及其坐化地九龙潭,在大陆、台湾民众以及海外侨胞心中,却成为与故乡宗祖与祖国乡土相联系与思念的一个特殊的符号载体。特别是每位来殿渴祖会灵的侨胞,每次都会怀着激动的心情说:“渴拜一次真君,就会感悟不尽远离家乡的故土、祖宗,及祖殿无尽的温暖! 

   

  每逢农历五月吉日,村民必抬着张真君软身塑像,敲锣打鼓,巡游乡村,赐福无疆,一年四季风调雨顺,物阜民安,老康少怀,百业兴旺。徒步行走光辉,沃头、攸太、白中、白汀、继新、继善等村。可谓旌幡并举,浩浩荡荡,参与“游田了”活动的民众有近万人。他们将水稻种籽用清水冲洗干净后,郑重地喷洒净水,以驱魔瘴、辟邪气、祈种籽在吉净的环境中发芽。还在田头压金纸烧香、献菜肴水果敬祀张圣君,其意在于祈求农业神护佑庄稼免受鸟兽糟蹋,保佑五谷丰登。沿途还向参游信士分赠数枚光饼,其饼必圆,寄寓衣食无忧。 

  五月正值“立夏”时节,万物繁茂。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立夏前后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火红季节。所以,我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因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农业的祈福也渗透于闽清各种风俗事象之中。在闽清民俗活动中,一种与劝农有关的“游田了”习俗也在金沙、白中等地区保留下来。农业生产一直是闽清人赖以生存的重要生产方式。由于早期人们的思想意识尚未得到开发、启蒙,人们对于植物的萌芽、生长、结果等自然规律无法探索;另一方面,对于自然灾害,例如冰雹、飓风、蝗虫等能导致农业歉收的一系列自然现象感到不可思议。这一种原始无知的心态必然导致了原始的农业造神活动。他们认为一切植物的生长,都归功于冥冥之中的那一些不可捉摸、无可知晓的神灵庇护,于是,在一年农事活动的关键时刻。在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人们对这个时节的到来十分重视。从而形成民间农业神——张真君“游田了”等一系列信仰活动,来源于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时期,人们对庄稼丰收的期望以及对收获时候的庆贺而产生某些活动,带有强烈的娱乐性。这种娱乐性使这些活动得以代代相传。 张圣君,又称张圣者,号慈观,道教闾山派道士,主张济世利民、安邦护国的大乘思想。圣君牵牛创凿水枧际,穿通灌溉旱水田;遇病民,寻草药治病,做好事不胜枚举。后来在闽清金沙镇九龙潭巨石上高坛祈雨成功,大雨滂沱,被洪水冲走,修得正果。明正德皇帝敕封为“法主神号”。《福建通志》、《永泰县志》、《闽清县志》、《闽都别记》、《夷坚志》和《游宦纪闻》等对张圣者生平的均有记叙。张圣君的信仰文化播扬到闽浙各地,并在台湾的台北、宜兰、新竹、台中、彰化、云林、高雄等县市都有祀庙。张圣君的信仰形成在两宋之交,被民众神化,并在唐宋福建造神浪潮的大背景下,还逐步形成一种民间传说:张圣真君原是天庭御史,某年中界发生旱灾,千里赤地万物枯竭,溪河断流土地龟裂,庄稼枯死粮食绝收,瘟疫并发人畜死亡,乌烟瘴气民不聊生。御史关怀黎民庶子,就趁玉皇午睡之际,将玉皇御案的砚水滴几滴到中界,即时凡间普降大雨,七天七夜普及甘霖,土地滋润旱情解除,人畜瘟疫迅速消除,千家万户得以拯救,社稷黎民感恩御史。各方善信建庙宇,塑身进香常拜祀,圣君一生为百姓,一炉香火万家传。 

   

  数百年来,张圣君祈雨的职能不断得到强化,及其民俗体现出其农业神信仰的实质是民众崇拜和信仰升温的内在因素。闽清百姓对其感恩戴德,建庙祀之,在信仰的基础上形成民俗活动,如闽清的“游田了”,莆田梧桐一带的“跑火”习俗都源于祈求张圣君对农事的助佑,这些民俗活动在无形中也将张圣君农业神的职守不折不扣地体现出来。 

  张圣君是海峡两岸道教的主神之一,其信仰文化突出群体利益,“保境安民”“佑我黎民”是信仰的主题,体现出“以百姓之心为心”的道家理念,“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现实意义。闽清“游田了”民俗活动,以其传奇、深邃、活力,逐步形成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 

  张圣君被尊为护农为民、祈丰保收、驱邪求安的农业保护神。张圣君信仰文化主要分布在闽、台两省,在港台与海外侨胞中很有凝聚力。由张公信仰文化衍生的“游田了”民俗文化活动,风行十境,经年不断的请香、转香、传薪四方、分殿遍布,与各地保持经常性联系的分殿近200个。每年都有上千港台胞、海外侨胞数万信众一起参加“游田了”,因此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 

  海峡两岸渔民同在台湾海峡作业生产,地缘相近,神缘同宗,共同信仰文武太平王。 

  两岸渔民信仰文武太平王历史悠久。相传,晋时有黄助者.系汉黄香之孙.时与谊弟郑通,奉元帝之命,乘舟自南京往海南“代天巡狩”。归时.船经连江定海时,突起风暴,两人海上遇难。乡人感其德行,立庙建坟,尊为“海神”。当地渔民称他们为“文武太平王”。每当渔船出海前必到庙中焚香祈福,祈求海上平安,渔业兴旺。文武太平王祖庙在连江定海.福建沿海、香港、澳门和台湾等地都建有它的分庙。 

  两岸渔民除了信仰文武太平王之外.还有为文武太平王建神船的习俗。人们首先建造一艘梢美的神船.供奉文武太平王及随从神像.还装有从各家各户收集来的大米、小麦等食品。然后将船引至大海。神船无人驾驶,随风飘流。神船上粮食可接济海上渔民应急之需。因此,谁在海上作业时发现神船,是很幸运的。归航时,可用自己的船只将神船拖回,并告知乡老,将船上大米等食品分至全村各家各户,分享文武太平王的恩泽。而后众人集资建一个庙供奉神船、神像。数年后,选择吉日,再将神船放人大海,又被别人发现,再带回供奉,如此反复,代代相传。传说,供奉神船,信仰文武太平王,可以扶佑一方百姓。使本村兴旺发达,事业顺利。文武太平王经历了由人到神的擅变,对其信仰也成为海峡两岸一种传统文化现象,体现了中华民族扶弱济贫、救苦救难的传统美德. 

  “田公”是民间所尊奉的戏乐之神,艺人称之为“田公师父”、“田公元帅”、“田都元帅”,传说其为“天上翼宿星君”,故神像为头插双鸡羽。传说该神擅技击,通音乐。民间传说田公元帅为雷海青,及唐代宫廷乐工,有气节,被安禄山所杀。田公元帅信俗在福州体现为元帅庙仪俗。福州有田公元帅庙祖殿,现位于鼓楼区。据志书记载,元帅庙原为玄坛祠,创建于元代,明末清初易名为元帅庙。 

   

  元帅庙仪俗包括戏俗和斗堂仪俗:戏俗指在神诞日即每年的农历八月二十三举行的庆诞演出活动,展演戏曲、木偶、十番、评话等,新办的戏曲科班亦借此机会到庙谢恩并献演新戏以酬神,还出现众戏班献艺斗台盛况;斗堂仪俗是指每月农历初一、十五,鼓楼区内的文化人士聚集于庙中,学习佛道“禅和曲”,并参与“一心堂”祭祀仪式。元帅庙中保存有乾隆甲子九年(1744)由“兰桂联社”所赠的牌匾“乐管钧天”、“鉴殿”及“乐府”等文物,说明元帅庙曾是福州宗教音乐“斗坛”的重要活动中心。 

  同样是信仰田公元帅的龙岩上杭县白砂镇水竹洋“田公会”,是集傀儡戏班信仰社诞、傀儡行业社会(聚会)、地方傀儡戏展演三者于一体的民间戏剧庙会。闽西傀儡戏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发展至鼎盛时期,上杭县特别是白砂镇周边地区的傀儡戏班社剧增,全县多达108个戏班。为了加强各地傀儡戏班之间的团结及解决相关的问题,水竹洋梁姓“龙凤堂”第十七代传人梁攀秀,在乾隆庚午年(1759)发起建立行业协会——田公会。其后,梁姓族人建一小庙供祀“田公”,称为“田公堂”。各地傀儡戏班每逢神诞都聚集“田公堂”祭拜祖师爷,邻近的傀儡班都会于“田公”诞辰(农历六月二十四)前往水竹洋上香,下午、晚上作庆贺神诞的演出。 

  福建、台湾、广东等地的傀儡戏艺人,也普遍信奉田公元帅为戏神。关于田公元帅的记载首见于元代成书明代增补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该书卷五“风火院田元帅”条云:田公元帅有兄弟三人,分别为孟田苟留、仲田洪义、季田智彪。后因助天师逐疫,被唐明皇封为冲天风火院田太尉昭烈侯,田二尉昭佑侯,田三尉昭宁侯。而据近人叶德辉《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跋》称:此书明人以元版画像材史神广记》翻刻。”若此,据上可知:或许元代甚至前推宋代,傀儡戏己经信奉田公元帅了。笔者曾在《论民间戏神信仰的源起与发展》一文中,根据宋代民间行业神信仰和戏剧行业内部情况,也将中国戏神信仰起始时间裁断在宋代. 

  石竹山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著名的侨乡福清城西10公里处,主峰状元峰海拔534米。石竹山山间有紫云洞、桃源洞、通天洞、日月洞、摘星台、鸳鸯石等奇岩怪石;崖石上留有历代众多文人墨客的摩崖题刻。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与中华本土的传统宗教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了石竹山独特的祈梦习俗。 

   

  石竹山祈梦习俗已有2000多年历史,它以九仙信仰为精神纽带,以人生礼俗、岁时节令相伴随,以民间心理医疗知识为内涵,广泛涉及心理医学、养生学、建筑学、社会学等领域,在流传过程中又融入了道教仪式文化,成为一种独特的心理疏导和社会教化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礼俗,逐步衍生出四季祭典,尤其以每年立春日的“接春”仪式为代表。这一原生态的生命礼俗,遵循了节气变化的自然哲学,蕴含着古代社会对农耕文化的重视和对生命的尊重,也成为今天石竹山祈梦习俗的重要内容之一。  石竹山以祈梦为核心的民间习俗广泛传播于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一带,影响力甚至远及日本、东南亚以及欧、美等世界上有福建人聚居的各个角落,成为中华民族认同感的文化纽带。而且,随着祈梦与解梦活动的频繁展开,各种反映人们生活和愿望的梦故事,以口头文学为媒介,广为流传,为石竹山增添了无限神秘的传奇色彩。 

 

   

请输入搜索关键字

确定